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以及氧化应激在复合致病因素法诱导的大鼠肝硬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61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肝硬化模型2周组、4周组、6周组及8周组.摘取肝脏称重,计算肝系数;腹主动脉取血,测定血浆内毒素、同型半胱氨酸(HCY)、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测定肝组织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Ⅲ型前胶原(PⅢP )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结果:模型各组血浆内毒素、ALT活力和TBi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同型半胱氨酸(HCY)随病程进展逐渐升高(P<0.05).模型各组肝组织匀浆TNF-α、PⅢP水平明显升高,T-AOC明显降低 (P<0.05).结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氧化/抗氧化失平衡是肝硬化发生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复合致病因素诱导的肝硬化大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复合致病因素法制备大鼠肝硬化模型,正常对照组动物饲以标准饲料和自来水.分别在喂饮4,6,8周无菌无内毒素条件下取血测定血浆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ferase,ALT)、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叶酸、维生素B12(VitB12)、内毒素(endotoxin)、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含量,取肝组织测定匀浆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以及抗O·-2活力.结果 随肝硬化病程进展,血浆内毒素和Hcy逐渐升高并呈平行变化,8周时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α从4周到8周逐渐升高,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5);匀浆中NO在4周即显著升高,之后呈下降趋势,但在8周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水平(P<0.05);抗O*-2活力在6周时升高显著(P<0.05);MDA呈明显增高趋势,至8周时显著高于正常对照与4周和6周时;各时间点叶酸和VitB12含量变化不大;相关分析显示,血浆内毒素与血浆TNF-α和Hcy、与匀浆NO和MDA之间呈显著相关,匀浆NO与Hcy和MDA之间显著相关.析因分析显示,甲硫氨酸循环中相关因素对总变异的贡献是:同型半胱氨酸>VitB12>叶酸.结论 复合致病因素诱导肝硬化大鼠发生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互为因果,加重肝脏损伤,最终促进肝硬化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CCl4所致中晚期硬化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程度及肝组织内毒症的分布。材料与方法 采用鲎三肽基质法测定腹主动脉及门静脉血浆内毒素含量;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肝硬化组织内毒素的分布进行观察。结果 CCl4所致肝硬化动物血浆内毒素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尤以动脉内毒素含量增加而显著;同时,大部分肝脏组织呈内毒素染色阳性,内毒性主要分布于变性之肝细胞浆内,呈中度阳性染色。结论 CCl4所致肝硬化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深入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所诱发的细胞因子IL-10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本室建立的以复合因子致肝纤维化、肝硬化动物模型进行实验。对血浆IL-10水平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肝硬化形成进程中血浆内毒素水平与肝组织胶原蛋白含量均渐进性升高,血浆白细胞介素10(IL-10)在第5周前随肝纤维化进程逐渐增高,待至第5周开始IL-10逐渐下降,到第8周末降至最低。肝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第4周末肝组织中每100个肝细胞中含淋巴细胞数明显高于第8周末。结论 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密切相关。随着肝内炎症反应的消退,IL-10已不再发挥其抗纤维化作用,故肝纤维化程度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肝硬化大鼠发病过程中不同脏器 NO 表达的差异并探讨其可能原因。方法:采用复合致病因素法建立肝硬化大鼠模型。8周末测定大鼠血浆内毒素(E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检测各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含量;组织学切片 HE 染色进行巨噬细胞计数。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硬化大鼠血浆 ET、TNF-α、ALT 水平明显升高,肝、肺、心、脑、肾组织中巨噬细胞计数及匀浆中 MDA、NO、iNOS 含量升高,除脑组织巨噬细胞计数以外,其它指标升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硬化发病过程中,肠源性内毒素及其诱导产生的 TNF-α,是不同脏器 NO 表达差异的重要原因;而巨噬细胞在各个脏器分布的特点,是导致 NO 表达差异的基本机制。  相似文献   

6.
