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厌氧膜床-曝气生物滤池处理低浓度污水脱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日处理量为 5 0 0m3·d- 1的中试试验研究了影响厌氧膜床 (SAFB) -曝气生物滤池 (BAF)组合工艺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脱氮性能的关键因子 :曝气量与进水水质 .发现在气水比大于 2∶1时 ,TN和NH4 + 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 2 7.84 %和 83.39% ;而在气水比小于 2∶1时 ,TN和NH4 + 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 2 9.15 %和 70 .88% ,所以组合工艺的气水体积比宜控制在 2∶1到 3∶1之间 .当SAFB进水的BOD5/TN比大于 4时 ,反硝化作用不受碳源影响 ;而当BAF进水的CODcr/TN比大于 5时 ,硝化作用受抑制 .  相似文献   

2.
检测代表性的5个水质指标:氨氮(NH3-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5)、固体悬浮物(SS)的去除率,确定沈阳市满堂河污水处理厂最佳的污泥回流比与最佳曝气量.结果表明:回流比为75%,曝气量为34 kg/h时,各指标的去除率达到最大,即污水处理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生活污水传统处理工艺反硝化脱氮能力并在系统内部实现污泥减量,设计水解酸化-缺氧-好氧(H-A-O)生物脱氮及污泥减量组合工艺。试验采用连续运行方式,以实际生活污水为对象,进水化学需氧量(COD)为220~410 mg/L,进水NH4+-N质量浓度为36~58 mg/L,硝化液回流比(r)为300%。试验结果表明:水解酸化作用使原水的可生化性提高60%;系统在无外加碳源和碱度条件下,COD,NH14+-N和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0%,95%和74%,其中总氮(TN)去除效果提高12%;当以污泥水解酸化出水和生活污水作为反硝化碳源时,最大NO3--N反硝化速率分别为0.75 mg/min和0.66 mg/min;H-A-O系统利用水解酸化作用实现剩余污泥减量为37%,同时提高系统的脱氮效果。  相似文献   

4.
控制污水中氮、磷的排放,对于防治水体中富营养化现象是十分重要的.介绍了A/O法脱氮的微生物学原理, 分析了影响其效率的主要因素, 提出了废水处理实践中的可行性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5.
同步脱氮除磷好氧颗粒污泥的特性及其反应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普通絮状活性污泥为种泥.采用人工配制的模拟生活污水,在序批式反应器(SBR)中成功地培养出了同步脱氮除磷好氧颗粒污泥.污泥颗粒粒径大多在0.5~1.0mm,SVI为27.0mL/g,MLVSS/MLSS为86.8%,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和较高的生物量.采用好氧颗粒污泥进行脱氮除磷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颗粒污泥具有良好的同步脱氮除磷和去除有机物的功能.反应周期结束时氨氮、PO4-3-P去除率接近100%,COD去除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6.
CAST分段进水深度脱氮性能及在线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考察循环式活性污泥法(CAST)分段进水深度脱氮在线控制工艺中有机物降解、硝化和反硝化反应过程中氧化还原电位(ORP)及pH值的变化规律,建立这些控制参数与有机物去除、硝化和反硝化反应过程中主要污染物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根据ORP及pH曲线上的特征点适时地停止曝气与进水缺氧搅拌,能更加有效地控制CAST多段进水工艺,达到深度脱氮的目的,并尽可能降低运行成本;当进水COD为155.0~443.6mg/L和NH4+-N质量浓度为57.98~82.40mg/L时,系统最终出水COD(化学需氧量)低于40mg/L,NH+4-N质量浓度低于0.5mg/L,TN(总氮)质量浓度低于2.0mg/L;在17,23和30℃时,升高温度能显著提高系统反硝化效果,反硝化速率随温度上升而递增;当原水有机碳源充足时,分段进水次数增多,由于反硝化速率加快,反应时间缩短,且反应末端外碳源投加量减少;采用CAST分段进水深度脱氮工艺系统除磷性能稳定,且去除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7.
溶解氧浓度对好氧阶段生物脱氮途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连续流一体化生物反应器(CIBR)系统,研究了4种曝气量(0.3,0.6,0.9和1.2 m3/h)对好氧阶段生物脱氮途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曝气量为0.3 m3/h时硝化反应未能顺利进行,其余3种曝气量下均顺利完成硝化反应,曝气量越大,硝化速率越大;总氮(TN)损失量分析表明低曝气量有利于同步硝化反硝化(SND)的发生,当曝气量为0.3 m3/h时TN损失量高达9.76 mg·L-1,当曝气量高于0.3 m3/h时以传统硝化作用为主.研究表明溶解氧(DO)质量浓度影响生物脱氮途径的根本原因是DO影响了氨氧化菌(AOB)、亚硝酸盐氧化菌(NOB)和反硝化菌(DB)的活性,可通过在线控制方式实现各种脱氮途径.  相似文献   

