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CRE)中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方法使用VITEK 2 Compact对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改良Hodge试验对从住院患者中收集的10株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进行碳青霉烯酶初筛检测;多重PCR法进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的检测,并对阳性基因进行测序确认。结果10株菌对临床常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耐药,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40%,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高达70%~90%;改良Hodge试验阳性率为90%;经PCR检测和测序确认,10株菌中有3株菌携带blaKPC-2基因,2株菌携带blaNDM-1基因,另外2株同时携带blaKPC-2基因和blaNDM-1基因。结论本地区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机制复杂,以携带blaKPC-2基因和blaNDM-1基因为主,应加强医院感染的控制和预防。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对碳青霉烯酶类抗菌药物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子机制及其同源性,为新生儿感染的预防和监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5株肺炎克雷伯菌分离自2015年1-2月新生儿病房患儿吸痰标本;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Compact系统对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菌株产碳青霉烯酶的筛选是采用改良Hodge和金属酶试验;PCR和产物测序法检测以及确认菌株携带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AmpC酶和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细菌的同源性;质粒接合试验分析质粒的特性。结果除了氨曲南以外,5株肺炎克雷伯菌对二、三代头孢菌素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均耐药,且Hodge试验和金属酶试验均呈现阳性;每一株菌均携带blaNDM-1、blaCMY-6和blaDHA-1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显示5株菌的带型完全相同;质粒接合试验显示供体菌将携带blaNDM-1的质粒成功转移到受体菌。结论经检索,携带blaNDM-1、blaCMY-6和blaDHA-1基因的肺炎克雷伯菌在新生儿中的聚集流行为国际上首次报道,应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并对分离株的分子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医院感染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0月住院患者标本分离的5株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大肠埃希菌,产金属碳青霉烯酶的筛选采用亚胺培南/EDTA复合E-test条,采用PCR方法检测菌株携带的碳青霉烯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ampC酶和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并测序确认类型及其亚型,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检测分离株间的同源性,液相质粒接合试验分析质粒的转移特性。结果除了阿米卡星和氨曲南外,5株大肠埃希菌对目前测试的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都耐药,且金属酶表型实验结果都呈现阳性;5株大肠埃希菌携带不同的耐药基因,但都携带blaNDM-5和blaTEM-1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显示5株大肠埃希菌的脉冲带型不一致,没有呈现克隆聚集性;质粒接合试验没有显示5株大肠埃希菌临床株(供体菌)将携带blaNDM-5的质粒转移到大肠埃希菌J53AziR(受体菌)。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本地区存在携带blaNDM-5基因的大肠埃希菌的流行,但没有呈现克隆聚集暴发性,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暴发,必须重视和加强对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的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某院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在细菌耐药方面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CRE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某院2013—2017年细菌室保存的CRE,对其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药敏试验、全基因序列测定,选取部分CRE中携带的碳青霉烯耐药基因进行基因环境分析。结果共收集62株CRE,成功复活51株;其中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30株,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CREC)9株,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CRECL)6株,耐碳青霉烯类其他肠杆菌6株。CRKP MLST主要包括3株ST147、2株ST11;CREC MLST主要包括3株ST167;CRECL MLST主要包括3株ST93、2株ST88。51株CRE对氨苄西林、头孢噻肟的耐药率最高,均为100%。耐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分布:1株携带blaKPC-2,14株携带blaIMP-4,18株携带blaNDM-1,22株携带blaNDM-5,2株携带blaNDM-9,10株携带blaOXA-1,10株携带blaOXA-10,2株携带blaOXA-23,2株携带blaOXA-66。分析blaNDM-1、blaNDM-5、blaNDM-9、blaIMP-4不同菌种的基因环境,发现几种耐药基因各自的基因环境都与已报道的基因环境相似,无明显的菌种间差异性。结论耐药基因通过水平传播能稳定存在于不同的CRE菌株中,对医院感染防控造成一定的威胁。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了解新疆地区新生儿科分离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分布情况。方法:采用K-B法测定病原菌对19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TEM、SHV、CTXM-1、CTXM-9等4种β-内酰胺酶基因,并对部分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100株产ESBLs菌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对喹诺酮类耐药率在10%以下;但对大多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全部耐药。