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鳜和乌鳢最适温度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体重47.2-540.2g的鳜和45.0-546.2g的乌鳢的最适摄食和生长温度。结果表明,鳜的最大摄食率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大,在25-35℃之间形成“最适温度平台”,低温(10-25℃)时,乌鳢的最大摄食率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加,在25-30℃之间形成“最适温度平台”,之后随温度的增加而下降,鳜的特定生长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快,在25-35℃“最适温度平台”,乌鳢的特定生长率受体重和温度的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阐明γ-氨基丁酸(GABA)对鳜(Siniperca chuatsi)摄食和食欲的影响, 对鳜脑室注射生理盐水和不同剂量的GABA(50、125、500和2000 μg)。结果显示, 注射125 μg GABA组的鳜在2h内摄食量显著升高。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结果显示, 注射125 μg GABA 0.5h后, 鳜鱼脑中AgRP和NPY mRNA表达量上调, CART和POMC mRNA表达量下调, 都和鳜摄食量增加相一致。相比于对照组, 注射GABA后Leptin-R的mRNA表达量在0.5h和2h都有显著下降。这些结果表明GABA可能通过leptin的信号通路来影响食欲, 进而影响摄食量。研究结果可以为GABA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栖息于横断山地区的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身体状况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本实验对野外、实验室饲养及冷驯化条件下大绒鼠的体重和身体能值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大绒鼠体重及身体能值存在季节性变化,大绒鼠体重及身体能值的平均值3月最低,6月最高,9月次之,11月开始下降.冷驯化条件下大绒鼠的体重和身体能值均显著低于实验室饲养条件下的,说明在季节变化过程中温度可能是影响其体重和身体能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大绒鼠的体重和身体能值的季节变化模式与横断山区的特殊生存环境有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物种对横断山特殊环境的生存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室内研究了体重和温度对黄鳝最大摄食率的影响。在水温相同(20℃)的条件下,随着体重的增加(4.77-144.65 g),黄鳝最大摄食量增加,但最大摄食率呈下降的趋势,两者与体重的相关关系分别为Cmax(g/d•per fish)=5.86×10-2W0.46和RLmax(J/g•d)=611.74W-0.54。初始体重(13-21g)对黄鳝最大摄食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水温(11-38℃)对黄鳝最大摄食率的影响非常明显(p<0.01),最大摄食率和水温的回归方程为:RLmax(J/g•d)=418.56-80.78t+4.73t2-0.074t3。黄鳝的最佳食欲温度为30.8℃,此时最大摄食率为255.46J/g•d。试验发现,南京地区的黄鳝最低摄食温度为8℃。采用方程RLmax(J/g•d)=(1526.49-294.60t+17.25t2-0.27t3)W-0.54能够预测黄鳝在不同体重和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最大摄食率。  相似文献   

5.
以大菱鲆幼鱼(7.56±0.03 g)为试验对象,在水温17~19℃下,设计了4个摄食水平梯度(1.0%、1.5%、2.0%和饱食)和3个投喂频率梯度(1、2和3次·d-1),探讨了不同摄食水平和投喂频率对其生长及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摄食水平的升高,大菱鲆幼鱼的终末体重、相对增重率和摄食率显著升高(P<0.05);特定生长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呈线性升高;湿重、干重、蛋白质和能量转化效率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摄食水平对鱼体的体成分和组间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不同投喂频率下,终末体重、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及转化效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在2次·d-1时取得最大值;投喂频率对鱼体的体成分和组间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O.05).  相似文献   

6.
南方鲇的最大摄食率及其与体重和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谢小军  孙儒泳 《生态学报》1992,12(3):225-231
  相似文献   

7.
连续性干出对孔石莼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孔石莼(Ulva pertusa)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连续性干出对其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0 h)相比,短时间的连续性干出促进孔石莼生长,表现在特定生长率( SGR)升高、叶绿素a含量上升;随着连续性干出时间延长,孔石莼SGR、叶绿素a、蛋白质含量下降,叶绿素b、可溶性糖含量上升;叶绿素a/b比值变化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有利于抵抗干出胁迫.  相似文献   

