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利用图像引导设备研究三种固定装置对胸部肿瘤摆位误差大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3月1日至9月30日30例胸部肿瘤患者,三种体位固定方式各入组10例,应用Varian RapidArc Cone-Beam CT(CBCT)对所有入组胸部肿瘤患者进行图像验证,验证患者摆位误差,每例患者行CBCT 10次,共计300次,与原始定位CT图像进行比较,采取骨性配准,得出相应的摆位误差并记录。通过研究患者升降床方向(Vertical,Vrt),进出床方向(Longitudinal,Lng),左右方向(Lateral,Lat)的系统误差值、随机误差值、靶区的偏移量及≤5 mm摆位次数进行比较得出哪种固定方式有较大的优势。结果:三组患者(A组:热塑体模组;B组:负压真空袋组;C组:翼型板联合负压真空垫组)的摆位误差,通过两两比较我们可以发现C组为最优。三组不同固定方式在Vrt(升降床方向)、 Lng(进出床方向)和Lat(左右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A组(-0.12±0.42)cm、(-0.23±0.70)cm、(-0.04±0.39)cm;B组(0.23±0.31)cm、(-0.21±0.63)cm、(-0.03±0.37)cm;C组(0.23±0.33)cm、(0.05±0.41)cm、(0.06±0.33)cm。在Vrt方向的P值分别为A vs B:P=0.000、A vs C:P=0.000、B vs C:P=0.281;在Lng方向的P值分别为A vs B:P=0.007、A vs C:P=0.871、B vs C:P=0.004;在Lat方向的P值分别为A vs B:P=0.022、A vs C:P=0.489、B vs C:P=0.113。结论:胸部肿瘤放疗时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程度摆位误差,为减少摆位误差影响,建议使用翼型板联合真空垫对胸部肿瘤患者进行固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光学体表引导摆位对于颅内转移瘤放射治疗精度的提高作用。方法 收集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拟行大分割放疗的颅内转移瘤患者19例,采用头颈肩联合开放式面罩固定。第一次治疗使用体表标记线辅助摆位(简称标记线摆位),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六维位置校正后采集体表轮廓作为后续治疗的参考图像。后续治疗分次随机分为标记线摆位(85分次)和光学体表引导摆位(简称光学摆位,101分次)。每分次治疗时均记录光学体表监测数据并采集CBCT图像进行验证。比较采用两种摆位方法患者的六维误差数据,用$\bar{x}±s$表示。在采用标记线摆位的分次,比较光学体表监测和金标准CBCT两种测量方法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相关性,Bland‐Altman法检验两者的一致性。结果 两种位置验证方式的左右、头脚、腹背3个方向平移误差以及俯仰、翻滚、旋转3个角度的旋转误差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70、0.78、0.75、0.85、0.77(P<0.01),且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呈正相关,六组数值95%一致性限度范围分别为-0.29~0.19 cm(左右)、-0.25~0.25 cm(头脚)、-0.27~0.19 cm(腹背)、-1.76°~1.76°(俯仰)、-1.54°~1.60°(翻滚)、-2.18°~1.69°(旋转),均<3 mm/3°。与标记线摆位相比较,光学摆位三维误差从(0.35±0.16)cm降低到(0.14±0.07)cm。结论 光学体表监测误差和CBCT误差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光学摆位可减小开放式面罩固定下颅内转移瘤放疗分次间摆位误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光学体表引导摆位对于颅内转移瘤放射治疗精度的提高作用。方法 收集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拟行大分割放疗的颅内转移瘤患者19例,采用头颈肩联合开放式面罩固定。第一次治疗使用体表标记线辅助摆位(简称标记线摆位),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六维位置校正后采集体表轮廓作为后续治疗的参考图像。后续治疗分次随机分为标记线摆位(85分次)和光学体表引导摆位(简称光学摆位,101分次)。每分次治疗时均记录光学体表监测数据并采集CBCT图像进行验证。比较采用两种摆位方法患者的六维误差数据,用$\bar{x}±s$表示。在采用标记线摆位的分次,比较光学体表监测和金标准CBCT两种测量方法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相关性,Bland‐Altman法检验两者的一致性。