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文章以江南大学计算机专业为例,探究了新工科背景下如何培养专业基础扎实、跨学科思维灵活、创新意识强的复合型计算机人才。文章分析了当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工科背景,从教育模式改革、产学研合作、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介绍了江南大学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及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大连大学学报》2019,(6):121-125
"新工科"是在新形式、新背景下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选择,是今后教育发展的新思维、新方式。本文针对新工科教育发展新思维的要求,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打破教材章节的约束,结合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通过任务驱动学生的课后复习,建立国际标准的初步认识,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拓展和扩充课程实验,立足于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工科人才,以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为例,进行了初步尝试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新工科需要机械类专业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为了更好地进行新工科的建设和创新发展,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中提出了2+1混合教学模式。该创新教学模式将线上学习、面对面课堂教学以及案例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教师仅仅作为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两个学期的实践证明: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此模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教师的教学压力也增加很多;混合教学模式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学院和学校的共同合作。  相似文献   

5.
新工科这一概念的提出,给当今的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高校应当以建设工程教育强国为目标,深化工程教育改革、贯彻落实教育教学工作,培养新时代所需人才.以此为背景,对高校如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性创新人才进行探讨.以现存的教学问题为参照,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的全面型人才为目标,从创新、实践、学科...  相似文献   

6.
随着5G时代的到来,"万物互联"成为可能,物联网相关课程成为高校工程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目前,物联网技术课程在当前各高校中课时较少,仅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空洞,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行动学习"的物联网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基于"行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将教学内容提炼成"知行合一"的循环学习过程.通过学习、理解...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新工科建设为背景,以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理念,进一步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产学融合,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结合专业实际,探索在新工科背景下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风景园林专业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尝试将CDIO的教育理念融入风景园林设计课程中,创新课程体系,改革考核方式,优化课程过程管理,并应用到教学中。通过CDIO的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了“师生共研”的教学创新模式,提高了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好地完成了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的培养任务。  相似文献   

9.
对于高等学校来说,最重要的使命便是人才培养。新工科时代的到来,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崭新任务。以"人工智能"课程为例,分析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启发式理论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课教学、各类资源的有效使用、灵活多样的师生互动等方面,探讨如何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型教学模式转变,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适用于"人工智能"课程,也适用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其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相似文献   

10.
在新工科建设成为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传统的工科材料—复合材料专业人才培养也需进行转型。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出发,对安徽理工大学复合材料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探讨,建立研究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多元化为主导的前提下,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摆脱简单的专业知识传授,鼓励和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兼顾能力素质和道德素质,从而造就出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多元化人才。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要素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如何加快培养一大批创新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来满足产业需求,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课题。新工科的出现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更大的机遇。以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为例,围绕新工科的教育大背景,在专业现有的建设基础上,对国际化专业教育、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以及教学资源开发进行改造与升级,探索机械类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推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迈进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13.
针对目前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过程中存在实践不足、工程体验少等问题,提出以学生为中心、课程为主体、能力培养为导向,根据"新工科"要求,以冶金工程专业为例,探索突出工程能力为导向优化"冶金工程类"的课程体系、抓住"理论+实践"两个基本点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网上课程教学体系、增强国际合作拓展国际视野等举措,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冶金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4.
在新工科背景下,总结"水电站"课程教学痛点问题,把新工科的改革与学生的需求融合在一起,从"认知、技能、素养"三方面,构建以问题导向为主线的立体化、多层次、多形式的课程教学目标。同时教学内容着眼于学情分析,对象分析;根据知识点分布,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阶段:水电站基本理论阶段;水电站规划设计与运行相关技能阶段;水电站复杂问题解决阶段。从思想政治融合、工匠精神培养、紧跟前沿三个层次丰富和深化教学内容,打造了基于问题导向、突出学生中心、关注产出实效的立体化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5.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主要集中在本科院校,高职教育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还比较少。以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探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内容设置、虚实结合实践情境创建、教学方法改革、1+X证书培育等方面的革新举措,旨在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新工科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在国家大力推动新工科专业发展的背景下,军校电子技术类课程正在积极开展改革探索。文章提出了电子技术类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总体思路,给出了部分课程的实战化教学内容改革案例和电子技术类课程思政思路,构建了电子技术类课程创客教育教学模式。通过多措并举,学员综合能力素质得到提高,也为电子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黄春梅 《教师》2022,(13):87-89
2017年2月以来,在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广东理工学院根据区域工业化建设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开设了“交通运输”专业。该专业的开设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广东理工学院汽车专业的协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其目标是最终做到将专业建设的效果立足肇庆地区、面向广东省、辐射华南地区。几年来,广东理工学院在交通运输专业建设方面坚持校企合作,以“产教融合”助力“产、学、研”的发展,推动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为社会培养出一批能适应交通运输行业变革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相似文献   

18.
付丹 《大学教育》2024,(1):37-40+45
项目管理与工程经济决策课程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在新工科发展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双重背景下于2021年新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课程依托学校“三海一核”专业特色,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项目管理能力”的实际需求,将案例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充分体现了课程跨学科、跨专业及实践性强的特点。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旨在提升学生工、管兼备的综合素质,培养实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9.
孙晓蓉 《海外英语》2022,(14):94-95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新目标和新挑战。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是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文章根据安徽理工大学十余年来的ESP教学实践经验,讨论了适用性强、覆盖面广的ESP教学课程设计,探讨了新工科背景下的大学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改革模式。  相似文献   

20.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对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培养创新型人才角度出发,通过多方面的改革探索,以期提升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培养满足新工科建设要求的综合性机械类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