8.
城市污水污泥的处理,是城市污水处理不可缺少和重要环节,对彻底解决好污水处理,防止出现二次污染或者循环污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污水处理中的污泥除磷脱氮工艺从SBR工艺和氧化沟工艺方面进行了对比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废水脱氮的几种处理方法包括 :空气吹脱法、折点加氯法、沸石吸附法、絮凝沉淀法、A/ O法、SBR法及氧化沟法 ,并着重介绍了生化法的处理原理、流程、操作条件及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0.
污水生物脱氮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和环境条件初步探讨了通过严格控制DO、污泥龄、温度、pH值、有机碳源等参数和条件来提高生物脱氮效果,并分析了形成短程硝化—反硝化和全程自养脱氮后带来的显著优点。  相似文献   

11.
利用机械强制通风对制革污泥进行堆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强制通风堆肥技术可使污泥堆肥30d内基本达到腐熟,温度、通气完全满足要求,堆肥结束后,其中有机质、N等养分含量均能达到堆肥的成品要求。  相似文献   

12.
取某氯碱厂正常回流的活性污泥对余氯及五种有机氯化物进行急性生物毒性试验。本研究限于单种毒物,采用对照试验的方法,在小型活性污泥曝气桶中完成。通过检测对照桶和试验桶中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_5)的变化结合镜检结果,得出余氯及五种有机氯化物对活性污泥的最高允许浓度。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污泥含水率和胞外聚合物(EPS)含量的测定,考察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C)和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它们都有助于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CPAM的最佳投药量为0.0106g/100mL污泥,表面活性剂投药量约为0.738g/100mL污泥,分别使污泥滤饼含水率降至80.28%,68.73%.为了进一步探讨表面活性剂对污泥的作用机理,实验通过观察表面活性剂处理前后污泥的电镜扫描照片(SEM)和粒径分布,发现经过表面活性剂处理的污泥原絮团被破坏,污泥表面呈网状结构;占体积分数90%的颗粒粒径都在52m以下,较原泥明显减小.实验表明,表面活性剂主要是通过破坏污泥结构释放内部结合水和溶出EPS来改善污泥脱水性能.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药芯焊丝连轧机的多变量数学模型,通过对轧制过程中系统各部分张力因素的分析,利用奇异摄动和变结构控制理论综合运用的方法,对现有药芯焊丝连轧机系统进行了理论分析与研究和优化,设计了针对药芯焊丝连轧机系统的滑模奇异摄动控制,可有效控制轧件所受张力,保证生产线的正常运行- 通过对系统的仿真实验及结果的比较,控制效果比较满意- 图3 ,参6-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企业调度系统对生产系统实施直接控制所采用的日产量、日产量累计实际与计划差异两种方法及其结合使用的作用,以及控制参数δ、ω的确定方法;探讨了对经营系统实施间接、指导性控制所采用的存量弹性控制方法及其弹性控制参数q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一种对测量仪表和控制器误动作等引起的大扰动或异常值有较好鲁棒性的离散自适应控制策略,并讨论了基于文献[6]的鲁棒辨识算法的自适应控制算法,对确定性线性系统中的稳定性和跟踪最优性、递推参数估计的收敛性和一致性的两定理进行了证明。计算机仿真表明,本文控制算法对大扰动或异常值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最优跟踪特性。  相似文献   

17.
摩擦焊直接能量控制法是一种以摩擦能量为控制对象的闭环控制方法。采用先进的单片机测控及高精度的检测方法,直接检测驱动电机的实时输入功率以获得实时摩擦能量;并以此为闭环控制对象,对焊接过程进行控制,同以往开环控制法相比,克服了工艺参数的波动对接头质量的影响,从而大大减少了焊前工作量;同时也减少也人为因素对接头质量的影响,使焊接质量达到一个新水平。  相似文献   

18.
:从云南、贵州、河北、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等地采集土样 2 8个 ,采用常规平板稀释法分离获得的细菌菌株 4 14个。以茄病镰孢菌为主要靶标菌 ,对分离菌株进行抑菌测定 ,筛选出强拮抗菌13株 ,并用附着在茄子、番茄等上 9种病原菌对其进行拮抗作用测定 ,发现所获拮抗细菌具有广谱抗性。筛选出具广谱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 B0 73、B153,其发酵液中活菌在温室内人工接种条件下进行温室接种防病试验 ,对茄病镰孢菌防治效果分别达 71.1%和 6 1.8% ,并兼具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ABC活性污泥法即是将污泥负荷分为高负荷、一般负荷及低负荷三个区间运行,根据污泥负荷与污泥容积指数的关系进行设计,不仅提高了系统的净化效率,还防止了污泥的膨胀,是目前理想的生物处理新工艺。  相似文献   

20.
通过试验和分析明确了小麦、夏玉米“一体化栽培”的三大理论基础,即作物与气候的时空统一律、两作物栽培生理学特性互补律及一体化栽培的气候学基础;总结发现了两种作物的7个生物学互补特性,提出了7个方面的技术对应关系;并建立了小麦夏玉米一体化栽培的科学新概念,为提高光热利用效率,增加单位土地面积产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