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螺旋槽管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与流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先和  邓颂九 《化学工程》1991,19(1):12-14,11
以螺旋槽管为强化传热管,以空气为传热介质,研究了管壳式换热器壳程以气体纵向冲刷为特点的传热与流阻性能,并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与弓形隔板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加以比较,结果表明,螺旋槽管管壳式换热器可比普通弓形隔板管壳式换热器提高总传热系数48%,节省传热面积32.4%。  相似文献   

2.
高效气-气管壳式换热器的研制简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由华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传热与节能研究室研制的高效气-气管壳式换热器已达到国际上同类型气-气管壳式换热器的先进水平。这种新型换热器可采用螺旋槽管,缩放管或双面整体型低翅片管的管束来强化管程和壳程两侧的气体对流传热,在壳程采用气体流阻小的纵向冲刷形流道结构,由于换热器的壳程流道结构排布合理,可使流体在换热器中的阻力损失较大程度地转化为对换热器总传热系数的提高,在同等的气流压降下,可比一般弓形隔板管壳式换热器在总  相似文献   

3.
三维翅片管外螺旋流动传热强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正国  余昭胜  方晓明  高学农 《化工学报》2006,57(11):2531-2535
流体在螺旋隔板换热器的壳程类似于塞状流流动,几乎没有返混和流动死区.在相同压降下,其传热系数比普通的弓形隔板换热器高得多.以润滑油作为实验介质,研究了润滑油在螺旋隔板单管换热器的壳程传热和压降性能,并与光滑管进行了性能对比.采用Wilson图解法分别分离出了螺旋隔板花瓣管和光滑管单管换热器的管程传热系数,并计算出各自的壳程传热系数,壳程传热系数相对误差为±3%.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Reynolds数下,螺旋隔板花瓣管单管换热器的Nusselt数和压降Δp分别是螺旋隔板光滑管单管换热器的2~2.7倍和1.3~1.4倍.与螺旋隔板光滑管单管换热器相比,螺旋隔板花瓣管单管换热器的传热性能的提高远高于压降的提高,证明在螺旋流条件下,花瓣管具有很好的传热强化性能.  相似文献   

4.
管壳式换热器壳侧强化传热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传统的弓形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存在的问题,对各种强化壳程传热的传热管换热器、纵向流、螺旋流、射流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强化传热机理及其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总结,并提出了管壳式换热器壳侧强化传热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旋流片支撑缩放管管束的复合强化传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杨君  邓先和  李志武 《化工学报》2007,58(9):2190-2193
提出了由旋流片支撑缩放管管束的管壳式换热器壳程结构,对壳程工质为空气时,4种类型旋流片和空心环分别支撑缩放管管束的传热与流阻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并进行了相互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工质为空气时,270-20.3、180-20.3两种旋流片分别与缩放管管束配合,均具有优良的复合强化传热性能。尤其是270-20.3旋流片与缩放管管束配合,当Reynolds数为2000~20000时,其强化传热综合评价因子比空心环与缩放管管束配合时平均高出18%。  相似文献   

6.
对比分析了管壳式换热器壳程传热强化的主要方式和壳程管束支撑结构的研究进展。大多数管壳式换热器壳程强化结构兼具管束支撑的功能,主要以不同形式的折流杆、整圆形孔板、空心环、管束自支撑和螺旋折流板等代替传统的弓形折流档板,结构的优化提高了换热器壳程传热系数,且有效降低了壳程的流动阻力,缓减了换热器壳侧管束的振动和结垢,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的传热性能。  相似文献   

7.
《硫酸工业》2014,(5):76
正多孔板支撑缩放管的高效换热器是在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基础上,使用强化传热管(缩放管)取代传统的光管,使气体在管内外形成充分湍流。强化管内外气流的传热效果,对管束的固定方面采用新型碟环式的多孔板支撑结构以保证壳程气流对管  相似文献   

