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研究了高纯度Fe-0.06%C-1.80%Mo和Fe-0.19%C-1.81%Mo合金在550~850℃恒温时的贝氏体转变.结果表明,转变是完全的.两种合金分别在600℃和585℃左右恒温时,转变会出现暂时停滞的现象,而后恢复并加快转变.两合金TTT图均有一明显稳定区(Tb).750℃恒温,形成铁素体和平行于奥氏体晶界的片状或杆状碳化物沉淀.700-600℃恒温在较高碳量和钼量形成少量的粒状(或节瘤状)贝氏体,700℃恒温转变后期可观察到少量珠光体,Tb温度上下铁素体形貌明显不同,Tb以下的贝氏体铁素体为变异型,在晶界和晶内生成.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两种高纯度Fe-0.06%C-1.80%Mo和Fe-0.19%C-1.81%Mo合金在550-850℃奥氏体到贝氏体的整体的恒温转变。结果表明,奥氏体到贝氏体转变完全。两种合金分别在600℃和585℃左右的转变过程中贝氏体的恒温转变暂时停滞,而后恢复并加快转变,最后完结。两合金TTT图均有一明显稳定区,Tb温度上下铁素体形貌明显不同。在700-800℃恒温保持,Mo2C碳化物平行于奥氏体晶粒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两种高纯度Fe-0.06%C-1.80%Mo和Fe-0.19%C-1.81%Mo合金在550~850℃奥氏体到贝氏体的整体的恒温转变.结果表明,奥氏体到贝氏体转变完全.两种合金分别在600℃和585℃左右的转变过程中贝氏体的恒温转变暂时停滞,而后恢复并加快转变,最后完结.两合金TTT图均有一明显稳定区(称为河湾或Tb),Tb温度上下铁素体形貌明显不同.在700~800℃恒温保持,MO2C碳化物平行于奥氏体晶粒边界沉淀.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Fe-20Ni-6Mn-0.04(wt%)合金中贝氏体转变,结果表明:该合金的贝氏体为有独立的C曲线,Bs温度为380℃左右,转变产物为上贝氏体。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Fe-20Ni-6Mn-0.04C(wt%)合金中贝氏体转变。结果表明:该合金的贝氏体转变有它独立的C曲线,Bs温度为380℃左右,转变产物为上贝氏体.  相似文献   

6.
在室温下,用Mossbauer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考查了纳米晶Fe74.7-xCu0.8Nb2VxSi11.5B11(x=1.2,1.5,2.0)合金的显微组织。研究了V对α-Fe(Si)晶粒的体积分数、平均直径、α-Fe(Si)中的Si含量以及合金性能的影响,对实验结果作了初步的定性解释。  相似文献   

7.
热处理对化学镀钴硼合金结构和磁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Dmax/rb旋转阳性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化学镀Co-B合金镀层的晶化过剩工采用LDJ-9000振动试样型磁强计测定了镀层磁学参数。结果表明,镀层在镀态时具有非晶态结构。经400℃2h热处理后,镀层在晶态向α-Co转变并出现β-Co和Co2B相。600℃1h热处理后,镀层由β-Co和Co2B相组成。镀层经热处理后,其矫顽力Hc⊥大幅度上升(最大211.9Oe)Hc∥基本不变,矩形比SQR⊥增至0  相似文献   

8.
采用三元烧结剂Ni-Fe-Cu在低温下进行了钨合金的液相烧结研究。通过加入2wt%Cu,在1573K-30MPa-90min的热压条件下成功制备出几乎完全致密并具有较高抗弯强度的93W-3.5Ni-1.5Fe-2.0Cu合金,详细探讨了W-Ni-Fe-Cu体系钨合金的低温密致化机理。  相似文献   

9.
锰基Mn—Fe—P—C系热力学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400℃碳溶解度平衡实验测得:锰基Mn-Fe-C系碳的溶解度计算式为,Nc=0.2719-0.0940NFe-1.1954Np;整个 铁熔体浓度范围,即从纯锰到纯铁范围,碳的溶解度计算式有,Nc=0.2719-0.0945NFe和Nc=0.1959+0.1044NMn,通过热力学的推导和计算,得到下一些热力学数据:(1)铁基体系,N^bc=0.1959,lnYc=-0.670,e^3cc=0.2  相似文献   

10.
对采用碳化烧结法制取非均匀结构硬质合金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碳化烧结工艺可制得非均匀结构WC-Co硬质合金,配C量以6.0% ̄6.1%(质量分数)较好,最佳烧结温度为1420 ̄1450℃。WC-10%Co(质量分数)合金的抗弯强度бbb可达2600 ̄2900MPa,密度p为14.4 ̄14.6g/cm^3,硬度HRA为88.2 ̄89.9。此外,还可以获得WC〈1μm的合金。  相似文献   

