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胆结石取出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25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经皮经肝途径取石。首先在超声或者X线透视引导下完成PTC并放置8 F鞘;然后采用8~12 mm球囊扩张乳头,如结石直径超12 mm,加用网篮碎石;最后采用取石球囊通过交换导丝将结石经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推至肠道内。结果 25例患者包括胃肠道术后(18例)、内镜治疗失败(3例)、不愿意接受内镜治疗(3例)、其他情况(1例)。25例患者均成功取出结石。术后3例(12%)发生并发症,分别为发热2例、肝脓肿形成1例,随访6个月到3年,2例患者因原患肿瘤复发转移死亡,1例患者胆总管结石复发,无反流性胆管炎发生。结论 经皮经肝胆结石取出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以及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可以作为不适合内镜治疗或者内镜治疗失败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球囊扩张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例胃切除毕Ⅱ式手术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复发,经十二指肠镜取石失败的患者行经皮肝穿刺扩张胆管,用球囊扩张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后将结石推入十二指肠的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结果3例患者均一次性手术成功,术后放置内外引流管,1周内再次造影未见胆管残余结石影。结论经皮肝穿刺球囊扩张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可行,对不宜手术且内镜取石失败的胆管结石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术后门脉海绵样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术后门脉海绵样变的患者资料,术前所有患者均表现不同程度呕血等症状。采用经皮球囊扩张治疗,球囊扩张治疗后再次造影如发现胃冠状静脉仍明显扩张则以弹簧圈栓塞。对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及介入治疗的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分析,并随访。结果 6例患者中5例门脉主干闭塞,1例局限性重度狭窄,所有患者均出现门脉海绵样变。5例患者均成功实行经皮球囊扩张术,其中2例患者联合行胃冠状静脉栓塞术。1例患者因门脉主干合并左右分支近端闭塞,无法打通门脉。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治疗相关严重的并发症。随访3 ~ 31个月,5例患者门静脉主干通畅,均无再发生呕血等症状。结论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术后门脉海绵样变经皮球囊扩张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胆汁引流(PTCD)术后不同抗肿瘤治疗方式对胆管癌致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生存期影响。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治疗的60例经胆道钳夹活检明确诊断为胆总管中、下段腺癌,按照TNM肿瘤分期分为Ⅱ期9例,Ⅲ期39例、Ⅳ期12例。按照分化程度区分高分化者9例、中分化者37例、低分化者14例。将此60例患者纳入研究中,所有患者行引流管置入及支架植入以解除黄疸症状,根据后续抗肿瘤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A组引流手术后行规律动脉灌注化疗;B组引流手术后行胆道内粒子链植入;C组引流手术后行规律动脉灌注化疗及胆道内粒子链植入。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肿瘤患者的死亡因素分析采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中位生存期为(186.0±36.4)d,B组中位生存期为(183.0±26.5)d,C组中位生存期为(252.0±43.6)d。肿瘤患者的死亡因素分析采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患者生存期影响因素经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期[HR=8.434,95%CI(3.41~20.090)]是死亡的危险因素,治疗方式[HR=0.616,95%CI(0.429~0.884)]是死亡的保护因素,肿瘤分化程度(Score检验,?字2=0.197,P=0.657)与死亡无关。与A组相比,B组患者的死亡风险无明显差异[HR=1.012,95%CI(0.558~2.179)],而C组治疗方式[HR=0.334,95%CI(0.148~0.075)]是死亡的保护因素。结论 肿瘤TNM分期及不同治疗方式对中下段胆总管癌患者生存时间有影响,中下段胆总管癌致梗阻性黄疸患者引流术后应行化疗及内放疗相结合的综合介入治疗,确能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评价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血管造影诊断价值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   对75例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行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评估,测量狭窄段血管的长度及狭窄率,将其中同意行介入治疗的30例患者(39条患肢)纳入介入治疗组,治疗使用球囊导管进行扩张,对下肢动脉严重狭窄者行自膨式支架置入术。将拒绝行介入治疗的45例患者(60条患肢)纳入保守治疗组,采用内科保守药物治疗。临床随访6 ~ 36个月,观察术中血管再通及治疗后患者下肢缺血症状改善情况。对介入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介入治疗组技术成功率为100%,临床有效率为90.0%,1年内发生再狭窄而导致截肢率为10.0%;保守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62.2%,截肢率为37.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介入治疗组3年开通率为57.7%,截肢率为23.1%。