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人心房颤动致脑栓塞的临床特点、栓塞部位、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64例老年人心房颤动致脑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老年人心房颤动致脑栓塞栓塞部位以大脑中动脉(45例)最常见,栓塞面积大,病情重,致残率(58%)、致死率(28%)高.结论 心房颤动是老年人脑栓塞的常见原因,积极抗凝治疗可以有效防止脑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人心房颤动致脑栓塞的临床表现、防治方法及预后,总结临床经验以提高自身水平.方法:记录并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2年7月我科收入的65例心房颤动致脑栓塞患者的资料.结果:经过积极处理,65例患者中8例发生脑疝转至神经外科;57例神经内科治疗后10例死亡,2例要求自动离院,45例病情逐渐好转,平稳后出院,生活不能自理者14例,生活部分自理者19例,全部自理者12例.治疗期间发生下肢动脉栓塞者5例(转至血管外科),肺部感染者7例,经对症处理后恢复.结论:老年人心房颤动致脑栓塞病情危急,临床医生应给予足够重视,积极治疗以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老年人心房颤动(AF)引起的脑栓塞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其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特殊性,临床疗效尚不尽人意,病死率高。现将我院1996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各类脑梗死987例,其中经确诊的AF致脑栓塞88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栓塞部位,治疗及预后.方法对36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的原发病是风湿性心脏病,其次是冠心病.栓塞部位以左侧大脑中动脉最常见.抗凝治疗有效.结论心房纤颤是心源性脑栓塞的主要病因,应积极治疗心房纤颤以防止脑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36例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杰  张朝民 《吉林医学》2004,25(12):17-18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栓塞部位,治疗及预后。方法:对36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的原发病是风湿性心脏病,其次是冠心病。栓塞部位以左侧大脑中动脉最常见。抗凝治疗有效。结论:心房纤颤是心源性脑栓塞的主要病因,应积极治疗心房纤颤以防止脑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西宁地区老年人心房颤动常见的病因、临床特点和抗凝治疗的状况。方法选择1998年1月-2006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房颤患者580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各为11.2%、9.3%、80.5%,病因中高血压病239例(41.2%),冠心病139例(24.0%),风心病61例(10.5%),心肌病40例(6.9%),肺心病33例(5.7%),孤立性26例(4.5%),先心病14例(2.4%),病窦9例(1.6%),甲亢心脏病6例(1.0%),其它心脏疾病(包括心肌炎、心脏术后、心包炎、预激综合征其他疾病等)13例(2.2%)。结论西宁地区老年人心房颤动以器质性病变为主,常见原因是高血压病、冠心病,永久性房颤发生率最高,房颤的发生与左房扩大有密切关系,血栓栓塞是房颤的重要并发症,抗凝治疗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7.
杨洪 《右江医学》2014,(6):730-731
心房颤动是老年人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栓塞是慢性心房颤动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中脑栓塞及急性梗死会导致房颤患者出现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也会逐渐升高,尤其是80岁以上患者的发生率甚至接近20%。目前针对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法大部分地区仍主要采用药物预防和治疗栓塞。阿司匹林是临床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而华法林则是香豆素类抗凝剂,后者亦作为临床预防血栓栓塞药物而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主要探讨阿司匹林与华法林在高龄慢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预防和有效的治疗心房纤颤以减少脑栓塞、心功能衰竭的发生。方法:对65例心房纤颤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心房纤颤是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常见并发症。结论:心房颤动一是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二是心房、心室发生重构,三是增加血栓栓塞并发症,尤其是脑栓塞,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给患者本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积极有效的治疗心房纤颤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适宜剂量的华法林对威海地区老年人心房颤动的患者预防脑栓塞及周围动脉栓塞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通过观察106例非瓣膜病老年住院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初始及治疗期间药物剂量调整方法,INR监测,随访1年,观察出血及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结果:1例75岁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例72岁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结论:老年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在合理、有效的INR强度(1.5~2.5)监测下,华法林以2 mg剂量起始的应用是安全、可靠的,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高恒英 《中外医疗》2008,27(24):25-25
目的 探讨房颤致脑栓塞的临床表现、栓塞部位特点、影像学特点、预后及防治.方法 对90例房颤致脑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房颤致脑栓塞症状重,最常见于颈内动脉系统,特别是大脑中动脉,栓塞面积大,出血性梗死多见,并发症严重,预后差.结论 房颤是脑栓塞的最重要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1.
脑栓塞是血液中的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动脉阻塞血管,导致侧支循环不能代偿,引起脑组织缺血性坏死,使缺血处神经功能缺损,为临床常见急症[1]。心源性脑栓塞是脑栓塞中最常见的类型,约75%的心源性栓子栓塞于脑部,而心房颤动是引起脑栓塞的常见心脏疾病之一[2-3]。针对心源性脑栓塞,临床上常予以溶栓、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为临床常用抗血小板药物,且疗效较好[4]。华法林为临床常用的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12.
李红艳  李红杰 《中外医疗》2010,29(19):54-54
老年人冠心病伴心房颤动比较常见。笔者15年来对108例老年人进行心电图及临床观察。查出冠心病75例,并对其中冠心病伴心房颤动31例进行了跟踪观察。在观察和治疗中我们发现有5种临床表现各自不同的心房颤动病例:(1)同心前区疼痛同时发生,同时消失样心房颤动;(2)咽部发干、辣、痒样性心房颤动;(3)心绞痛后样性心房颤动;(4)无症状性心房颤动;(5)永久性心房颤动。并进行了对其发病机理,治疗方案的探讨,供长期从事老年病工作的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王玲  白原  何涛  任志亮  刘晓云 《医学综述》2005,11(4):345-347
心房颤动 (房颤 ,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 ,据统计心房颤动的发病率为 0 5 %~ 1% ,且 70岁以上人群则上升到10 %左右。房颤可引起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变化 ,促使血流动力学状态恶化 ,心排血量下降 30 %~ 4 0 % ,并且可导致动脉血栓栓塞并发症 ,未采取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脑栓塞  相似文献   

