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研究柴胡疏肝散对肝郁证大鼠行为学及血浆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用慢性束缚应激结合孤养法建立肝郁证大鼠模型,以开野实验、蔗糖水实验进行大鼠行为学测定并检测血浆IL-6、TNF-α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的行为学发生了明显变化,血浆IL-6、TNF-α下降,而柴胡疏肝散能上调其细胞因子。结论柴胡疏肝散能改善肝郁证大鼠行为学的变化,明显增强其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柴胡疏肝散对肝郁证模型大鼠血清胃动素(MOT)以及胃肠道Cajal间质细胞深肌丛(ICC-DMP)的影响。方法:选取5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造模组、柴胡疏肝散高、低剂量组(21.0,10.5 g·kg-1,ig)、吗丁啉组(10 mg·kg-1,ig),每组10只。除空白组,其余4组均采用慢性应激刺激造模法进行为期3周的造模。造模后,按各组剂量每天10 m L·kg-1ig给药2周,空白组及造模组均ig给以等体积生理盐水。观察体重及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的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MOT的水平,并在电镜下观察ICC-DMP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造模后模型组大鼠体重均明显减轻;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明显延长(P0.05);MOT分泌明显减少(P0.05)。给药后,与模型组比较,柴胡疏肝散能显著减少强迫游泳不动时间(P0.05);显著升高血清MOT水平(P0.05),电镜观察ICC-DMP,其结构和功能也有明显改善。结论:柴胡疏肝散具有促进胃肠道动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肝郁大鼠血浆MOT的水平以及调节ICC-DMP数量及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对FD大鼠血清生长抑素(SS)和胃泌素(GAS)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可预知的慢性应激刺激方法制备FD动物模型,观察柴胡疏肝散对该模型大鼠摄食量、强迫游泳、胃排空率、血清生长抑素和胃泌素的影响,并与吗丁啉组进行比较。结果柴胡疏肝散能增加FD大鼠的摄食量,显著降低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增加胃排空率,使血清胃泌素显著升高,生长抑素显著降低,且柴胡疏肝散与吗丁啉作用相当。结论柴胡疏肝散具有能增加食欲,促进胃排空,调节胃肠道激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慢性应激状态下大鼠血清皮质酮(CORT)及胃肠激素(GAS、MOT)水平的变化及逍遥散与柴胡疏肝散的干预作用。方法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柴胡疏肝散组及逍遥散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均复制慢性多相性应激模型,同时,柴胡疏肝散组及逍遥散组分别灌服柴胡疏肝散及逍遥散21d,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灌服等容积生理盐水。以旷场实验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学变化,以放免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CORT、GAS及血浆MOT。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降低(P<0.01),旷场活动次数明显减少(P<0.01),血清CORT明显升高(P<0.01),血清GAS及血浆MOT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柴胡疏肝散组及逍遥散组大鼠体重明显增加(P<0.05,P<0.01),旷场活动次数明显增加(P<0.05,P<0.01),血清CORT明显下降(P<0.01),血清GAS与血浆MOT也明显回升(P<0.05)。结论慢性多相性应激通过对大鼠血清CORT、GAS及血浆MOT的影响,致使大鼠精神状态异常、胃肠功能紊乱以及生长发育减缓。中药柴胡疏肝散及逍遥散通过对大鼠CORT、GAS及MOT的调节来抑制慢性应激对大鼠精神状态、胃肠功能及生长状态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对卒中后抑郁(PSD)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柴胡疏肝散高剂量组、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以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阻塞法和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法复合制备卒中后抑郁模型。假手术组不插入栓线,不给予应激刺激。造模成功后柴胡疏肝散高剂量和低剂量组分别给予11.8 g/kg和5.9 g/kg剂量中药灌胃,假手术组、模型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共灌胃21 d。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及治疗后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观察行为学糖水偏好,记录强迫游泳试验结果;治疗后以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和核因子κB(NF-κB)水平。结果:PSD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糖水消耗量、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和血清IL-6、TNF-α水平,以及海马BDNF、TrkB、NF-κB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柴胡疏肝散高、低剂量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P0.05),糖水消耗量增加(P0.05),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缩短(P0.05),海马BDNF、TrkB表达上升(P0.05),血清TNF-α水平、海马NF-κB表达下降(P0.05)。