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前列腺特异性间质肉瘤是少见的发生于前列腺特异性间质细胞的恶性肿瘤.症状主要为大小便异常,肿瘤由梭形细胞交错排列,异型性明显.肿瘤细胞阳性表达Vimentin、CD34.  相似文献   

2.
肝脏梭形细胞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肝脏原发及转移性梭形细胞恶性肿瘤的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为形态相似的一系列肿瘤提供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依据。方法 对肝脏的20例原发性梭形细胞恶性肿瘤以及26例转移性肿瘤的肿瘤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用SP法和EnVision二步法进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20例(43.4%)原发肿瘤中肉瘤样癌3例(6.5%),血管肉瘤11例(23.9%),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2(5%)例,梭形细胞类癌1例(2.2%),未分化肉瘤3例(6.5%);26例(56.5%)转移性肿瘤中胃肠道间质瘤(GIST)20例(43.4%),平滑肌肉瘤3例(6.5%),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2例(4.3%),脑膜血管外皮细胞瘤1例(2.2%)。46例肝脏梭形细胞恶性肿瘤无论原发或转移,在形态上都有重叠,其中血管外皮细胞瘤样结构最为常见,几乎在每一类型的肿瘤中均可出现。组织形态最为复杂的是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同一肿瘤内同时出现2种或3种不同结构的情况在切除的肿瘤标本中广泛存在。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间质瘤CD117大部分病例阳性,存在原发瘤阳性而转移瘤阴性或同一肿瘤内部分细胞阳性部分细胞阴性的情况。平滑肌肉瘤SMA阳性;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NF、S-100阳性,二者均CD117阴性。血管源性肿瘤对CD34、CD31和Ⅷ因子相关抗原有不同的阳性反应。肉瘤样癌CK及Vimentin均阳性。梭形细胞类癌CK及神经内分泌标记物阳性。结论 原发的肝脏梭形细胞恶性肿瘤以血管肉瘤最为常见,转移转移瘤则以胃肠道间质瘤最多,其形态的复杂性、相似性,使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成为诊断这类肿瘤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胸膜外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6例胸膜外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样本进行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组织学形态多样,典型者可见卵圆形或梭形细胞不规则排列,间质中可见粗大的胶原带、鹿角状血管及管周透明变性;免疫组化染色STAT-6、CD34、Bcl-2、CD99、SMA阳性率分别为96.2%、92.3%、92.3%、76.9%、26.9%。结论 SFT常见发生于胸膜,亦可发生于其它部位,其组织学特征和免疫组化表型有助于明确诊断,但当其发生于不常见的解剖部位时,应当对重点需要鉴别或排除的疾病加以认真细致的鉴别并综合判断其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硬化性滑膜肉瘤的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发生于小腿软组织的硬化性滑膜肉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殊染色特征及其细胞遗传学的特异性改变,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首次报告硬化性滑膜肉瘤1例。患者29岁,病史13年,肿瘤内见大量不规则的梁索状胶原成分,瘤细胞稀疏,围绕在胶原周围,瘤细胞梭形,部分为上皮样,围绕小血管生长,肿瘤内部分区域见钙化及骨化。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EMA(+),CK(局部+),Vimentin(++),Bcl-2(+),CD99(++),P53(+50%-75%),CD31、CD34、Desmin、SMA均为阴性;硬化的间质区域网织纤维及AB染色阳性,PAS染色阴性;FISH检测提示:SS18(18q11.2)染色体易位。结论硬化性滑膜肉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特殊类型的滑膜肉瘤,可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分子检测与骨旁骨肉瘤、骨化性肌炎、纤维肉瘤、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血管外皮细胞瘤等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5.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对8例淋巴结及皮肤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ABC法),并复习相关临床资料。结果8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12—53(平均34)岁。6例发生于淋巴结,2例发生于皮肤。组织学特征:部分或全部淋巴结受累,瘤细胞有成巢或沿淋巴窦内生长现象,发生于皮肤者肿瘤组织弥漫成片分布,瘤细胞高度异型、多形,核分裂象多见。免疫表型:8例瘤细胞均表达CD30,6例表达CD3或CD45RO,而CD15和CD20均阴性。结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形态学高度异形、免疫表型特异,而临床预后相对较好的淋巴瘤。组织学上需与转移癌、恶性黑色素瘤及霍奇金淋巴瘤相鉴别。CD30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在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王玲 《遵义医学院学报》2005,28(5):419-420,42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为其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光镜观察2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形态特征,用CD117、CD34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其进行标记检测.结果光镜下瘤细胞主要有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两种形态,梭形细胞型20例,上皮样细胞型2例,混合细胞型4例.良性9例,恶性13例,交界性4例.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117阳性24例,CD34阳性22例,阳性率分别为95.5%及84.6%,且呈弥漫强阳性表达.