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为肿瘤患者静脉给药常用途径,但其主要并发症之一静脉血栓可直接影响置管的使用和留置时间。相关静脉血栓形成主要与肿瘤的高凝状态、肿瘤类型、导管类型以及穿刺部位等因素相关,为保证PICC置管的正常使用及留置时间,可在早发现、早诊断、药物封管、熟练穿刺及科学宣教等方面作加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间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收治的行PICC置管的318例肿瘤患者,记录患者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患者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危险因素。结果 318例肿瘤化疗PICC置管患者发生置管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9.5%,其中置管相关并发症主要以导管相关性感染为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置管方式、血栓史、导管管腔数及导管留置时间对患者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有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免疫功能低下、年龄、导管留置时间及置管方式为影响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免疫功能低下、高龄、导管置管时间长及盲穿是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肺癌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虹  易琼 《中国肺癌杂志》2006,9(4):385-386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护理技术于1998年在我院开展以来,给肿瘤患者带来了静脉治疗的最佳途径,且减轻了患者痛苦。肺癌患者因治疗周期长,常首选PICC置管术,但PICC置管后存在一些并发症问题亟待解决。笔者就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的297例肺癌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儿最合适的深静脉导管置管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412例长期深静脉置管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接受(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TIVAP)患儿156例,男88例,女68例,为TIVAP组;接受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患儿256例,男157例,女99例,为PICC组。对比两组患儿年龄、置管费用、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置管时间、置管操作中并发症发生率、留置时间、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提前拔管发生率。结果:TIVAP组患儿年龄明显低于PICC组(P<0.05),但费用却明显高于PICC组(P<0.05);TIVAP组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略低于PICC组(P<0.05),两组置管时间及置管操作中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TIVAP组留置时间明显长于PICC组(P<0.05);PICC组患儿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提前拔管发生率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P<0.05);TIVAP组患儿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也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加(P<0.05),但提前拔管发生率增加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的前六个月,TIVAP组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提前拔管发生率与PICC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置管六个月后,TIVAP组发生率则明显低于PICC组(P<0.05)。结论:TIVAP和PICC两种深静脉置管方式各有优缺点。对于低年龄儿童、化疗时间长于6月、患儿及家属依从性较差的的恶性肿瘤患儿,我们建议优先选择 TIVAP,但临床医生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为患儿选择个体化深静脉导管留置方式。  相似文献   

5.
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后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白青云  邹启云 《现代肿瘤医学》2005,13(5):i0012-i0013
目的 探讨防治锁骨下静脉穿刺置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CVC)感染的方法。方法 对37例化疗患者CVC感染的发生情况和采用综合措施防治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7例化疗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平均27 d(16~57 d),仅1例于置管23d发生导管感染,导管插入口皮肤细菌培养见表皮葡萄球菌,且感染程度轻,预后良好。结论 无菌置管、全环境保护、精心护理、保持导管通畅等综合措施能有效防治CVC感染,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间收治的154例接受PICC导管治疗的肿瘤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154例肿瘤患者中,153例患者置管成功。成功患者中,24例发生置管相关并发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置管静脉位置、纤维蛋白原水平、白细胞计数、带管出院和出院带管时间过长是导致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置管静脉位置、带管出院和出院带管时间过长是导致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优先选择贵要静脉和缩短出院置管时间是降低肿瘤患者置管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与植入式输液港(implantable venous port access,IVPA)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比较,为临床置管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在西安某三所附属医院肿瘤科收治的825例肿瘤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家庭经济情况、患者及家属的意愿,分为PICC组(470例)和IVPA组(355例).比较2组的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维护操作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的置管舒适度及置管的费用等.结果:PICC与用IVPA组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维护操作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带管期间的置管舒适度及置管费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肿瘤化疗者,推荐使用IVPA法,此方式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护士工作量及工作强度,提高患者的置管舒适度,降低医疗成本.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食管癌放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98例接受PICC置管的食管癌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分为血栓组(108例)及无血栓组(190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ICC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298例患者中,同步放化疗患者180例(60.4%),单纯放疗患者118例(39.6%)。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108例(36.2%),其中症状血栓26例(8.7%),无症状血栓82例(27.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栓组中具有高脂血症史、置管长度﹤45 cm、同步放化疗、血管超声检查次数≥3次的患者比例均高于无血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同步放化疗是食管癌放疗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同步放化疗可能增加食管癌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加强血管超声检查有利于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监测及诊断,有助于及时进行抗栓治疗和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9.
