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我们前期研究证实6-羟基多巴胺(6-OHDA)明显诱导性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行为学障碍及其纹状体神经元的损伤。目前进一步借助褪黑素(MT)探查证实6-羟基多巴胺对PD模型大鼠纹状体代谢机能损害和黑质DA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55只成年雄性SD大鼠,并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包括正常对照和稀释剂对照)、6-OHDA处理组和6-OHDA+MT处理组,实验借助Micro PET-C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blot技术检测和比较实验大鼠纹状体代谢、TH阳性纤维密度及TH蛋白表达量的变化。所获得数据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Micro PET-CT检测结果显示,6-OHDA组大鼠纹状体糖代谢机能(1.34±0.114)明显较对照组(4.36±0.114)低(P=0.00),而6-OHDA+MT处理组(4.14±0.114)与6-OHDA组相比糖代谢机能增高,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纹状体内TH阳性纤维密度和TH蛋白表达水平在6-OHDA组(分别为0.324±0.018、0.434±0.33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378±0.026、1.626±0.526)(P=0.00,P=0.00)和6-OHDA+MT处理组(0.37±0.010、1.136±0.494)(P=0.00,P=0.03),但对照组和6-OHDA+MT处理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P=0.12)。结论褪黑素对PD模型大鼠纹状体代谢机能障碍和中脑黑质DA能神经元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成年雄性大鼠纹状体nNOS中间神经元对6OHDA诱导性DA剥夺的反应。方法选取6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注射组、6OHDA处理组。实验借助6OHDA模型、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免疫印迹技术探察证实纹状体n NOS阳性中间神经元对DA剥夺的反应,实验数据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免疫荧光双标记结果显示,nNOS阳性中间神经元与NPY神经元存在极高的共存率(98.5±0.1)%,其与C AT阳性中间神经元也存在较低的共存率(2.4±2.0)%。nNOS阳性神经元与Cr和Parv阳性中间神经元之间未观察到共存关系。免疫组化资料显示,n NOS阳性神经元胞体呈现梭形、圆形,nNOS胞体大小和主树突数量在对照组[分别为(13.4±1.3)μm、2.00±0.94)与6OHDA组[分别为(13.4±1.8)μm、1.77±0.7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6OHDA处理组n NOS阳性神经元胞体的数量(1.48±0.19)%显著多于对照组(0.77±0.13)%(P0.05)。Western blot技术探测显示,6OHDA组(0.98±0.07)的n NOS蛋白量表达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0.56±0.04;P0.05)。结论 6OHDA诱导性DA剥夺明显导致纹状体n NOS阳性神经元的特征性反应及其蛋白高表达,此提示n NOS阳性神经元可能牵涉到DA剥夺诱导纹状体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体外长期连续培养的人神经干细胞(hNSCs)对大鼠帕金森病(PD)模型的药效。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胺(6-OHDA)注射大鼠脑内黑质体部位,毁损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建立PD大鼠模型。成模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SC混合、NSC高剂量、NSC低剂量四组,行脑内同侧纹状体部位移植h NSCs。行为学实验观察治疗效果,免疫荧光染色鉴定植入纹状体的hNSCs存活和分化情况。结果细胞移植后观测和检查:(1)NSC高剂量组在移植3个月后,大鼠的单侧旋转症状与移植前比较有显著的改善(P0.05);NSC低剂量组大鼠旋转症状也有改善,但与移植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NSC混合组大鼠旋转症状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6-OHDA能明显损伤大鼠脑内黑质部位,使其神经元数量减少;神经干细胞纹状体部位移植后可见移植的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结论 PD模型大鼠纹状体部位移植的hNSCs可分化为神经元,且对PD模型大鼠旋转症状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帕金森病大鼠黑质区神经干细胞分化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中脑黑质区神经干细胞(NSCs)的分化情况.方法:将6-OHDA注入纹状体内制作PD大鼠模型.随机将成功模型分为3 d、5 d、7 d、14 d、28 d组,每组6只;另设假手术及正常对照组各3只.向成功模型鼠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苷(Brdu).用Brdu/NeuN、Brdu/GFAP、Brdu/TH免疫双标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黑质区内源性NSCs向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分化情况.结果:PD模型7 d组,在黑质区Brdu /GFAP 、Brdu /NeuN 细胞开始出现,14 d组双标的阳性细胞数量逐渐增加,28 d达到高峰,14 d、28 d组与其它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这些双标细胞中,Brdu /GFAP 细胞数量较多,Brdu /NeuN 细胞数量较少(P<0.05),未发现Brdu /TH 细胞.结论:PD大鼠模型黑质区NSCs多数分化为神经胶质细胞,少数分化为神经元,在没有诱导和干预下,未见有向DA能神经元分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转nanog基因对6-羟多巴胺(6-OHDA)诱导的帕金森病大鼠中脑黑质区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6-OHDA+ PBS、6-OHDA+ PNL与6-OHDA+nanog组.