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病历摘要患者女性,55岁。因四肢无力3月余、视物成双2个月,加重伴尿急1个月,于2013年10月31日入院。患者入院前3个月(2013年7月中旬)出现双下肢肌力减弱、行走易疲劳,尤以上台阶费力,但下蹲后可自行站起,晨起、休息后症状缓解,晚间或活动后症状加重;约2周后(2013年7月底)出现双上肢肌力减弱,抬手臂或梳头无力,能持握碗筷,不伴肢体麻木、肌束颤等,至当地医院就诊。体格检查:双侧眼睑无下垂,双眼活动自如,双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5-级,腱反射对称,病理征阴性。辅助检查: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无异常发现,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提示波幅递减,未行高频电刺激;腰椎穿刺脑脊液常规及化合物检查均于正常值范  相似文献   

2.
<正>病例摘要患者男性,38岁,农民,因行走不稳、四肢无力3月余,于2017年1月25日入院。患者3月余前(2016年10月3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行走不稳、四肢无力,伴言语不清,尚可行走,无头疼、恶心、呕吐、饮水呛咳、复视等,当地医院行胸部CT检查(2016年10月22日)显示,右侧肺门处结节影(性质待定),右肺中叶、双肺下叶少许炎症性改变;腰椎穿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脂肪样星形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与结果男性患者,48岁。临床表现为左手无名指及小指麻木、活动不利。MRI显示右顶叶占位性病变,伴囊性变,实性区域明显强化。立体定向下行右顶叶肿瘤全切除术。光学显微镜观察肿瘤呈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形态,散在一些胞质丰富、核仁明显的神经元样细胞;以脂肪空泡形成为特征,形似成熟的脂肪细胞,呈灶状相互融合,似微囊性变。肿瘤细胞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S-100蛋白、WT-1蛋白和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以及神经元标志物突触素、微管相关蛋白.2、神经微丝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CD34,不表达异柠檬酸脱氢酶1,P53蛋白呈弱阳性(5%),Ki-67抗原标记指数约为1%。术后随访20个月,肿瘤无复发。结论脂肪样星形细胞瘤为临床少见肿瘤,组织病理学呈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形态,伴显著脂肪样细胞分化,亦可伴神经元样分化。明确诊断需结合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同时应注意与其他伴脂肪样细胞分化或黄色瘤样变的神经上皮组织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4.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68 岁.因头晕、头痛、双眼视力下降1 周,于2008 年9 月18 日入我院治疗.患者于1 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无视物旋转,无耳鸣,无构音障碍,无肢体麻木、无力,当晚出现看白炽灯发红,无明显视力下降,无视物变形;次日凌晨因头痛而苏醒,以前额部胀痛明显,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自行服用"去痛片"后症状好转;清晨双眼视力下降、视物不清.外院头部CT 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5.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48岁。主因突发头痛、呕吐伴意识不清18h,于2013年4月21日入院。入院前18h无明显诱因突发头痛,呈全脑爆发性剧痛,伴非喷射状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和暗红色血性液体。发病后意识状态呈渐进性下降,至入院前2h处于昏迷状态,呼之不应,刺激四肢无反应。病程中无双眼凝视、口角歪斜、肢体抽搐等症状。  相似文献   

6.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54岁.主诉反复四肢抽搐50 d、精神行为异常1个月,于2006年10月23日入我院神经科治疗.患者于2006年9月5日出现左手无力、持物不稳,随即摔倒,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双侧上肢屈曲,双侧下肢伸直,四肢僵硬,双眼向一侧凝视,口角向一侧歪斜,口吐白沫,小便失禁,持续4-5min后自行缓解.  相似文献   

