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基础心功能正常患者三尖瓣返流的影响。方法入选更换起搏器的住院患者和门诊复诊的起搏器患者;所有入选患者于起搏器植入前和植入后均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植入前后三尖瓣返流程度的变化,并根据患者起搏器植入年限(≤6月、6个月至3年、≥3年)和心室起搏百分比(≤35%、≥85%)分别进行亚组分析比较各亚组的三尖瓣返流程度。结果共入选69例,两次超声心动图评估相隔时间6.5±4.6年。结果植入后三尖瓣轻微返流明显增加(P<0.01),而有临床意义(中、重度)的三尖瓣返流的发生虽有增加趋势但无差异(P>0.05);起搏器植入年限与心室起搏百分比各亚组之间新发或加重的三尖瓣返流无差异(P>0.05)。结论基础左心功能正常的患者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可引起三尖瓣的轻微返流,有临床意义或加重恶化的三尖瓣返流很少发生,且与起搏器植入年限、心室起搏百分比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因起搏器感染行起搏器电极移除术后于对侧再次植入灭菌后的原起搏器和植入新起搏器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02-2014-02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和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因起搏器感染需要移除原起搏器的住院患者18例,所有患者均植入原起搏器1年。移除原起搏器及电极后于对侧重新植入起搏器。根据患者经济情况及自主意愿,10例患者于对侧植入灭菌后的原起搏器,8例患者于对侧植入新起搏器。随访观察24个月,观察植入灭菌后的原起搏器与新起搏器的安全性。结果:植入灭菌后的原起搏器的10例患者和植入新起搏器的8例患者均未再发生起搏器感染及相关并发症。结论:起搏器感染后植入灭菌后的原起搏器安全性不劣于新的起搏器,可作为经济困难的起搏器感染患者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3.
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对临床、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为起搏电极植入部位提供参考。方法入选更换起搏器的住院患者和门诊复诊的起搏器患者。病因为高度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时无严重基础心脏病和心脏扩大,心功能正常,安装起搏器到随访时间大于5年,起搏比率80%。比较起搏器置入前后心脏超声参数、心功能和临床状况等指标。结果研究共入选82例。两次评估相隔的平均时间是8.7年(104.4个月)。植入起搏器后左房内径增大,左室射血分数降低(P均0.001),而左室舒张末内径无明显改变。有4例(占4.87%)出现了心室重构且伴有心功能分级恶化,其中3例为植入起搏器后发生前壁心肌梗死,1例为2型糖尿病。未发生心室重构的患者均没有临床心力衰竭症状。结论心脏结构及心功能正常患者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一般不会发生心室重构及临床心功能恶化。  相似文献   

4.
经皮导管封堵器植入术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因PMVSD与交界区传导系统相毗邻,经皮导管封堵器植入对PMVSD患者传导系统可产生影响。PMVSD经皮导管封堵器植入后即时延长HV,大样本病例的临床研究表明心脏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为1.9%~30.4%,国内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植入永久起搏器只有0.4%。PMVSD外科修补术后永久起搏器植入率少于1%。因此,PMVSD经皮导管封堵器植入并不增加心脏传导系统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通常认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体表心电图应呈左束支阻滞图形,但实际工作中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患者体表心电图胸前导联呈典型左束支阻滞图形者只占约50%。本文通过分析我院85例植入VVI或DDD起搏器患者术后体表12导联心电图,观察Ⅰ、aVL导联及胸前导联QRS波主波方向与形态,并与X线定位分析比较,以探寻一种判断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更为简单、可靠的方法。 资料和方法1996年3月至2000年12月我院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85例,40例植入VVI起搏器,45例植入DDD起搏器,均经X线后前位、右前斜位30℃、左…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心律植入装置感染拔除后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观察2020年11月至2022年5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因心律植入装置感染拔除后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分析术中起搏器阈值、感知、阻抗,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曝光量,并发症情况以及随访过程中的临床疗效。结果 共计6例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71.8岁,其中起搏器囊袋感染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其中双腔起搏器5例,单腔起搏器1例,植入起搏器导线4个月到13年不等,共拔除11根电极导线。所有患者均顺利拔除起搏器装置并成功植入无导线起搏器,均植入右室间隔部。术中起搏器参数为:阈值(0.46±0.12)V/0.24ms,感知(8.48±2.46)m V,阻抗(753.3±131.4)Ω,随访3个月起搏器各项参数稳定。拔除及重新植入围手术期及3个月随访过程中,未出现心脏穿孔、静脉血栓、血管损伤、装置功能不良等并发症。结论 心律植入装置感染后拔除再植入无导线起搏器,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植入桥接起搏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纳入2019年8月1日至2020年8月1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TAVR治疗后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而植入桥接起搏器的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10例。观察其术后30 d每天心电图变化、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评估应用桥接起搏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结果10例患者术后2 d内均未恢复传导,均给予植入桥接起搏器。所有患者均无起搏器并发症发生。3例患者心脏传导功能分别在TAVR后第8天、第21天、第7天恢复而未植入永久起搏器,其余7例在TAVR后30 d均未恢复心脏传导功能,给予植入永久起搏器。术后1个月随访显示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改善,超声心动图提示血流动力学改善。结论TAVR后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在术后2 d未恢复心脏传导功能患者植入桥接起搏器是安全及可行的,降低了起搏器植入率且不影响其心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随着起搏器功能的日益增多,植入起搏器作为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技术手段,已经挽救了数以万计患者的生命,但是在起搏器植入的过程中、植入术后仍存在一些并发症。本文通过心脏远程监测,详细记录了患者起搏器电极断裂的发现、处理过程,探讨了起搏器植入患者常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73岁。因"起搏器植入并更换16年,起搏器囊袋感染5年"于2011年6月20日入院。1995年因"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植入永久起搏器,术后无寒战、发热,无咳嗽、咳痰,无胸痛、呼吸困难及咯血。2003年患者因起搏器电池耗竭,行起搏器更换术。2006年患者起搏器植入切口处出现肿胀,伴黄色脓性分泌物、周围皮肤发红、皮温升高,予抗生素治疗后好转。起搏器电池耗竭,再次行起搏器  相似文献   

