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李元  鲜鹏  刘南  罗宏  李俊  戴君勇  宋彦平 《重庆医学》2016,(12):1635-1637
目的:探讨经尿道二次电切(Re‐TUR)治疗T1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意义及安全性。方法该科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接诊的41例T1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首次膀胱肿瘤电切术后4~6周进行Re‐TUR治疗。其中男33例,女8例。首次手术肿瘤单发者24例,多发者17例。肿瘤最大直径大于或等于3 cm者13例,小于3 cm者28例。首次治疗均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病理报告均为T 1期尿路上皮癌。结果4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病检7例有肿瘤残留或肿瘤复发(17.07%),其中的3例为肿瘤基底肿瘤残留,4例为新发肿瘤;1例患者Re‐T U R病理分级从G2升至G3。随访3~27个月(平均13.2个月),复发9例,其中Re‐T U R阳性者3例(42.86%,3/7),Re‐T U R阴性者6例(17.65%,6/34)。结论经尿道Re‐TUR治疗T1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安全可行,其意义主要在于遴选出高危患者进一步积极治疗,对降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复发率可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40岁以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与预后等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1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41例40岁以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青年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特点.结果 本组患者占同期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总数的2.2%.41例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35岁(17~40岁).初诊时以肉眼血尿为主要症状者26例(63.4%),因尿痛发现者2例(4.9%),无症状而由于体检发现者13例(31.7%).肿瘤平均大小1.9 cm.肿瘤单发者33例(80.5%),多发者8例(19.5%).所有患者均采取TUR-BT术治疗.术后WHO病理分级:低级别尿路上皮癌38例(92.7%),高级别尿路上皮癌2例(4.9%),原位癌1例(2.4%).术后TNM病理分期:pTis 1例(2.4%),pTa 15例(36.6%),pT1 25例(61.0%).术后随访时间6~13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6个月.共有4例复发(9.8%),平均复发时间为12月(6~18月).随访过程中尚无死亡病例.结论 青年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肿瘤多数为单发,以低分级非浸润性肿瘤为主,恶性程度低,绝大多数可以通过TUR-BT治愈,术后复发率低.随着年龄的增长,肿瘤的病理分级、分期和复发率均显著增加,其机制可能与基因层次上不同的致病基因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3.
《中国医刊》2011,46(7)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预后与肿瘤大小、数目、分期、分级、复发频率,是否合并原位癌等因素密切相关.目前通常根据复发风险及预后的不同,将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可分为以下低、中、高危三组:①低危非肌层浸润膀胱尿路上皮癌: 单发、Ta、G1(低级别尿路上皮癌)、直径<3cm(同时符合上述条件).②中危非肌层浸润膀胱尿路上皮癌: 除1、3两类的其他情况,包括肿瘤多发、Ta~T1、 G1~G2(低级别尿路上皮癌)、直径>3cm等.③高危非肌层浸润膀胱尿路上皮癌: 多发或高复发、T1、G3(高级别尿路上皮癌)、Tis.  相似文献   

4.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影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的相关因素及其处理对策&#65377;【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到2008年12月161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临床随访资料,所有病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据术后复发率分析影响复发相关因素&#65377;【结果】 161例中, 45例术后复发,术后的总复发率为27.95%&#65377;肿瘤分级为G2&#65380;G3级患者较G1级患者复发率高;肿瘤分期为T1期患者较Ta期患者复发率高;肿瘤多发患者较肿瘤单发患者复发率高;复发肿瘤患者较初发肿瘤患者复发率高(P < 0.05)&#65377;肿瘤大小&#65380;生长部位及术后用不同药物灌注与肿瘤复发无明显相关(P > 0.05)&#65377;【结论】 肿瘤分级&#65380;分期&#65380;肿瘤多发以及既往复发情况是影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的重要因素&#65377;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对膀胱尿路上皮肿瘤患者术后复发进行早期评估预测。