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下肢肌力训练方法和功率车训练方法对30 d-6°头低位卧床引起的下肢肌肉萎缩和功能改变的防护效果.方法 15名男性被试者分为卧床对照组、下肢肌力训练组和功率车训练组,每组5人,在30 d-6°头低位卧床期间,两个运动组共进行了25 d(次)训练,下肢肌力训练组每天进行16 min的训练,功率车训练组每天进行30 min的训练.大、小腿肌肉体积分别于卧床前、卧床第28天和起床后第2天进行了3次测量,下肢等动肌力分别于卧床前和起床后第2、7天进行3次测量.结果 与卧床前相比,卧床第28天下肢肌力训练组平均大腿肌肉体积和小腿肌肉体积下降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功率车训练组的变化介于上述两组之间,两个运动训练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别.起床后第2天对照组左膝伸峰力矩、左膝伸平均功和总功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下肢肌力训练组,但是,右膝的变化则不及左膝明显,对照组卧床后不仅同侧下肢屈伸峰力矩不平衡现象明显增加,而且双膝峰力矩不对称现象也明显增加.结论 下肢肌力训练方法对于30 d-6°头低位卧床引起的下肢肌肉萎缩及其功能改变具有明显的对抗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2.
21d -6°头低位卧床期间运动训练对骨丢失的防护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21 d -6°头低位卧床运动训练对骨质丢失的防护作用. 方法 10名男性青年志愿者分为卧床对照组和卧床训练组,每组5人,卧床期间训练组每天进行1 h的仰卧位功率自行车训练.分别于卧床前和卧床20 d进行了股骨骨密度(BMD)、血清骨钙素(BGP)、羟脯氨酸/肌酐(HOP/Cr)等指标的测量. 结果与卧床前相比,对照组平均股骨BMD下降了5.8%,而训练组下降0.9%,对照组HOP/Cr不仅显著增加而且也显著高于训练组,BGP两组均降低,但是没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21 d -6°头低位卧床运动训练对于骨质丢失具有比较明显的防护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模拟失重对人体骨骼肌体积和肌内乙酰胆碱/肌酸(Cho/Cr)比值的影响,并观察卧床期等张肌肉锻炼的抗肌萎缩作用。方法:10名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进行卧床3周的模拟失重试验,将其随机分为卧床对照组(5人)和卧床运动训练组(5人)。使用核磁共振成像和磁共振波谱观察卧床前后右侧大腿骨骼肌体积,肌四头肌体积和比目鱼肌内Cho/Cr的变化,使用REV9000等速测力系统测试其膝关节伸肌相对峰力矩的变化。结果:两组受试者卧床后右侧大腿骨骼肌体积、肌四头肌体积和膝关节伸肌相对峰力矩除Cho/Cr外均较卧床前显著下降,以股四头肌体积变化最显著。对照组与训练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模拟失重对人体下肢骨骼肌短期内即可出现以伸肌为主的萎缩和膝关节伸肌相对峰力矩的下降。本组数据未能显示出等张运动对抗肌萎缩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关节内损伤后膝关节屈伸肌群的等速向心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Cybex-6000)型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对20例膝关节内损伤后患者的股四头肌绳肌进行等速向心训练。结果表明:经过约5周的训练,患膝屈伸肌群的峰力矩、总作功量、平均功率和力矩加速能量均显著提高,但伸肌群较屈肌群进步慢,且出现屈伸肌群肌力失衡。等速向心训练对伤后肌肉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伸肌群进步缓慢可能与损伤的内在性质有关,加强股四头肌训练对维持屈伸肌力平衡和膝关节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耐力力量复合训练对新兵膝屈伸肌功能的影响 ,选择 2 0名新兵进行为期 4周的耐力力量复合训练 ,训练前后采用Cybex 6 0 0 0型等速运动测试仪对新兵的膝屈伸肌肌力、肌爆发力及肌耐力进行等速测试并加以比较。