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抑郁症发病机理的深入研究后认为:脾胃枢机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关键,是抑郁症发生的重要病机,在抑郁症发病及临床治疗中具有特殊意义,并对抑郁症的治疗提出了健运脾胃,运化水湿为重点的调节中焦方法。  相似文献   

2.
功能性腹痛是一种儿童常见的脾胃系统疾病,病程缠绵,容易反复,其中“脾胃枢机不利”贯穿其发病过程的始终;“脾失健运”是对腹痛出现的病位、病机的总结概括。文章结合中医学相关理论,阐释“脾胃枢机”的理论内涵,从“脾胃枢机”分析功能性腹痛发病的病因、病机,并初步探讨“调理脾胃枢机”对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腹痛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脾主运化的生理病理机制探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病机。通过文献记载、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医家经验等方面阐述脾失健运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提出脾失健运、湿热瘀毒是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基本病机,活动期及缓解期的治疗均需重视健运脾胃。  相似文献   

4.
《脾胃论》中"肺之脾胃虚论"的思想对于指导肺癌的治疗有其独到的理论及临床价值.肺癌病机为正气亏虚,气机失调,脾胃失和,肺之宣发肃降失司.健运脾胃、固护中焦使肺气得充,培土生金、调畅气机、健运脾胃以调肺气,在肺癌的临床治疗中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王老认为,婴幼儿泄泻在临床上多为过食伤中,胃肠积热及脾胃气机阻滞.而其中最基本的病机为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脾失健运,清浊不分.  相似文献   

6.
白术附子汤治疗湿痹的病机特点为表里同病,内有脾虚湿盛,外有风湿侵袭,内外合邪而致病。其功效为健运中焦,温补脾阳,并行表里,利水除湿。从病位来看,病在脾胃,则以健运脾胃,条畅气机为旨;病在手太阳小肠经,以解表为要,表去里自和;兼转属阳明经,表里两经同病,需求其本,助太阴阳气来复逐湿邪,恢复机体水液代谢正常运转。然湿邪性质黏滞,非阳不化,故仲景在治疗时以中焦脾胃入手,助正气以逐邪外出,同时附子辛散走表,配合白术散在表之风湿,体现"治湿邪当以温药"之要旨。  相似文献   

7.
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篇中曰"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此乃胸中大气衰弱,水气不行而致水气病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8.
"以汗开路法"是治疗疾病的一种先导性治法,是由汗法和其他治法有机结合而成,其内涵是疏通经络、调理气机,广泛应用于内伤杂病.内伤杂病的病因病机复杂,常兼有表证,主要病机是经络不通、阴寒凝滞、气血失调,因此破除阴寒、疏通经络、调理气机是治疗的关键."以汗开路法"结合了疏肝理脾、健运脾胃、养血和营、填精补肾等治法,不仅解表,更为后续的治疗开路,用药特点以辛温为始,以温补健运为终,代表方有续命汤、麻桂各半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以及自拟的温经通阳方等.附验案1则以彰其法.  相似文献   

9.
胡玉翠  周晓波 《河南中医》2022,42(3):375-379
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在长期诊治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过程中,形成了"消补、润燥、升降、清化"的学术思想,其诊疗特色为:①谨守病机、灵活施辨.脾胃虚弱为发病基础,脾胃失和是常见病机,其中脾胃阴虚、湿阻中焦亦不少见,瘀血阻滞为其发展趋势.(②把握病变趋势,未病先防.补益脾胃,不忘消健助运,化湿常需润燥相合,以防伤阴.徐教授尤其注重...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较为全面地总结了治疗水气病的规律,创制了一批疗效显著的"治水"方剂,是"治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近年来,对仲景"治水"论的研究,在水气病分类、病因病机、治疗规律、方剂临床应用与药理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张维耀 《天津中医药》2005,22(4):302-303
“气”和“真气”是真气学说的基本概念,长期以来使用混乱。“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精微物质,不能简单认为是某种元素,真气是相对于“气”的无形的功能,以质能说明两者的关系。研究“气”的重点是“真气”,真气的特性有非形态性、非常规性、超常性和系统性。作为一般概念“真气”的特性,涵盖中医学真气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肝虽不属六腑之列,然以其独特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肝亦应以通为用。故肝病的治疗,当以“肝以通为用”理论为指导,着眼于通,既要补肝体,又要畅肝用,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3.
睑黄瘤是由于脂质代谢障碍沉积于上眼睑内眦部而引起的对称性皮肤的黄色或橙色斑块,多无不适,常见于中年人,多伴有高脂蛋白血症和(或)高胆固醇血症.近5年来,笔者收治本病患者36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全部36例均来自本院门诊和住院病人,其中男16例,女20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63岁,平均51岁;病程0.5~5年,平均2.6年.患者多较肥胖,均表现为双上眼睑内眦部对称性皮肤表面黄色或橙色斑块,微微高出皮肤,与正常皮肤截然分开,边界不规则,小的如米粒,大的似黄豆.  相似文献   

14.
浅析扶正与祛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疾病的发生取决于正邪相搏的结果.八法中汗和下消吐清温七法为祛邪之法,补法为扶正之法.疾病的发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扶正包含扶助无力祛邪之正气及扶助无力耐受祛邪药物之正气."是否扶正判虚实","是否祛邪断夹杂","以谁为主定轻重".  相似文献   

15.
气反治则是针对气反病变而确立的治疗原则.临床诊断疾病时,要正确区分原发病与继发病、原发部位与继发部位,凡属气反病者,可采用气反治则,具体有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病在旁中取之等治法.  相似文献   

16.
《丹溪心法·心脾痛七十》云:“心痛即胃脘痛……痛甚者脉必伏.用温药附子之类,不可用参、术。诸痛不可补气。”其中“诸痛不可补气”之说,后世有不少医家遵循之,如《医学正传·胃脘痛》、《杂病广要·胸痹心痛》等著作多有引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针刺疗法以其安全简便经济及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在临床上广泛应用,"通任顺气"针刺法是长期丰富的临床实践总结出的能治疗诸多疾病的创新针法,该针刺方法与常规针刺法相比具有一些优势,临床疗效显著。以中风后抑郁、中风后失眠和心脏神经官能症为例,介绍"通任顺气针刺法"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百病生于气"与升降散之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孙立 《浙江中医杂志》2004,39(10):425-428
<素问·举痛论篇>言:"百病生于气也".张介宾亦曰:"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表明了各种致病因素只有在造成气机失调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疾病,故云"百病生于气".  相似文献   

19.
<丹溪心法·心脾痛七十>云:"心痛即胃脘痛……痛甚者脉必伏,用温药附子之类,不可用参、术.诸痛不可补气."[1]其中"诸痛不可补气"之说,后世有不少医家遵循之,如<医学正传·胃脘痛>、<杂病广要·胸痹心痛>等著作多有引用.  相似文献   

20.
论“百病生于气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古正涛  沈鹰 《天津中医药》2008,25(5):388-390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气学说是贯穿整个理论的一条基线,历代医家均相当重视"气"在人体的生理病理作用.为了有利于指导临床,笔者试以"百病生于气"立论,在学习理解气的相关知识及其与疾病发生和演变关系的基础上,从气的本质及其重要性、气机失调及其危害性以及临证从气论治的理论和实践等角度,对"百病生于气"作一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