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提高肌电图检查对腰骶神经根病辅助诊断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 :在常规肌电图检查和神经传导检查的基础上 ,采用H反射和F波的近神经端测定。结果 :可以全面对腰骶骨神经根病损伤范围、节段及损伤严重程度等状况作出定量分析。结论 :该检查对根性损伤的确诊和诊断率的提高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为临床早期诊断及选择治疗手段提供了充分的数据  相似文献   

2.
H反射及F波测定对腰骶神经根病诊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翅  廖恩光 《现代康复》2000,4(5):696-697
目的:提高肌电图检查对腰骶神经根病辅助诊断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在常规肌电图检查和神经传导检查的基础上,采用H反射和F波的近神经端测定。结果:可以全面对腰骶骨神经根病损伤范围、节段及损伤严重程度等状况作出定量分析。结论:该检查对根性损伤的确诊和诊断率的提高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临床早期诊断及选择手段提供了充分的数据。  相似文献   

3.
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胫神经H反射和F波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SCI)患者不同时期下肢胫神经H反射和F波的变化与临床神经体征之问的关系及电生理评定方面的意义。方法:对同一时期在我科住院的24例SCI患者进行双下肢胫神经H反射和F波检查.同时采用Ashworth痉挛评定方法评定及记录患肢肌张力、腱反射等。观察H反射和F波的特征表现与临床体征之间的关系。结果:SCI患者临床不同时期,下肢H反射和F波的表现不同.H反射和F波的表现特征受神经体征严重程度的影响。结论:H反射和F波有可能做为临床评定痉挛的客观电生理指标,它优于主观的Ashworth等痉挛评定方法.但尚需通过临床观察来完善这一指标的评定标准。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患者231例神经传导速度、F—波和H—反射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宋蓓  胡小怀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9):2879-2879
目的:观察分析糖尿病患上肢与下肢神经近期及远端、神经末梢的受损程度。方法:对231例糖尿病患的上肢与下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F-波及H-反射的检测异常率比较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下肢腌肠神经SCV异常率91.8%,明显高于上肢正中神经SCV异常率72.6%(P<0.001)。而上肢正中神经MCV远端PLC异常率达37.2%;下肢腌总MCV远端PL异常率达30.2%(P<0.14)。上肢正中神经肘-腕MCV异常率达56.2%;下肢腓总神经腓骨小头下2cm-中踝MCV异常率达60.1%(P<0.45)。上肢正中神经腋-肘MCV异常率达6%;下肢腓总神经腓骨小头上9cm-腓骨小头下2cm MCV异常率达25.1%(P<0.001)。尺神经F-波异常率达23.4%,胫神经H-反射异常率达63.3%(P<0.001)。结论:糖尿病患神经病变累及部位以下肢为主;以感觉神经多于运动神经。在患临床症状较轻或缺如时,应用NCV、F-波和H-反射检测可以客观的对糖尿病患神经近段及远端、神经末梢的受损不同程度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5.
脑血管病患者H反射和F波随刺激增强的特征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的H反射可由超强刺激所诱发。本实验对 31例患者在放松状态用增强刺激检测了患臂的H反射和F波 ,研究H反射和F波随刺激增强的特征表现与临床神经体征的关系 ,结果提示H反射和F波的表现特征受神经体征严重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药强力生对大鼠后肢H反射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目的:H反射是脊髓学突触反射,为探讨其影响因意,在SD大鼠后肢H反射模型上观察中药强力生注射液对该反射各参数的影响。方法:用电刺激诱发大鼠后肢H反射,观察生理盐水组、实验组以及阳性对照组注射前后该反射各参数的变化。结果:生理盐水组注射前后无明显改变,实验组H/M降低(P<0.05),阳性对照组H波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结论:提示强力生可能通过调节α神经元影响神经—肌肉兴奋性,与士的宁的兴奋剂作用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7.
