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 分析应用Viatorr覆膜支架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后患者显性肝性脑病(OHE)发生率并探讨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接受Viatorr支架TIPS术治疗的24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男191例,女51例)临床资料。术后发生OHE 30例,未发生OHE 212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年龄、乙型肝炎病史及腹水、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肌酐、血小板、钠离子、纤维蛋白原、肝功能Child-Pugh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术后1 d和5 d血氨、术后门静脉压力梯度(PPG)、出院后饮食控制等。所有患者均随访3个月以上,通过门诊或电话问卷方式评估肝性脑病(HE)。结果 术后OHE发生率为12.4%(30/242),其中7例因OHE死亡。发生OHE组患者平均年龄高于未发生OHE组,术后平均PPG值低于未发生OH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蛋白饮食控制不佳的OHE患者发病次数增多。结论 应用Viatorr覆膜支架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行TIPS术后发生OHE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高龄、术后低PPG,其预测价值高于Child-Pugh评分和MELD评分。逐级扩张分流道和栓塞异常门体分流有助于降低OHE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经皮经肝门腔静脉分流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经皮经肝途径建立门腔静脉分流术的可行性及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19例门静脉高压患者行经皮经肝途径门腔静脉分流术(PTPS)。静脉曲张出血16例,难治性腹水2例,肝肺综合征1例;Child’S B级4例、C级15例。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左支再穿刺肝段下腔静脉,经肝植入PTFE覆膜支架于门静脉左支与腔静脉之间。结果 19例经肝段下腔静脉TIPS分流术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未出现术中与操作技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门腔压力梯度平均下降13cmH2O,平均随访216d,所有患者未发生再出血,难治性腹水得到有效地控制。一年内初步开通率94.8%,明显高于传统TIPS。结论经皮经肝途径建立门腔静脉分流是安全可行的,结果 提示由于PTPS肝内具有顺直的分流道的优势,一年内支架初步开通率明显高于传统TIPS。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脾切除术后静脉曲张再出血的疗效及随访结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0年12月至2016年12月间,因脾切除术后静脉曲张再出血而接受了TIPS治疗的患者33例,观察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临床随访结果。 结果33例患者TIPS手术成功31例(93.9%),失败2例。成功的患者其门体压力梯度(PPG)从分流前平均23.5±5.9 mmHg下降至分流后平均12.1±3.3 mmHg(P<0.05)。除1例患者因感染性休克于围手术期死亡外,对手术成功的30例进行了随访(中位随访时间62.5个月)。10例发生分流道失功,其中4例再发消化道出血伴1例死亡、1例再发大量腹水、1例并发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肠梗阻。10例出现显性肝性脑病,其中4例轻度发作经药物治疗后好转、1例反复发生3期肝性脑病行分流道限流术、5例术后死于肝功能衰竭。随访期间除上述6例死亡以外,另有2例因肺部疾病及1例因肝细胞癌死亡。余患者随访期间分流道通畅且未再发生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术后第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30例患者的平均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红素较术前改善(P<0.05)。 结论TIPS是治疗脾切除术后静脉曲张再出血安全且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专用覆膜支架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接受Viatorr支架行TIPS术治疗的连续117例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6例,女31例;年龄25~75岁,平均(50.89±11.26)岁。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梯度(PPG)比较采用t检验,GraphPad Prism 8.0软件分析术后分流道累计通畅率、累计生存率、肝性脑病累计发生率和肝癌累计发生率。 结果 支架植入成功率为100%。术后患者PPG由术前平均(23.19±5.92) mmHg(1 mmHg=0.133 kPa)降低至平均(10.19±3.81) mmHg(P<0.05)。围手术期死亡4例(3.4%)。113例患者随访3~36个月,平均(23.16±7.65)个月。随访期分流道再狭窄发生率为2.7%(3/113);总体肝性脑病发生率为15.9%(18/113),显性肝性脑病为5.3%(6/113);病死率为8.0%(9/113);肝癌发生率为6.2%(7/113)。2例接受肝移植术。 结论 采用Viatorr支架行TIPS术治疗肝硬化安全有效,中期分流道通畅率高,肝性脑病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经TIPS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前术后门静脉压力、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食道胃底静脉、腹水的变化,观察术后肝性脑病、复发出血、支架再狭窄等并发症。结果手术成功率及即刻止血率100%,门静脉压力术前(44.7±3.5)cmH2O,术后(23.6±3.8)cmH2O(P<0.01),门静脉主干直径术前(1.64±0.035)cm,术后(1.27±0.047)cm(P<0.01),脾静脉直径术前(1.26±0.027)cm,术后(0.95±0.023)cm(P<0.01)。肝性脑病发生率13.6%(19/140),腹水好转率89%(65/73),术后12个月复发再出血8.6%(12/140),支架再狭窄15.7%(22/140)。结论 TIPS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有效方法,能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控制上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6.