结论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有效率,是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评价中晚期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介入治疗效果及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4年12月经病理诊断为肝内胆管细胞癌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1例行介入治疗,包括TACE及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或125I粒子植入术(归为介入组),26例行全身静脉化疗(化疗组)。统计分析ICC介入治疗患者的总生存期、肿瘤客观反应率及影响介入疗效的相关因素,同时观察介入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 介入组6、 12和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70.6%、50.5%和35.4%,中位生存期为12.1个月(95%CI 8.43~15.77);肿瘤客观缓解率及疾病控制率分别为29.4%、70.6%。化疗组 6、 12和18个月年生存率分别为46.2%、7.7%和0,中位生存期为5.5个月(95%CI 3.38~7.61)。单因素分析显示介入治疗组患者中位生存期显著高于化疗组(P<0.05)。对影响介入组患者预后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CA125水平、TNM分期及是否有外科根治术史是影响这类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介入治疗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栓塞后综合征及肝功能损害,均为Ⅰ、Ⅱ级。未出现与介入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中晚期ICC行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可以控制病情进展及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伴多支病变高龄冠心病患者达到完全血运重建(CR)或部分血运重建(ICR)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5年9月确诊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并接受PCI高龄患者(≥75岁)257例,根据PCI情况分为CR组与ICR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PCI情况、院内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结果 CR组患者171例(66.53%),ICR组患者86例(33.47%)。ICR组患者伴有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入院诊断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闭塞病变,术后1、3个月出现胸闷、心慌等不适症状及二次住院率比例均明显高于CR组(P<0.05)。两组术后院内、术后1、3、6个月MACCE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伴多支病变高龄冠心病患者ICR并未增加PCI术后MACCE风险,但二次住院率与术后不适症状发生率增加,远期预后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评价介入治疗外科T管引流后胆道再狭窄的疗效、安全性、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6年3月收治的T管术后胆道再狭窄的25例患者资料,其中胆管癌6例,胆囊癌3例,胆系结石13例,肝癌2例,胃癌外科术后1例。25例中合并胰胆管合流异常4例。经原T管途径行介入治疗22例,经T管造影后再行PTCD治疗3例。所有患者中,行球囊扩张配合胆道引流者21例,行胆道金属支架植入者4例。良性狭窄患者引流管保留2~3个月后给予拔除。患者经门诊或电话随访3~24个月,通过引流管造影评价疗效。结果 介入手术均顺利,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技术成功率100%。15例良性胆道狭窄患者经原T管窦道途径行球囊扩张成形术,留置胆道10.2~12 F内外引流管,拔除原T管。随访发现1例胆管癌吻合口狭窄患者术后8个月死于肺部感染。10例恶性狭窄中,3例胆道梗阻位于T管上方,均行PTCD术;其中2例肝癌侵犯胆道患者,癌栓范围较大,行内外引流管植入;黄疸消退后分别于术后1个月、2.2个月死于肝衰竭;1例胆囊癌侵犯胆道行支架植入,术后2.5个月死于肿瘤进展。7例胆道梗阻位于T管下方,经T管窦道途径植入内外引流管4例,植入金属支架3例。其中2例胆囊癌患者分别于术后3.8个月、5个月死于肿瘤进展;5例胆管癌患者中2例术后3个月出现支架再狭窄,给予PTCD处理。3例于术后3.6个月、5.2个月、9个月死于肿瘤进展、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介入治疗外科T管引流后胆道再狭窄疗效确切,安全可行,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摘要】 胰腺癌是消化系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率低、预后极差,近年发病率趋于增高。目前,手术切除是胰腺癌的唯一根治性方法,但在确诊时仅20%患者获得手术治疗的机会,术后5年生存率仅15% ~ 20%。因此,进一步提高胰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延长生存时间具有迫切现实意义。综合性介入治疗具有安全、微创、近期疗效显著等特点,现已成为胰腺癌治疗研究热点。本文旨在对近年来介入治疗胰腺癌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浓度在胆道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荧光免疫夹心法检测53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清PCT浓度,所有患者均行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根据胆汁培养结果及临床症状分为细菌感染组和非细菌感染组,对比两组PCT、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结果 血清PCT以0.25 ng/ml为阳性临界值,对胆道细菌性感染诊断的的灵敏度为91.9%,特异度为87.5%,WBC以8.89 × 109/L为阳性临界值,灵敏度为54.8%,特异度为83.3%,中性粒细胞比值以74.25%为阳性临界值,灵敏度为66.1%,特异度为70.8%,细菌感染组PCT水平较非细菌感染组明显升高(P < 0.05)。