结果显示 ,训练后双膝屈肌的峰力矩、力矩加速能和耐力比在不同测试速度 (6 0°/s ,180°/s)时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训练前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双膝伸肌的TAE和ER值也有明显的提高 ;峰力矩H/Q值训练后均有提高 ,但训练前后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提示为期 4周的耐力力量复合训练可有效地发展双膝屈肌的肌力、肌爆发力和肌耐力 ,同时应加强力量训练的负荷以全面发展伸肌力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测试前交叉韧带(ACL)断裂患者在重建术前、术后的肌肉力量,评价有、无严格的康复训练计划对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美国产Biodex System 3多关节等速肌力测试系统,以60°/s、120°/s两种速度测定67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及韧带重建术后6个月、12个月患者的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肌力,包括峰力矩(PT)、峰力矩/体重比值(PT/BW)、总功(TW)、平均峰力矩(AVG PT)。将其中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的24人作为康复训练组,另外无严格康复训练计划、自主活动的43人作为未康复训练组。结果:手术前患膝屈、伸肌群的PT、PT/BW、TW、AVG PT较健侧均显著降低;ACL重建术后6个月、12个月,两组患者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肌力均较术前有所提高,其中未康复训练组患侧股四头肌肌力恢复至健侧70%左右,腘绳肌肌力恢复至健侧75%,康复训练组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肌力分别恢复至健侧的80%和85%左右,高于未康复训练组,但与健侧相比仍有差距。结论:康复训练对ACL重建术后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肌力恢复有明显的作用。等速肌力测试是评价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效果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腘绳肌等速离心训练(IEE)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2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1)和治疗组(n=21)。两组患者均分阶段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术后1个月开始使用Biodex等速训练系统进行一周2次的腘绳肌等速离心训练。两组患者于术后1个月和4个月时采用该等速测试系统在60°/s角速度下对患肢进行向心屈、伸膝峰力矩值(PT)、腘绳肌与股四头肌肌力比率(H/Q比率)及屈膝相对峰力矩(PT/BW)的测定,并用量角器对患肢进行主动伸膝角度(AAKE)测定以及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LKSS)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AAKE与LKSS评分统计不区分性别)。结果:术后第1个月,治疗组进行腘绳肌等速离心训练前,两组患者患侧膝关节的屈膝PT、H/Q比率、屈膝PT/BW、AAKE以及LK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4个月,除对照组H/Q比值没有明显改变外,两组患者的其余各项数据均明显优于组内术后第1个月评定所得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各项数据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治疗组H/Q比值及屈膝PT/BW增大最为明显(P<0.01)。结论:腘绳肌等速离心训练能进一步改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主动伸膝角度,增加屈膝肌力并提高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30天-6°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对男性有氧运动耐力的影响并提供一种有效的防护策略。方法 14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年龄18~25岁,身高170~178 cm,体重55~75 kg)参与30 d-6°头低位卧床实验,并被随机分为对照组(CG,n=7)和训练组(EG,n=7)。实验期间,对照组只进行单纯卧床,无任何训练;训练组每天进行1次卧位自行车功量计训练,持续时间为30 min,连续两天训练后第3天休息,训练强度为40%~80%VO2max。分别在卧床实验前1天、卧床第17天、卧床第30天、起床后第6天进行运动心肺功能测试,分析比较VO2max、运动耐受时间等参数。