8.
中华鳖幼鳖的生长模式及身体各部分生化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实验条件下,模拟了中华鳖幼鳖背甲宽随年龄变化的生长曲线,观测了幼鳖身体总干重及内脏,脂肪块,骨骼和其它(肌肉和皮脍)各部分干重与背甲宽的相关关系,并测定了上述身体各部分的生化组成,结果发现幼鳖生长曲线呈S型,用逻辑斯缔生长方程可进行很好的拟合,该方程为:Cw=9.7563/(1+5.8008exp(-0.2301t)(r=0.89,n=420,P〈0.001),幼鳖身体总干重及内脏,脂肪块,骨骼  相似文献   

9.
饥饿和再喂食对泥鳅生化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立新  蔡勋  陈炜 《生态学杂志》2006,25(1):101-104
研究了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在18±0.5℃下,饥饿20 d和恢复喂食8 d的生化组成变化。结果表明,在饥饿初期,泥鳅鱼体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均明显地下降,饥饿15 d后,脂肪的降低量减少并趋于稳定,而蛋白质的含量则进一步显著降低。这表明在饥饿过程中,泥鳅首先动用机体的脂肪和蛋白质提供能源,饥饿至一定程度后则主要利用蛋白质。恢复喂食后这两种物质的含量均迅速回升,其中恢复喂食5 d后,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均达到初始水平。水分和灰分在饥饿过程中呈上升趋势,恢复后便开始下降;饥饿20 d后,鱼体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基本保持不变,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有一定的增加和降低,另外n-3系列脂肪酸含量升高,而n-6系列脂肪酸几乎不变。  相似文献   

10.
饥饿对小规格斑点叉尾鮰体重及鱼体生化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180尾初始体重为(41.9 ± 0.5)g的斑点叉尾鮰放养于18个室内容积为300L的水族箱中进行饥饿处理12周,每箱放10尾,每2周取样一次,研究长期饥饿胁迫下斑点叉尾鮰生长和鱼体生化组成的变化,尤其是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斑点叉尾鮰的体重、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和脂体比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显著降低(p < 0.05);饥饿过程中全鱼的蛋白质、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 < 0.05),水分含量显著增加(p< 0.05),而灰分含量变化不大;肌肉中蛋白质含量前6周变化不显著(p > 0.05),而6周后显著降低(p < 0.05),脂肪、糖原和灰分含量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显著降低(p < 0.05),水分含量显著增加(p < 0.05);肝脏中的蛋白质和水分含量随饥饿时间的延长显著上升(p < 0.05),粗脂肪和糖原的含量则显著下降(p < 0.05);在12周的饥饿时间内,总的必需氨基酸所占的百分比变化不显著(p > 0.05),而总的必需氨基酸和总的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显著增加(p < 0.05);斑点叉尾鮰肌肉中总饱和脂肪酸、总单不饱和脂肪酸和n-6 系列脂肪酸的百分含量显著下降(p < 0.05),而总的n-3系列脂肪酸含量显著增加(p < 0.05)。n-3/n-6脂肪酸的比值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升高(p < 0.05)。以上结果说明:斑点叉尾鮰在饥饿条件下优先动用机体的贮存性物质(脂肪和糖原)作为能源的供给物,而后才被迫动用组织或器官中的功能性物质蛋白质;长期饥饿胁迫下斑点叉尾鮰优先保留必需氨基酸及EPA、DHA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  相似文献   

11.
网湖乌鳢的鳞径与体长关系为:L=0.2423 13.6935S,体长和体重的关系为:W=0.01387L~(3.1694)。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主要参数为:L_∞=72.8cm,W_∞=11064.1g,k=0.2263,t_0=-0.8014,拐点年龄t_i=4.30a,拐点体重W_i=3331.9kg。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现行捕捞应作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2.
鳜鱼消化器官的发育和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本文对鳜鱼从仔鱼到成鱼期的消化器官发育作了一系列观察研究,主要观察了鳜鱼的口腔齿、鳃耙、消化道及消化腺的发育状况,并探讨了消化发育与其食性及摄食行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两种鳜病毒的共感染现象及引起感染细胞的超微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借助细胞培养和电镜技术,揭示了鳜球形病毒(Siniperca chuatsi spherical virus,SCSV)与鳜弹状病毒(Siniperca chuatsi rhabdovirus,SCRV)在草鱼鳍细胞(Grass carp fins,GCF)中共感染的现象。在筛选到敏感鱼类细胞系和建立了 鳜病毒体外增殖系统的基础上,取息典型病毒感染出血症的鳜组织,制备组织悬液,接种到GCF细胞中传代培养, 在攻毒后间隔不同时间收集细胞,对攻毒细胞的超薄切片进行电镜观察。揭示两种形态的鳜病毒可在同一个GCF 细胞中增殖,并描述和分析了病毒复制引起感染细胞的超微病变。本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鱼类重要病毒病害的发 生过程及致病机理。  相似文献   

