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BCLC) B期肝细胞肝癌(HCC)的预后及生存率。方法 对2007年2月—2013年1月行TACE治疗的BCLC B期HCC患者总共有19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且所有病例通过住院及电话随访,根据患者临床资料进行预后及生存分析。结果 197例HCC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2(6 ~ 77)个月。中位生存期为24(2 ~ 77)个月。肝功能Child-Pugh A级患者生存率明显优于Child-Pugh B级患者(各为35个月和15个月,P < 0.01)。BCLC B1期患者生存率明显优于B2,B3和B4,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5、25、9和7个月(P < 0.01)。不同年龄、性别、民族、肝炎病史以及甲胎蛋白水平之间无明显生存差异。结论 TACE治疗BCLC B期HCC患者可以明显提高其生存率,并且通过BCLC分期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可以预测和评估患者TACE术后的预后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在原发性肝癌TACE术中含雷替曲塞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90例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含雷替曲塞方案行肝癌TACE术,观察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90例患者中获CR 23例,PR 36例,SD 24例,PD 7例,有效率(CR+PR)为65.6%。1年生存率为72.2%,中位生存期(mOS)为15.9个月,无进展生存期(PFS)为9.1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BCLC分期、联合治疗、碘油沉积类型、血管瘤栓的生存率有明显差异(P<0.05)。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BCLC分期(χ2=9.83,P=0.002)、联合治疗(χ2=6.40,P=0.011)是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疼痛、呕吐及骨髓抑制,Ⅲ~Ⅳ级不良反应少见,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 含雷替曲塞方案TACE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 有效性及安全性较好,患者易耐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灌注奥沙利铂(OXA)、氟尿嘧啶(5 Fu)及吡柔比星(THP)方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采用TACE术中动脉灌注OXA/5 Fu/THP化疗药物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5例,及同期行单纯肝动脉栓塞(TA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21例,分为TACE组和TAE组。对TACE灌注OXA/5 Fu/THP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及总生存期(OS)进行综合评价,并与单纯肝动脉栓塞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 TACE联合OXA/5 Fu/THP治疗的65例患者中,客观缓解率(ORR)55.4%,疾病控制率(DCR)81.5%;患者的中位PFS时间为11.5个月,中位OS时间为18.5个月;单因素分析中,Child Pugh A级、无门脉癌栓、无肿瘤转移、肿瘤直径小及TACE治疗次数多的患者预后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巴塞罗那分期(BCLC)B期的患者预后优于C期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Cox多因素分析中门脉癌栓及肿瘤远处转移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单纯TAE相比,TACE联合OXA/5 Fu/THP可提高患者的mPFS。结论 TACE术中动脉灌注OXA/5 Fu/THP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比较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腔内植入125I粒子条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广泛癌栓的疗效。方法 对72例接受 TACE 治疗的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2例(A 组)在门静脉内植入125I粒子条,同时行TACE治疗肝脏原发灶;40例(B 组)仅行TACE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的门脉癌栓情况、生存期及相关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对治疗前后各测量值的改变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Kaplan- Meier 法分析生存时间。结果 门静脉内植入125I粒子条的技术成功率为100%,无严重相关不良事件发生。两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 210 d(A组)及141 d(B组),P=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门静脉内植入125I粒子条能显著延长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广泛癌栓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DC CIK细胞治疗BCLC C期肝细胞癌的疗效。方法 60例BCLC C期HC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TACE联合DC CIK治疗,对照组患者只行TACE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免疫功能、半年和1年生存率。结果 治疗组全血T细胞亚群CD3+CD8+明显升高,CD3+CD4+明显下降,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半年生存率分别为67.9%、48.1%(P<0.05),一年生存率分别为53.6%、 29.6%(P<0.05)。结论 TACE联合DC CIK细胞联合治疗比单纯TACE治疗效果更好,是BCLC C期肝细胞癌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mRECIST标准与RECIST标准评价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超米兰标准原发性肝癌疗效的一致性,确定哪种标准可以更好地评价疗效。方法 应用两种标准分别评价78例TACE联合RFA治疗超米兰标准原发性肝癌疗效,计算KAPPA系数确定两种标准的一致性。