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初步探讨和总结手术结合介入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年来手术结合介入治疗的40例下肢DVT患者共42条肢体的方法和效果,其中髂股静脉主干陈旧性铸型血栓8例,髂总静脉开口狭窄或闭塞继发新鲜血栓25例,单侧新鲜血栓5例,滤器置入后继发下腔静脉及双下肢新鲜血栓2例。主要使用患肢股静脉切开,介入下取栓并结合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术。结果40例患者下腔静脉及深静脉全部开通。其中髂静脉支架置入19例;球囊扩张14例;人工血管置换股静脉1例。平均随访10个月,全部患者患肢症状明显改善,彩色多普勒或造影示患侧深静脉血流通畅。结论手术结合介入治疗深静脉血栓具有良好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滤器源性下腔-髂静脉长段阻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治疗8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慢性下腔-髂静脉长段闭塞患者。收集8例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技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例患者闭塞段血管均成功开通。7例球囊成形结合植入支架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支架位置良好,支架内血流通畅,侧支血管减少;1例球囊成形结合支架植入术后发生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经导管直接溶栓2 d后复查造影显示支架内血栓完全溶解,血流恢复通畅。术后随访2~13个月,平均(4.7±3.9)个月。至末次随访,8例患者CT及下肢静脉造影均显示支架在位良好,其中3例支架内可见内膜轻度增生,但血流均通畅。结论 滤器长期置入可导致慢性下腔-髂静脉长段闭塞。球囊成形及支架植入可有效开通闭塞血管,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联合肿瘤供血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28例肺癌合并上腔静脉阻塞患者,经螺旋CT和静脉造影明确诊断,以阻塞远侧静脉压大于22mmHg 为支架植入适应证,支架植入前明确伴有继发血栓形成患者行抗凝及溶栓治疗,经肘前静脉或股静脉入路,先行狭窄部位球囊扩张术,然后在上腔静脉和头臂静脉狭窄段植入支架,支架植入前后联合支气管动脉栓塞化疗。结果28例患者成功植入支架30枚,3例支架内继发急性血栓形成,经过保留导管溶栓治疗成功溶解血栓,2例术后出现肺栓塞,经过血栓抽吸+抗凝溶栓治疗症状缓解,1例3个月后上腔静脉综合征复发,再次植入1枚支架后上腔静脉重新开通,其余病例在生存期内支架保持通畅。结论上腔静脉支架植入联合支气管动脉栓塞化疗治疗肺癌所致上腔静脉综合征,缓解症状迅速有效、微创、并发症较少,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设计可回收内支架以治疗下腔静脉阻塞并血栓型Budd-Chiari 综合征(BCS)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下腔静脉合并血栓型BCS病变特点,设计可回收内支架.4例下腔静脉阻塞并血栓型BCS,行钝性破膜小球囊预扩张后置入可回收内支架压迫血栓,再使用大球囊充分扩张闭塞段,完全开通闭塞的下腔静脉.术后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待血栓消失后经颈内静脉或股静脉将可回收内支架取出.其中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合并血栓者同时在原闭塞段置入"Z"型支架,术后彩超随访.结果 4例患者成功介入治疗,血栓短期内消失,可回收内支架顺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综合性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并就相关临床资料和并发症进行总结。方法 收集2000年8月- 2010年8月DVT患者196例,先经健侧股静脉穿刺置管行髂股静脉造影明确血栓部位与程度。196例中,放置下腔静脉滤器185例,髂静脉支架21例,采用经导管溶栓、扩张球囊破栓。若球囊对狭窄部扩张疗效较差,则植入支架,196例中36例髂总静脉植入支架。对髂、股静脉开口闭塞者行超声引导下腘静脉穿刺。根据溶栓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给药方法,如团注法、滴注法和双路法。结果 185例滤器放置成功率为100%,留置导管时间3 ~ 11 d,平均6.8 d。治愈136例,明显有效48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8%。结论 采用综合性介入治疗技术治疗下肢DVT安全可靠、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评价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联合导管持续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12月收治的76例急性下肢DVT患者,均在DSA导引下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然后置放溶栓导管于血栓段,经导管24 h持续微泵灌注50万U/d尿激酶。根据患者髂股静脉再通情况、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肢体周径差、治愈率、并发症等评估近期疗效和安全性;随访1年,根据患者下肢水肿、髂股静脉闭塞、色素沉着、溃疡等评估远期疗效。结果 7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下腔静脉滤器(14 d后成功回收71例),治疗14 d后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髂股静脉血流基本或全部恢复,平均住院时间为(6.7±3.1) d。治疗后3、7、14 d肢体周径与治疗前比较明显缩小(P<0.05),治疗期间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下肢静脉彩色超声复查显示,随访6个月时髂股静脉闭塞率和色素沉着率分别为5.3%(4/76)和2.6%(2/76),随访12个月时分别为9.2%(7/76)和7.9%(6/76),未发生皮肤溃疡。结论 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联合导管持续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可取得较好的近远期临床效果,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7.