结果 两种位置验证方式的左右、头脚、腹背3个方向平移误差以及俯仰、翻滚、旋转3个角度的旋转误差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70、0.78、0.75、0.85、0.77(P<0.01),且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呈正相关,六组数值95%一致性限度范围分别为-0.29~0.19 cm(左右)、-0.25~0.25 cm(头脚)、-0.27~0.19 cm(腹背)、-1.76°~1.76°(俯仰)、-1.54°~1.60°(翻滚)、-2.18°~1.69°(旋转),均<3 mm/3°。与标记线摆位相比较,光学摆位三维误差从(0.35±0.16)cm降低到(0.14±0.07)cm。结论 光学体表监测误差和CBCT误差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光学摆位可减小开放式面罩固定下颅内转移瘤放疗分次间摆位误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光学体表监测系统(optical surface monitoring system,OSMS)对颈胸一体架固定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患者进行辅助摆位,研究其对锁骨上下区摆位误差及肩锁关节摆位重复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8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的患者32例,通过OSMS辅助摆位,应用“Treatment”功能校正患者手臂等部位位置和身体角度以提高摆位精准性。治疗过程中使用OSMS辅助摆位(OSMS辅助摆位组)和仅使用体表标记线常规摆位(常规摆位组)依次交替进行,将加速器机载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扫描获取的图像与模拟定位CT图像进行配准,记录患者X(左右方向)、Y(头脚方向)和Z(腹背方向)轴以及3个绕轴旋转方向Rx、Ry和Rz的摆位误差,并分别测量肩锁关节的移动幅度和三维空间位移,对误差值进行分析计算。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与秩和检验。结果 入组32例病例,共行142次CBCT扫描和142次OSMS+CBCT扫描。OSMS辅助摆位组和常规摆位组在X、Y以及Z轴方向上的平移摆位误差分别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光学表面监测系统(OSMS)容积漫游技术(VRT)体表影像在胸部肿瘤调强放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65例行调强放疗的胸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首次治疗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并校正后利用OSMS获取VRT体表影像, 后续治疗以VRT影像为基准, 利用OSMS的六维床自动移动功能摆位, 记录六维方向移床值, 再行CBCT扫描并记录左右方向(X轴)、头脚方向(Y轴)和腹背方向(Z轴)平移误差和旋转误差。六维自动移床校正后, 再记录此时的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DICOM)体表影像实时δ(RTD)值, 并获取新的VRT影像。CBCT配准误差值为VRT影像引导摆位误差, CBCT配准误差值与移床移动值之和为体表标记线引导摆位误差, CBCT配准误差值与记录的DICOM影像的RTD值之和为DICOM影像引导摆位的理论误差。对比分析VRT影像与体表标记线、DICOM影像引导摆位的优劣。结果 65例患者包括男性42例, 女性23例;年龄[M(Q1, Q3)]58岁(51岁, 64岁)。VRT影...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手段,该研究旨在探讨鼻咽癌患者放疗的摆位误差与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之间的关系。方法:选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7年1月—2017年6月接受根治性放疗的鼻咽癌患者50例,在放疗前1天和放疗4周后测量患者体质量变化情况,分别在放疗前后对头颈区域进行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扫描,以获取患者的位置偏移数据,包括患者的头脚位(head pin,LNG)、左右位(lateral,LAT)和背腹位(dorsoventral,VRT)3个方向,通过相应CBCT图像采集计算出患者的摆位误差,判断放疗定位是否准确,合理计划放疗方案,分析其与实际检测的摆位误差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放疗前患者体质量平均为(53.27±3.79) kg,放疗4周后平均体质量为(49.37±3.29) kg,放疗后体质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方向的系统误差LNG、LAT和VRT检测结果分别为2.6、2.0和3.2 mm,随机误差分别为2.9、2.0和3.8 mm,以BMI=24为临界值,其中BMI≥24 kg/m2组在三维方向及水平面旋转摆位的系统误差分别为(2.80±0.35)、(2.30±0.17)和(3.90±0.42) mm,BMI<24 kg/m2组的系统误差分别为(2.30±0.12)、(1.90±0.22)和(3.00±0.67) mm,两组间LNG、LAT和VRT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性结果比较中LNG、LAT和VRT与BMI也不存在相关性(P>0.05)。