结果与卧床前相比,30 d卧床后对照组VO2max和运动耐受时间分别降低15.4%(P0.05)和18%(P0.05);而训练组VO2max的降低小于5%(P0.05),并且运动耐受时间可保持卧床前水平。结论 30 d-6°头低位卧床导致男性有氧运动能力降低,本研究采用的自行车功量计训练方法能够有效对抗这种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使用电子计算机化动态姿态平衡仪 (CDP)定量评价 - 6°卧床 7d对人体平衡功能的影响及前庭、本体感觉和视觉对人体维持平衡的贡献。方法被试者为 8名健康男性 ,分别于卧床前、起床后、恢复 4d测试感觉整合试验 (SOT)和运动控制试验 (MCT)。结果在SOT试验状态 1 (即睁眼 ,平台和视景环境固定 )、5(即闭眼 ,视景环境固定 ,平台随重心晃动而晃动 ) ,起床后平衡得分与卧床前相比有明显降低 (P <0 .0 5) ,4d后平衡得分恢复正常。在SOT试验状态 1、2 (即闭眼 ,平台和视景环境固定 )、3(即睁眼 ,平台固定 ,视景环境随重心晃动而晃动 ) ,起床后平衡策略得分与卧床前相比有明显降低 (P <0 .0 5) ,4d后恢复正常。本体感觉和视觉 ( 2 /1 ,3/1 )的依赖性起床后比卧床前明显增大 (P <0 .0 5) ,4d后恢复正常。在SOT试验状态 1、4(即睁眼 ,视景环境固定 ,平台随重心晃动而晃动 )、6(即睁眼 ,视景环境和平台都随重心晃动而晃动 ) ,起床后重心排列与卧床前相比有明显的前倾趋势 ,恢复 4d后 ,状态 1、6重心排列恢复正常 ,而状态 4未恢复。MCT试验卧床前后运动反应潜时未发现变化。结论 - 6°HD BR 7d对平衡功能有显著影响 ,人体维持平衡较多的依赖本体感觉及视觉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本实验利用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通过观察和比较30 d卧床期间不同体育锻炼方式对心脏收缩泵血功能的影响,旨在进一步明确体育锻炼对失重后心脏功能变化的对抗效果.为制定我国载人航天时航天员失重对抗方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15名男性健康被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下肢肌力训练组和自行车功率计训练组3组,每组5人对照组仅-6°HDT卧床30 d,不进行任何处理,下肢肌力训练组和自行车功率计训练组在30 d卧床期间分别进行下肢肌力训练和自行车功率计训练.实验期间测量心脏收缩泵血功能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左室射血时间在卧床第22、26天较21、床前显著降低(P<0.05),射血分数在第26天显著性降低(P<0.05),每搏量、心输出量在第1天显著降低(P<0.05).下肢肌力训练组左室射血时间在21、床期间较21、床前均显著降低(P<0.05),每搏量除第5、7天外均显著降低(P<0.05),心输出量在第l、30天显著降低(P<0.05).自行车功率计训练组心脏收缩功能指标在21、床期间均无明显变化,每搏量、心输出量在卧床第1天较卧床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 30 d头低位21、床可引起心脏收缩泵血功能下降,下肢肌力训练和自行车功率计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血管功能,其中自行车功率计训练的对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系统地检索和分析,系统分析头低位卧床期间抗阻训练对下肢肌肉萎缩的改善效果的研究进展。方法在Web of Science、EBSCO、Pubmed、EMBASE等数据库中检索英文文献,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搜索中文文献共870篇,另手动检索文献1篇,受试者共计290名。根据纳入标准筛选后剔除文献852篇,共筛选出18篇文献纳入最终meta分析。结果以Ⅰ型纤维为主的肌肉在头低位卧床过程中萎缩程度较大,协同肌的萎缩虽具有相关性但也存在差异,激活程度较高肌肉萎缩程度较大,单关节肌肉比双关节肌肉萎缩程度大,抗阻训练显著改善伸膝肌群横截面积(P=0.006)、跖屈肌群横截面积(P=0.007)、屈膝肌群体积(P=0.001)、伸膝肌群体积(P0.001)和跖屈肌群体积(P=0.006);未显著改善屈膝肌群横截面积(P=0.170)、背屈肌群横截面积(P=0.410)、背屈肌群体积(P=0.160)。结论卧床期间抗阻运动不能避免下肢肌肉的萎缩,但对部分下肢肌肉萎缩情况有显著改善。目前的训练应注意增加抗阻训练的重复次数,以改善Ⅰ型纤维为主的肌肉,另外还需要对协同肌中各部分肌肉进行孤立的抗阻训练以改善协同肌萎缩的差异。现有的训练方案仍缺乏腘绳肌和胫前肌针对性训练,还需要设计更丰富的抗阻训练动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中国国家女子篮球队运动员膝关节等速肌力特征。