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总结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7年7月至2011年11月共完成OPCAB 64例.全麻气管插管后,连续有创动静脉压监测,血管活性药物微量泵注入,肝素化后维持部分激活凝血酶原时间(ACT)>300 s.常规取左乳内动脉及下肢大隐静脉备作搭桥血管.远端吻合口吻合时,采取心脏与心包之间垫湿纱布,心脏表面稳定器(MEDOS)固定.大部分病例心脏表面固定为非吸附性固定.在远端各吻合口吻合时,均应用冠状动脉内分流栓(inshunt).本组61例首先完成左乳内动脉(LIMA)至LAD的血流重建.结果 全组围手术期无死亡.术后房颤24例、室性心律失常6例、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心功能不全5例、二次开胸2例,伤口均一期愈合.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血栓栓塞及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随访1~52个月,平均26个月,除2例患者分别与术后3个月和6个月发生心肌再梗死,其中1例死于泵衰竭外,其余患者均恢复顺利.结论 OPCAB对于许多高龄(≥70岁)、心功能低下(EF<40%)、肝肾功能不良、升主动脉钙化、有出血倾向、卒中后遗症等体外循环的高危患者,也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OPCAB手术成功率在于高度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  相似文献   

2.
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能避免因体外循环(ECC)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心脏外科治疗中心所接受。我院从2007年2月至2009年10月,共行OPCAB手术36例,效果较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n-pump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CABG)与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ff-pump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OPCAB)对高危手术病人术后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等的影响。方法从2002年1月至2003年11月,新加坡国立心脏中心共为180例高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欧洲心脏手术危险性评估系统Euroscore≥6分)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包括121例CABG(占67.2%)和59例OPCAB(占32.8%)。将两组病人术前、术中情况以及术后住院期间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等分别进行比较。结果术后在血制品的应用、呼吸机辅助时间、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生率、ICU滞留天数以及住院天数等方面,OPCAB均明显优于CABG。结论OPCAB对高危冠心病病例具有良好的可行性,与CABG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n-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与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对高危手术病人术后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等的影响. 方法:从2002年1月至2003年11月,新加坡国立心脏中心共为180例高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欧洲心脏手术危险性评估系统Euroscore≥6分)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包括121例CABG(占67.2%)和59例OPCAB(占32.8%).将两组病人术前、术中情况以及术后住院期间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等分别进行比较. 结果:术后在血制品的应用、呼吸机辅助时间、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生率、ICU滞留天数以及住院天数等方面,OPCAB均明显优于CABG. 结论:OPCAB对高危冠心病病例具有良好的可行性,与CABG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我国高龄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死亡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关危险预测模型。方法对北京安贞医院2005年6月至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273例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单纯OPCABG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最终确立影响我国高龄冠心病患者OPCABG死亡的危险因素,建立相关危险预测模型,并对分析结果的校准度和分辨能力进行检验。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0岁以上高龄患者273例,全部患者接受OPCABG手术,院内死亡15例,占5.49%,中位随访时间6年,全部死亡59例,占21.6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否急诊手术、左主干病变、是否急性心肌梗死、左室射血分数(LVEF)是本组高龄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模型应用Hosmer-Lemeshowχ2检验,结果为χ2=5.871,P=0.662,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77。结论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COPD、是否急诊手术、左主干病变、是否急性心肌梗死、LVEF是我国高龄冠心病患者OPCABG手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以上独立危险因素所建立的危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度和分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围手术期特点及中期随访结果分析。方法回顾性总结从1998年1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我科实施的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围术期资料,包括心脏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92例和OPCAB 151例,比较分析了术前常见的危险因素和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并对术后7年中期随访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前危险因素中,除年龄和糖尿病外其余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别。