可见BMI≥24 kg/m2组患者的摆位误差较高,降低患者BMI会使三维摆位中心位置点向腹侧偏移和水平面逆向偏角度位移。结论:鼻咽癌患者经放疗时BMI与摆位误差无相关性,升高或降低不会使放疗适应性改变,而放疗引起患者体质量降低,进而使摆位误差与放疗剂量分布、疗效呈现相关性,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放疗方案,为精准摆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乳腺托架联合发泡胶固定和单发泡胶固定在乳腺癌放疗体位固定精度上的差异,为临床选择更优固定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1年7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进行放疗的乳腺癌患者50例,其中25例患者使用发泡胶固定(发泡胶组),另外25例患者使用发泡胶联合乳腺托架固定(联合组)。所有患者予每周1次CBCT扫描,获得左右(LR)、头脚(SI)、腹背(AP)方向误差并进行t检验,应用公式MPTV=2.5Σ+0.7σ分别计算出对应的PTV外扩边界。结果 发泡胶组LR、SI、AP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是(0.88±2.76)、(2.0±3.26)、(1.22±3.55)mm,俯仰(Rtn)、翻滚(Pitch)、旋转(Roll)角度误差分别为-0.24°±0.85°、0.16°±1.11°、-0.32°±1.05°,对应的外扩边界分别是6.75、8.46、8.73 mm;联合组LR、SI、AP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是(0.62±2.74)、(1.0±3.01)、(1.82±3.21)mm,Rtn、Pitch、Roll角度上的误差分别为0.64°±0.59°、0.71°±1.22°、0.29°±0.73°,对应的外扩边界分别是6.35、7.47、7.61 mm。两组的误差比较,LR、SI、AP方向和Rtn、Pitch、Roll角度的t值分别为-4.304、-2.681、1.384、-9.457、-3.683、-5.323,其中在LR、SI、Rtn、Pitch以及Roll方向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发泡胶联合乳腺托架固定方式比单纯使用发泡胶固定效果更好,计划外扩边界也更小,因此推荐临床上乳腺癌放疗使用发泡胶联合乳腺托架固定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乳腺托架联合发泡胶固定和单发泡胶固定在乳腺癌放疗体位固定精度上的差异,为临床选择更优固定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1年7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进行放疗的乳腺癌患者50例,其中25例患者使用发泡胶固定(发泡胶组),另外25例患者使用发泡胶联合乳腺托架固定(联合组)。所有患者予每周1次CBCT扫描,获得左右(LR)、头脚(SI)、腹背(AP)方向误差并进行t检验,应用公式MPTV=2.5Σ+0.7σ分别计算出对应的PTV外扩边界。结果 发泡胶组LR、SI、AP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是(0.88±2.76)、(2.0±3.26)、(1.22±3.55)mm,俯仰(Rtn)、翻滚(Pitch)、旋转(Roll)角度误差分别为-0.24°±0.85°、0.16°±1.11°、-0.32°±1.05°,对应的外扩边界分别是6.75、8.46、8.73 mm;联合组LR、SI、AP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是(0.62±2.74)、(1.0±3.01)、(1.82±3.21)mm,Rtn、Pitch、Roll角度上的误差分别为0.64°±0.59°、0.71°±1.22°、0.29°±0.73°,对应的外扩边界分别是6.35、7.47、7.61 mm。两组的误差比较,LR、SI、AP方向和Rtn、Pitch、Roll角度的t值分别为-4.304、-2.681、1.384、-9.457、-3.683、-5.323,其中在LR、SI、Rtn、Pitch以及Roll方向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发泡胶联合乳腺托架固定方式比单纯使用发泡胶固定效果更好,计划外扩边界也更小,因此推荐临床上乳腺癌放疗使用发泡胶联合乳腺托架固定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CBCT技术对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摆位的影响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前采用CBCT进行图像采集,将CBCT扫描图像与CT平扫定位图像匹配。结果头颈部摆位误差:X(-0.02±0.18)cm;Y(-0.01±0.27)cm;Z(0.02±0.14)cm。结论治疗前通过CBCT获得扫描图像,可以减少分次治疗间摆位误差,提高放疗摆位精度,实现精确放疗。  相似文献   

10.