10.
起搏心电图(Ⅱ)VVI起搏心电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美国和欧洲 ,双腔起搏器占起搏器总植入数量的80 %和70 % ,而VVI起搏器仅占10 %。在我国 ,双腔起搏器的植入数量仅占30 %左右 ,单腔VVI起搏器的植入仍占起搏器植入总数的60%~70% ,因此 ,VVI起搏器仍是我国当前最常应用的起搏器 ,了解和掌握VVI起搏心电图十分重要。一、VVI起搏器的基本原理VVI起搏器是指心室单腔起搏、单腔感知、感知自身信号后脉冲发放抑制型起搏器。其电极常放置在右心室心尖部 ,该处有丰富的肌小梁将电极导线的头部固定。心室单腔VVI起搏器还可转换为VVT和VOO模式工作 ,但后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总结回顾了单中心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外科围手术期心外膜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经验和远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2014年间我院33例8岁以下先心病患儿外科围术期植入心外膜永久性起搏器的临床资料。先天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医源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27例。患儿平均年龄(23.2±26.9)个月,平均体重(9.7±5.6)kg。除6例术中即植入起搏器外,其余均于术后(26.0±13.1)d植入起搏器。起搏导线植入于右心室膈面,起搏器均放置于腹直肌后的囊袋。术中收集起搏器植入时间、类型、植入后即刻心室夺获阈值,电极电阻等电生理学信息。随访期间,收集心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起搏器电程控信息和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术后随访(46.8±33.9)个月。结果:除2例因先天性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外,其余均植入单腔起搏器。起搏器植入后即刻心室夺获阈值(1.34±0.72)V,而末次随访时未见心室夺获阈值明显增加[(1.37±0.81)V,P=0.93]。与植入起搏器即刻比,末次随访时的心室电极电阻[(366.7±88)Ωvs(331.9±95.9)Ω,P=0.32]和R波振幅[(12.3±3.5)m V vs(11.4±4.9)m V,P=0.635]均无明显升高。随访期间4例患儿术后因电池耗竭行起搏器置换术;21.2%(7/33)患儿出现心力衰竭或猝死的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恶性心血管事件的患儿的年龄和体重与预后良好的患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所有患儿均未发生囊袋感染及起搏器电极折断的情况。结论:医源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是目前先心病外科围术期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的首位原因。心外膜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有较好的远期随访效果,但是起搏器类型的选择仍需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起搏器长期植入后心肌的病理学改变,为起搏器电极植入提供参考.方法 入选本院植入起搏器的尸检病例,取材部位包括电极植入部位、冠状动脉及心肌,取材后进行石蜡包埋、HE染色,光镜观察植入部位心肌形态学特点.结果 入选23例,20例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在Ⅱ ~ Ⅳ级(>26%),17例可以看到小灶陈旧性心肌梗死灶,大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植入心脏起搏器对病人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98例植入心脏起搏器治疗的病人,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对起搏器植入术前后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与植入前比较,起搏器植入术后SF-36各维度评分均显著升高;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婚姻状况、心功能分级、植入起搏器类型对术后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其复相关系数为0.427。结论起搏器植入能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病人的生活质量,对未婚、丧偶及高龄病人给予心理干预及家庭支持帮助,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磁共振成像(MRI)兼容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情况和MRI扫描的安全性。方法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植入MRI兼容起搏器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记录植入术后MRI扫描情况及起搏器各项参数变化。结果共447例患者植入MRI兼容起搏器,植入前56例次患者曾行过MRI检查;植入后9例次行1. 5T MRI扫描,1例次行3. 0T MRI扫描。扫描部位包括:头部8例次、肝胆1例次、脊柱1例次。扫描前后起搏器各项参数变化无统计学意义,MRI成像清晰。随访至MRI检查后6个月,未发现起搏器工作异常及电量异常耗损。结论 MRI兼容起搏器植入呈上升趋势,在规范的操作流程下,患者能安全有效地进行MRI扫描。  相似文献   