运用Kaplan- Mier法计算不同缓解程度的中位生存时间,通过log- rank检验绘制生存曲线,比较不同缓解程度的中位生存时间及生存曲线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应用SPSS19.0计算两种标准评价结果的KAPPA系数为0.243(χ2=5.250,P<0.01),通过运用Kaplan- Mier法计算不同缓解程度的中位生存时间,通过log- rank检验绘制生存曲线显示RECIST标准评价出的SD与PR的曲线有多处交叉重合的部分,两者的P值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mRECIST标准的不同缓解情况的生存曲线相对较平衡没有重合部分,P值均小于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①mRECIST标准并不适合所有超米兰标准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后评估,病灶边缘不清和强化不明显的将导致无法应用mRECIST标准。②mRECIST标准更准确地评估了TACE联合PRA治疗超米兰标准肝癌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及无水乙醇注入术(PEI)治疗原发性大肝癌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2006年至2010年诊治的原发性大肝癌92例,其中15例行TACE联合RFA(Ⅰ组),29例行TACE联合PEI(Ⅱ组),21例行TACE、RFA联合PEI(Ⅲ组),仅行TACE 27例(Ⅳ组)。分析比较4组的临床疗效及总生存时间(OS),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预后因素。结果 4组相比,肿瘤缩小及肿瘤坏死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08,P = 0.026);Ⅰ、Ⅱ、Ⅲ和Ⅳ组OS分别为18、14、20和1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多因素结果分析显示,门脉癌栓及术前AFP值是影响总生存时间的预后因素(P = 0.028,P = 0.031)。结论 TACE、RFA联合PEI治疗大肝癌与TACE联合RFA/PEI或TACE相比,可明显提高肿瘤缩小、坏死率,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总结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TACE)术后发生肝癌破裂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诊疗方法及预后,以提高对该并发症的认识。方法 对2007年9月—2013年9月间原发性肝癌行TACE治疗术后并发肝癌破裂出血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67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1 379次TACE术。其中,8例患者在TACE术后出现肝癌破裂出血,例数发生率为1.2%,例次发生率为0.6%。8例患者的肿瘤最大直径平均为(11.5 ± 2.6)cm(7.6 ~ 15.9 cm),病灶均位于肝包膜边缘,多数突向表面生长,5例合并有门静脉高压;TACE术中平均碘油使用量为(14.9 ± 4.5)ml(8 ~ 20 ml)。行急症肝动脉栓塞治疗(TAE)4例,行内科保守治疗4例,7例患者积极抢救后无效死亡,仅1例患者TAE止血成功后恢复出院。结论 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肝癌破裂出血虽较为少见,但其后果却极为严重;其发生可能与病变特征(如肿瘤巨大、位于肝脏边缘突向表面生长或合并门静脉高压)及介入栓塞方法(如注入碘油后未使用颗粒栓塞剂加强栓塞)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合并症的综合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将经病理、影像学诊断及AFP值证实的原发性肝癌符合筛选条件的患者共62例,按住院号数的单、双数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单纯TACE组)32例,综合治疗组(TACE+合并症处理组)30例。综合治疗组行TACE术时对肝动静脉瘘、门静脉癌栓及下腔静脉病变等并发症给予综合处理。结果TACE组治疗32例患者,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68%、50%和19%,中位生存期1.5年;综合治疗组30例患者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7%、75%和48%,中位生存期2.0年。综合治疗组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综合治疗组疗效与死亡风险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合并症的控制可增加TACE的疗效,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率,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 联合经皮肝穿刺注射热碘油治疗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原发性肝癌随机分为2组,43例患者采用TACE术后并经皮肝穿刺注射热碘油治疗作为治疗组;另外43例患者TACE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68%,对照组有效率为5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术后肿瘤大小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随访6、12、18、24个月生存例数和生存率分别为:43例(100%),36例(84%),23例(53%),14例(33%);对照组分别为:40例(94%),30例(70%),16例(37%)和9例(21%)。但两组术后肝功能损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皮肝穿刺注射热碘油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TACE治疗。

  相似文献   

11.
熊壮  王建华 《工业加热》2007,(3):206-208
对于原发性肝癌,传统治疗模式疗效有限,基因治疗代表肿瘤治疗的发展方向。溶瘤病毒是一类具有复制能力的肿瘤杀伤型病毒,依靠病毒本身特异性在肿瘤细胞内的复制杀死并裂解肿瘤细胞。在溶瘤病毒的导入途径上,通常采取瘤内注射、经供血动脉注入的方法,而介入治疗技术正好能满足这一要求。因此,将溶瘤病毒和介入治疗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望在肝癌的治疗中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化疗栓塞术后发生截瘫的病因、临床特点和预防.方法 2003年3月-2005年2月共有2 758例肝肿瘤患者施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发生截瘫4例.本研究详细回顾手术过程和术后病程.结果 4例患者TACE术后4 h内出现截瘫症状,截瘫发生率为0.145%,并在24~48 h症状进行性加重,5~7 d后病情逐渐平稳,2个月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肝肿瘤患者多次栓塞化疗后及远处转移瘤行供血动脉化疗栓塞时需慎重,尽量预防脊髓动脉栓塞.  相似文献   

13.
