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婴幼儿体温不同时肛温与腋温测值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准确客观地反映婴幼儿体温不同时,肛温与腋温测量值的差异.方法将997例婴幼儿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同时测量肛温与腋温,依据肛温高低将其分为高热组84例、中等热组305例、低热组115例、不发热组493例,对 4组体温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高热组肛温与腋温的平均差值在0.19±0.13℃;中等热组肛温与腋温的平均差值在0.33±0.12℃;低热组肛温与腋温的平均差值在0.44±0.16℃;不发热组肛温与腋温平均差值在0.54±0.12℃.且4组肛温与腋温的平均温差经统计学处理均具有显著意义.结论肛温与腋温的测值差异在0~1.1℃.两者之差随着体温升高而缩小,呈反向相关.  相似文献   

2.
小儿肛温和腋温测量值差异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儿肛温和腋温测量值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4~10岁的患儿105例对他们同时进行肛温和腋温测量.结果肛温比腋温至少高0.1℃,最大高2.5℃,平均高0.89℃,与目前临床上通常认为的肛温比腋温高0.5℃的观点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临床上通常在腋温基础上简单加0.5℃代表肛温的做法不正确,对小儿进行体温测量时不宜采用腋温测量法.  相似文献   

3.
光疗新生儿体温测量最佳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新生儿光疗时体温测量的最佳方法。方法:随机选择临床光疗新生儿49例,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同时测量颈温、腋温、背温和肛温。结果:颈温、腋温、背温、肛温的均数±标准差分别为36.851±0.223℃、36.722±0.309℃、37.095±0.250℃、37.202±0.224℃,颈温与肛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腋温与肛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背温与肛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背部测温简便、安全、准确,可作为新生儿光疗时体温测量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发热患儿肛温测量值与腋温测量值加0.6℃之间的差异。方法将101例发热患儿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同时测量肛温与腋温,对肛温测量值与腋温测量值加06℃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热患儿肛温测量值与腋温测量值加0.6℃之间的差值在0~1.7℃之间,发热患儿肛温测量值与腋温测量值加0.6℃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热患儿测量肛温更准确。  相似文献   

5.
魏晓勤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1):2571-2572
目的:观察与探讨危重病患者腋温与肛温的差异,提高体温判断的准确性。方法:选择危重病患者120例,对其同时进行腋温和肛温的测量。以“腋温+0.4℃”值进行分组,37.4℃以下为正常组,37.5~38℃为低热组,38.1~38.9℃为中等热组,39℃以上为高热组,对腋温和肛温值进行比较。结果:危重病患者的“腋温+0.4℃”与“肛温-0.4℃”值相比,体温正常组高0.28℃,低热组高0.32℃,中等热组高0.32℃,高热组高0.3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危重病患者的“腋温+0.4℃”与“肛温-0.4℃”值相比高出0.26~0.38℃,以腋温代表患者的体温,有可能会造成患者体温偏高的误判。  相似文献   

6.
室温对产妇腋温与口温测量值差异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桂花 《护理与康复》2004,3(5):348-348
目的 探讨室温对腋温与口温测量值差异的影响。方法 以自身对照的方法 ,对 5 0 0位产妇在不同室温下同时测量腋温与口温 ,对匹配数据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室温 >2 4℃时 ,腋温近乎等于口温 ,P >0 0 5 ,不必再加 0 3~0 5℃。对特殊情况可根据需要重测口温。结论 室温对腋温与口温测量值差异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环境温度对新生儿肛温、颈温差值的影响。方法将环境温度由低到高分为4组,分别为20.1~24.0℃、24.1~28.0℃、28.1~32.0℃、32.1~36.0℃。测量新生儿肛温与颈温,并将肛温与颈温的差值进行比较。结果环境温度20.1~32.0℃的前3组肛、颈温差值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环境温度>28.0℃的2组肛、颈温差值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差值为≤0.05±0.11℃。结论临床上测量新生儿颈温代表体温时,要考虑到环境温度对肛、颈温差值的影响,环境温度越高其差值越小,当环境温度>28.0℃时(一般为暖箱内),肛颈温差值相对稳定,且颈温可以直接代表肛温。  相似文献   