腰骶神经根病是由于腰骶神经根受到压迫引发一类疾病的总称,该类疾病主要包括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关节突关节增生内聚、腰椎滑脱症等多种疾病。该病发病缓慢,治疗难度大,常因腰骶神经根因受到刺激而导致间歇性跛行、下肢放射性疼痛、腰痛、大小便失禁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导致患者下肢瘫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1]。由于腰骶神经根具有一定的解剖特殊性,在临床诊断过程中无论是敏感性,还是特异性都相对较弱,并且难以真正反映腰骶神经根真正的功能受损情况。神经电生理作为一种现代化检查手段,不但能够直接反映腰骶神经根真正的功能受损情况,还可以对其功能受损情况施行定量分析,因此神经电生理检查常常作为诊断腰骶神经根病非常重要的辅助手段[2]。肌电图F波检查是神经电生理检查中最适合进行腰骶神经根病检查的手段之一,可以有效提高腰骶神经根病的确诊率与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H反射是脊髓学突触反射,为探讨其影响因素,在SD大鼠后肢H反射模型上观察中药强力生注射液对该反射各参数的影响。方法:用电刺激诱发大鼠后肢H反射,观察生理盐水组、实验组以及阳性对照组注射前后该反射各参数的变化。结果:生理盐水组注射前后无明显改变,实验组H/M降低(P<0.05),阳性对照组H波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结论:提示强力生可能通过调节α神经元影响神经-肌肉兴奋性,与士的宁的兴奋剂作用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磁刺激骶1(S1)神经根引出H反射并结合F波测定评估腰骶神经根病患者的感觉神经根功能。 方法检测30名健康受试者和30名单侧S1神经根受损的患者,在双侧比目鱼肌分别记录磁刺激骶1神经根引出的H反射和电刺激腘窝处胫神经引出的F波,同时记录各自的M波,计算感觉神经根传导时间(SRCT),并分析正常人SRCT与身高、年龄的关系及其与疼痛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正常组的平均SRCT为(3.10±0.44)ms,侧间差为(0.13±0.19)ms;病例组平均SRCT及侧间差分别为(3.90±0.65)ms和(0.90±0.50)ms,均较正常组显著延长(P<0.01)。所检正常人的SRCT与身高相关,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病例组的SRCT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但相关系数较低。 结论SRCT可作为评价感觉神经根功能的一项指标,为骶1神经根病的无创性电诊断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A波是电刺激运动神经时出现于M波之后的一种肌肉反应,恒定被次强电刺激激发,常被超强电刺激消除。一直认为A波是神经和突触传递、轴突芽生的额外放电,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易见,可见于轴索型多发性神经病、局灶性神经病,此外也见于正常人,特别是下肢神经。我们对91个正常人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神经和胫神经进行F波检测时的A波出现率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林菲  廖家华 《中国康复》1997,12(4):152-154
双重刺激中的第二刺激能消除阈上刺激所兴奋的F波。这样就可利用双重刺激来探讨在消除F波情况下的H反射成分。本试验研究拇短展肌和小指展肌,单个刺激时,观察F波出现率为9.84%,双重刺激时F波消失。利用平均叠加技术,在消除F波时,H反射在健康人均可清晰引出。用此方法对30例颈神经根损害患者测试,发现有不同程度H反射潜伏时延长、波幅降低或引不出来。用双重刺激消除F波,为在不严格控制刺激强度的条件下清晰地引出H反射提供了简单、快捷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SCI)患者F波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方法:SCI患者29例(SCI组)及正常组29例,采用丹麦产Kepoint 1.5型肌电图仪对双下肢胫神经F波的潜伏期(Flat-min)、F波的出现率以及F波的时间离散度(F-CD)进行检测,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F-CD值比较SCI组(9.2±1.9)ms显著高于正常组(6.7±1.0)ms(P<0.0001);F波的出现率(84.5±6.2)%明显低于正常组(89.5±5.7)%(P<0.05)。Flat-min比较,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F波在SCI患者电生理评价上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及健康人F波,探讨其对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的意义。方法:检测68例糖尿病患者和41例健康人上肢正中神经和下肢胫神经F波,检测参数包括F波最短潜伏期(Flmi),潜伏期离散度(Fchd)、F波传导速度(Fwcv)、F比值(Fratio)。结果:病例组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3例,其Flmi、Fchd、Fwcv及Fratio与健康组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F波各参数异常率普遍较高(32.1%~66.0%),总阳性率为79.2%;糖尿病无周围神经病变15例,其中Fchd增加4例、Flmi延长2例、FWCV减慢2例。结论:F波是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敏感指标,并可发现亚临床病变,多个参数相结合有助于提高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完全性颈胸髓损伤后H反射相关值的变化及其定量评价痉挛的程度。方法对13例健康成人(对照组)和30例脊髓损伤患者(亚急性期18例,慢性期12例)进行两次比目鱼肌H反射测定,两次之间相隔1个月,对患者同时运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分级进行痉挛评估。