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主要有2种细胞形态和3种组合形式;确诊需要依靠CD117、CD34免疫组织化学标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运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回顾性分析2例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特点,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2例分别发生于颈部及腹股沟,瘤组织HE镜检为梭形或卵圆形肿瘤细胞,呈结节状浸润性生长方式,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合体状,呈片束状、编织状或旋涡状结构,有多少不等的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瘤细胞特异性表达CD21、CD35,部分表达的抗体有EMA、CD68、CD34、$100。结论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是一种少见的梭形或卵圆形细胞肿瘤,恶性度较低,结节状生长方式及淋巴细胞浸润对诊断可能有提示意义,CD21及CD35的表达对其确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14例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临床特征、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结果: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表现为子宫黏膜下或肌壁间结节,浸润性生长。镜下肿瘤细胞似增生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细胞异型性程度低,卵圆或短梭形,弥漫成片分布,瘤细胞间见多量螺旋小动脉样血管。肿瘤组织可向平滑肌样、性索样、腺管样、上皮样分化。免疫组织化学常表达CD10、ER、PR,也可表达SMA、CK(Pan)、Desmin、α-inhibin。结论: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可向多种成分分化。诊断时应结合形态学变化、分化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并与其他一些子宫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梭形细胞型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梭形细胞型脂肪肉瘤进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分析病理学特征。结果肿瘤镜下排列成旋涡状或束状,一些成熟的脂肪细胞中散在大小不一的异型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梭形细胞Vimentin阳性,S-100、MSA部分阳性,MBP、HMB45、Desmin阴性,脂肪细胞及核深染的异型细胞呈S-100阳性。结论梭形细胞型脂肪肉瘤是一种少见软组织恶性肿瘤,需与多种软组织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列腺孤立性纤维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前列腺孤立性纤维肿瘤10例,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结果年龄46~85岁。光学显微镜下形态多样,边界清晰,由交替性分布的细胞丰富区和细胞稀疏区组成,分枝状的血管外皮瘤样结构;可见黏液变、脂肪细胞形成。免疫表型:几乎所有肿瘤细胞质呈Viment(10/10)、CD34(10/10)强阳性、弥漫表达,CD99(9/10)、Bcl-2(10/10)呈阳性表达。结论孤立性纤维肿瘤可发生在躯体所有解剖部位,发生在前列腺的孤立性纤维肿瘤需与该处其他梭形细胞肿瘤鉴别,依据其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可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点. 方法:对45例发生在胃肠道的间质瘤行常规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 结果:GIST的肿瘤细胞较经典的平滑肌瘤更加丰富,胞质嗜酸性较弱,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梭形与上皮样细胞混合存在,胞质内常见空泡形成,排列成交织束状、弥漫片状、栅栏状或轮辐状,有较为特征的细胞团巢形成. 间质或血管壁玻璃样变性. 结论:GIST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形态学特点,CD117和CD34联合应用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10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型和影像学特点,并与几种临床常见的梭形细胞肿瘤相比较,提高对SF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认识。方法收集10例SFT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观察病理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检测Vim、CD99、CD34、BcI-2、SMA、Des、S100、CD117、EMA在SFT、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血管外皮细胞瘤、纤维组织细胞瘤、滑膜肉瘤、纤维肉瘤、胃肠道问质瘤的表达情况。结果10例SFT的临床表现多为无症状或相关部位的压迫症状。影像学表现多为相关部位的占位性病变。苏木精-伊红染色下观察所有肿瘤的基本病理形态学特征为梭形细胞肿瘤。免疫组化显示Vim、CD99、CD34、Bcl-2在10例SFT中的阳性表达例数分别为10/10、10/10、9/10、8/10,SMA和S100少数病例阳性,Des只有1例为灶性阳性,CDll7,EMA为阴性;其他肿瘤的阳性高表达指标各不相同。结论SF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病理形态特点和免疫组化标记,联合使用Vim、CD99、CD34及Bcl-2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列腺间质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策略。方法收集2例前列腺间质肿瘤的病例并且回顾了相关评估此疾病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策略的文献。1例是1位老年患者因排尿困难而至泌尿外科就诊,另1例老年患者是因排便困难而至普通外科就诊。2例患者的直肠指检结果表明前列腺的体积增大并有硬结,但是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却未明显升高。前列腺穿刺活检结果表明硬结中有大量的梭形细胞,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117(+),CD34(+),SMA(-),病理诊断为前列腺间质肿瘤。结果这2例报告说明前列腺间质肿瘤的临床特点主要是排尿困难,排便困难,经直肠前列腺超声检查发现前列腺体积增大并伴随着PSA的轻度升高或处于正常水平。前列腺穿刺活检在早期诊断前列腺间质肿瘤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结论对于前列腺有肿块并且PSA水平正常的患者,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相似文献   

14.