结论 PCT检测在胆道感染的诊断中具有高敏感度和特异度,是胆道感染诊断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对比评价单纯抗凝与血管内局部溶栓结合抗凝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效果。方法 收集采用单纯抗凝治疗和局部溶栓结合抗凝治疗的CVST患者各30例,单纯抗凝组患者接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改为口服华法林治疗12个月;局部溶栓结合抗凝组患者分别接受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18例)、颈内动脉溶栓(6例)、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结合颈内动脉溶栓(6例)治疗,术后常规口服华法林12个月。结果 局部溶栓结合抗凝组30例患者静脉窦主干实现再通,有2例窦内接触性溶栓患者出现颅内出血增多并发症;单纯抗凝组27例患者静脉窦主干实现再通,3例患者影像学显示再通不明显,但临床症状改善,无出血并发症。出院前单纯抗凝组患者和局部溶栓结合抗凝组患者Glasgow昏迷量表评分、改良Rankin 量表评分分别为13.4±1.6、1.8±0.7和14.2±1.3、1.4±0.7,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12个月随访时局部溶栓结合抗凝组患者恢复好于单纯抗凝组,单纯抗凝组有2例患者自觉偶发头痛,其中1例为CVST复发。结论 局部溶栓结合抗凝治疗CVST是安全有效的,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不同溶栓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随访观察血管内治疗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讨后循环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策略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7年6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方法治疗的26例后循环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5例为多发性动脉瘤,1例为伴发硬脑膜动静脉瘘。瘤体位于椎-基底动脉12例,基底动脉顶端4例,大脑后动脉2例,小脑上动脉4例,小脑后下动脉4例。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获成功。采用支架辅助技术13例,单纯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5例,单纯弹簧圈选择性栓塞2例,微导管辅助栓塞2例,Onyx- 18胶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1例,单纯支架成形3例。术后1例出现间歇性呛咳症状,1例吞咽功能障碍,均经康复治疗后好转;1例术后20 d死亡;其他患者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20例,1分5例,6分1例。术后随访3~12个月,24例恢复良好,1例mRS评分明显改善,无患者需二次栓塞治疗。结论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多为复杂性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术中需根据动脉瘤位置、形态、大小、数量及侧支循环等选择相应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局部晚期肝外胆管癌金属内支架胆管引流结合放射治疗的疗效。方法1996年1月至2002年9月收治17例不能手术切除肝外胆管癌患者,先接受金属支架行胆管引流,3例治疗1周内失访,其余14例单纯近距离放疗(近距离照射组,n=5)或外照射(外照射组,n=9,其中包括2例近距离+外照射)。Ir 192 高剂量率近距离放疗在金属内支架置入当天或隔天治疗。外照射的中位剂量48Gy(14~66Gy),2Gy/次。结果经金属内支架置入结合放疗后,10例黄疸患者中8例黄疸消褪,近距离和外照射对缓解黄疸症状无显著差别。全组中位生存期12个月(5~35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40.8%和8.2%。近距离治疗组与体外照射组的中位生存期、1、2年生存率分别为8个月、40.0%、20.2%和12个月、40.0%、13.3%(χ 2 =1.10,P=0.29)。结论金属内支架胆管引流结合放射治疗可以显著缓解黄疸症状,高剂量放射治疗可以进一步提高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中晚期胰腺癌的任何治疗均为姑息性治疗,明显延长生存期的可能性不大,治疗目标在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改善疾病相关症状。不提倡采用可造成较大不良反应、疗效不大的剧烈治疗手段和药物。介入治疗近期疗效好,改善患者疾病相关症状明显,同时不良反应小,符合这一治疗原则。近年来介入治疗在中晚期胰腺癌的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备受推崇。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评价血管腔内治疗Leriche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0年9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57例Leriche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对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7例患者(65条患肢)中接受单纯PTA术2例,导管接触溶栓(CDT)后PTA结合支架植入5例,PTA结合支架植入50例,共植入支架97枚,技术成功率100%。踝-肱指数(ABI)由术前平均0.42±0.22改善至术后平均0.83±0.1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随访(9.8±2.8)个月,6、12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5.4%、90.7%,二期通畅率为96.4%。所有患者术后下肢缺血症状均得到改善。围手术期发生髂动脉球囊扩张破裂2例,肱动脉穿刺点假性动脉瘤1例,穿刺点血肿3例,脑梗死2例,心肌梗死1例。对比剂肾病1例,最终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围手术期死亡率1.75%。1例二期处理后3个月出现支架内再闭塞,予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结论 PTA术治疗Leriche综合征安全可靠,并发症少,围手术期死亡率低,近期通畅率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