7.
帕金森病为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尽管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线粒体异常是帕金森病发病的关键。本文主要从线粒体动态变化、线粒体自噬、线粒体DNA突变,以及线粒体复合物I抑制等方面对线粒体异常与帕金森病发病的相关性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围手术期管理策略和临床疗效。方法35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70%-99%)患者共实施400例次(双侧狭窄44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分别采用标准式(120例次)、外翻式(255例次)和补片式(25例次)术式,其中368例次未行术中转流。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获成功,12例术后出现缺血性卒中(4例)、脑出血(1例)、声音嘶哑(1例)、癫痫发作(2例)、术后再闭塞(2例)、再狭窄(1例)和切口血肿(1例)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36个月,无一例出现脑卒中和其他严重并发症,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成熟的医疗团队对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成功的意义至关重要。于围手术期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可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对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双侧组)和59例单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单侧组)的治疗情况。双侧组采取双侧钻孔引流或开颅术,单侧组采取单侧钻孔引流或开颅术。结果双侧组:恢复良好39例,随访l,2年未见复发;半年内复发8例;出现并发症7例;死亡2例。单侧组:恢复良好56例,随访1~2年未见复发:半年内复发2例;出现并发症l例;无死亡病例。两组病人在年龄、头外伤史、影像学中线移位、术前合并症、口服抗凝药、术后复发和并发症例数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年龄多较大,术后并发症多。手术以改善临床症状为目的,力求微创、简单、快捷、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咽癌颅底侵犯和转移的发生规律、途径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经病理确诊并经MRI检查发现有颅底侵犯的鼻咽癌病人的MR/资料,对鼻咽癌颅底侵犯方式、发生率及侵犯和转移的解剖部位进行研究。结果本组发生颅底直接侵犯84例(83.2%),颅底转移17例(16.8%)。颅底直接侵犯最易受累的部位依次为蝶窦和鞍底、海绵窦、斜坡、颈内动脉管。颅底转移多发生在颈内动脉管和颈静脉孔区域。结论鼻咽癌早期存在颅底淋巴结转移,通过鼻咽癌颅底侵犯和转移的MRI研究,提高鼻咽癌颅底侵犯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选择合适的靶区和放疗技术,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以达到提高鼻咽癌病人的生存率,改善其生存质量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52岁。主因行走不稳约15 d,2012年8月30日入院。患者入院前约15 d无明显诱因出现行走不稳、易跌倒,但尚可感觉地面平实,曾出现穿鞋上床,伴双侧掌心刺痛及小腿中下段麻木感,无头痛、头晕、复视、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症状。病情呈进行性加重,逐渐进展为不能独立行走、站立,吃饭时不能准确地将勺子送入口中,言语含糊,反应稍迟钝,短时记忆减退。自发病以来精神、食欲欠佳,大小便如常,近2年来体质量下降约10 kg。  相似文献   

12.
<正>病例摘要患者女性,50岁,主因左上肢疼痛、麻木5个月,无力3个月,加重伴双下肢和右上肢相继疼痛、无力1个月,于2015年7月23日入院。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臂外侧持续性刀割样疼痛,可以忍受,伴左前臂外侧及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麻木,否认肢体无力,自行服用"止痛片"后疼痛缓解,但左上肢疼痛进行性加重,外院行颈椎MRI检查  相似文献   

13.
<正>病历摘要患者男性,46岁。主因睡眠增多伴四肢乏力8个月、加重1个月,于2013年11月22日入院。患者8个月前开始出现睡眠增多,常于谈话过程中即入睡但易叫醒,伴双下肢沉重感;1个月后出现睡眠时间延长(17~18 h/d)、程度加深,不易被叫醒,但可自行苏醒,醒后反应迟钝、四肢乏力。外院头部CT显示右侧顶叶低密度影,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采取活血化淤、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具体方案不详),但症状仍逐渐加重,而且日常生活不能完全自理;MRI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14.
<正>患者女性,62岁。主因头晕、恶心2个月,加重伴呕吐、行走不稳20 d,于2014年9月11日入院。患者2个月前(2014年7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症状呈渐进性加重,伴轻度恶心;1个月前(2014年8月)症状明显加重并伴呕吐、行走不稳,表现为步基增宽、向右倾倒且逐渐加重至站立不稳。外院头部MRI显示,大脑半球、侧脑室后角旁斑片状长  相似文献   