柴胡疏肝散高剂量组治疗后糖水消耗量明显高于低剂量组(P0.05),血清TNF-α水平、海马NF-κB表达明显低于低剂量组(P0.05),海马BDNF、TrkB表达明显高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对PSD大鼠具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调节BDNF/TrkB信号通路及抑制神经炎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疏肝解郁经典名方柴胡疏肝散对Aβ1-40诱导的肝郁证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病理模型大鼠行为学和海马神经递质等指标的影响,以期阐明柴胡疏肝散对肝郁证AD的治疗作用及其基本机制。方法:雄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对照组、AD模型对照组、西药安理申对照组、柴胡疏肝散高、低剂量组,每组l5只。束缚法连续3周,建立实验性大鼠肝郁模型;肝郁模型大鼠的海马内注射Aβ1-40建立肝郁型AD病证结合模型。Morris水迷宫试验观测实验各组行为学指标的变化,HPLC-ECD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神经递质NE、DA和5-HT含量。结果:糖水偏好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糖水偏好度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安理申组和柴胡疏肝散组大鼠糖水偏好度明显提高(P<0.01),柴胡疏肝散高剂量组较安理申组提高更明显(P<0.05)。Morris水迷宫试验结果发现,模型组大鼠寻找平台时间及逃避潜伏期较正常组明显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安理申组和柴胡疏肝散组大鼠寻找平台时间及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安理申组和中药高剂量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大鼠海马组织神经递质的含量监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NA、5-HT和DA水平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安理申组和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组织NA、5-HT和DA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Aβ1-40结合束缚法可成功建立病症结合的肝郁证AD动物模型;柴胡疏肝散能增加动物对糖水的偏好度,可显著改善模型动物的抑郁状态与记忆和学习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其明显提高大鼠海马内的神经递质NE、DA和5-HT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疏肝法对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al syndrome, PMS)肝郁证模型大鼠行为学及其卵巢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围绝经期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柴胡疏肝散组、丹栀逍遥散组,每组8只。采用孤养法联合慢性束缚法制备PMS肝郁证大鼠模型。另将8只3月龄SD健康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柴胡疏肝散组大鼠灌胃柴胡疏肝散水煎剂4.0 g/kg,丹栀逍遥散组灌胃丹栀逍遥散水煎剂4.9 g/kg,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1次/d,连续给药21 d。采用旷场实验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变化;采用放射性免疫技术检测大鼠血清雌二醇、卵泡刺激素及促黄体生成素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卵巢组织ERα、ERβ mRNA表达变化。结果给药后21 d,与模型组比较,柴胡疏肝散组、丹栀逍遥散组大鼠水平运动得分[(49.6±6.0)分、(51.6±5.8)分比(40.0±4.6)分]、垂直运动得分[(14.1±0.7)分、(14.6±2.3)分比(10.9±1.8)分]提高(P<0.05及P<0.01);柴胡疏肝散组大鼠卵巢ERα mRNA[(7.42±2.54)比(3.80±1.36)]表达水平升高(P<0.01),血清卵泡刺激素[(3.96±0.48)mIU/ml比(5.31±0.41)mIU/ml]水平降低(P<0.01);丹栀逍遥散组大鼠血清促黄体生成素[(6.65±0.46)mIU/ml 比(8.10±0.62)mIU/ml]水平降低(P<0.01)。结论疏肝法可改善 PMS 肝郁证大鼠的行为学,其治疗机制可能与调节内分泌及提高卵巢雌激素受体基因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8.
王玉杰  谢鸣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9):1957-1959,2146
目的:比较疏肝、健脾、疏肝健脾方对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消化系统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肝郁脾虚证、柴胡疏肝散、四君子汤、柴疏四君汤5组,每组12只。后4组大鼠采用慢性束缚+过度疲劳+饮食失节法,连续4周造模,正常对照组不予处理,其中3个中药干预方组分别于造模第2周末,按10mL/kg给予相应方药灌胃,连续2周;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给予等量蒸馏水。于实验第29天,处杀各组大鼠,测定胃动素(MTL)、生长激素(SS)、胃蛋白酶、D-木糖排泄率、琥珀酸脱氢酶(SDH)、葡萄糖-6-磷酸酶(G-6-PD)。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浆MTL、SS及胃蛋白酶均见显著升高(P0.05),D-木糖排泄率显著降低(P0.05),肝脏SDH、G-6-PD均见显著升高(P0.05)。柴胡疏肝散、四君子汤、柴疏四君汤3组大鼠的血清MTL均呈显著性降低(P0.05);柴胡疏肝散、柴疏四君汤二组大鼠血清SS均见不同程度降低,四君子汤组显著升高(P0.05);柴胡疏肝散、四君子汤、柴疏四君汤3组大鼠的D-木糖排泄率均呈不同程度升高,其中柴疏四君汤组和四君子汤组均呈显著升高(P0.05);柴胡疏肝散、四君子汤、柴疏四君汤3组大鼠的胃蛋白酶均呈不同程度降低,其中柴疏四君汤组显著降低(P0.05)。