OPCAB组与CCAB组比较,平均远端血管吻合口数明显减少(3.08±0.76比3.34±0.76,P=0.025),手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ICU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则显著缩短,术后主要并发症(如低心排出量、IABP使用、肾功能不全)明显减少,住院死亡率无明显差别。术后中期随访结果显示OPCAB组射血分数显著比CCAB组高(63.1%±11.7%比59.0%±10.8%,P=0.049),OPCAB组血管桥闭塞率也明显高于CCAB组(44.7%比18.8%,P=0.022)。结论 OPCAB在术后恢复和术后主要并发症减少方面均明显优于CCAB。从术后中期的随访来看,OPCAB组射血分数显著高于CCAB组,显示OPCAB在心功能恢复方面优于CCAB。术后7年OPCAB组血管桥闭塞率显著高于CCAB组,说明OPCAB操作难度大,可能影响了血管桥的中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OPCAB)术后二次气管插管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7--2014.7间共2535例OPCAB患者,比较术后二次气管插管组(R组)和无再次气管插管组(N组)病例资料和围手术期临床因素,包括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死亡率。术后R组57例,男性39例,女性18例,年龄42--78岁(平均67.4岁)。结果 二次插管发生率2.25%(57/2535)。49例患者痊愈,8例患者死亡,死亡率14.04%。二次插管多发生在术后的24-48小时,占总数的66.67%(38/57)。二次插管原因为心功能不全;肺部感染、水肿;肾功能衰竭;长期吸烟史。高龄与心功能不全是二次气管插管的单因素变量。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独立危险因素是:术前低射血分数(p =0.011,OR = 2.91,95%CI:1.12-6.78)、术后低射血分数(p =0.005,OR = 10.12,95%CI:3.25-27.21)、合并慢性肺疾病(p =0.042,OR = 1.79,95%CI:1.08-2.79)、肾功能不全(p =0.016,OR = 2.84,95%CI:2.47-7.03)、吸烟指数﹥400(p =0.001,OR = 4.20,95%CI:1.26-14.03)。结论 OPCAB术后二次气管插管的主要原因是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及肾功能衰竭。二次插管增加患者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是一种新术式,可避免体外循环带来的不良后果。但是手术过程中需要搬动心脏,可引起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我们观察了31例行本术式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高危冠心病患者体外循环辅助下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疗效.方法 选择48例高危冠心病患者采用体外循环辅助下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男性32例,女性16例,对手术方法及围术期处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共搭桥127支,平均2.63支.使用完全静脉桥22例,全动脉化10例.平均体外循环辅助时间55 min.5例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术后早期死亡3例(6.25%),分别为低心排综合征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结论 冠状动脉搭桥术是治疗高危冠心病的有效方法.术中尽量减少体外循环时间、合理的手术设计、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灵活地使用体外循环辅助、积极应用IABP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并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对中高危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从2013年1月-2017年8月,我们采用并行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左主干病变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靶血管均做到完全再血管化,全组无死亡,未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 并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以缩短中高危冠心病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减少术后监护和住院时间,减少患者住院费用。对于不适于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中高危患者,建议优先考虑并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血液停跳液和晶体停跳液对冠心病(CAD)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心肌保护的效果,探讨损伤心肌恢复的指标。方法将53例择期手术的CAD患者分为两组:血液停跳液组(B-CAD)和晶体停跳液组(C-CAD)。分别于术前1d,术后1、3、5、8d晨取静脉血,测定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磷酸肌酸激酶及同功酶M(BCK,CK-MB)、乳酸脱氢酶及同功酶(1LDH,LDH-1)。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心肌酶的测定结果均在正常范围,术后1d两组的心肌酶释放达到高峰(P<0.05),术后3d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两组的CKMB已恢复到正常值,C-CAD组的AST与术前相比已无明显差别(P>0.05),但两组的其他心肌酶仍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0.05)。术后5d继续恢复,两组的CK也恢复到正常水平,但两组的LDH和LDH-1在术后5d和术后8d仍高于术前水平(P<0.05)。术后1d、3dB-CAD的LDH和LDH-1以及术后5dB-CAD的LDH均明显高于C-CAD的测定值(P<0.05),两组间其他心肌酶值在不同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术前心肌酶的值对术后心肌酶值进行校正后,两组间心肌酶的释放在术后各个测定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心肌酶的释放与主动脉阻断时间(CCT)和体外循环时间(ECCT)呈良好的正相关。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CCT和ECCT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心肌酶的释放来判断,血液停跳液并不优于晶体停跳液对CAD的心肌保护效果。要判断心肌损伤的恢复,应以LDH和LDH-1的恢复为标准。  相似文献   

13.