赵迪  秦亮  邱腾  张碧云 《现代肿瘤医学》2019,(23):4251-4255
目的:探讨宫颈癌盆腔外照射治疗中OPS系统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1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使用OPS辅助CBCT验证,对照组仅使用CBCT验证。CBCT采集治疗前图像信息,匹配实时摆位图像与定位图像,分析比较两组X、Y、Z三轴误差数据,对放疗中及放疗后所致不良反应及疗效进行临床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摆位误差X(2.9±0.8)mm、Y(3.9±1.1)mm、Z(2.0±0.9)mm小于对照组误差X(4.3±1.4)mm、Y(5.9±1.7)mm、Z(3.2±1.5)mm。实验组骨髓抑制、急性肠道症状等可观测不良反应大于Ⅰ级的患者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实验组在X、Y、Z三个方向上的值分别是4.03 mm、5.45 mm、3.65 mm;对照组在X、Y、Z三个方向上值分别是6.51 mm、8.38 mm、5.49 mm(P<0.05)。结论:在宫颈癌放疗摆位中引入OPS可有效提高摆位精确度,降低摆位误差;在不降低治疗疗效情况下,有效减轻了放疗期间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图像引导的自适应放疗中,评估宫颈癌患者分次内、分次间的摆位误差。方法:从2014年1月至9月选取16例诊断为IIb-IIIb期的宫颈癌患者,所有病人均未行手术治疗,而是采用三维调强放疗作为根治性治疗。每个病人在放疗前后行10次20个CBCT扫描图像,与计划CT进行配准融合,得到三维方向矢量误差,用X(左右)、Y(腹背)、Z(头脚)、CR(旋转角度)表示。计算摆位误差的平均变化及标准差。结果:收集320套CBCT图像,每个病人平均20套。所选CBCT扫描图像显示:患者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分次内摆位误差分别为(0.11±0.14)cm、(0.17±0.18)cm、(0.20±0.19)cm;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分次间摆位误差分别为(0.11±0.13)cm、(0.17±0.20)cm、(0.25±0.20)cm。结论:在图像引导的自适应放疗中,患者在各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均数为0.15cm,这一大幅度的误差需要在放疗中被考虑到。  相似文献   

12.