柴胡疏肝散、四君子汤、柴疏四君汤3组大鼠SDH均呈显著性降低(P0.05);柴胡疏肝散、四君子汤、柴疏四君汤3组大鼠G-6-PD均见不同程度升高,其中柴疏四君汤组呈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存在消化功能紊乱,柴胡疏肝散、四君子汤、柴疏四君汤对肝郁脾虚证模型的消化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其中以柴疏四君汤的作用最佳。疏肝健脾方与肝郁脾虚证之间具有更高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围绝经期大鼠肝郁证神经环路的变化,探讨柴胡疏肝散对围绝经期大鼠肝郁证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去势法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法即CUMS方法建立围绝经期肝郁证模型,通过巴氏染色法观察去势大鼠阴道脱落细胞涂片判断围绝经期的模型是否建立成功,通过行为学及大鼠的一般特征判断是否成功建立肝郁证模型,通过神经递质的变化评价围绝经期大鼠肝郁证的神经环路变化及柴胡疏肝散的作用与机制。结果:去势后大鼠阴道脱落细胞涂片呈大量白细胞,提示去势大鼠失去动情周期。行为学方面,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旷场移动总距离减少(P<0.05),1%蔗糖水消耗率降低(P<0.05)。ELISA结果显示,肝郁组大鼠血清中5-羟色胺(5-HT)、乙酰胆碱(Ach)、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降低,而围绝肝郁组γ-氨基丁酸(GABA)含量显著增加(P<0.05)。柴胡疏肝散可显著增加去势联合CUMS模型大鼠血清中5-HT、Ach、DA、NE含量,降低大鼠的GABA水平(P<0.05)。结论:围绝经期肝郁证大鼠会引起多条神经环路的改变,包括单胺能上行激活神经环路、乙酰胆碱能神经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精简方对利血平致抑郁样模型大鼠行为学及中缝核内儿茶酚胺的影响,明确柴胡疏肝散精简方的抗抑郁作用,探究柴胡疏肝散精简方的抗抑郁机制。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柴胡疏肝散精简方组(精简方组)。除空白组外,其余组大鼠每天腹腔注射利血平0.3 mg/kg造模,空白组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每天上午注射1次,连续14 d。西药组按照每天5 mL(2 mg)/kg灌胃给药,柴胡疏肝散精简方(柴胡9 g,白芍15 g,枳壳9 g,香附9 g)按每天5 mL(8 g)/kg灌胃给药,模型组及空白组予等量蒸馏水灌胃,腹腔注射利血平与灌胃给药同时进行,每日1次。对各组大鼠外观、形态、体质量及行为学等进行观察测量。对各组大鼠中缝核内儿茶酚胺进行检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下降明显(P0.05),旷场实验水平运动总距离及穿格数明显减少(P0.01),强迫游泳实验不动时间明显增加(P0.001);中缝核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大鼠在给药后体质量增高,14 d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鼠水平运动总距离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增加大鼠穿格数趋势,但差异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中缝核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加(P0.05)。精简方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体质量显著增加(P0.05),旷场实验中水平运动总距离增加(P0.001),强迫游泳实验中的不动时间减少(P0.05),大鼠中缝核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加(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精简方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可改善其抑郁样行为,并提高大脑中缝核内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柴胡疏肝散对肝郁证大鼠行为学和大鼠前额叶及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 3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空白对照组(对照组)、肝郁证模型组(模型组)、柴胡疏肝散组(治疗组)3组。用慢性束缚应激结合孤养法建立肝郁证大鼠模型,测评开野、蔗糖水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前额叶及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结果模型组大鼠造模成功,与对照组比较,前额叶皮质及海马中的5-HT、5-HIAA、DA含量均下降,NE含量呈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5-HT、5-HIAA与DA含量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NE含量呈减少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具有治疗肝郁证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够调节肝郁证大鼠脑5-HT、5-HIAA、NE、DA有关,主要是通过增加海马中的5-HT、5-HIAA、DA水平,从而有效发挥抗肝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慢性束缚应激结合孤养法建立肝气郁结证大鼠模型,通过行为学、宏观表征、客观指标及药物反证进行评价。方法 30只大鼠随机等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肝郁证模型组和柴胡疏肝散组。观察各组大鼠外部表征及体重变化,进行开野、蔗糖水实验,ELISA法检测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CORT),以柴胡疏肝散进行反证。