肺癌患者PICC置管的健康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因其操作方法简便,并发症较少,导管留置时间长,临床上广泛用于住院时间长的患者,如肿瘤患者及老年慢性病患者。我院1998年开展PICC置管技术,到目前为止已成功地置管1131例,其中肺癌患者756例,占肿瘤患者的67%,因此,肺癌患者PICC置管的健康教育尤显重要。笔者于2004年1月至2005年8月对506例肺癌患者进行PICC置管操作时,进行了全程健康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无法进行时中转为中心静脉置管(CVC)的效果。方法:组建PICC补救小组,对上肢外周静脉障碍致PICC无法进行时中转为彩超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CVC进行补救。结果:中转为CVC,置管成功率100%。结论:PICC无法进行时中转为CVC的置管成功率高,补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术后中心静脉导管(CVC)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寻求有效的预防改进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住院的大肠癌手术患者(手术组)留置CVC的感染情况,并分析感染的相关因素。与同时期62例术后化疗患者(化疗组)留置CVC的感染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手术组中7例(7.00%)发生CVC相关性真菌感染,其中6例单纯CVC感染,1例同时合并真菌血症。7例患者均为念珠菌感染,主要为近平滑念珠菌57.1%(4/7)。其感染与术后并发吻合口瘘有关,而与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方式、肿瘤大小、分期、导管留置时间和置管位置无关。6例患者拔除CVC后感染自愈,1例真菌血症患者抗真菌治疗后痊愈。化疗组没有患者发生导管相关真菌感染,与手术组感染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0.05。结论:大肠癌手术后CVC相关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近平滑念珠菌,吻合口瘘可能是其高危因素,及时拔除感染的CVC,可有效地防治导管相关的血行感染。  相似文献   

12.
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置管病人的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肿瘤患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置管后的观察与护理。方法 选取我院1999年-2001年6月采用PICC置管治疗的37例病例,对导管的护理及置管期间的并发症护理进行观察。结果 所有37例病例均成功安放PICC,成功率100%。置管期间发生并发症7例(18.9%),其中出血和血肿3例(8.1%),伤口感染1例(2.7%),静脉炎1例(2.7%),导管阻塞2例(5.4%),无感染性败血症发生。结论 采用PICC导管置管方法简单,成功率高,护理方便,并发症少,患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TIVAP)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PICC)在乳腺癌患者静脉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在本科住院的297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按照中心静脉置管方式分为PICC组(n=187)和TIVAP组(n=110)。将两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带管期间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TIVAP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略低于PICC组[84.55%(93/110)比92.51%(173/187),χ^2=4.70,P=0.03];TIVAP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PICC组[1.82%(2/110)比9.09%(17/187),χ^2=6.12,P=0.01];与TIVAP组比较, PICC组患者带管期间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PICC 组与 TIVAP 组生活质量较好的比例分别为90.91%(170/187)比100%(110/110),χ^2=10.61,P=0.00]。结论 TIVAP虽然操作较PICC复杂,价格高于PICC,但其具有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导管维护间隔时间长、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小等优点,值得在静脉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PA)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对30例需化疗的乳腺癌患者植入VPA(VPA组),选择同期年龄及病期相当、行锁骨下静脉置管(CVC)的乳腺癌患者30例为对照(CVC组),分别统计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VPA组置管成功率为100.0%(30例),CVC组为96.7%(29例)(x2=41.3,P>0.05);VPA组留置时间半年以上的患者为30例,CVC组为24例(x2=51.7,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VPA组为6.7%(2例),CVC组为33.3%(10例)(x2=44.7,P<0.05).结论 VPA组与CVC组置管成功率相当,但VPA组导管留置时间较CVC组长,并发症少,患者生活质量高.  相似文献   

15.