14.
限食及恢复投喂对春鲤幼鱼摄食、生长和鱼体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活史过程中,因自然界中食物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季节更替或环境剧变等原因,鱼类经常会在生活周期的一定阶段面临食物资源的缺乏而受到饥饿胁迫。不同种类的鱼对饥饿的耐受力和适应性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15.
根据1997年3月—1998年2月在梁子湖取得的672尾乌鳢标本研究了其种群动态及最大持续渔获量。用鳞片鉴定年龄,鳞径与体长的关系为L=2.7683 9.0184S;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0.0126L~(3.0197),体长与体重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_t=81.03×[1-e~(-0.1755(t 0.5690))];W_t=7310×[1-e~(-0.1755(t 0.5690))]~(3.0197)。种群的年总死亡率为0.5232,自然死亡率为0.3049,捕捞死亡率为0.2182。通过比较各种捕捞强度和最小捕捞规格的不同的总渔获量和群体的相对数量,提出获得持续渔获量的捕捞强度F=0.40和最小捕捞年龄t_c=4。  相似文献   

16.
鳜鱼外周血细胞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63,自引:4,他引:63  
本文报道了鳜鱼外周血细胞的显微和亚显微结构。血涂片经过染色,可鉴别出红细胞、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还见到幼稚的正在分裂的红细胞,提示红细胞亦可在外周血液中通过直接分裂产生。白细胞中,血栓细胞体积最小,嗜中性粒细胞体积最大;单核细胞数目最少,血栓细胞数目最多。电镜下,红细胞中可见线粒体和高尔基复合体;淋巴细胞线粒体中可见类似髓样体的板层状结构;血栓细胞和单核细胞与其它鱼类的基本  相似文献   

17.
在不同的摄食水平(饥饿—最大量)及温度(5—15℃)下,对1—5g的真(鱼岁)的摄食量、排粪量、排泄量、代谢量,生长量及生化组成作了测定。真(鱼岁)的最大摄食量随体重及温度增加而增加。食物能量平均有6.5%损失于粪便中,5.1%损失于排泄物中。摄食代谢随摄食量增加而增加。在同一温度下,特定生长率与摄食量的关系是一减速增长曲线。当摄食不受限制时,生长率随温度增加而增加;当摄食受限制时,生长率随温度增加而下降。鱼体的干物质含量及能量含量随摄食量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8.
乌鳢产吲哚金黄杆菌的鉴定及其胞外产物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乌鳢(Channa argus)俗称乌鱼、黑鱼、火头等,因其骨刺少,肉味鲜美,且具有去瘀生薪、生肌补血、滋补调养等多种生理功能,一直广受国内外消费者的亲睐。近十多年来,为顺应国内外贸易市场的需要,我国人工养殖乌鳢迅速发展。但由于高密度养殖、种质退化、环境恶化及人为因素干扰等多种原因,使得养殖乌鳢病害日趋增多,新的病原也不断出现。2013年5—6月,在浙江宁波部分乌鳢养殖池塘出现了批量死亡事件,病鱼主要症状为体表鳞片大面积脱落,有的烂眼、烂鳃、腹部膨胀、皮肤变黄并伴有少量体表出血现象;解剖发现其肝脏颜  相似文献   

19.
采用银浸染,美蓝及H.E染色技术对5尾鳜成鱼的脑干进行了组织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春各主要神经核团及神经束空间构型及走向进行了探讨,旨在为研究鳜脑的功能提供生资料。鳜脑干结构与其它硬骨鱼相似,囊括了除第1对脑神经之外的9对脑神经中枢。并且感觉中枢多集中于脑干背侧;运动中枢集中于脑干腹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