结果模型组大鼠表现为低落倦怠、兴趣减退、毛发枯乱、便溏、体重增加缓慢;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得分明显下降,粪便粒数增多;蔗糖水偏好程度下降;血浆ACTH、CORT含量升高;而柴胡疏肝散有显著的治疗作用。结论本实验用慢性束缚应激结合孤养法成功建立了肝气郁结证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胃不和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多潘立酮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40例肝胃不和型胆汁反流性胃炎住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胃动素(MTL)、血浆胃泌素(GAS)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MTL及GAS水平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MTL水平显著更高,GAS水平明显更低,且治疗组胃镜总有效率及中医证候疗效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多潘立酮治疗肝胃不和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柴胡疏肝散对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变化的影响。方法:采取小鼠强迫游泳实验复制抑郁症模型。除正常组外所有动物均灌胃给药,连续给药21 d。采用高架十字迷宫,观察实验小鼠行为学变化。结果:柴胡疏肝散低、高剂量、盐酸氯丙咪嗪均能明显缩短小鼠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P〈0.05),并明显增加小鼠进入开放臂的次数及时间百分比(P〈0.01),并增加小鼠向下探究次数和封闭臂后腿直立次数,其中柴胡疏肝散高剂量作用最为显著。结论:中药复方柴胡疏肝散高、低剂量均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于琦  金光亮 《天津中医药》2007,24(6):509-511
[目的]探讨慢性应激大鼠模型的中医证候性质。[方法]SD雄性大鼠40只,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四逆散组、逍遥散组和四君子汤组,观察大鼠体质量、血清皮质酮含量、1%蔗糖水摄取率和强迫游泳中不动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皮质酮含量升高(P<0.01),1%蔗糖水摄取率降低(P<0.05),强迫游泳中不动时间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四逆散组、逍遥散组的血清皮质酮含量降低(P<0.05),1%蔗糖水摄取率升高(P<0.01),强迫游泳中不动时间缩短(P<0.05);各组大鼠体质量增加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慢性应激大鼠模型属肝郁证与脾虚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精简方对腹腔注射利血平引起的抑郁样模型大鼠行为学及血清炎症因子的作用。方法以利血平腹腔注射建立抑郁大鼠模型,将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精简方组(以下简称精简方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上述各组大鼠均以利血平腹腔注射造模,同时分别予以蒸馏水、氟西汀、柴胡疏肝散精简方(柴胡9 g、白芍15 g、枳壳9 g、香附9 g)灌胃给药,连续14天,腹腔注射利血平与灌胃给药同时进行,每天1次。实验结束后,测定各组大鼠体重,以强迫游泳实验评价其抑郁状态,以热痛缩足潜伏期(以下简称热痛实验)、机械性撤足阈值(以下简称机械痛实验)测定其疼痛感觉。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下降(P 0. 01);强迫游泳实验的不动时间明显增加(P 0. 01);热痛实验的缩足时间明显降低(P 0. 01);机械痛实验的撤足阈值明显下降(P 0. 01);血清中IL-1β、TNF-α的含量明显增加,IL-10的含量明显降低(P 0. 01)。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大鼠体重增加(P 0. 05);强迫游泳实验的不动时间明显减少(P 0. 01);热痛实验的缩足时间有增加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机械痛实验的撤足阈值明显提高(P 0. 01);血清中IL-1β、TNF-α的含量明显降低,IL-10的含量明显增加(P 0. 01)。精简方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体重增加(P 0. 05);强迫游泳实验的不动时间明显减少(P 0. 01);热痛实验的缩足时间增加(P 0. 05);机械痛实验的撤足阈值提高(P 0. 05);血清中IL-1β、TNF-α的含量明显降低,IL-10的含量明显增加(P 0. 01)。与氟西汀组比较,精简方组大鼠在体重、强迫游泳实验、热痛实验、机械痛实验等行为学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 0. 05);但血清中IL-1β、TNF-α的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 IL-10的含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结论柴胡疏肝散精简方可通过抑制血清中致炎因子、增加抗炎因子的含量,提高疼痛阈值,缓解疼痛反应达到解郁止痛的功效,这可能是该方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柴胡疏肝散对抑郁症大鼠行为学及旷场实验的影响。方法选取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2只,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造模组24只,造模组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法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再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柴胡疏肝散组、帕罗西汀组、模型组各8只。柴胡疏肝散组、帕罗西汀组分别用柴胡疏肝散和帕罗西汀灌胃治疗2周,模型组蒸馏水灌胃,正常对照组不予干预。采用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等行为学指标评价干预效果。