15.
心脏起搏器植入后患者心理状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心脏起搏器不断更新换代,功能日益完善,并逐步符合生理要求。且起搏器植入术的并发症在许多医院已降到<1%。但随着起搏器植入数量的增多,植入起搏器的患者心理因素对术后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随访调查。  资料和方法 选择随访对象标准:(1)术前心功能正常;(2)年龄18~64岁;(3)无手术并发症和术后未发生起搏器故障。我院1988~1997年植入起搏器患者164例,男性113例,女性51例。植入VVI起搏器118例,DDD或AAI起搏器46例。植入起搏器半年以上者,发随访表调查随访生活质量;到医院随访起搏器工作情况。排除起搏器…  相似文献   

16.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早期左心室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主要用于缓慢心律失常的治疗。目前多在起搏器工作状态下研究左心室功能 ,并注意到心力衰竭是VVI起搏器植入后危害较大的并发症 ,更换DDD起搏器后可改善心功能 ,但对起搏器植入后对患者心脏本身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组采用门控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GSPECT)对心脏起搏器植入前及植入后早期关闭起搏器在自身心律状态下左心室功能变化的特点作了研究。临床资料 对 1 998年 8月~ 1 999年 1 2月在我院植入起搏器的 2 7例患者作了分析。男性 9例 ,女性 1 8例 ,年龄43~ 83(65 1± 9 5)岁。植入VVI起搏器患者 1 5例 ,…  相似文献   

17.
VVI起搏室房逆传诱发的心律失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电图由患者的自主心律与起搏心律共同构成,自主心律时发生的各种心律失常也可在植入起搏器后发生。植入起搏器后,起搏器以“按需”方式工作的单腔或双腔起搏器产生的心律,都将与逸搏或逸搏心律相似。也就是说起搏心律类似室性逸搏及逸搏心律伴室房传导所诱发的心律失常也可在起搏心律中发生。  相似文献   

18.
随着起搏器植入手术技术的日益成熟,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已成为治疗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症状性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的标准疗法。自1958年世界首例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人体后,起搏器植入技术飞速发展,经静脉导线植入是目前起搏技术的核心手段。虽然越来越多的心律失常患者得到及时救治,但是相关的并发症却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有研究报道,植入传统起搏器患者中,9.2%出现起搏阈值不良、起搏导线脱位、感染等长期并发症,9.5%~12.6%出现导线相关囊袋血肿和气胸等短期并发症。本病例为起搏器植入术罕见并发症,实应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19.
迟发性起搏器囊袋血肿1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植入或更换起搏器病人迟发性囊袋血肿的发生率 ,并探讨其发生的原因。方法 对从1995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植入或更换起搏器的 12 0 9例次病人的一般情况、临床资料、起搏器植入或更换手术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在 12 0 9例次植入或更换起搏器的病人中有 13例发生迟发性囊袋血肿 ,发生率1 0 % ,占整个急性期囊袋出血的 39 4%。结论 植入起搏器 3d后才出现的血肿称为迟发性起搏器囊袋血肿 ,其发生率较低 ,与手术操作和病人的一般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脏起搏器植入后如何进行规范化随访与程控及其意义。方法对植入起搏器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共1278例进行随访与程控,程控内容包括参数测试、参数优化、降低输出电压、酌情开启自动化功能及其他功能等,总结程控随访的内容及意义。结果规范化随访与程控可发现并处理起搏器功能异常、模仿生理性起搏、节能、简化操作、优化治疗等。结论起搏器植入后应进行规范化随访与程控,使起搏器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