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肿瘤患儿最为安全、有效的长期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方式。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6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1 047例长期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肿瘤患儿,其中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436例,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611例。比较两组患儿的近、远期并发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PICC组并发症发生率21.2%(98/463):近期并发症 32例(导管末端位置异常10例,穿刺处机械性静脉炎17例,局部皮下血肿5例);远期并发症66例(导管阻塞及血栓形成25例、导管相关性感染20例,导管移位滑脱 16例,导管渗漏断裂5例)。TIVAP组并发症发生率5.6%(34/611):近期并发症13例(血肿3例,误穿动脉9例,夹闭综合征1例);远期并发症21例(导管阻塞及血栓形成3例、导管相关性感染13例,导管或泵体破裂渗漏3例,导管与血管壁粘连取出困难2例)。TIVAP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ICC组(P<0.05)。结论 TIVAP具有并发症少,安全耐用的优势。PICC则置入简便、无需麻醉,费用低,置入后能即刻使用的特点。两者均能显著减少患儿的疼痛并提高生活质量。故对于儿童肿瘤患儿,应根据个体化差异灵活选择合适的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方式。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对植入式给药装置(PORT)和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应用于肿瘤患者长期静脉给药的卫生成本和健康产出进行综合分析,阐述PORT相比PICC的卫生经济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文献研究和肿瘤患者问卷调查,基于社会视角,对PORT和PICC应用于患者长期静脉给药的成本和健康产出进行测算,并将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转换为货币单位,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结果 由于价格差异,肿瘤患者静脉给药初期PORT的费用明显高于PICC,当全面计算各项卫生成本和健康产出时,给药3.9个月时两者净收益将持平,之后PORT的净收益都高于PICC且随着给药时间延长而不断提高。结论 肿瘤患者长期静脉给药中应用PORT的经济性优于应用PICC。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分析颈内静脉植入式输液港导管留置长度的影响因素,并推导出导管留置长度的估算公式。方法 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5月至2017年11月行颈内静脉植入输液港的患者360例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采用术中透视确定导管长度,记录每例患者穿刺点至囊袋切口距离(点切距)、身高、体重等数据,研究上述数据和导管留置长度的相关性。结果 经颈内静脉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导管长度(L),与皮肤点切距(d)和患者身高(h)存在线性相关,估算公式为:L(右侧)=1+0.8×d+0.1×h,L(左侧)=19+0.9×d。结论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导管长度与皮肤点切距和患者身高存在显著相关性,可以通过点切距和身高较好地估算出导管留置长度,指导临床实际操作。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经颈内静脉植入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导管长度的影响因素,为规范化植入TIVAP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34例在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穿刺植入TIVAP女性患者临床资料,分为右侧组和左侧组,中位年龄57(39~76)岁。准确记录左、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点至导管头端距离(L1、R1)和TIVAP港体至导管头端距离(L2、R2),分析患者身高、体重对TIVAP导管置入长度(L1、L2、R1、R2)的影响,根据患者身高预估导管近段距离,并与实测数据作对比。结果 右侧、左侧颈内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100%(78/78)、98.2%(55/56)。L1值为(17.03±1.36) mm,L2值为(27.36±2.04) mm,R1值为(14.79±0.98) mm,R2值为(25.30±1.38) mm;身高与L1、L2、R1、R2值均呈相关性(r值分别为0.290、0.403、0.259、0.301,P值分别为<0.05、<0.01、<0.05、<0.01)。右侧组、左侧组导管置入长度(L1与R1、L2与R2)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预估近段距离与实测距离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与L1、L2、R1、R2均无明显相关性;患者身高、体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IVAP植入部位首选右侧颈内静脉,可根据患者身高预估导管置入深度,使手术更方便快捷,同时推荐在超声和DSA导引下进行。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评价肝动脉联合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对减少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转移复发、提高远期疗效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2年10月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的Ⅱ期和Ⅲ期患者,选择术后肝动脉联合区域动脉灌注化疗(观察组,n=42)和单纯静脉化疗(对照组,n=44)。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位置、TNM 分期、肿瘤组织学分级、术式选择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定期复查及随访,观察两组患者肝转移和局部复发率、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截至 2017年10月,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7.9个月。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3年内肝转移率7.1%对22.7%(χ2=4.067,P<0.05)、局部复发率分别为4.8%对20.5%(χ2=4.744,P<0.05),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1.8%对61.4%(χ2=4.197,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Ⅲ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预防性地进行肝动脉联合区域动脉灌注化疗能有效降低局部复发率和肝转移的发生率,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7.