模型组大鼠左侧纹状体内注射6-OHDA,再将PBS、慢病毒空载体PNL-IRES.EGFP (PNL)、转nanog基因载体分别注入6-OHDA+ PBS、6-OHDA+ PNL与6-OHDA+ nanog组大鼠左侧纹状体;14 d后,注射阿朴吗啡(APO),观察大鼠的旋转行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免疫荧光观测黑质区小胶质细胞数量及TNF-α表达.结果 注射后14 d,6-OHDA+ nanog组大鼠APO诱发的旋转效应低于6-OHDA+ PNL与6-OHDA+PBS组(P<0.05);模型组注射侧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但6-OHDA+ nanog组存活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多于6-OHDA+ PNL与6-OHDA+ PBS组(P<0.05).模型组大鼠注射侧黑质区小胶质细胞数量和TNF-α表达均较对照组增加(P<0.05),但6-OHDA+ nanog组小胶质细胞数目和TNF-α表达水平低于6-OHDA+ PNL与6-OHDA+ PBS组(P<0.05).结论 转nanog基因可抑制帕金森病大鼠脑内小胶质细胞活化介导的炎性反应,具有神经元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察证实3-NP对实验大鼠纹状体的损害作用。方法实验借助行为学探测、经典组化和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对大鼠运动行为学和纹状体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形态学探察,实验数据采用SPSS软件统计学处理。结果①运动行为学探测显示大鼠过平衡木的启动延搁时间和完成全过程时间明显延长(P0.05,P0.05),以及前爪滑落次数与3-NP处理之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抓握时间也明显比3-NP处理之前延长(P0.05)。②组织学探察显示,多种组化染色均在实验大鼠纹状体的背外侧区恒定出现一块明显的坏死灶,发生率为80%。坏死区及其周边区绝大部分神经元发生丢失,仅有少数体积较大的细胞幸存。Golgi染色显示在周边区幸存神经元的树突发生明显断裂和弯曲。酶组化显示病灶区SDH明显淡染,周边区可见一些强反应的细胞。③神经元特异性抗体探察显示坏死灶及其周边区神经元丢失严重,纹状体投射神经元的丢失更显著。对神经元死亡和损伤性质的进一步鉴定结果显示在坏死灶及其周边区均可见大量凋亡细胞。结论 3-NP特异性地诱导纹状体背外侧区神经元损伤,纹状体不同类型神经元对3-NP损伤显示不同的敏感性,凋亡和能量代谢障碍因素牵涉到此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改良大鼠大脑置管给药方法,并应用于帕金森氏病(PD)大鼠模型以消除中枢神经即刻给药引起的应激反应和实现重复给药.方法:大鼠随机分成2组(墨水组,6-羟基多巴胺组),自制套管,植入大鼠大脑,墨水组使用微量给药针通过套管注射蓝墨水以确认是否成功到达目的部位(侧脑室,纹状体部位).6-羟基多巴胺组通过套管注射6-羟基多巴胺于大鼠纹状体制作PD大鼠模型.通过旋转行为学实验检测PD模型是否建立成功,Nissl染色观察PD模型神经元形态及数量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检测黑质及纹状体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结果:利用简单廉价材料制作大鼠大脑给药套管,蓝墨水可以通过套管到达目的部位,体积较大部位的成功率为100%;行为学实验、Nissl染色及TH免疫组织化学显色证明通过套管可以成功制作PD模型.结论:大鼠大脑置管的方法改良成功,便于在神经退化性疾病模型中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探察证实黑质-纹状体DA能神经通路阻断对大鼠纹状体Mor和Calb阳性神经元及其蛋白质表达的影响。方法借助6-OHDA注射阻断前脑内侧束建立PD模型;应用APO诱导旋转、握力测试、Morris水迷宫方法检测模型大鼠的行为学改变;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和蛋白印迹技术检测PD模型大鼠纹状体Mor和Calb神经元形态结构和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①阿扑吗啡诱导模型大鼠出现健侧方向的旋转。模型大鼠抓握悬吊时间明显较正常组长(P<0.05),其寻找和发现平台的时间也明显较正常组长(P<0.05)。②模型大鼠纹状体Mor阳性区域的面积明显小于正常组(P<0.05),Calb阳性区域面积的变化不明显(P>0.05)。③模型大鼠纹状体Calb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黑质-纹状体DA能神经通路阻断可能通过突触传递机制影响其突触后神经元的形态结构、蛋白表达、生理机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所致小鼠帕金森病(PD)模型中脑黑质致密部(SNpc)及纹状体(STR)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影响。方法:正常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MPTP组及MPTP+G-CSF组,采用腹腔注射MPTP法制作小鼠PD模型,MPTP+G-CSF组于最后一次MPTP注射后再腹腔注射G-CSF。爬杆实验观察小鼠的行为学改变;尼氏染色技术观察各组小鼠黑质致密部神经元数量及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酪氨酸羟化酶(TH)在各组小鼠中脑黑质致密部及纹状体的表达; 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中脑TH蛋白的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PTP组小鼠较对照组爬杆用时显著延长(P 0. 05),尼氏染色显示黑质致密部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P 0. 05),黑质致密部、纹状体TH表达量显著减少(P 0. 05); MPTP+G-CSF组较MPTP组爬杆用时显著缩短(P 0. 05),神经元丢失减少(P 0. 05),神经元形态较完整;与MPTP组比较,MPTP+G-CSF组黑质致密部、纹状体TH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 0. 05)。结论:G-CSF能够改善PD小鼠运动功能,减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增加TH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和形态计量学技术,观察了由6-OHDA单侧微量注射制成的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头部P物质神经元和体部GABA能神经元的变化,以及黑质网状部突触岛内P物质终末数和GABA终末数及终未总数的改变,以探讨神经递质在帕金森病发病中的作用。结果显示:6-OHDA注射侧纹状体面积、纹状体P物质神经元和GABA能神经元数量均较正常对照侧明显减少;注射侧黑质网状部突触岛单位树突膜长度内终末总数较正常侧减少54%;P物质终末数和GABA终末数亦分别减少44%和33%。本研究表明帕金森病大鼠黑质与纹状体之间团有的神经递质失衡,这可能是帕金森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