15.
正病历摘要患者女性,50岁,主因进行性四肢远端麻木2年,行走不稳2个月,于2016年1月29日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足趾麻木,无活动异常,未予重视。1年前出现双手指尖麻木,逐渐向上进展至腕部,伴前臂发凉感,同时左足趾麻木逐渐向上进展,出现左足和左小腿麻木。当地医院考虑"颈椎病"或"腰椎病",予针灸、按摩、牵引等物理治疗,症状未见明显好转。2个月前逐渐出现右足、右小腿麻木,伴行走不稳,自觉行走时踩棉花感、需注视地面,夜间行走不  相似文献   

16.
正病历摘要患者男性,61 岁,主因四肢麻木、无力 10 个月,于2016年4月28日入院。患者10 个月前(2015年7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间断性瘙痒,可耐受,用力揉搓后缓解,未予特殊处理。自认为"血吸虫病",自行服用吡喹酮7 d(具体剂量不详);10 d后出现双手、双足持续性麻木,无加重、缓解相  相似文献   

17.
<正>病历摘要患者女性,53岁,主因双下肢无力、麻木伴大小便障碍4年,于2016年9月2日入院。患者4年前(2012年10月12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未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伴胸部束带感和后背部麻木、疼痛,热敷后自觉好转;次日(2012年10月13日)清晨出现左下肢无力加重,骑自行车时自觉左脚未踏在踏板上,当晚出现脐部以下麻木、感觉减退,双下肢行走拖步,蹲起不能,伴小便潴留;期间无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无视力障碍,无口眼歪斜、面部麻  相似文献   

18.
<正>病历摘要患者男性,62岁。因行走不稳2年、言语不清1年、右眼睑痉挛4个月,于2014年2月入我院神经科。患者2012年4月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行走不稳、步基宽,走路易向右侧偏斜,伴视物成双、视物模糊,站立时有明确的头晕症状,卧位时减轻,无恶心、呕吐,无视物旋转,无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言语不清,无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与体征。就诊于当地医院,按脑血管病治疗21 d(具体方案不详),出院后继续服用阿司匹林、维拉帕米、银杏叶,上述症状部分缓解,仍步基宽、动作迟缓、右手书写笨拙。2013年3月14日无明显诱因头晕症状加重,行走不稳,步距小、步基宽,说话笨拙,自觉舌不灵活,偶有饮水呛咳,无吞咽困难,无视物旋转,无肢体麻木、乏力。再次至当地医院就诊,头部MRI显示延髓腹侧稍长T1、长T2信号,FLAIR成像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未见异常强化(图1),考虑陈旧性腔隙性梗死,输液治疗2周(具体方案不详),症状无好转。2013年10月逐渐出现右眼不自主挤眼,双腿不耐疲劳,平地仅能行走200 m;2013年12月双手明显失灵,以至于持筷夹菜不稳,家属述其睡眠时鼾声重,说话笨拙症状逐渐加重。当地医院再次行MRI检查显示延髓腹侧长T2信号。2014年2月13日至我院神经科门诊就诊,体格检查:言语模糊,右眼不自主挤眼,眼球水平运动稍差,双手指鼻试验略差,行走缓慢,步基宽,站立不稳,Romberg征阳性,遂以共济失调待查收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发热、感冒、腹泻史,否认口眼干燥、口腔溃疡、光过  相似文献   

19.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62岁。因行走不稳2年、言语不清1年、右眼睑痉挛4个月,于2014年2月入我院神经科。患者2012年4月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行走不稳、步基宽,走路易向右侧偏斜,伴视物成双、视物模糊,站立时有明确的头晕症状,卧位时减轻,无恶心、呕吐,无视物旋转,无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言语不清,无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与体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