目前,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开展逐渐增多,但其对术后患者各重要器官的保护作用尚存争议。2003年10月至2004年5月,我们从体内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方面,对比心脏不停跳与传统的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影响,为心脏不停跳手术的临床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心脏不停跳下手术和冷晶体间断灌注、持续温血停跳液灌注2种心肌保护方法进行心肌酶含量的对比研究。l资料与方法自1995年12月至1997年12月,将30例先天性心房、心室间隔缺损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10例,即心脏不停跳组、冷晶体间断灌注组和持续温血停跳液灌注组。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心胸比率、心肌阻断时间等均无明显差异。分别于术前、术后采血4次,测定心型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的含量。心肌酶的测定由日立715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完成,采用速率法测定,试剂盒由上海长征医学有限公司提供。计算资料采用均数士标准差(王…  相似文献   

15.
胡佳心  阮新民  林宇 《心脏杂志》2016,28(3):319-322
目的 观察70岁以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的特点及术后长期生存状况。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94例70岁以上(含70岁)CABG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和10年随访资料,并以192例70岁以下CABG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老年患者;冠脉搭桥术;长期随访①平均远端吻合口数两组无明显差别。②术后气管插管时间、住院时间、肺部感染率和肾功能不全等发生率,≥70岁组显著多于<70岁组。③术后10年随访结果显示≥70岁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明显低于<70岁组。≥70岁组术后10年LVEF值比术前明显降低。④10年内总病死率、因心脏原因病死率和因心脏以外原因病死率,≥70岁组均显著高于<70岁组。结论 ①≥70岁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多,康复较长;②高龄患者术后长期生存质量相对较差,病死率也比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及肌钙蛋白I(cTnI)等在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与心肌损伤的关系。方法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55例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循环组25例和非体外循环组30例,肝素化前,体外循环组在主动脉开放后1、2、4、8、24、48和72h,非体外循环组在最后1支血管远心端吻合后相同时间点采血10ml,检测H-FABP、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并记录临床指标变化。结果与非体外循环组比较,体外循环组总H-FABP[(95.42±60.48)μg/L vs(3.91±1.46)μg/L,P=0.000]水平显著升高,且H-FABP在术后1h及达顶峰值,早于cTnI及CK-MB。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式心肌损伤程度较体外循环术式小;围术期H-FABP检测有助于围术期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老年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年预后情况,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CABG术后因AMI就诊的7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2年随访,观察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应用SPSS 2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2年随访中有31例(44.3%)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OR=6.465,95%CI 1.454~28.734)、CABG术后吸烟(OR=5.874,95%CI 1.457~23.674)、介入术后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分级<3级(OR=9.353,95%CI 1.279~68.371)为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原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OR=0.153,95%CI 0.043~0.540)为心血管事件的保护因素。结论 对于CABG术后发生AMI的老年患者,年龄>...  相似文献   

18.
心肌血供直接重建术治疗有症状的冠状动脉疾病占有重要地位。最初应用大隐静脉作为移植血管,70年代初期开始应用胸廓内动脉(IMA)。应用静脉易发生粥样硬化病变,而应用 IMA 则早期及晚期血管通畅率均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心脏停跳和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风湿性二尖瓣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不停跳组,40例)和对照组(停跳组,20例),分别于10个时点抽取静脉血,测定T细胞亚群、NK细胞以及IgA、IgG、IgM。结果两组CD3+、CD4+、NK细胞以及IgA、IgG、IgM在转机后下降,CD8+上升,两组比较P≤0.05,实验组CD3+、CD4+、CD8+、NK细胞以及IgA、IgG、IgM恢复较对照组快(P均〈0.05)。结论体外循环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较心脏停跳者轻。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冠状动脉搭桥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或梗死前心绞痛患者的疗效,作者对某医院初期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81名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8月。 81例平均年龄53岁(36~71岁),平均病期34个月。52%的病者曾患过心肌梗死。总的手术死亡率为8.6%(7例),在后期手术的32名患者中并无一例手术死亡,这是由于75%以上的这些病者在术前均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