结果通过比目鱼肌H反射检测,各阶段脊髓损伤患者Hmax/Mmax比、最大H波波幅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波幅均较健康成人明显减小(P<0.01)。脊髓损伤亚急性期痉挛程度与最大H波波幅、Hmax/Mmax比均呈quadratic关系(P<0.05),慢性期后两者间呈线性关系(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比目鱼肌Hmax/Mmax比与痉挛有密切的关系,但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还需要更大样本来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SCI)患者双下肢痉挛的影响。方法:对18例不完全性SCI患者作为SCI组,另取7例健康正常人作为正常组。给予SCI组进行rTMS治疗,采用"8"字形线圈rTMS刺激不完全性SCI患者(M1区),刺激强度为90%的RMT,刺激频率10Hz,共4周。观察其对患者下肢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MAS)的影响,同时观察rTMS刺激治疗前后患者下肢F波的出现率、潜伏时(F-lat)、H反射潜伏时(H-lat)、H反射以及M波最大波幅比值(Hmax/Mmax值)等电生理指标的变化,同时与正常组做比较。结果:治疗后,SCI组下肢MAS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SCI组治疗前F波和H反射潜伏时较正常组明显延长(P0.05),Hmax/Mmax值较正常组增高(P0.05);治疗后F波的平均潜伏时较治疗前减少(P0.05),H反射潜伏时无显著差异,Hmax/Mmax值降低(P0.05);SCI组F波出现率在治疗前后无差异性变化,Hmax/Mmax值和MAS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rTMS治疗前后SCI患者的电生理和MAS指标变化,提示高频rTMS对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痉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轴突再生及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为NSCs移植治疗SCI提供实验依据。方法: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法标记处于对数生长期的NSCs,采用电控SCI打击装置制作大鼠SCI模型。设立NSCs移植组、SCI组、假手术组各10只。NSCs移植组大鼠SCI后3d进行NSCs移植。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BrdU标记的移植细胞的存活、迁移情况以及NR200的表达,采用行为学(BBB)评分法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NSCs移植组在移植区域及其邻近区域可检测到BrdU阳性NSCs;NF200免疫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较SCI组明显增高(P〈0.05);NSCs移植组术后第28天NF200免疫阳性轴突数目较SCI组明显增多(P〈O.01);BBB评分亦明显高于SCI组(均P〈0.05)。结论:体外培养的胚胎大鼠NSCs在移植到SCI区域后可存活、迁移,参与了SCI处神经轴突的结构重建,可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54名健康受试者接受H反射检查,胫前肌、腓骨长肌静息时刺激腓总神经,有12名可引出微弱的H反射.改良H反射是指测试肌收缩时所进行的测试,所有受试者都可记录到H反射波.足背屈时可增强庄前肌的H反射,跖屈时减弱;腓骨长肌H反射与之相反.H反射幅度在同一受试者双侧或不同受试者之间差异显著.改良H反射应用于16例L_5神经根受压患者,其中13例发现异常,表现为:双侧潜伏时差超过正常范围,单侧或双侧潜伏时延长,反射减弱或消失.实验表明改良H反射对脊神经根损伤的功能完整性评价是一项重要可靠的试验.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盐酸戊乙奎醚对大鼠双下肢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6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3组:①对照组(C组):②缺血再灌注组(I/R组):③盐酸戊乙奎醚+I/R组(M组)。观察心组织病理变化,比色测定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丙二醛(MDA),心肌和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心肌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统计各组24小时生存率。【结果】I/R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心肌组织匀浆MDA、心肌和血清MPO、TNF-α含量明显升高,心肌病变最为严重;与C组比较:心肌和血清IL-10含量显著增高;心肌SOD含量、生存率显著下降。M组病变较对I/R组明显改善,生存率明显提高,心肌组织匀浆MDA、心肌和血清MPO、TNF—α含量显著下降;心肌SOD活性、心肌和血清IL-IO含量显著增高。【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可明显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所引起心肌氧化应激反应、保护心肌,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轻全身炎症反应,从而减少心肌中性粒细胞聚集,从而缓解心肌细胞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脊髓后根损伤对F波的影响。方法  15只Wistar大鼠于窝下游离并刺激坐骨神经 ,在短展肌记录M波与F波 ;将大鼠分为 2组 ,暴露腰脊髓后 ,一组依次切断L3 、L4、L5、L6前根 ;另一组依次切断L3 、L4、L5、L6后根 ,分别观察记录切断前、后根后F波的波幅和潜伏期。结果 切断前根组均表现为F波波幅显著降低 (P <0 .0 1)直至消失 ;切断后根组均表现为F波波幅显著降低 (0 .0 0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