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8 毫秒
1.
典型地质构造的三维地震波形特征及断层的量化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顾北煤矿揭露的地质异常现象(包括断层、层滑及煤层变薄区)与三维地震时间剖面的对比分析,阐述了典型地质构造现象在三维地震时间剖面上的波形特征以及如何在三维地震时间剖面上确定断面和断层落差,使断层得到量化。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LS勘查区具有较好的找煤前景,为了寻找煤炭资源并对勘查区是否有进一步地质工作价值做出评价或总结,对该区进行了二维地震勘探。勘查区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地震数据采集前,参考邻区采集参数,做了井深、药量、井组合等激发参数试验,确定了该区的数据采集方法,保证了原始数据的可靠性。利用静校正、叠加、偏移、速度分析等地震处理技术,获得了较好的地震时间剖面,并通过人机交互地震解释系统对地震资料进行分析解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周寨南勘查区构造中等偏复杂,见煤层数多,煤层有分叉突变现象,岩煤层对比非常困难。通过分析该区煤层赋存特征,解决煤层发育部位和对比框架后,确定煤4层底板油页岩和煤5组底板灰褐色砂质泥岩中可见似鲕状结构作为标志层,运用地震时间剖面中发育3组反射波、地球物理测井曲线图中煤层物性特征不同等对比方法,结合邻区资料,对该区岩煤层进行精细对比,确定了可采煤层空间位置。结果表明,主要可采煤层煤3组、煤5组煤层地震反射波明显,标志层明显,为较稳定的可采煤层,地质勘查成果为该区进行下一步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随着地震勘探从黄土塬巨厚区向黄土塬过渡区推进,激发因素设计难点成了急于解决的问题。黄土塬过渡区黄土层厚度变化剧烈、地表岩性复杂多变和高差大,这体现了典型黄土塬区和基岩出露山区的综合特征。只有有效结合这2种地表激发因素设计,才能获得该类地区科学合理的激发参数。以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陕西建庄区块为例,通过综合试验确定了较适宜的采集激发因素,并根据准确的近地表调查成果做精细逐点的激发因素设计。从黄土塬区向砂泥岩山区过渡,依据黄土层速度设计的组合井逐渐过渡为依据砂泥岩高速层设计的单深井。结果表明,所得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均明显地得到了提高,为黄土塬过渡区资料采集积累了较好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该文通过分析常规解释和地震属性中三瞬技术解释3煤层的煤焦划分问题,详细分析了三瞬剖面,分析这些剖面的特征以及利用这些特征进行地震解释,可直接用来研究地球介质的岩性和构造等问题。该文以微山湖地区为例利用地震属性参数研究了煤焦的划分问题,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6.
针对五亩地区煤资源预查,利用地震勘探技术,通过地震测线时间剖面上地震反射波的地质解释,认识了本区的构造形态、地层产状和含煤地层的分布范围,初步确定了主要可采煤层的深度和范围,圈定了预查区找煤的重点区域,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了评价宁正矿区九龙川井田主采煤层实施煤炭地下气化的可行性,基于FAHP构建煤炭地下气化资源条件评价层次结构模型,建立4个一级评价指标和9个二级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控制因素的权重,分析发现煤岩煤层特征是最关键的指标.根据煤炭地下气化资源条件评价指标隶属函数模糊等级划分情况,对九龙川井田煤层资源条件进行定量分析、赋值并计算隶属矩阵.最后通过权重矩阵与隶属矩阵相乘,根据隶属函数的隶属度最大原则,对比发现煤6层实施地下气化的可行性相对最高,煤8层最低,为宁正矿区九龙川井田实施煤炭地下气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结合南岔煤业井田地质资料,针对晋北黄土塬区复杂地质条件地震勘探进行研究,运用煤炭三维地震炸药与可控震源互补协同勘探技术对其首采区地质勘探,为煤炭三维地震炸药与可控震源互补协同勘探技术在晋北黄土塬区复杂地质条件下实际运用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以地震勘探技术在伊川程子沟一带煤勘查中的应用为例,说明地震勘探方法在找煤工作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通过分析勘查区地质背景,合理布置地震测线,经过试验工作优选了施工参数和资料处理流程,获得了较好的地震时间剖面,结合区内已知地质资料进行综合解释,提供的两个钻探验证钻孔,解释精度较高,取得了很好的找煤效果。为同类地区找煤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更准确地确定薄煤层的厚度和分叉合并范围,以三维地震数据为基础,用测井资料为约束条件进行多井约束下的稀疏脉冲波阻抗反演。通过层位标定确定煤层所对应的波阻抗层,然后提取该波阻抗层的厚度并与钻孔见煤点处的煤层厚度进行拟合匹配,得到三维地震测区的煤层厚度分布规律,经验证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11.