吴子毅  王焱  孟怡然  许青 《中国癌症杂志》2020,30(12):1031-1034
背景与目的:光学体表成像系统应用于图像引导的放疗过程。比较分析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和Catalyst TM 系统在患者放疗摆位误差检测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的33例胸部肿瘤患者进行体位固定后,进行同次摆位的CBCT和Catalyst TM 系统图像采集。将采集图像和模拟定位图像进行配准对比,分别记录两种系统在x、y和z方向的平移误差值以及在头脚方向旋转(pitch,PIT)、左右方向旋转(roll,ROL)、水平方向旋转(rotation,RTN)3个方向的旋转误差值,计算其平均值、标准差、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数据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CBCT配准在平移方向上的摆位误差x、y和z方向的结果为(0.95±1.18)mm、(1.28±1.63)mm和(0.97±1.20)mm,在旋转方向上的摆位误差PIT、ROL、RTN结果为(0.73±0.65)°、(1.07±0.86)°和(0.69±0.69)°。Catalyst TM 系统配准在平移方向上的摆位误差x、y和z方向的结果为(0.96±1.35)mm、(1.43±1.66)mm和(1.59±1.98)mm,在旋转方向上的摆位误差PIT、ROL和RTN结果为(0.86±0.80)°、(0.87±0.74)°和(0.75±0.76)°。两系统之间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差值均<1 mm。结论:Catalyst TM 系统与CBCT系统检测患者放疗摆位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talyst TM 系统可代替CBCT系统进行放疗摆位误差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本单位应用光学表面监测系统(OSMS)门控技术在左侧乳腺癌深吸气屏气(DIBH)放疗的基本流程,比较应用OSMS与CBCT确定左侧乳腺癌DIBH放疗摆位误差的一致性。方法 20例左侧乳腺癌患者采用DIBH方法治疗,OSMS与模拟定位DIBH体表外轮廓配准,CBCT扫描与模拟定位CT配准各记录得到误差数据,数据包括左右(x)、上下(y)、前后(z)方向平移误差和旋转误差Rx、Ry、Rz。采用Pearson法分析两者相关性,Bland-Altman法检验两者一致性。结果 两种方法呈正相关,x、y、z方向平移误差以及Rx、Ry、Rz方向旋转误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4、0.74、0.84、0.65、0.41、0.54(P<0.01),95%CI值分别为-0.37~0.42 cm、-0.39~0.41 cm、-0.29~0.49cm和-2.9°~1.4°、-2.6°~1.4°、-2.4°~2.5°,均<5mm和3°。20例左侧乳腺癌DIBH放疗患者系统误差<0.18cm,随机误差<0.24cm。结论 左侧乳腺癌DIBH放疗中应用OSMS与CBCT两种方式确定与模拟定位状态误差具有一致性,CBCT图像引导基础上使用无辐射的OSMS验证位置信息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4.
Catalyst HD和皮肤标记线肺癌SBRT摆位精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光学表面引导放疗系统Catalyst HD和皮肤标记线两种摆位方式在肺癌立体定向放疗(SBRT)中的摆位精度。方法 选取24例SBRT病例,均采用仰卧位和真空垫固定,分别利用Catalyst HD(A组)和皮肤标记线(B组)进行摆位,并通过CBCT和定位CT刚性配准方式获取床左右(x轴向)、升降(y轴向)、进出(z轴向)、床旋转(Rtn)、进出倾斜(Pitch)、左右转动(Roll)配准误差。结果 A组和B组六维度配准误差取绝对值后平均值±标准差依次为(0.13±0.12) cm和(0.25±0.19) cm、(0.26±0.15) cm和(0.13±0.11) cm、(0.23±0.19) cm和(0.35±0.29) cm、(0.43°±0.40°)和(0.80°±0.69°)、(0.48°±0.47°)和(0.79°±0.64°)、(0.62°±0.60°)和(0.88°±0.70°)。上述六组数据正态性检验除B组x轴向外均不服从正态分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数据中超限误差(>0.5cm/2°)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talyst HD方式六维度配准误差均低于标记点方式(y轴向除外),Catalyst HD方式摆位精度优于传统标记点,具有较好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通用型头枕+头颈肩面罩与个性化负压真空垫+头颈肩面罩两种固定方式,在CBCT引导下进行头+上颈部配准和下颈部配准的误差的比较,探讨其在鼻咽癌放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30例2017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Varian Trilogy下接受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且需下颈部治疗的鼻咽癌患者,均采用仰卧位,将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各15例。