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第35天、42天柴胡疏肝散组大鼠体重增加更为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42天,柴胡疏肝散组大鼠糖水偏好百分比均明显增高,悬尾不动时间、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接触时间、跨格次数、竖起次数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柴胡疏肝散组与帕罗西汀组大鼠体重增加量、悬尾不动时间、逃避潜伏期、跨格次数、竖起次数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对抑郁症大鼠有明显的抗抑郁作用,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作用效果与帕罗西汀相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柴胡疏肝散对肝郁证模型大鼠脑海马磷酸二酯酶-4及其亚型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肝郁模型组、柴胡疏肝散组,运用模具束缚结合孤养的方法制备肝气郁结证候动物模型,采用qRT-PCR法检测大鼠脑海马PDE4A、PDE4B及PDE4D表达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脑海马PDE4A、PDE4B及PDE4D的mRNA表达较正常组降低(P<0.05),柴胡疏肝散组大鼠脑海马PDE4A、PDE4B及PDE4D的mRNA表达较模型组升高(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抗肝郁作用的机制可能与通过上调肝郁大鼠脑海马PDE4及其亚型的mRNA表达而起到保护受损神经元,改善大脑功能,缓解肝郁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去势法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法(CUMS)建立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证大鼠动物模型。方法:SPF级雌性3月龄SD大鼠30只,按照体质量分层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去势组以及模型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大鼠摘除卵巢旁脂肪组织,去势组及模型组大鼠行去势手术,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HE)观察大鼠阴道脱落细胞涂片,判断是否成功建立围绝经期综合征动物模型。模型组大鼠进行CUMS建立肝郁证模型。记录大鼠一般情况,观察体质量、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及糖水偏好率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精神倦怠、反应迟缓、毛色暗淡粗糙、进食量少。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提示去势后大鼠失去规律动情周期变化;大鼠体质量、体质量增长率,去势组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P<0.01),而模型组则显著低于去势组(P<0.01)。行为学表现方面,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延长(P<0.05)、糖水偏好度显著降低(P<0.01)。结论:采用去势法联合CUMS可建立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证动物模型,其行为特征与肝郁证的中医病理特点相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郁证雌性大鼠的神经内分泌状态及因证治方柴胡疏肝散的干预作用。方法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模型组,柴胡疏肝散大、小剂量组共4组,每组10只。慢性束缚法复制肝郁证模型,连续4周。2个中药干预组大鼠在造模第2周末,分别按1.26 g/(kg·d)和0.31 g/(kg·d)剂量给予柴胡疏肝散灌胃,每日1次,连续2周;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给予等量蒸馏水。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下丘脑组织促肾上腺素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甲状腺释放激素(T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五羟色胺(5-TH)、多巴胺(DA)、β内啡肽(β-EP);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ORT),促甲状腺素(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泌乳素(PRL)、孕酮(P)、雌二醇(E_2)、睾酮(T)。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5-HT、DA、NE降低,血浆E、β-EP升高(P0.05,P0.01);下丘脑组织CRH、TRH,血清ACTH、CORT、T3、T4均升高,血清TSH降低(P0.01);下丘脑组织GnRH,血清FSH、LH、PRL、P、T、E_2均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柴胡疏肝散大剂量组血浆5-HT、NE升高,E、β-EP降低(P0.05,P0.01),下丘脑组织CRH,血清ACTH、CORT降低(P0.01),下丘脑组织TRH,血清T3、T4降低,TSH升高(P0.01),下丘脑组织GnRH,血清FSH、LH、PRL、P、T均降低(P0.05,P0.01);柴胡疏肝散小剂量组大鼠下丘脑CRH,血浆β-EP和血清ACTH、T4、FSH、LH、PRL、P、E_2均降低(P0.05,P0.01),血浆DA升高(P0.01)。结论慢性束缚法雌性肝郁模型大鼠存在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失调,表现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甲状腺/性腺轴的功能亢进,并伴有下丘脑和(或)垂体的负反馈调节障碍。柴胡疏肝散对该模型大鼠神经-内分泌轴的异常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其大剂量作用优于小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