【摘要】 目的 了解PTBD患者院外带管生活的真实体验,以便制定相对应的健康教育和延续性护理方案。方法 应用质性研究的现象学方法,由介入专科责任护士对带管出院1个月以上的恶性梗阻性黄疸PTBD患者进行深入访谈,运用 Colaizzi七步分析法进行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结果 纳入本研究患者10例,PTBD患者院外带管生活体验的主要内容包括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变,患者角色强化或缺如;担心管道脱出、感染等问题;自我形象紊乱,社交恐惧;不同程度的身体不适及负性情绪和心理压力;希望引流袋及固定材质、方式等得到改进,希望能有更便利的换药的途径等。结论 PTBD患者的生活处于不同程度的应激状态,医护人员应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延续性护理,包括研究器材改进等以帮助其提高自护能力、降低并发症和心理压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BD)术后长期置管引流的观察和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总结27例肝门部胆管癌PTBD引流术后长期置管患者的观察和护理要点。结果 27例肝门部胆管癌PTBD引流术后长期置管的患者,经过精心护理和自我护理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临床情况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术后早期加强病情观察,做好患者置管期间心理、饮食、活动指导和自我护理宣教,配合有效的长期导管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可以使患者积极配合,顺利度过置管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章阳  肖天林 《工业加热》2016,(9):789-792
【摘要】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心包积液的临床可行性、操作安全性、具体穿刺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方法 对114例心包积液患者随机分为CT引导组(A组),超声体表定位组(B组),比较两组平均穿刺成功时间、平均穿刺次数、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A组第1针穿刺成功率为96.6%,B组为78.6%,P<0.05,在穿刺成功率上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并发症发生率A组为3.4%,B组为16.1%。并发症的发生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CT引导下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心包积液,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少、引流彻底、方便注药。操作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行预防性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或化疗灌注术(TAI)的疗效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2年6月行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并在术后1 ~ 3个月行预防性介入治疗的79例患者,研究终点为2013年6月。病例分为TACE(n = 41)和TAI(n = 38)2组。2组患者术前年龄、性别、肝功能Child Pugh评分、术前肿瘤直径及AF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介入术中将导管超选进入肝固有动脉,造影证实无新生肿瘤血管和肿瘤病灶后经导管注入药物,TACE组采用碘油化疗药物乳剂,TAI组则采用单纯化疗药物灌注。采用卡方检验比较2组的1年复发率,Kaplan Meier 估计法比较无瘤生存期,t检验比较平均住院日差别。结果 79例患者中共有11例患者确认为切除术后复发,总体1年复发率为13.9%,其中TACE组1年复发率为12.2%(5/41),TAI组为15.8%(6/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213,P = 0.645)。TACE组平均无瘤生存期为(21.6 ± 1.5)个月,TAI组为(17.4 ± 3.0)个月,TACE组明显优于TAI组(P = 0.038)。TACE组平均住院日为(6.3 ± 1.8)d,TAI组为(5.9 ± 2.1)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522)。结论 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行预防性TACE或TAI的1年复发率无差别,但采用TACE可望提高患者术后的无瘤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对比研究晚期乳腺癌术前局部介入治疗与全身化疗的效果。方法 确定Ⅱb、Ⅲa、Ⅲb乳腺癌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术前采用介入治疗方法者34例,全身化疗方法者38例。化疗药物均为表阿霉素、环磷酰胺、5?蛳 FU。每一疗程剂量分别为:表阿霉素40 mg/m2,环磷酰胺400 mg/m2,5?蛳 FU 500 mg/m2。局部灌注和全身化疗后再行乳腺癌根治手术。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介入治疗组共进行35次治疗,其中1例行2次治疗,其余均为1次,共灌注血管70支,胸廓内动脉和胸廓外动脉各35支。全身化疗组进行1 ~ 4个疗程,其中3例只化疗1个疗程,2例化疗4个疗程,其余均为3个疗程。化疗2周后,介入治疗组与全身化疗组数据比较,肿瘤及淋巴结明显缩小,而术前两组数据比较无明显变化。介入治疗组化疗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全身化疗组。介入治疗组与根治术平均间隔时间(16.1 ± 5.6)d,全身化疗组平均间隔时间(55.2 ± 13.7)d,介入治疗组明显较短。结论 ① 晚期乳腺癌术前局部辅助化疗对肿瘤根治有显著效果。② 经动脉新辅助化疗肿瘤及其淋巴结缩小快,与手术间隔时间短,全身不良反应轻,为手术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陈剑  胡庆雷  孙彦春 《工业加热》2010,(10):817-820