松辽盆地是我国东北部陆相油气型盆地,作为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的新板块,基底地质条件复杂,古中央隆起内幕结构、构造特征认识不清,导致人们对基底岩石的构成存在分歧。利用最新二维地震剖面、测井和重磁数据,对松辽盆地古中央隆起带基底进行重磁、地震联合研究,从而确定中央隆起带基底岩石岩性。通过测井数据与地震属性等方法预测并假设侵入岩体为花岗岩。在地质系统的基础上,构建正演模型来进行地震正演模拟,模拟了地震子波激发得到的炮点记录及偏移剖面。根据收集的重力磁力资料,分析研究了中央隆起带的重力场特征及重力场的地质意义,推断了中央隆起带的断裂构造体系,以地震为约束条件通过建立基底侵入体平均密度值与布格重力异常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以2条地震成果来约束重力异常剖面继而进行拟合解释。研究结果表明,地震正演模拟的时间剖面与实际地震剖面较一致且花岗岩的同相轴与地震剖面侵入岩体同相轴强弱相吻合。中央隆起带地质构造复杂,主要断裂发育在南北、北北东向,控制着中央隆起带内地层的发育,次要断裂发育在东西、北西向,规模相对较小,控制了中央隆起带内局部凸起的范围。拟合试算得到的重力与磁力异常曲线和实测重力与磁力异常曲线相吻合,确定侵入体的密度为2.58 g/cm3左右。综合表明,基底侵入岩岩性为花岗岩。  相似文献   

12.
利用声波测井资料将地震时间剖面反演成波阻抗剖面,揭示了煤岩层空间变化特征,为解释人员提供了一个易于分辨煤层项、底板反射波时间差的视觉平台,从而达到煤层厚度预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胜利煤田是二连盆地群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小型含煤湖盆之一,通过对胜利煤田伊敏组6煤层的煤层气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将成藏条件概括为:单层厚度大于10 m,埋深大于300 m;灰分含量小于20%;顶底板泥岩厚度大于5 m,水力封堵条件良好;地温异常发育区;封闭正断层发育区。综合评价了研究区的煤层气富集有利区,为二连盆地低煤阶煤层气资源评价以及勘探区优选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利用声波测井资料将地震时间剖面反演成波阻抗剖面,揭示了煤岩层空间变化特征,为解释人员提供了一个易于分辨煤层顶、底板反射波时间差的视觉平台,从而达到煤层厚度预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巨厚黄土塬区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陕西关中巨厚黄土塬区三维地震勘探实例,分析了黄土塬区地震勘探存在的技术难点,阐述了工作中采取的技术对策。通过大量野外试验,确定了合适的数据采集方法,获得了信噪比较高的原始资料。通过资料处理及解释工作,获得了丰富的地质成果,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6.
针对红旗煤矿下组煤的地质条件,通过选择合适的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和数据处理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地震时间剖面信噪比,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7.
巨厚黄土塬区地震勘探历来是地震勘探的难点。充分、系统的试验是解决黄土塬区野外数据采集问题的重要前提和保证。结合实例,对巨厚黄土塬区三维地震试验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深井、小药量、多井组合激发,低频或数字化检波器接收,以提高信噪比;加大接收排列、提高覆盖次数,以改善剖面品质。为巨厚黄土塬区开展地震勘探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徐亚兵  吕进英 《中州煤炭》2012,(2):33-34,68
三维地震数据包含了煤厚变化在内的各种地质信息。根据三维地震资料,不仅能够控制落差3 m以上的断层和褶曲,还可以对煤层变薄带的范围进行圈定。结合工程实例说明了根据煤层变薄在地震时间剖面和煤层振幅切片上的表现特征圈定煤层变薄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崔家沟煤矿主要可采煤层为4~(-2)煤,其上发育了一系列的北东和北西—北西西向的褶皱构造,这些褶曲大多对称出现,向斜煤厚,背斜煤薄规律明显,背斜两翼倾角大小控制着煤层厚度变薄速度。为准确勘测薄煤无煤带位置,采用三维地震勘探煤层反射波T0控制4~(-2)煤起伏形态,通过煤层反射波振幅变化预测4~(-2)煤厚度变化,根据这2个特点圈定了崔家沟煤矿三盘区由基底引起的薄煤无煤带范围。经过井下巷道揭露和定向钻验证了三维地震解释的薄煤无煤带范围,证明了该方法在黄陇侏罗纪煤田基底控煤和煤厚变化快的地区的有效性,为三盘区后续工作面布设和巷道掘进提供了有效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对地震地质条件、实地试验测试结果和效果分析的基础上,经多方面论证,确定在山西寿阳潞阳长榆河煤业有限公司勘查区东部进行三维勘探,西部进行二维勘探。经对勘探区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分析,对勘探区的断层、陷落柱和采空区等地质异常体的时间剖面表现特征和空间展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质异常体发育区时间剖面上各煤层反射波组同相轴发生异常;8#煤层采空区主要分布在三维勘探区的中部和西北部,面积约1.831 km2。15#煤层采空地段主要分布在二维勘探区的中南部,面积约1.665 k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