参照Brosset及Myara法测定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脯氨酸肽酶的动态并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其相互关系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结果表明: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PLD早期增高显著,并与内毒素水平变化相关,提示PLD释放增多与内毒血症引起的肝损害有关,PLD可作为肝纤维化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肝硬化大鼠小肠黏膜形态及超微结构的改变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关系.方法 CCl4诱导的肝硬化大鼠分为2组:肝硬化伴内毒素血症组(n=22)和肝硬化不伴内毒素血症组(n=18),另取20只健康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观察小肠黏膜在光镜和电镜下的形态.结果 光镜下观察到肝硬化伴内毒素血症的大鼠小肠绒毛明显缩短,炎症细胞浸润明显;电镜下观察到肝硬化伴内毒素血症的大鼠小肠壁超微结构明显受损,紧密连接缺失,细胞间隙扩大,肝硬化不伴内毒素血症大鼠的小肠绒毛形态以及超微结构与正常大鼠相比没有明显改变.结论 肝硬化大鼠小肠黏膜损伤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参照Broset及Myara法测定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脯氨酸肽酶(PLD)的动态变化,并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其相互关系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结果表明: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PLD早期增高显著,并与内毒素水平变化相关。提示PLD释放增多与内毒血症引起的肝损害有关,PLD可作为肝纤维化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稳定高效的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TAA)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探讨TAA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最佳初始浓度,观察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建立成功后肝脏病理、血清ALT、内毒素变化。方法: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5只、TAA组15只,对照组只给予饮用水,TAA组前6周在饮用水中加入0.03%TAA、后6周在饮用水中加入0.04%TAA造模,共12周。结果:TAA组肝硬化形成率95.8%,病死率4.2%;TAA组光镜下见正常肝小叶结构消失,形成大小不等的假小叶;TAA组血浆ALT水平及内毒素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0.03%TAA作为诱导剂量,可成功诱导大鼠肝硬化,且肝硬化形成率高,该剂量大鼠死亡率低;且说明内毒素血症与大鼠肝硬化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复合致病因素诱导的大鼠肝硬化并发细菌易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复合致病因素诱导大鼠肝硬化形成过程中肠道细菌转位以及合并感染的情况.方法:将61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模型组53只,正常对照组 8只,观察造模过程中大鼠的感染率和死亡率.于第2、4、6、8周末取材:腹主动脉取血,测定血浆谷丙转氨酶(GPT)活力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摘取肝脏、脾脏后称重;无菌摘取肠系膜淋巴结并进行细菌培养,观察菌落形成情况;观察大鼠合并感染情况.结果:模型复制成功,模型组大鼠合并感染率为18.6%(8/43),其中肺脏感染率为16.3%(7/43),并有细菌易位.结论:肝硬化大鼠易并发各种细菌感染,可能是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瑞清 《医学综述》2008,14(15):2249-2252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病死率较高,充分认识其发病机制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预防和诊治,降低病死率。由于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尚无统一说法。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其发病机制有了进一步了解。本文对该病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关系,多种细胞因子与炎性介质的作用以及各种发病假说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后多脏器功能衰竭(MOF)与出血部位、出血量、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基础疾病、年龄的关系。方法对11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中MOF患者38例与78例无MOF的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结果急性脑出血后MOF的发生与出血量、出血部位、是否破入脑室、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基础疾病显著相关(P<0.01),与性别、年龄无关(P>0.05)。急性脑出血并发MOF死亡率明显升高。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出现MOS提示病情危重,预后差,必须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13.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致多脏器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apt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HIRI)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在多脏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HIRI组。对照组做假手术;HIRI组夹闭肝动脉45min,恢复血流90min。缺血前、再灌注45min、90min取血测白细胞数、淋巴细胞数;实验末取血测TNF-aI、L-1含量;计数小肠肠壁Peyer’s结数量并观察镜下变化。取肝、脑、肾、肠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HIRI组白细胞数随再灌注时间延长明显增加(P<0.05);淋巴细胞数Rp45min时开始增多,Rp90min更明显(P<0.01);血清TNF-aI、L-1水平升高(P<0.05;P<0.01);肠壁peyer s结直径及淋巴小结生发中心增大,树突状吞噬细胞数量增多,淋巴细胞直径增大。肝细胞肿胀,空泡变性和点状坏死,肾、肠组织水肿,部分坏死,间质血管扩张充血,有炎性改变。结论: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脏器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MSCT灌注成像对肝纤维化、肝硬化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17年3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为89例、40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病理检查确诊.对患者所得图像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分期肝纤维化与肝硬化灌注参数值(HAP、PVP、TLP、HBF、HPI、TTP、BV)....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肺脏的影响.方法:复制大鼠肝硬化模型,观察肺功能和形态,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以及血气的变化.结果:肝硬化组大鼠氧含量(O2cont)显著降低,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值(AaDO2)明显高于正常,在注射内毒素后差值进一步增大.结论:肺脏是肝硬化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重要靶器官,过量内毒素对肺脏的损伤,是肝肺综合征形成的基本机制.  相似文献   

16.
血清纤维化标志物与慢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英  李未华 《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30(10):125-126,130
目的研究血清透明质酸(HA)、IV型胶原(IVC)及层粘蛋白(LN)与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对100例慢性肝病患者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HA、IVC、LN水平及定量PCR检测血清HBC-DNA.结果血清HA、IVC、LN水平与慢性肝病的发展呈正相关,且在肝硬化阶段处于最高水平,(P〈0.01).结论血清HA、IVC、LN水平可反映慢性肝病的病情轻重,动态观察其变化可掌握病情演变,并可作为肝纤维化血清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药扛板归对二甲基亚硝胺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血清转氨酶的影响.方法:用二甲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不同浓度扛板归干预后,测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结果:扛板归高、中剂量组能显著降低AST、ALT.结论:扛板归能通过降低转氨酶,保护肝细胞,对二甲基亚硝胺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具有较好的作用.肝损伤和肝纤维化时,血清中AST、ALT含量升高,AST、ALT是诊断肝脏疾病中应用最广泛的酶,一般而言,AST和ALT增高反应了某些器官和组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