目的 探讨术后超选择介入化疗联合系统化疗治疗脑胶质瘤的优势。方法   2006年至2009年山东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介入科收治46例脑胶质瘤的患者,据患者自愿入组的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患者手术后先行常规放疗,然后行超选介入化疗,同期进行系统化疗。对照组:21例患者手术后先行常规放疗,然后只进行系统化疗。定期随访,复查颅脑CT,测量肿瘤的体积,并进行Karnofsky预后评分。比较肿瘤体积变化及两组间Karnofsky预后评分的差异。结果   平均随访2.3年,两组均无死亡病例。化疗前两组肿瘤的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化疗1年后介入化疗联合系统化疗组肿瘤缩小率为67.11%,系统化疗组肿瘤缩小率为45.79%,两组肿瘤体积经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在化疗期间出现癫痫3例,眼痛5例,头痛9例,恶心呕吐8例,血小板下降1例。对照组出现癫痫1例,头痛7例,血小板下降3例,恶心呕吐6例。Wilcoxon秩和检验Karnofsky预后评分显示介入化疗结合系统化疗组的预后优于单纯系统化疗组。(P <0.05)。结论   术后放疗结合介入化疗联合系统化疗的治疗方法,与术后放疗结合系统化疗的治疗方法相比,可以更有效的控制肿瘤的生长,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化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以脂肪乳作为溶剂,行胰腺癌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的疗效。方法6例中晚期胰腺癌选择性动脉插管于胰腺癌的供血动脉,灌注吉西他滨、20%脂肪乳混合液。观察疗效、临床受益反应、患者的生存期及不良反应等。结果6例均获临床受益,2例均获临床缓解,Kaplan-Meier法计算6、9和12个月的分别生存6例、5例和4例。结论以脂肪乳作为溶剂,行胰腺癌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胰腺癌,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患者耐受良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选择性经支气管动脉灌注紫杉醇(泰素)及卡铂并联合紫杉醇全身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57例晚期NSCLC患者经支气管动脉注入紫杉醇和卡铂,同时予紫杉醇全身化疗,每例均完成2~3周期后评价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57例中完全缓解(CR)6例,部分缓解(PR)28例,总有效率59.6%.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脱发等,不良反应多为Ⅰ~Ⅱ度.结论经支气管动脉灌注紫杉醇和卡铂并联合紫杉醇全身化疗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可耐受的方案.  相似文献   

15.
16.
【摘要】 目的 比较TACE联合微波消融(TACE- MWA)与外科根治性切除(SR)治疗小肝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TACE- MWA或SR治疗的199例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TACE- MWA与SR治疗的患者按1 ∶ 2行倾向性匹配,分析两组术后的无疾病生存率(DFS)和总生存率(OS)。 结果 匹配后共纳入患者72例(TACE- MWA组24例,SR组48例)。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9.2个月(TACE- MWA:26.1个月;SR:30.8个月)。TACE- MWA组和SR组的1、2和3年的DFS分别为78.8%、78.8%、56.2%和91.7%、71.9%、62.5%。TACE- MWA组和SR组的1、2和3年的OS分别为100%、95.5%、95.5%和100%、97.5%、97.5%。两组间的DFS和OS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730和P=0.648)。 结论 与SR相比,TACE- MWA治疗小肝癌的DFS与OS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TACE- MWA可以成为治疗小肝癌的一种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不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159例经TAI/TACE治疗后的回顾性生存分析,评估影响胰腺癌介入治疗后生存期的因素。方法 收集并分析159例胰腺癌患者的TAI/TACE治疗病史资料,并对影响胰腺癌患者TAI/TACE治疗后生存期的因素和治疗模式进行单因素及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159例患者总随访中位生存期(mST)为10.32个月,总的介入治疗后mST为8.11个月,总1年累积生存率27.0%,2年累积生存率11.0%,3年累积生存率2.0%,5年累积生存率为0.6%。根据临床反应率(CBR)评估判定介入治疗后能缓解症状的介入次数平均值为2.6次。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胰腺癌介入治疗后MST的主要因素有:初次介入治疗前CA19 9值,及其术后变化,初次介入前KPS评分,初次介入前症状,介入治疗前肝功能分级,介入治疗前有无手术史,介入治疗次数。而年龄,性别,初次介入前血红蛋白值,肿瘤分期(Ⅱ~Ⅲ期与Ⅳ期),初次介入时CEA的值,初次介入前后CEA的变化,治疗药物(是否含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方案(TAI/TACE),术前是否存在糖尿病,肿瘤部位(是否为胰头部),病理是否为导管腺癌,均显示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对介入治疗后生存期有影响的独立因素是:开始介入治疗时肝功能分级,初治时KPS评分,有无原发灶手术切除史。结论 TAI/TACE对于胰腺癌患者在改善患者症状和延长中位生存期方面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介入治疗后生存期与患者的体力状态,存在症状和有无早期手术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颈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治疗加放疗对鼻咽癌的疗效。方法22例患者经临床(包括鼻咽镜检)、影像学(CT、MR)和病理学检查确诊为鼻咽癌,经颈外动脉介入化疗后加放射治疗。化疗药物为阿霉素(ADM)或吡柔比星、5-氟尿嘧啶(5-FU)和顺铂(DDP)或卡铂(CBP)。同时随机选择同期单纯放疗的25例作为对照,比较其疗效。结果介入组总有效率为100.0%,其中CR为90.9%(20/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00.0%,其中CR为68.0%(17/25)熏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人动脉化疗后加放射治疗能显著提高鼻咽癌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