王孝运  段鹏飞  倪才方 《工业加热》2018,(12):1140-1143
【摘要】 目的 比较分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血栓清除后发现髂静脉狭窄/闭塞是否植入支架的近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60例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导管接触溶栓(CDT)和/或AngioJet机械吸栓清除血栓后造影发现髂静脉狭窄/闭塞,其中32例行髂静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支架组),28例未予髂静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对照组)。比较两组近期溶栓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出院前下肢消肿率,中期深静脉通畅率、DVT复发率、髂静脉闭塞率、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调查量表(CIVIQ)评分[3]及临床表现、病因、解剖和病理生理学(CEAP)分级。结果 60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支架组与对照组溶栓时间、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率、出院前下肢消肿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20.4±7.8)个月, 支架组中期深静脉通畅率、DVT复发率、髂静脉闭塞率、CIVIQ评分、CEAP分级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栓清除后同期髂静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对提高急性下肢DVT伴髂静脉狭窄/闭塞患者近中期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预防急性肺栓塞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12只犬制备成髂股深静脉血栓模型,分为滤器组(实验组)与无滤器组(对照组),每组6只。滤器组在深静脉血栓脱落前于对侧股静脉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其后使血栓脱落;对照组直接使血栓脱落即形成肺动脉栓塞。通过血栓脱落前后的肺动脉造影、肺动脉测压以及动脉血氧饱和度测定评价滤器的血栓捕获性能。结果滤器组均成功捕获脱落的深静脉血栓,无一例发生肺动脉栓塞,8h后滤器均能成功回收;而对照组在推注血栓后均发生了肺动脉栓塞。结论自制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脱落引起的肺动脉栓塞,其置入和回收简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可回收支架治疗下腔静脉阻塞(BCS)合并血栓形成的中期疗效。方法8例下腔静脉合并血栓BCS,采用术中抗凝溶栓治疗后,行钝性破膜小球囊预扩张后植入可回收支架,最后使用大球囊充分扩张闭塞膜。术后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待血栓消失后经颈内静脉将可回收支架取出。其中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合并血栓患者同时置入“Z”型支架。术后用彩色多普勒随访疗效。结果8例患者均成功实施了介入治疗,血栓均在短期内消失,可回收支架顺利取出,术中未发生肺动脉栓塞和其他并发症。彩色多普勒超声随访3~12个月,2例下腔静脉狭窄,余6例可回收支架置入部位未见血栓形成、局部再狭窄及管壁增厚等情况发生。结论使用可回收支架治疗下腔静脉阻塞合并血栓形成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发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8例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发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经颈静脉插管溶栓、左髂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治疗,部分血栓已蔓延至下腔静脉的患者在溶栓前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果28例患者均在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术中造影检查明确诊断;5例行可回收性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所有患者均经颈静脉置入溶栓导管于髂股静脉进行溶栓治疗,髂股静脉血栓溶解率100%,溶栓后均予以球囊扩张左髂总静脉,其中6例置入髂静脉支架。术后肢体肿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随访3~12个月临床效果满意。结论采用滤器置入、经颈静脉溶栓、髂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治疗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发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