陈银玲  李超  张小东  闫阳 《癌症进展》2021,19(21):2249-2251,2264
目的 探讨乳腺癌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导管异位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10例行PICC置管乳腺癌患者,分析发生和未发生导管异位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210例行PICC置管乳腺癌患者中,发生导管异位25例,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1.90%.发生导管异位患者中年龄﹤60岁、体重指数≥24 kg/m2、置管静脉为肘正中静脉/头静脉、送管次数≥2次、置管时间≥6个月比例均高于未发生导管异位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重指数、置管静脉、置管时间是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发生导管异位的影响因素(OR=0.715、1.510、2.406、2.128,P﹤0.05).结论乳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导管异位发生与患者年龄、体重指数、置管静脉及置管时间有关,临床上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6.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将1根由硅胶材料制成、标有刻度、能放射显影的中心静脉导管插入并使其顶端位于上或下腔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置入术,用于为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7天~1年)。该技术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我国,并在临床广泛应用。PICC穿刺点在外周静脉,直观下置管,操作较深静脉穿刺简便、安全、穿刺成功率高,可由护士单独操作。PICC导管头部定位于中心静脉,血流量大,能迅速降低液体渗透压及药物浓度,可长期输入高渗性及刺激性药物,保护外周血管不受损害,尤其适用于肿瘤化疗患者,可有效或减轻反复穿刺的痛苦,减少静脉炎及静脉硬化,减少化疗药物渗出所致的周围血管坏死的危险,同时患者可以自由活动,导管维护方便,可提高生活质量。而PICC导管留置时间的长短与对其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有密切关系。自2004年1月以来,我科对250例肿瘤患者在静脉输液中应用了PICC,现将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在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导管相关血栓的发生率也呈现上升的趋势,显著影响患者的治疗及生存质量。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286例进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并对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分析,最终构建列线图模型。  结果  286例PICC置管患者中,72例出现导管相关血栓。将研究所纳入的27个潜在的血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ASSO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进行外周血管穿刺时是否应用超声引导、患者既往是否接受过经外周静脉化疗、置管期间是否存在其他合并症以及置管时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为影响PICC置管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栓的危险因素,最终应用上述风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其C-index指数为0.688,拟合曲线和校正后地拟合曲线均位于10%的误差范围内。  结论  结合穿刺技术、既往治疗,合并症以及D二聚体等因素所构建的列线图可以较准确的预测PICC相关血栓形成的风险,为临床诊疗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发生血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间重庆市职业病防治医院收治的100例经PICC化疗的肺癌患者,按照抽签法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的PICC置管化疗护理的基础上加针对性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PICC置管化疗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置管中不良情况发生率、置管后血栓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对两组患者整体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堵塞、导管脱落的总发生率、血栓发生率及置管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整体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肺癌患者行针对性护理,可有效减少血栓形成,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腔、双腔PICC及CVC导管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5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根据患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不同,分为单腔PICC组(A组),双腔PICC组(B组)及锁骨下双腔CVC组(C组),对比三组患者在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PICC组(A组和B组)在置管安全性、留置时间、一次置管成功率上优于双腔CVC组(P<0.05);双腔CVC组局部血肿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而PICC组在静脉炎的发生率高于CVC组(P<0.05).结论:与锁骨下CVC及单腔PICC相比,双腔PICC既能满足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同时输注两路液体的需求,且有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导管留置时间长的优点,值得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正>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指的是经外周静脉(例如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的置管技术,具有安全、方便等特点[1]。该技术主要应用在需要化疗或者肠外营养使用及长期输液的患者中,将药物直接输送到中心静脉,一方面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