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40例临床诊断的高危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后第3,6,9,12,18个月行尿细胞学检查、膀胱镜检查,并行尿液 FISH 检查,记录膀胱肿瘤复发的时间。观察 FISH 对于膀胱尿路上皮肿瘤患者术后复发的早期预测价值。结果60%(12/20)的 FISH 阳性者膀胱肿瘤复发,FISH 阴性者无1例出现膀胱肿瘤复发。 FISH 阳性者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率高于 FISH 阴性者(60% vs 0%,P〈0.05)。6例(50%)肿瘤复发患者 FISH 阳性先于膀胱镜检查及尿细胞学检查。结论 FISH 对膀胱肿瘤检测的阳性率高于细胞学检测,FISH 对膀胱肿瘤的诊断早于膀胱镜和细胞学。 FISH 技术可作为膀胱尿路上皮肿瘤术后复发的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经尿道针状电极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与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自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113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依据手术方法分为针状电极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组(针状电极组63例)和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组(激光组50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随访期复发率,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无输血病例,无膀胱穿孔病例。所有病例病理均可满足病理分期要求,其中Ta期31例,T1期82例。低级别尿路上皮癌77例,高级别尿路上皮癌36例。所有病例术后随访时间3~2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1.4±5.8)个月。针状电极组肿瘤复发6例(9.5%,6/63),激光组复发7例(14%,7/50),两组均无病理分期进展者。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随访期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尿道针状电极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安全有效,可以有效避免由于闭孔神经反射引起的膀胱穿孔等严重合并症,切除标本满足病理分期要求。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 探索经膀胱尿路上皮肿瘤二次电切对减少经尿道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电切术(TURBT)术后复发率及改善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我院TURBT术后确诊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57例, 其中单次电切组109例, 二次电切组48例。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 对比两组复发率及各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情况。结果 复发患者主要为T1期及高级别尿路上皮癌, 2例患者在二次电切后纠正病理诊断。二次电切组复发率低于单次电切组(P<005)。 结论 膀胱肿瘤二次电切可进一步明确肿瘤分期, 降低高危膀胱癌患者的复发率、延缓进展、改善预后。临床应用时应严格把握二次电切的手术指针, 避免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8.
浅表性膀胱癌(Ta、T1期及原位癌)根据肿瘤复发或进展的风险可分为高危组(多发或复发的高分级、浸润固有层或伴原位癌)、中危组(中分级的多发、复发肿瘤)和低危组(低分级的单发肿瘤)。高危浅表性膀胱癌在经尿道切除术(TUR)后,如不进行辅助性膀胱灌注治疗,5年复发率可高达60%~80%。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MHCI类链相关蛋白A(MIC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检测75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及15例正常膀胱黏膜中MICA蛋白表达,对MICA蛋自在膀胱黏膜、不同级别及分期的膀胱癌中的表达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ICA蛋白在膀胱癌的表达率(48.0%)高于正常膀胱黏膜(P〈0.05),其中在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的表达率为59.0%(P〈0.05),浸润性36.1%;高、低级别非浸润性癌MICA蛋白表达无统计学意义;MICA蛋白在Ta、T1和T2-4期膀胱癌的表达率分别为59.0%、41.2%和31.6%,MICA蛋白在浸润性膀胱癌(T1-4)的表达低于非浸润性膀胱癌(Ta)(P〈0.05)。结论:MICA蛋白表达上调可能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有关。而MICA蛋白表达缺失可能与膀胱癌的浸润有关。