基因型分析显示有72株携带TEM基因,79株携带SHV基因,58株携带CTX-M-1基因,42株携带CTX-M-9基因;91%的菌株同时携带两种及两种以上ESBLs基因型。结论:新生儿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严重,新疆地区新生儿以同时携带多种ESBLs基因型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本院新生儿患者分离的碳青酶烯类抗生素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情况及耐药机制。方法收集本院2009年1月-2014年1月5年间分离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82株,采用改良Hodge试验及EDTA协同试验进行碳青霉烯酶表型的确认,用PCR方法扩增碳青霉烯酶基因(KPC、IMP、NDM、VIM、OXA-48),经电泳检测扩增产物后纯化测序。结果 82株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主要分布在痰液和尿液标本中。耐药结果显示,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保持较高的敏感性。表型检测试验显示,32株改良Hodge试验阳性,8株EDTA协同试验阳性,经PCR确认发现,32株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携带有blaKPC-2基因,8株携带blaNDM-1基因。结论本院新生儿分离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比例较高,耐药性较强,主要以blaKPC-2基因介导,但也有blaNDM-1基因介导的"超级细菌"存在,应当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本院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及对17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特点。方法采用VITEK Compact-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菌株的鉴定和药敏试验,收集耐碳青霉烯类药物肺炎克雷伯菌24株,采用改良Hodge试验筛查碳青霉烯酶;PCR技术扩增耐药基因,包括碳青霉烯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 C酶基因,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BLAST比对分析。结果菌株对头孢菌素类、单环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氟喹诺酮类和呋喃妥因等抗菌药物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但对氨基糖苷类药物丁胺卡那和妥布霉素的敏感性较好,敏感率分别为100.0%和62.5%。24株耐药菌株中,有16株改良Hodge试验阳性,阳性率为66.7%;PCR扩增结果显示:12株检测出blaKPC-2基因,3株检测到blaIMP-4基因,2株blaNDM-1阳性,所有菌株都携带blaSHV基因,12株携带blaTEM基因,13株携带blaCTX-M基因,7株携带blaDHA基因。结论本院CRKP以产KPC-2为主,但同时还出现了NDM-1和IMP-4金属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医院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金属β-内酰胺酶的产生及类型。方法收集2012年1-12月医院3 472份临床标本进行培养,采用VITEK-2Compact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分离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使用PCR技术扩增blaNDM、blaIMP、blaVIM、blaGIM、blaSIM和blaSPM基因,并测序明确基因型。结果 3 472份标本共培养出铜绿假单胞菌547株,其中检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190株,检出率为34.73%;铜绿假单胞菌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55.03%和30.53%,对多黏菌素B的耐药率最低为2.19%;190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有46株扩增出blaIMP阳性条带,阳性率为24.21%,PCR产物回收后经测序后证实为IMP-1型,未发现携带blaVIM、blaGIM、blaNDM-1,blaSIM和blaSPM基因的菌株。结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以携带blaIMP为主,耐药机制可能与IMP-1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分离的耐药柠檬酸杆菌属产β-内酰胺酶的情况。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17种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的52株柠檬酸杆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用改良三维试验检测31株柠檬酸杆菌ESBLs、AmpC、MBL的产酶情况,再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β-内酰胺酶基因。结果31株柠檬酸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三维试验检出24株菌产ESBLs,3株菌产AmpC酶,2株同时高产AmpC酶和ESBLs,未检出MBL;PCR检出20株菌携带blaTEM基因,1株菌携带blaSHV基因,8株菌携带blaCTX-M-1基因,15株菌携带blaCTX-M-13基因,5株菌携带blaCIT基因。结论31株多重耐药的柠檬酸杆菌同时产〉1种的ESBLs及高产AmpC酶,是其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的携带及菌株间的亲缘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12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患者痰液标本分离出的22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12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6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3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并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2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共检出6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5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3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且阳性率较高;样本聚类分析提示22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分为A1、A2、B的3个家族,这3个家族均提示为医院感染。结论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携带的耐药基因和耐药表型相对应,携带blaIMP、blaTEM、blaCARB、blaOXA-10群、blaVEB基因和伴膜孔蛋白基因oprD2缺失以及携带若干个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耐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