方法:选用IsoMed 2000等速测试系统,采用60°/s、180°/s、240°/s三种角速度,测试18名中国女篮国家队运动员膝关节等速肌力。根据场上位置将运动员分为三组:后卫组7人(1、2号位),前锋组6人(3、4号位),中锋组5人(5号位),比较分析三组运动员的测试结果。结果:(1)女篮运动员双侧膝关节慢速测试时(60°/s)屈伸肌峰力矩(PT)显著高于快速测试(180°/s,240°/s),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比值(H/Q)随测试速度增加递增,左右膝H/Q无显著性差异。(2)慢速测试时(60°/s),左右膝关节峰力矩、峰力矩/体重比值、平均功率、H/Q无显著差异。(3)快速测试(240°/s)时,左膝屈肌PT、峰力矩/体重比值(PT/BW)显著高于右膝。180°/s测试时,左膝屈肌平均功率显著高于右膝。(4)60°/s测试时,后卫、前锋、中锋运动员PT、PT/BW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别。180°/s测试时,后卫运动员左膝屈肌PT与前锋、中锋运动员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2),各组间伸肌PT未见显著差异。240°/s测试时,后卫运动员右膝屈、伸肌PT/BW和中锋运动员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后卫、前锋、中锋三组运动员平均功率、H/Q、总功与峰值功率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别。结论:(1)女篮运动员快速测试(240°/s)时左膝屈肌力量强于右膝,反映快速运动时左右膝关节肌力不平衡。(2)不同场上位置女篮运动员膝关节等速肌力快速测试结果有差异性,提示力量训练应根据场上位置进行特异性训练。(3)女篮运动员需加强屈肌快速力量训练,以提高H/Q,预防膝关节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30 d头低位卧床对志愿者腰部核心稳定肌最大抗阻收缩能力、抗疲劳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的影响.方法 14名健康志愿者参加为期30 d的-6°头低位卧床试验(HDBR).测量腰部多裂肌(LM)和竖脊肌(LE)最大平均肌电(AEMG)值、疲劳试验平均功率频率(MPF)、上肢重锤试验的快速反应时间和屈放松试验躯干最大屈曲条件下平均肌电值,评价志愿者腰部核心稳定肌最大抗阻收缩能力、抗疲劳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放松能力.结果 1)LM和LE最大随意收缩AEMG分别下降36%(P<0.05)和47% (P <0.01);2)LM和LE疲劳试验过程中MPF下降率分别提高64%和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LM在最大屈状态下的AEMG提高167%,出现明显的屈放松消失现象;4)LM和LE的快速反应时间分别延长21%和25% (P <0.01).结论 30 d头低位卧床能够显著降低LM和LE的最大抗阻收缩能力、抗疲劳能力、屈放松能力和中枢运动控制效率,其原因可能与神经肌肉运动控制系统的适应性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平衡测试及训练系统联合全身振动系统对半月板关节镜修复术后的康复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自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于中部战区总医院行关节镜下半月板修复术的9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功能锻炼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52)与B组(n=40)。A组采用常规关节镜下半月板修复术联合缝合术治疗。B组采用平衡测试及训练系统联合全身振动系统两种方式治疗。比较两组功能锻炼后的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膝关节的本体感觉功能,膝关节肌力(膝关节屈肌及伸肌的峰力矩),膝关节功能(IKDC评分和Lysholin评分)。结果 B组治疗后优良率为95.00%(38/40),高于A组的76.92%(4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评分低于治疗前,且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屈肌峰力矩、伸肌峰力矩、IKDC评分、Lysholin评分高于治疗前,且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平衡测试及训练系统联合全身振动系统两...  相似文献   

15.