MICA蛋白可作为膀胱癌免疫治疗的候选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尿路上皮癌伴鳞状分化对初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后pT1期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初次经TURBT手术、术后病理诊断为T1期的尿路上皮癌的533例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患者的术后病理诊断将患者分为2组:A组为尿路上皮癌(单纯型)441例,B组为尿路上皮癌伴鳞状分化90例,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运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两种临床病理特点对无复发生存期(RF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影响, 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运用COX回归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膀胱尿路上皮癌伴鳞状分化与初次TURBT术后pT1期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评估影响其RFS和PFS的因素。结果: A组单纯尿路上皮癌441例(83.05%),B组尿路上皮癌伴鳞状分化90例(16.95%)。B组与A组比较更易具有高级别肿瘤(P<0.001),同时B组较A组有较高的复发率(P=0.018)、较短的无复发生存期(P<0.001)以及较高的进展率(P=0.001)、较短的无进展生存期(P<0.001)。B组与A组比较,年龄(P=0.185)、性别(P=0.135)、吸烟(P=0.728)、肿瘤大小(P=0.436)、肿瘤数目(P=0.112)和膀胱灌注(P=0.054)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OX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吸烟(HR 1.34, 95% CI 1.00–1.79, P=0.048)、鳞状分化的伴发情况(HR 1.43, 95% CI 1.02–2.00, P=0.040)以及病理分级(HR 1.51, 95% CI 1.13–2.01, P=0.005)等因素显著增加TURBTpT1期患者的复发风险;同时,吸烟(HR 1.80, 95% CI 1.17–2.76, P=0.008)、鳞状分化的伴发情况(HR 2.07, 95% CI 1.32–3.24, P=0.001)以及病理分级(HR 1.90, 95% CI 1.24–2.92, P=0.003)等因素增加TURBTpT1期患者的进展风险。结论: 尿路上皮癌伴鳞状分化是TURBT术后pT1期患者的预后独立影响因素,复发率及进展率较高,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20~30岁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预后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20~30岁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表现、诊断特点、病理结果、治疗方式和预后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共20例,占同期膀胱肿瘤的1.22%(20/1 645),平均年龄(25.8±3.1)岁,男13例,女7例.以肉眼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者10例,因非血尿症状检查发现者6例,健康体检中发现4例.肿瘤多发2例,单发18例;总计24枚,位于侧壁15枚,后壁3枚,前壁1枚,三角区3枚,膀胱颈口部2枚.B超检查发现22枚肿瘤,2例血尿患者B超检查阴性;B超测量肿瘤最大径为0.4~2.7 cm,平均(1.1±0.7)cm.膀胱镜的肿瘤诊断率100%.病理诊断为副神经节瘤1例,尿路上皮肿瘤19例(其中平坦型病变2例,乳头状肿瘤17例).19例患者接受了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治疗,1例给予吉西他滨和顺铂新辅助化疗4个周期后行剖腹探查.16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5年,平均(28±16)个月,随访期间3例复发,l例进展为肌层浸润性癌.结论 20~30岁膀胱肿瘤患者总体具有单发、低级别、低分期的特点,但也有高恶性度肿瘤发生的可能,相当部分患者临床症状隐匿值得重视,治疗后长期随访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降低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率,评价内生场热化疗联合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患者,术后24h内行丝裂霉素20mg/20ml膀胱灌注1次,术后1个月开始在膀胱内注入丝裂霉素20mg/100ml,采用仰卧位和俯卧位各10min后,内生场膀胱区热疗1h,每月1次,每3个月行膀胱镜检查。若1年无复发,改为每2个月1次热化疗,半年复查1次膀胱镜,1年后无复发可选择性膀胱灌注,长期随访,总疗程为2年,丝裂霉素总灌注量360mg。结果20例患者中1例失访,余19例均获随访,随访3~32个月,除1例术后9个月复发外,余18例均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复发率为5.26%。结论内生场热化疗联合应用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效果满意,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To study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with urothelial carcinoma of the urinary bladder (UCB),and analyze the association of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ith tumor recurrence and...  相似文献   

14.
