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报告15例用"Octopus方法"行冠状动脉搭桥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方法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下"Octopus方法"的冠状动脉搭桥术.1例搭桥1根,1例搭桥2根,搭桥3根以上13例.移植血管:左乳内动脉12根,大隐静脉33根.移植部位:前降支15根,对角支6根,回旋支9根,右冠脉11根,后降支4根. 结果无手术死亡,无术中中转体外循环,术后心绞痛消失,MRI提示桥血管通畅. 结论OPCAB"Octopus方法"适用于多支血管病变,几乎包括所有靶血管,手术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江汝健  付立  李勇  陈有东 《四川医学》2007,28(12):1375-1376
目的 总结91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手术经验。方法 2002年4月~2007年4月,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治疗冠心病91例,男83例,女8例,年龄36~80岁,其中二支血管病变13例,三支血管病变78例,合并左主干病变15例,均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8例搭桥4支,67例搭桥3支,16例搭桥2支。89例应用左乳内动脉吻合前降支,15例应用桡动脉吻合后降支,其余均采用大隐静脉吻合。8例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结果 全组91例共行冠脉搭桥265支,平均2.91支/人,全组死亡1例,全组无出血和脑部并发症发生。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可避免体外循环的并发症.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瞬时血流监测(TTFM)在冠脉搭桥(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冠脉搭桥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循环组(on-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CABG组)和非体外循环组(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OPCAB组),每组30例。搭桥完毕,循环稳定(体外循环组撤除体外循环)后,分别测量各移植桥血管的血流量和血流比值,并记录其波形和心电图。结果两组患者按计划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OPCAB组中无中途转为体外循环者;搭桥数:CCABG组121支,OPCAB组108支。两组患者各桥血管的血流量及血流指数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TFM有助于CABG术中准确判断吻合桥的通畅情况;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移植均可取得满意的吻合口通畅程度。  相似文献   

4.
徐涛  潘龙毅  冯关力  张珣  王鑫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9):2023-2024
目的:总结15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lng,OPCAB)术的治疗经验.方法:1999年7月至2004年3月共进行OPCAB术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43岁~80岁.冠状动脉单支病变2例,双支病变3例,3支病变9例,4支病变1例.其中前降支(LAD)病变15例,右冠状动脉(RCA)病变10例,回旋支(CX)及对角支病变各3例,钝缘支(OD)病变2例.左室射血分数0.40~0.66.探讨OPCAB术的安全、有效性及手术方法.结果:无1例死亡,术后仅1例残留轻度心绞痛,余者心绞痛消失.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分析28例冠状动脉解剖异常患者资料,探讨此症的外科治疗措施及初步体会。方法28例冠状动脉解剖异常患者,其中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2例,冠状动脉瘘8例,左前降支心肌桥14例,冠状动脉瘤4例。体外循环下手术12例,非体外循环下手术16例。其中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手术采用冠脉开口移位于主动脉1例,Takauchi手术1例;冠状动脉瘘体外循环下修补6例、冠状动脉下瘘口切线缝扎1例,非体外循环下左前降支-肺动脉之间瘘管结扎1例;左前降支心肌桥行MIDCAB4例,OPCAB8例,体外循环下行心肌桥松解术2例;冠状动脉瘤采用体外循环下CABG术2例,OPCAB8例,其中冠状动脉瘤成形术1例,冠状动脉瘤切除术1例。结果全组病例术后无死亡。12例体外循环手术平均体外循环时间(62.67±21.39)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40.25±14.07)min。冠脉搭桥手术血管桥共28支,静脉桥5支,平均搭桥(1.79±1.12)支。平均住院时间(19.20±8.64)天。冠状动脉瘘病例术后心脏超声检查未见瘘口残余分流,冠脉搭桥术后病例未见心绞痛再发,心电图检查未见明确心肌缺血表现。25例无任何术后并发症,恢复良好,3例出现术后心肌缺血,心绞痛症状。结论本研究中出现术后心肌缺血症状,手术疗效有待进一步临床积累和随访。冠状动脉解剖异常外科治疗时,应争取解剖学和生理学上同时纠正冠状动脉病变,避免术后心肌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术中的备体外循环。方法 2000年1月至2004年9月,603例计划实施OPCAB手术患者,体外循环采用“干备”和“湿备”2种方法。结果 603例患者中采用“湿备”23例,“干备”580例。术前临时改为体外循环下手术者“湿备”3例,“干备”19例,术中改为体外循环下手术“干备”1例。23例体外循环下手术患者无死亡。结论 “备体外”是OPCAB手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选择合适的“备体外”方法,有助于提高OPCAB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自2004年3月~2006年8月,22例冠心病患者接受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采用前胸正中切口,应用CTS、OCTOPUS血管固定器,搭桥1~5(平均3)根.结果 无手术死亡,无1例中转体外循环,ICU时间(1.2±0.3)d,术后(12.8±4.5)d出院.术后随访6~29个月,平均(20±7)个月,所有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活动量增加.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安全、经济、有效,适用于体外循环高危患者,并可应用于多支血管病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自2004年3月~2006年8月,22例冠心病患者接受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采用前胸正中切口,应用CTS、OCTOPUS血管固定器,搭桥1~5(平均3)根.结果 无手术死亡,无1例中转体外循环,ICU时间(1.2±0.3)d,术后(12.8±4.5)d出院.术后随访6~29个月,平均(20±7)个月,所有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活动量增加.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安全、经济、有效,适用于体外循环高危患者,并可应用于多支血管病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 15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off- 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术的治疗经验。方法 :1999年 7月至 2 0 0 4年 3月共进行 OPCAB术 15例。男 11例 ,女 4例。年龄 4 3岁~ 80岁。冠状动脉单支病变 2例 ,双支病变 3例 ,3支病变 9例 ,4支病变 1例。其中前降支 (L AD)病变 15例 ,右冠状动脉 (RCA)病变 10例 ,回旋支 (CX)及对角支病变各 3例 ,钝缘支 (OD)病变 2例。左室射血分数 0 .4 0~ 0 .6 6。探讨 OPCAB术的安全、有效性及手术方法。结果 :无 1例死亡 ,术后仅 1例残留轻度心绞痛 ,余者心绞痛消失。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外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治疗经验。方法:手术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全部胸骨正中切口,单支病变1例,双支病变4例。三支病变25例。平均搭桥3.1支,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68分钟,体外循环时间106分钟。结果:全组2例死亡,病死率为6.7%,2例术后心功能恢复不满意为Ⅲ级。结论:基层医院或刚开展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单位,一定要严格选择手术病例,注意年龄,左室功能、冠状动脉血管条件及并发症等危险因素,最好在体外循环下行准确可靠的血管吻合,以求冠状动脉充分的再血管化;加强术后管理,以降低手术死亡率,提高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