A组患者采用通用型头枕+头颈肩面罩固定方式,B组患者采用个体化定制负压真空垫+头颈肩面罩固定方式。每位患者治疗前5次由病房护士监测晨起空腹体重。每次放疗前与治疗后均行CBCT一次,再使用Varian加速器OBI系统自动配准。配准范围:1.头+上颈部(眉骨上缘至第五颈椎下缘);2.下颈部(第五颈椎下缘至锁骨头上缘)。对摆位误差超过3 mm的患者均进行校正后重新扫CBCT。结果:30例患者在CBCT下头+上颈部和下颈部获得X、Y、Z方向摆位误差数据分别为:(0.21±0.45)mm vs (0.52±0.64)mm、(0.25±0.48)mm vs(0.49±0.64)mm和(0.26±0.52)mm vs (0.81±0.9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vs. B组两种固定方式在CBCT下比较,头+上颈部X,Y,Z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28±0.53)mm vs (0.13±0.34)mm、(0.35±0.56)mm vs(0.16±0.37)mm和(0.43±0.64)mm vs (0.09±0.2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颈部X,Y,Z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76±0.63)mm vs (0.28±0.56)mm、(0.61±0.68)mm vs (0.36±0.58)mm和(1.24±1.05)mm vs (0.38±0.5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鼻咽癌放疗患者,下颈部摆位误差大于头+上颈部整体误差,对于需颈部放疗的鼻咽癌建议首选个性化负压真空垫+头颈肩面罩固定模式。  相似文献   

16.
锥形束CT测量食管癌放射治疗的摆位误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锥形束CT在线研究食管癌放疗时的摆位误差,计算CTV到PTV的外放边界(MPTV)。方法应用医科达Synergy系统对食管癌患者治疗11例148次,分别在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纠正后及治疗后行CBCT扫描,共获取444个CBCT信息,通过系统配有的匹配功能,获取的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相匹配,获取患者左右(X)、头脚(Y)和前后(Z)等3个方向的线性摆位误差,分析其摆位误差。结果 11例患者共行444次CBCT,首次摆位后CBCT扫描,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在X、Y、Z方向上分别为(-0.17±3.62)、(1.82±3.97)、(-2.34±2.10)mm,误差纠正后再次行CBCT,结果显示摆位误差明显缩小(P〈0.05)。与纠正后比较,治疗后摆位误差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前X、Y、Z轴上MPTV分别为8.49、9.09、5.67mm,纠正后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1.80、2.47、2.21mm。结论本组病例食管癌放疗时Y方向摆位误差最大,X方向次之,Z方向最小;分次内误差在食管肿瘤治疗过程中变化明显,这在设计治疗计划时应予以考虑;通过CBCT获取食管癌患者的摆位误差并对其进行纠正,能显著降低分次间的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精确度,减小PTV外放边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螺旋断层放疗系统的MVCT扫描研究不同固定方法对颈部放疗时摆位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发泡胶头颈垫联合头颈肩面罩(发泡胶组)和简易头架联合真空袋(真空袋组)两种不同的体位固定方法的患者各10例,在螺旋断层治疗过程中给予每天一次MVCT扫描,采集三维线性摆位误差数据和Y轴方向旋转误差数据进行t检验,比较数据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应用公式MPTV=2.5Σ+0.7σ分别算出对应的PTV外扩边界。结果: 发泡胶组患者在三维方向上的平均摆位误差及Y轴方向的旋转误差分别为[X:(-0.64±1.55 )mm;Y:(0.38±1.82) mm;Z:(1.77±2.54) mm;Roll:0.08°±0.64°),外扩边界分别为(3.708 mm;4.289 mm;4.692 mm);真空袋组对应的误差为[(X:(-0.20±2.02) mm;Y:(0.94±2.71) mm;Z:(2.58±2.62) mm;Roll:-0.22°±1.11°),外扩边界分别为(4.181 mm;5.245 mm;5.603 mm)。