经皮经肝门腔静脉分流术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介绍一种经皮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新方法,评价其安全性和可行性,探讨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19例门静脉高压患者行经皮经肝门腔静脉分流术(PTPS)。其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16例,难治性腹水2例,肝肺综合征1例;Child’sB级4例、C级15例。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左支再穿刺肝段下腔静脉,经皮经肝方向植入PTFE覆膜支架于门静脉左支与腔静脉之间。结果19例经肝段下腔静脉PTPS分流术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未出现术中技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门腔静脉压力梯度平均下降13cmH2O,平均随访216d,所有患者未发生再出血,难治性腹水得到有效控制。1年内初步开通率94.8%,明显高于传统TIPS。结论经皮经肝途径建立门腔静脉分流是安全可行的,1年内支架初步开通率明显高于传统TIPS。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Viatorr支架在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中治疗门静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 方法:收集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因门静脉高压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17例,使用Viatorr支架行TIPS治疗。测量Viatorr支架分流前后门腔静脉压力梯度(PSG)值变化,手术前后肝功能、血氨、凝血酶原时间变化,以及术后支架通畅率与再出血情况,并对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17例患者均获得100%技术性成功。TIPS术后的PSG为(14.47±3.39)mmHg,比术前的(25.47±5.77)mmHg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15,P<0.05)。TIPS术后1 d,血氨较术前有所升高[(55.38 ±9.27)μmol/L vs.(40.60±8.14)μmol/L,P<0.05],而术后1周的血氨较术前没有明显变化[(34.77±5.01)μmol/L vs.(40.60±8.14)μmol/L,P>0.05],手术前后的总胆红素、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例患者中16例存活,1例于术后52 d并发肺部感染致呼吸衰竭死亡;4例患者出现I期或II期肝性脑病,纠正后症状逆转;所有患者至随访结束均未再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所有病例术后1周及3个月后均行腹部彩超或增强CT检查,至随访结束(或死亡前)TIPS分流通道血流通畅,通畅率100%,2例合并腹水患者复查腹水消失。术后1~3个月内4例患者复查胃镜,均提示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缓解或消失。 结论:TIPS术中使用Viatorr支架能明显降低门静脉压力,维持分流道的长期通畅,降低上消化道再出血率,术后肝性脑病并发率在可控制范围内,是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提高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门静脉闭塞(PVO)技术成功率的辅助靶标手段及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纳入22例应用辅助靶标手段行TIPS治疗的PVO患者。其中11例应用经皮经肝门静脉靶标(PTPVT)技术,10例应用肝动脉导丝靶标(HAT)技术,1例两种辅助手段联合应用。结果 1例失败,技术成功率为95.5%(21/22)。成功建立分流道患者门静脉压力梯度(PPG)由(28.4±7.7) mmHg(1 mmHg=0.133 kPa)降至(12.1±4.5) mmHg(P<0.01)。术中未出现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中位随访时间14.9个月,术后累积支架通畅率为81.8%(18/22);6例发生静脉曲张再出血,累积再出血率为27.3%;3例出现肝性脑病;1例因发生感染死亡。结论 TIPS是治疗PVO的安全有效方法,辅助靶标手段可提高TIPS的技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一种全新肝内分流预应力支架的结构和在经皮经肝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PTPS)中应用的临床结果。分析应用该支架建立的门腔静脉分流道与经典TIPS所用支架血流动力学之间的区别,探讨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38例门静脉高压患者采用预应力支架行经皮经肝途径门腔静脉分流术(PTPS)。静脉曲张出血36例,难治性腹水1例及肝肺综合征1例;Child's B级27例、C级11例。经皮经肝穿刺进入门静脉右支,再经门静脉左支矢状部穿刺肝段下腔静脉,经皮经肝植入预应力支架于门静脉左支与肝段下腔静脉之间。结果38例采用预应力支架行PTPS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未出现术中与技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门腔压力梯度平均下降14cmH2O,平均随访493d,所有患者未发生再出血,难治性腹水得到有效地控制。初步开通率98.9%,明显高于经典直管形裸支架TIPS。结论采用预应力支架经皮经肝途径建立门腔静脉分流是安全可行的,其血流动力学结果提示:预应力支架形状及与相关血管壁间“吻合”严密,符合正常肝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分布,既起到门静脉部分性降压作用,亦保障了门静脉右支血流的肝内灌注,对预防术后分流道再狭窄及降低肝性脑病发生率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布-加综合征(BCS)所致顽固性腹水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7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采用改良TIPS 治疗的31例BCS所致顽固性腹水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早期接受改良TIPS治疗17例(肝静脉广泛阻塞8例,残存肝静脉代偿不全9例),肝静脉开通失败或反复再狭窄转改良TIPS治疗14例。记录手术成功率、腹水缓解率、肝性脑病发生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或CT随访观察分流道通畅情况。 结果 31例患者改良TIPS手术均成功。患者门静脉压力由术前(34.5±6.7) mmHg(1 mmHg=0.133 kPa)显著降至术后(18.9±2.6) mmHg(P<0.01),无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34个月,中位随访15.6个月。术后1、3、6、12个月时腹水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4.2%(23/31)、93.1%(27/29)、95.8%(23/24)、95.8%(23/24);术后发生肝性脑病1例,发生率为3.3%(1/30);术后1年、2年分流道原发通畅率分别为95.8%(23/24)、91.7%(11/12),继发通畅率皆为100%(24/24,12/12)。 结论 改良TIPS术治疗BCS所致顽固性腹水安全有效,可获得较好的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