朱梅娟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4):114-116,123
目的探讨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GESS)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LGESS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辅以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为子宫肿块和阴道出血,术前临床诊断为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病,确诊主要依据术后病理诊断。12例LGESS中,伴性索分化1例,合并平滑肌混合性肿瘤1例,合并子宫腺肌瘤2例,合并多发性子宫肌瘤4例。组织形态均显示瘤细胞由浸润性、弥漫性增生的单-性圆形或梭形细胞组成。LGESS由类似增生期子宫内膜间质的肿瘤细胞构成,伴有丰富的螺旋小动脉,呈浸润性生长。免疫组化:瘤细胞的CD10和vimentin均(++++),ER(+),PR(+++),CK5/6(--+),EMA(-+),S-100和CD34均为(-),CD34在肿瘤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为(+)。结论临床术前明确诊断LGESS有困难,但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标记,可以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51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以积累临床经验,提高诊治率。方法应用回顾性研究,从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达的角度,对51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分析。结果良性、交界性、恶性间质瘤的直径存在差别,CD34阳性率为35.29%,CD117阳性率为88.24%。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发生于胃肠道的间叶性肿瘤,CD117与CD34在诊断中的常规应用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恶性潜能未定的前列腺间质肿瘤(stromal tumor of uncertain malignant potential,STUMP)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20年4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诊治的14例STUMP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7~78岁(平均54岁), 病程1~180个月(平均46个月)。以排尿困难、尿路刺激症状为主要表现,直肠指诊可提示前列腺肿物,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正常或轻度升高,经直肠超声及磁共振提示前列腺肿瘤或前列腺增生结节。结果: 3例仅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术,2例仅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9例经病理明确诊断后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或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镜下观察前列腺间质细胞过度增生,呈梭形细胞,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像少见。免疫组织化学检查,PSA均为阴性,波形蛋白均为阳性,CD34及孕激素受体多呈阳性,Ki67阳性指数为1%~20%(平均6%)。病理诊断为恶性潜能未定的前列腺间质肿瘤。随访时间10~96个月(平均65个月), 失访2例,死亡1例,9例术后未见复发,2例因局部复发而多次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结论: STUMP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可通过前列腺穿刺活检获得病理学诊断;早期发现确诊,结合临床制定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恶性潜能未定的前列腺间质肿瘤(stromal tumor of uncertain malignant potential,STUMP)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20年4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诊治的14例STUMP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7~78岁(平均54岁), 病程1~180个月(平均46个月)。以排尿困难、尿路刺激症状为主要表现,直肠指诊可提示前列腺肿物,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正常或轻度升高,经直肠超声及磁共振提示前列腺肿瘤或前列腺增生结节。结果: 3例仅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术,2例仅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9例经病理明确诊断后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或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镜下观察前列腺间质细胞过度增生,呈梭形细胞,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像少见。免疫组织化学检查,PSA均为阴性,波形蛋白均为阳性,CD34及孕激素受体多呈阳性,Ki67阳性指数为1%~20%(平均6%)。病理诊断为恶性潜能未定的前列腺间质肿瘤。随访时间10~96个月(平均65个月), 失访2例,死亡1例,9例术后未见复发,2例因局部复发而多次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结论: STUMP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可通过前列腺穿刺活检获得病理学诊断;早期发现确诊,结合临床制定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吉梦强  陶林 《农垦医学》2013,(3):227-230
目的:探讨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克镜和免疫组化对2例上皮样肉瘤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肿瘤由上皮样细胞或梭形细胞构成,呈结节状排列,浸润性生长;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vimentin、CK、EMA、CD34、呈附性。结论:上皮样肉瘤是一种较罕见恶性肿瘤,形态学复杂多样,免疫组化有利于明确诊断。本瘤部分病例虽然生存期长,但预后并不好,目前上皮样肉瘤治疗首选广泛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