8.
上肢输液患者两侧腋温测量的对比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探讨测量腋温的正确方法。方法 随机抽取住院患者 175例 ,均采用一侧上肢输液。以普通玻璃体温计 ,在 2 2℃~ 2 6℃的室温下 ,同时测量输液侧与非输液侧腋温。结果 输液侧与非输液侧腋温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且这种差异与患者本身体温是否正常无关。结论 由于输液侧腋温较低 ,对正在采用一侧上肢输液患者腋温测量部位 ,应为非输液侧腋窝 ,以便保证获得正确读数 ,为临床诊治及护理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探讨测量腋温的正确方法.方法随机抽取住院患者175例,均采用一侧上肢输液.以普通玻璃体温计,在22℃~26℃的室温下,同时测量输液侧与非输液侧腋温.结果输液侧与非输液侧腋温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这种差异与患者本身体温是否正常无关.结论由于输液侧腋温较低,对正在采用一侧上肢输液患者腋温测量部位,应为非输液侧腋窝,以便保证获得正确读数,为临床诊治及护理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为新生儿测量体温过程中,我们发现多数新生儿腋温偏高,一般在37—37.6℃,经检查未发现病理体征。为查找腋温偏高的原因,我们选择春、夏、秋季在室温18—29℃的环境下,对140例次新生儿采取腋表和肛表同时测量进行对照,结果发现腋温与肛温无显著差异。现将对照测量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后报告如下。一、测量方法 (一)测量对象为出生1—10天足月正常新生儿,共140例次。 (二)使用上海医用仪表厂出产的体温表和肛表,表间误差±0.1℃。 (三)测量时,对每一新生儿每次均同时测量腋温和肛温。体温表置右腋窝正中,10分钟后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生儿最佳的体温测量方法及水银体温计肛温测量的最佳时间,为临床护理提供可靠依据。方法用自身对照研究的方法对483例新生儿同时测量肛温(分别用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测量)、腋温(电子体温计)、背温(水银体温计)及耳温(耳温仪),并用水银体温计测量0.5min、1min、1.5min、2min、3min时肛温。结果肛温高于其他温度约0.2~0.3℃,腋温、背温及耳温相互之间的差异0.1℃,且腋温背温耳温;电子体温计测量的肛温与水银体温计测量的肛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min时的肛温与3min时的肛温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子体温计可代替水银体温计;新生儿非侵入性测温方法中建议首选腋温测量法,水银体温计测肛温时间可缩短至2min。  相似文献   

12.
探讨上肢输液病人的最佳测量腋温时间和部位.经观察发现输入500ml以上液体的病人在输入500ml时及一次性输入500ml液体者在输液结束后0~10分钟输液侧与输液前腋温对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输入500ml液体的病人宜在输液结束30分钟后测量腋温;输入500ml以上液体的病人在需要测体温而液体又没有输完而不能测口温和肛温时,应选择输液对侧测量腋温.  相似文献   

13.
一日内不同时间口温与腋温测量值变化及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林林 《护理研究》2005,19(22):2023-2023
[目的]观察一日内不同时间口温和腋温测量值变化,并探讨两者关系.[方法]随机选择108名女生,测定一日内不同时间(06:00、13:00和21:00)口温和腋温.[结果]不同时间体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时间口温与腋温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645),口温与腋温测量值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r=0.765,P<0.01),口温与腋温间的差值相对恒定,一般腋温值加上0.30℃~0.36℃可相当于被测对象的口温值.[结论]人体体温在一日中有明显波动,口温与腋温测量值之间存在数量转换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与探讨长期肌肉挛缩老年患者腋温与肛温的差异,提高体温判断的准确性。方法:选择(年龄75~87)岁肌肉挛缩老年患者9例,对其同时进行腋温和肛温测量;共计测量646次,将腋温测量结果与肛温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次肌肉挛缩老年患者实际测得腋温`x s:37.35 0.69℃,肛温`x s:37.76 0.65℃;将“腋温+0.5℃”,“肛温-0.5℃”分别得(37.85 0.69℃),(37.26 0.65℃);转换后腋温高于肛温0.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长期肌肉挛缩老年患者的“腋温+0.5℃”值比“肛温-0.5℃”值高出0.59℃,以腋温代表患者的体温,有可能会造成患者体温偏高的误判。  相似文献   