8.
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的最新进展及技术动向。管程强化传热采用螺旋槽管、横纹槽管、波纹管、缩放管、菱形翅片管、花瓣形翅片管等传热元件,壳程强化传热采用弓形折流板支撑、折流杆式支撑、螺旋折流板支撑、空心环网板支撑、旋流网板支撑和管子自支撑等管束支撑结构。随着技术的进步,目前节能、高效的旋流网板急扩加速流缩放管管壳式换热器已广泛应用于硫酸生产中,提高了转化工序热能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刺孔膜片式高效管壳换热器的壳方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理  安福 《化工学报》1992,43(5):599-608
对强化壳方传热的新技术——刺孔膜片式管束做了实验考核,与传统的弓形折流板管束相比,壳方总压降减小了45%,管束在降减小约84%.而在R_e=10~4时壳方传热系数却提高了14%,比相同条件下缩放管(Ⅱ)型管束高25%,比折流杆管束高88.6%.对比相同摩擦功条件下对流传热系数以及表面效率等综合性能评价指标,显示出刺孔膜片式换热器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10.
肖兴  湛立智  张正国  高学农 《广东化工》2008,35(1):46-48,55
以水-润滑油换热为对象,对螺旋隔板套管换热器的壳程传热与压降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通过威尔逊图解法获得了管程的传热系数,并计算出了壳程的努塞尔特准数。采用Fluent软件模拟了润滑油在螺旋隔板套管换热器壳程层流流动时的流场、温度场以及传热与压降性能。结果表明,流体在螺旋隔板换热器的壳程流动均匀,在隔板附近没有返混和流动死区,但温度梯度最大。在相同雷诺常数下,壳程的努塞尔特准数和压降模拟值分别比实验值高1.3%~8%和4%~38.1%,模拟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1.
邓先和  徐国想  陆恩锡 《化学工程》2003,31(1):30-34,39
对螺旋折流孔板管壳式换热器壳程的传热与流体阻力做了研究 ,给出换热器壳程传热与流阻的计算关联式 ,并采用实验模型对换热器壳程流体旋转流的阻力系数与传热管的局部传热系数做了测试 ,且对光滑和菱形翅片两种管型作了对比  相似文献   

12.
邓先和  邓颂九 《化工学报》1991,42(6):710-718
本文分析了流体在规整型粗糙强化管束的管内和管隙间的流动和传热特性,讨论了湍流流体在规整型粗糙壁面上和在光滑壁面上动量与热量传递的差别,推导出光滑管和粗糙管管内及管隙间湍流流动的流体摩擦阻力系数和传热准数方程的关联式,并能较好地关联螺旋槽管、螺旋低翅片管和缩放管管内与管隙间的流体阻力和传热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冷却水在换热器管程流动并与壳程的热油逆流换热条件下,对螺旋隔板三维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与压降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光滑管进行了对比。在相同壳程Reynolds数下,三维翅片管的壳程Nusselt数是光滑管的2.2—2.9倍,而压降是光滑管的2.3倍左右。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 luent 6.0对螺旋隔板三维翅片管和光滑管换热器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螺旋流条件下光滑管表面速度矢量均匀、稳定,而三维翅片表面的速度矢量因翅片激发流体而产生湍动和不规则的二次流,从而强化了流体的对流传热。对于螺旋隔板三维翅片管换热器,壳程Nusselt数和压降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计算值吻合良好,最大偏差分别为6.3%和9.8%。  相似文献   

14.
宋素芳 《广东化工》2012,39(8):13-14,4
建立了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三维模型并划分网格,采用分离式求解器、SIMPLE压力速度耦合方式与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对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流体流动与传热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到壳程流体速度、压力与温度分布图,并与传统弓形折流板换热器作比较。螺旋折流板节距与弓形折流板间距相等时,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传热系数增加了25%左右,而压力降减小了18%左右。通过对不同螺旋角度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进行模拟分析,发现随螺旋角增大壳程传热系数和压力降都呈减小趋势,且壳程流体进口平均速度越大,作用越明显,故在实际工程中,盲目追求高的传热系数或低的压降都是不可取的。本数值模拟可为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进一步的工程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管壳式换热器壳程传热强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壳程的传热强化是管壳式换热器传热强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回顾了管壳式换热器壳程传热强化研究的发展.从流场和温度场协同配合作用的角度出发,研讨高效强化传热管的发展途径.指出壳程结构的优化必然同强化管束的优化组合相联系,且运用计算流体力学技术对壳侧流场和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对研究管壳式换热器壳程的传热强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真勇  张正国  吴炳权 《广东化工》2012,(12):126-127,125
将光滑管外表面进行滚压—犁切复合加工,形成了三维A型针翅片管,应用于连续形的螺旋导流板换热器中,流体在连续形螺旋导流板换热器的壳程中类似于塞状流流动,几乎没有返混和流动死区。在相同压降下,其传热系数比普通的弓形折流板换热器高得多。文章以润滑油作为实验介质,研究了润滑油在螺旋导流板三维A型针翅片管换热器的壳程传热和压降性能,并与光滑管螺旋导流板换热器进行了性能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Reynolds数下,螺旋导流板三维A型针翅片管换热器的Nusselt数和压降△p分别是光滑管螺旋导流板换热器的2.4~2.8倍和1.2~1.4倍。与光滑管螺旋导流板换热器相比,螺旋导流板三维A型针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性能的提高远高于压降的提高,证明在螺旋流条件下,三维A型针翅片管具有很好的传热强化性能。  相似文献   

17.
高效传热设备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强化传热和流体力学的原理,开发了横纹槽管(含缩放管),管束的支承结构为波网、空心环和折流杆结构。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功率消耗和相同传热量条件下,传热面积减少30%~50%。用于炼油厂渣油-原理换热,传热系数提高85%。用于小合成氨厂,传热面积可节省6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