11.
Fe—Cr—Mo—C系粉末压坯烧结致密化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烧结温度对Fe-Cr-Mo-C系试样密度及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实现烧结致密化的机理。结果表明,采用真空烧结工艺,在1160 ̄1260℃范围内,Fe-(13 ̄20)Cr-1.5Mo-(1.8 ̄3.6)C粉末压块可实现液相烧结致密化,制得密度大于7.3g/cm^3,硬度HRA70以上的高Cr烧结铁基材料,适宜的液相烧结温度随C含量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2.
利用特殊的C-内标技术对TN12M10合金的SHS反应结晶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包裹C-粒的包覆熔体中含有杂质与合金元素,随着温度升高,Ca,Si,Fe,Ni的含量减少,直至消失,Ti,Mo含量则随之增加;BFT最后流到就近的Ti(Mo)C晶粒上结晶。因之,作者提出了TN12M10合金SHS反应结晶过程的顺序:(1)Ca,Si,Ni,Fe,Ti,Mo等杂质及合金元素随着加热温度铁升高,依次先后熔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在大气压力为3×103~5×103MPa、温度为783~903K时,表面具有与Al发生扩散反应的非晶(Fe0.99,Mo0.01)78Si9B13即FMSB合金的晶化过程,给出了α-Fe(Al)和α-Fe(Mo,Si)的Gibbs′自由能随压力的变化及非晶FMSB的晶化机制  相似文献   

14.
Y(Fe1—xCox)11.3Nb0.7化合物的结构与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粉末样品的X射线衍射和热磁曲线测量表明,所有Y(Fe1-xCox)11.3Nb0.7(x=0,0.05,0.10,0.20)化合物具有ThMn12型结构,且有良好的单相性Co替代Fe引起居里温度Tc显著提高和晶格常数的单调减小,室温下的饱和磁化强度Ms随Co含量的增加在x=0.1~0.2之间呈现极大值,各向异性场Ba随x的增加,先增加而后减小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M-Cr-Al-Y合金(M=Ni,Co,Fe)激光熔覆层的显微组织,微区成分及抗氧化性。氧化增重试验结果表明,M-Cr-Al-Y涂层具有比1Cr_(18)Ni_9Ti不锈铜低得多的氧化增重和氧化速率,其中以Co-Cr-Al-Y涂层为最好,其次依次为Ni-Cr-Al-Y,Ni-Co-Cr-Al-Y_2O_3,Fe-Cr-Al-Y.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0.5mol/LH2SO4中测定了Fe-Cr,Fe-Al,Fe-Cr-Al和Fe-Mn-Al-Cr合金的极化曲线,用透射电镜和光电子能谱仪对它们的钝化膜的组成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上述合金的钝化膜中,均出现了Cr,Al的富集,但要Fe-Cr-Al合金的钝化膜中,Cr的富集受到抑制,而在Fe-Mn-Al-Cr合金的钝化膜中Cr富集未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0.5mol/LH2SO4中测定了Fe-Cr、Fe-Al、Fe-Cr-Al和Fe-Mn-Al-Cr合金的极化曲线,用透射电镜和光电子能谱仪对它们的钝化膜的组成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上述合金的钝化膜中,均出现Cr、Al的富集,但在Fe-Cr-Al合金的钝化膜中,Cr的富集受到抑制,而在Fe-Mn-Al-Cr合金的钝化膜中Cr富集未受到抑制.Fe-Mn-Al-Cr的Cr、Al复合钝化膜的钝性优于同等含Cr量的Fe-Cr合金,更优于同等Cr、Al含量的Fe-Cr-Al合金.本文认为,锰使得膜中的硫含量降低,致使钝化膜的稳定性提高  相似文献   

18.
在温度1673K下, 通过给定化不这组成的BaO-BaF2-MnO熔剂和Mn(-60%)-Fe-C(1.18%-6.40%)-p合金间的平衡实验,确定锰铁合金中碳含量的变化对磷分配比Lp和锰分配比LMn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9.
制备了5‘端共价连接EDTA的寡聚苷酸与生命金属的螯合物ODN-5’-EDTA.M(n),其中M(n)为Fe(Ⅱ)或Cu(Ⅱ);分析、计算了这3个螯合物形成的最佳PH值范围,ODN-EDTA.Fe(Ⅱ)为PH5.8-8.6,ODN-EDTA,Co(Ⅱ)为PH4.6-8.1,ODN-EDTA,Cu(Ⅱ)为H3.4-5.7,在此条件一,剪切反应必须的Mg^2+并不与Fe(Ⅱ),Co(Ⅱ)或Cu(Ⅱ)竞  相似文献   

20.
Fe—j—C系热力学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碳溶解度计算式是xc=x^bc+b.xj的Fe-j-C系的热力学数据,可用于以下方法求得,1)j是V,Cr,Mn的Fe-j-C系,用迭代法求得e^cc,e^jc,εcc,γ0c等热力学性质。2)其它Fe-j-C系的ejc用(y-ecc)对X线性回归求得,其中y=-lgxc.γ0c/(%C),x=(%)/(%C).3)cjc和Pjc的计算式分别是εjc=-(b/x^bc)pjc=1/2.(b/x^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