15.
判断发热以测量体温升高为准。健康成年人腋温多在37℃以下;腋温低于口温0.3℃;而口温又低于肛温0.3℃;测量腋温时间不应少于10min。发热是指体温病理性升高。成年人腋下、口腔或直肠内温度分别超过37℃、37.3℃或37.6℃,昼夜波动超过1℃时,在除外各种生理性因素,如年龄、性别、活动量、情绪、月经周期、餐前餐后、代谢状态、季节变化等情况下,可以认为有发热。  相似文献   

16.
林林 《护理研究》2005,19(10):2023-2023
[目的]观察一日内不同时间口温和腋温测量值变化,并探讨两者关系。[方法]随机选择108名女生,测定一日内不同时间(06:00、13:00和21:00)口温和腋温。[结果]不同时间体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时间口温与腋温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645),口温与腋温测量值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r=0.765,P〈0.01),口温与腋温间的差值相对恒定。一般腋温值加上0.30℃~0.36℃可相当于被测对象的口温值。[结论]人体体温在一日中有明显波动,口温与腋温测量值之间存在数量转换关系。  相似文献   

17.
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腋温与肛温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与探讨长期卧床老年患者腋温与肛温的差异,提高体温判断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75~95岁长期卧床老年患者420例,对其同时进行腋温和肛温测量.以"腋温 0.4°C"值进行分组,37.4°C以内为正常组,37.5~38°C为低热组,38.1~38.9°C为中等热组,39°C以上为高热组,对腋温和肛温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腋温 0.4°C"值与"肛温-0.4°C"值相比,体温正常组高0.28°C,低热组高O.33°C,中等热组高0.33°C,高热组高0.38°C,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腋温 0.4°C"值比"肛温-0.4°C"值高出0.28~0.38°C,以腋温代表患者的体温,有可能会造成患者体温偏高的误判.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体温不同测试方法的研究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通过比较腋温、肛温、耳温三种不同方法在新生儿体温测试中的差异,以寻求简便而准确的新生儿体温测量方法。方法对我院450例新生儿出生后7 d内分别同时测量腋温、肛温、耳温。结果不同的产期和体重的新生儿中肛温、耳温高于腋温,相差约0.3~0.5℃,有显著性差异(P<0.05),肛温、耳温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体温与测量方式、新生儿的产期和体重有关,并认为耳温测量法是新生儿体温测量较简便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体形与口、腋温之差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体形口腋温差值,提高对发热性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按体重与标准体重的差值分为3个组:分别为匀称型、肥胖型、消瘦型.测量口温与腋温,将口腋温之差进行比较后分析.结果3组人群口、腋温之差经统计学分析,3组之间均有很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口温高于腋温0.2~0.4℃"[1]或"口温高于腋温0.3~0.5℃"[2]之间之定义不能一成不变地用于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产妇的腋温和口温差别,以便临床获取产妇正确体温.方法:选择自然分娩和剖宫产产妇各60例,120例产妇共测量体温1 200次,其中两组产妇口温和腋温各测量300次.结果:两组产妇之间的口温和腋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口温和腋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议当产妇产后饮食无规律时,为其测量腋温,测得结果加0.1~0.4 ℃代替口温;产后奶胀哺乳造成腋温数据不稳定时,为其测量口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