刘志  陶自坚 《现代医学》2011,39(5):536-539
目的:探讨膀胱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伴腺性分化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2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并进行讨论。结果: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60岁和69岁,手术后均未复发。肿瘤直径为2 cm和3 cm,菜花状;组织学以尿路上皮癌与腺性成分混合为特征,免疫组化CKH、CKpan及p63阳性,PSA、P504S、CgA、Syn及SMA阴性,Ki-67约60%阳性,p53约10%阳性。结论:该肿瘤临床罕见,经病理组织学确诊,需与多种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Survivin分子信标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80例血尿患者的尿液标本进行Survivin分子信标检测,其中膀胱尿路上皮癌177例,非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103例。对73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Survivin分子信标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4%和73.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Survivin表达的阳性率是90.4%(66 of 73)。Survivin分子信标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与患者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结论 Survivin分子信标是一种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度的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比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有望成为一种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和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随访的新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影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复发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4月在本院治疗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资料共90例,所有患者均经过外科手术治疗,对患者本人或家属通过电话、书信、走访、门诊、膀胱灌注药物同时随访等方式进行随访,主要随访内容有:是否复发、复发时间、是否按时规律用药、再次住院情况等.随访12个月,随访截止时间为2017年4月.根据资料查找,选定相关危险因素的变量,通过单因素分析与Cox回归分析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复发相关危险因素与临床意义.结果 90例患者中共36例患者出现术后复发情况,总复发率为40.0%,平均无复发生存时间为19.73个月;单因素中患者年龄、肿瘤数目、肿瘤分期、分级、术后灌注方式与以往复发情况,COX回归多因素分析中显示肿瘤数目、肿瘤分期、肿瘤分级、术后灌注方式、以往复发情况是患者肿瘤复发相关危险因素;而患者性别、肿瘤直径、存在部位、灌注药物种类对肿瘤复发影响效果均不明显(P>0.05).结论 肿瘤数目、肿瘤分期、分级、术后灌注方式与以往复发情况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Fascin和C-erb B-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Fascin和C-erb B-2在10例膀胱癌旁粘膜及109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表达水平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组织学分级及临床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分析Fascin和C-erb B-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Fascin、C-erb B-2在10例癌旁粘膜组织中均不表达,在109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3.5%、54.1%。Fascin和C-erb B-2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与患者的性别及肿瘤是否多发无关。Fascin和C-erb B-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表达为正相关。结论推测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Fascin和C-erb B-2具有协同作用,联合检测Fascin和C-erb B-2有助于判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侵袭转移及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炎症相关标志物对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患者预后预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分割样本验证将200例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患者随机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回顾患者石蜡病理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浸润中性粒细胞(tumor-infiltrating neutrophil,TIN)(CD66b+标记)、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CD163+标记)及淋巴细胞(CD+、CD4+、CD8+标记)计数,以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肿瘤组织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比值(neutrophil/monocyte ratio,NMR),按病理分期结果将患者分成非肌层浸润性和肌层浸润性输尿管尿路上皮癌组,分别建立预后预测列线图模型。对模型进行分辨度评价,分别建立仅包含外周血参数和包含全部参数的预后列线图模型,比较两种模型对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患者预后判断的准确性。结果: 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无进展生存时间40个月,3年内出现肿瘤进展42例(21.0%)。肿瘤大小、病理分期、病理分级等指标均为预测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术后3年首次复发的单因素变量,肿瘤大小、病理分期、病理分级、TIN、TAM、NLR、NMR是预测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术后3年首次复发的多因素变量。非肌层浸润性输尿管尿路上皮癌104例,术后3年首次复发10例(9.6%),肌层浸润性输尿管尿路上皮癌96例,术后3年首次复发32例(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3,P<0.05)。建立两组无进展生存率的预测列线图模型发现,非肌层浸润组和肌层浸润组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722(95%CI:0.70~0.78)和0.725(95%CI:0.71~0.79),与实际观察到的3年生存率一致性较佳。区分度测试结果显示,输尿管尿路上皮癌的全参数预后预测模型一致性指数为0.726,高于输尿管尿路上皮癌的外周血参数预后预测模型(一致性指数0.672),尿路上皮癌肿瘤组织的免疫微环境提高了模型的预测准确性。结论: 以免疫炎症相关标志物为基础的全参数预后预测模型可以作为现有病理分级和分期系统的完善和补充,为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患者的精准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依据;以外周血标本相关指标为基础的预后预测模型标本易于获取,检测方法简单、经济,更利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血液中hTERT的含量,探究其在疾病诊断和复发病例中的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RT—PCR技术,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外周血中hTERT的含量,并将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血液标本的hTERT的阳性率为60.7%(34/56),正常人阳性率为0(0/30)。hTERT的含量在病理分级高级别与中低级别之间、临床分期T2一T4(浸润性)与Tis~T1(非浸润性)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的患者血液中hTERT的含量与原发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TERT可以作为患者外周血存在循环肿瘤细胞的重要标志,运用RT—PCR技术检测血液标本中hTERT的含量,可对是否存在微转移做出判断,其在血液中的含量与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相关,与是否复发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