14.
对脑栓塞28例的病因,临床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28例均伴心房颤动,中青年组8例(28.57%)中瓣膜性房颤7例;老年组20例(71.43%)中瓣膜性房颤3例。结果死亡5例,其中栓塞后出血4例死亡1例。中青年经瓣膜性房颤,老年以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为主的非瓣膜性房颤为脑栓塞的主要病因。严格掌握适应证,早期预防性抗凝治疗可防止脑梗塞再发。  相似文献   

15.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华法林抗凝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且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长时间心房颤动易在左心房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可致周围动脉栓塞,引起脑卒中或其他外周血管栓塞,从而造成严重后果。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栓塞最有效的治疗是口服华法林,但因有一定的出血副作用,且需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因此临床使用受到一定限制。我们对106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CCE)的临床特点、栓塞部位和预后。方法:对48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14例(29%);好转26例(54%);死亡8例(17%),其中死于脑疝4例,急性左心衰竭2例,心脏骤停1例,1例放弃治疗者于出院后死亡。出院时生活不能自理8例,严重致残率为20%;生活能够自理或部分自理32例,占80%。结论:风湿性心脏病伴心房纤颤是心源性脑栓塞的主要病因,积极纠正和预防各种原发心脏疾病,减少或消除栓子来源,可减少CC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谢睿彬 《广西医学》2003,25(6):1015-1016
心源性脑栓塞临床上并不少见 ,约占脑卒中发病率的 5 %~ 1 1 % (1) ,是心脏病常见并发症及影响心脏病患者死亡率及病残率的重要因素。目前医学对心源性脑栓塞治疗原则同动脉性硬化梗塞 ,对预防栓塞的研究较多 ,但对于栓塞后的治疗研究尚少 ,尤其是早期使用肝素抗凝治疗报告极少 ,且目前尚有争议。本文对我院 1 999年 1 0月至 2 0 0 2年 9月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普通肝素治疗心源性脑栓塞30例。结果发现早期使用肝素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总有效率 76.7% ,但治疗效果因基础心脏病病因不同而有差异 ,对风湿性心脏病致脑栓塞疗效较好 ,有效率 83.…  相似文献   

18.
蔡宏文  华军益  叶武  毛威 《浙江医学》2008,30(2):150-151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房颤的并发症血栓栓塞,尤其是栓塞所致脑卒中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脑栓塞是房颤致死、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是指除各种原因导致的瓣膜及其附属结构损害造成的房颤之外的其他各类房颤,可使脑卒中发病率增加5~6倍。  相似文献   

19.
血栓栓塞特别是脑栓塞是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主要措施。作者结合近年来房颤抗凝治疗的临床试验以及国内外房颤治疗的指南与建议,对房颤的血栓栓塞危险因素以及出血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并综述危险分层和应采取的抗凝策略,以促进房颤患者的合理抗凝治疗,降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和抗凝出血的发生率。同时,对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如达比加群酯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论述,达比加群酯有希望成为替代华法林的新型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血栓栓塞是心房颤动最常见的并发症,而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rtial fibrillation,NVAF)是导致心源性栓塞的主要原因。由于人口老龄化,NVAF引发的血栓栓塞性疾病(脑卒中)逐渐成为老年人严重的健康问题。因此,为提高血栓栓塞性疾病预测的准确性,探索出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的预测因子,及时给予抗凝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