动态姿态平衡检查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体姿态平衡的正常维持依赖于视、前庭和本体感觉系统输入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动态姿态平衡仪能够定量评价直立姿态平衡功能。介绍了计算机化动态姿态平衡仪(CDP)的设计原理,包括感觉整合试验(SOT)和运动控制试验(MCT)的工作手册,以及用于CDP的数据分析技术。利用NeuroComEquiTest程序对我国111名健康志愿者(男69人、女42人;年龄20-59岁),进行了动态姿态平衡测试。结果表明:中国人SOT的平均得分值、MCT实验值与NeuroCom标准值之间没有明显差异。阐述了CDP在临床和航空航天医学中的应用前景,认为CDP对空间运动病和平衡能力的改变机理研究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卧床不同训练方法对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以心率变异性 (HRV)频域变量 ,作为定量评价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变化的指标 ,观察卧床条件下 ,不同训练方法对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变化的影响。方法被试者为 1 5名年龄 1 9~ 2 2岁的健康男性 ,分为对照组、放松训练组和低氧训练组 ,每组 5人 ,头低位 (- 6°)卧床模拟失重时的心血管变化。在对照期 (第 2天 )、卧床期 (第 3、1 4、1 8天 )和恢复期 (第 7天 )记录 2 4h动态心电图 ,采用自回归模型进行 2 4h全程、放松和低氧训练前、中、后的心率变异性谱分析 ,其标准化的低频 (LF % ,0 .0 4~ 0 .1 5Hz)成分表示心交感神经的紧张度 ,标准化的高频 (HF % ,0 .1 5~ 0 .40Hz)成分独立地反映心迷走神经的活性 ,LF/HF的比值表明交感和迷走神经张力的平衡关系。结果卧床期对照组的LF %和HF %成分显著下降 (P <0 .0 5) ,LF/HF无明显变化。放松组在放松训练中HRV谱的HF %成分明显增加 (P <0 .0 5) ,而低氧组在低氧训练中 ,LF %成分显著增加 (P <0 .0 5)。结论卧床使交感和迷走神经的活性都降低 ,放松训练明显提高了迷走神经的兴奋性 ,而低氧训练明显提高了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提示 ,HRV指标有可能作为定量评价失重对抗措施的客观指标 ,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和不对称回波迭代分解水和脂肪成像(IDEAL-IQ)技术定量评估中老年志愿者大腿肌肉脂肪含量的价值及其与肌力的相关性。方法 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间, 前瞻性招募30名年龄为45~70岁的志愿者, 男15名、女15名, 年龄52.5(49.0, 56.3)岁。所有受试者均接受MR扫描, 包括左侧大腿中段横断面T1WI、IDEAL-IQ序列和冠状面T2WI, 勾画左侧大腿中段伸肌群(股四头肌)及屈肌群(腘绳肌)感兴趣区, 获得肌肉横截面积(CSA)、骨骼肌指数(SMI)、肌间脂肪分数(FF)和肌内FF。此外, 选取60°/s、180°/s的角速度对所有受试者左膝关节进行等速肌力测试, 获得膝关节屈、伸肌群的峰力矩(PT)及总功(TW)。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比较不同性别、肌群间CSA、SMI、肌间FF、肌内FF、PT、TW的差异。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法评估大腿肌肉CSA、SMI、肌间FF、肌内FF与PT、TW的相关性。结果男性大腿CSA、PT、TW高于女性(P<0.05...  相似文献   

18.
-6°HDT 7 d胫前肌和腓肠肌肌电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使用计算机化动态姿态平衡仪(CDP,computerizeddynamicposterographaphy)评价-6°HDT7d对人体下肢胫前肌和腓肠肌肌电图影响.方法被试者为8名健康男性,分别于卧床前、起床后、恢复4d测试被试者.结果左、右腿的短潜伏期反应在起床后无明显变化,而中潜伏期反应及长潜伏期反应起床后比实验前明显增强,4d后未恢复.右腿的短反应时程起床后比实验前明显延长,4d后短反应时程未恢复正常.左腿的短反应及中反应曲线下面积起床后比实验前明显增大,4d后短反应曲线下面积恢复正常,而中反应曲线下面积未恢复正常.结论-6°HDT7d对人体下肢胫前肌和腓肠肌肌电图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