两组摆位误差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发泡胶组在头脚方向、前后方向以及Y轴旋转误差上的固定效果均优于真空袋组;而在左右方向上真空袋组优于发泡胶组;发泡胶组对应的外扩边界小于真空袋组,颈部照射时建议使用发泡胶头颈垫联合头颈肩面罩来进行固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用直线加速器机载千伏级锥形束CT扫描技术探讨肺癌患者的摆位误差,为实行肺癌放疗计划时CTV外放到PTV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41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患者20例应用Elekta Synergy直线加速器治疗,B组21例用Varian Trilogy TX直线加速器治疗。全组患者在首次放疗前均用千伏级CBCT进行扫描,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情况每周进行扫描,将得到的千伏级CBCT扫描图像与计划CT图像进行匹配,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靶区中心分别在Lateral左右(X)、Longitudinal头脚(Y)、Vertical背腹(Z)方向上的误差值及其误差分布情况,比较两台加速器摆位误差的差异,并计算两台治疗系统MPTV外放边界大小。结果 A、B两组患者的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的平移误差在X、Y、Z方向分别为(1.79±0.15)mm、(2.16±0.17)mm;(3.71±0.28)mm、(4.29±0.32)mm;(1.66±0.15)mm、(1.96±0.18)mm。A组患者在X、Y、Z三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均小于B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用两种加速器治疗的患者在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X:4.36 mm、4.94 mm;Y:8.22 mm、9.20 mm;Z:4.38 mm、5.02 mm。结论 利用CBCT能够比较准确的测算出肺癌靶区中心在X、Y、Z方向上的误差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用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非均整器(FFF)模式下锥形束CT(CBCT)图像引导对脊柱转移瘤体部立体定向放疗(SBRT)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省肿瘤医院2020年8月至2022年1月15例行SBRT的脊柱转移瘤患者临床资料。骨转移灶放疗剂量32 Gy/4次, 每次放疗前后均行CBCT扫描。每例患者行4次放疗, 15例患者共进行60次SBRT, 共获得120幅CBCT容积图像, 对图像进行分析, 计算系统误差(Σ)和随机误差(σ)。比较放疗前后的左右(X)、头脚(Y)、前后(Z)方向上的平移摆位误差和旋转摆位误差, 均以Σ±σ表示。结果 15例患者放疗前后X方向上的平移摆位误差分别为(0.14±0.27)cm、(0.07±0.19)cm(P<0.001), Y方向上分别为(-0.05±0.33)cm、(0.00±0.19)cm(P=0.001), Z方向上分别为(-0.13±0.19)cm、(-0.02±0.14)cm(P=0.012)。放疗前后X方向上的旋转摆位误差分别为(-0.31±0.76)°、(-0.09±0.34)°(P<0.001), Y...  相似文献   

20.
王湘连  张立波  姚晔 《中国肿瘤》2014,23(5):426-429
[目的]分析影像引导在降低乳腺癌放疗摆位误差中的影响。[方法]2012年1月至2012年7月收治乳腺癌28例采用调强放疗,肿瘤剂量为50Gy,保乳患者瘤床加量10Gy。采用影像引导放疗,放疗前行锥形束CT(CBCT)扫描,校正后记录摆位误差,治疗床纠正后再行CBCT扫描,记录摆位误差,比较两次摆位误差。[结果]患者治疗前左右方向(x轴)、头脚方向(Y轴)和腹背方向(Z轴)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24±0.21cm,0.44±0.32cm,0.20±0.2lcm,治疗床纠正后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06±0.08cm,0.08±0.08cm,0.06±0.09cm,两组误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访6—12个月,28例患者无一例出现放射性心肺损伤。急性皮肤反应1级10例,无2级及2级以上反应。[结论]CBCT引导乳腺癌调强放疗降低了摆位误差,提高了放疗精度.正常组织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