【摘要】 肝细胞肝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生率与死亡率均居前列。目前肝癌介入治疗在我国逐步得到推广及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有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思考。肝癌可视为一种慢性疾病,以介入为主综合治疗中晚期肝癌比较合理的目标是控制肿瘤生长,延长有质量的生存期。但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需要不断更新观念,随时调整治疗策略。制定肝癌治疗方案时,必须考虑肿瘤治疗与维持正常机体功能的平衡,同时兼顾规范化与个体化治疗。肝癌生物学特性决定了肝癌治疗是长期、多学科、多方法的综合治疗。重视肝癌治疗的社会适应证、效价比及肝功能储备,对合理安排治疗时间和间期颇为重要。应在合理选择精细TACE和适度TACE基础上,理性对待新型栓塞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冷循环射频消融(RFA)治疗巨大肝癌的临床疗效和经验。方法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冷循环RFA治疗巨大肝癌24例,每个病灶进行射频消融1~4次,其中22例患者结合1~6次TACE治疗,术后通过增强CT或MR评价疗效,所有病例随访12~37个月。结果10例病灶完全坏死,余14例病灶大部分坏死,1年生存率83%,中位生存时间20个月,13例患者现仍存活。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冷循环RFA治疗巨大肝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MSCT肝癌CT检查患者45例,于动脉期22s、门静脉期55s行肝脏双期增强扫描,采用MPVR、MIP、VR、SSD重建技术行肝动脉、门静脉兼容性血管成像.其中22例作了肝动脉DSA造影及介入治疗.结果动脉期肝动脉血管造影(SCTA)显示肿瘤血管31例,肿瘤染色17例,动-门脉分流(APS)9例.门脉期门静脉造影(SCTP)检出肿瘤对门静脉的侵犯25例,门静脉癌栓16例.MSCT显示的肿瘤血管、肿瘤染色、供血动脉的来源分布、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观察基于微信平台的垂直护理模式在肝癌介入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5年 11月至 2017年 6月收治的肝癌介入术160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8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电话随访、病友联谊会等垂直护理,观察组采用基于微信平台的垂直护理模式,连续干预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6分以上的疼痛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便秘、排尿困难、恶心呕吐及胸闷等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基于微信平台的垂直护理模式有助于可提高肝癌介入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摘要】射频消融术(RFA)是肝癌综合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手段,尤其是对小肝癌的治疗,临床疗效较好?由于RFA治疗范围的局限,术后常有肿瘤病灶的残存或出现复发?因此,准确地评价RFA术后疗效非常重要?本文综述了不同影像手段对RFA治疗肝癌的疗效评价,同时讨论不同评价方法的优劣,以冀为采取合理的影像手段,做出正确的临床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射频消融治疗化疗栓塞后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97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在经过多次栓塞后仍有肿瘤残余,且均存在无法再栓塞的困难.所有患者均予CT导引下的肿瘤射频消融术.术后监测AFP的动态变化及肝脏CT或MRI的结果来评价疗效.结果 93例(96%)患者在12个月随访内无肿瘤复发征象,仅有4例患者出现了局灶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化疗栓塞术结合射频消融术是治疗肝癌的一种有效的联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随着CT技术的发展,多排螺旋CT的出现,使得三维CT重建组织器官结构成为可能。对肝脏脉管结构的充分了解不仅有助于肿瘤诊断而且有助于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分析肝动脉造影CT(CTHA)和经动脉门脉造影CT(CTAP)在肝癌介入术后复查中的作用。方法对19例肝癌TACE术后AFP明显升高的患者行CTHA/CTAP及DSA造影。结果CTHA/CTAP发现14例栓塞周边复发,新发病灶15枚,DSA发现6例栓塞周边复发,新发病灶8枚。结论与DSA相比,CTHA/CTAP是评价介入疗效及发现新发病灶更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