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串珠藻目的16个分类单位加上外类群作为研究对象,选取18个性状作为研究基础,得到18×17的数值矩阵,以分支分类学的方法对串珠藻目的系统发育过程进行分析.采用4种方法进行分支分析,其中以最大同步法的运算结果最为合理,分支图最大步长为269,最小步长为35,实际步长为47,简约系数为0.0513.在串珠藻目中,以红索藻科最为原始,它向两个方向演化,其中一大支随着受精丝的明显膨大,演化出串珠藻科;另一大支则有更多的形态特征发生变化,配子体中出现假薄壁组织,中轴节处产生有定数的分枝,出现发达的外皮层,精子囊以精子囊群的方式成块状或带状出现,果孢子体生于外皮层内部,演化出鱼子菜科和裸管藻科.在串珠藻科中,以串珠藻属的串珠藻组较为原始,而假枝藻属和托氏藻属则较为进化.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中国空星藻属(Coelastrum)进行研究整理,确认目前我国产该属植物共15种,3变种和1变型.此外,对国产空星藻属一些种类的分类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掌状美叶藻(Callophyllis palmata Yamada)分布于日本,北美洲西海岸等地,最近发现在中国大连广鹿岛有分布,属于我国新记录种.掌状美叶藻属于红藻门(Rhodophyta)楷膜藻科(Kallymeniaceae)美叶藻属(Callophyllis),主要特点为藻体颜色鲜红,生有根丝细胞.该种与贴生美叶藻C.adnata区别在于直立生长,分枝顶端呈二叉状凹陷;与附着美叶藻C.adhaerens区别在于分枝幅度较宽,可达10 mm以上.  相似文献   

4.
5.
本文对马兰属植物11种2变种1变型的系统发育和分类进行了分支系统学研究,结果表明马兰属可分成三组即心叶组、甘川组和马兰组,它们的演化趋势为心叶组→甘川组→马兰组。同时,本文对种间亲缘关系进行了讨论,认为多形马兰应上升为种,羽裂叶毡毛变形与忌叶马兰合并。  相似文献   

6.
中国串珠藻目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串珠藻目植物已报道2科,5属,40种,区系分析的结果包括9 种分布区类型,其中以中国特有分布占绝对优势,有15种,占38.5%,温带性质明显,种类达到84.6%.种类数的分布以华东、华中和西南地区较为丰富,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分布相对较贫乏,特有种的分布也以华东和西南地区为多.  相似文献   

7.
石登红  陈椽  陈训 《贵州科学》2004,22(3):89-91
本文对泡状饶氏藻的模式产地及贵州部分地区所采饶氏藻属(JaoaFan)植物标本形态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饶氏藻属植物外形为近球形的盘状或不规则囊状的假薄壁组织体,原植体由2层或3层细胞组成,具1个周生片状的色素体,外层细胞表面具或不具表皮毛,无性生殖产生2根或4根鞭毛的动孢子,根据其形态结构特征,其系统位置属于丝藻目(Ulotrichineae)。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中国南海北部凹顶藻物种的多样性以及加快该地的凹顶藻属物种资源开发和利用,本研究利用形态学和解剖学方法,对采自广东汕尾的大型海洋红藻凹顶藻类(Laurencia Complex)进行分类学研究。经鉴定共发现4个物种,即波状软凹藻(Chondrophycus undulatus (Yamada)Garbary et Harper)、凹顶藻(Laurencia chinensis Tseng)、三列凹顶藻(Lt.risticha Tseng,Chang,Xia et Xia)和小瘤栅凹藻(Palisada parvipapillata (Tseng)Nam)。文中对此4种凹顶藻类物种的内、外部形态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与介绍,并结合生物冷冻切片技术,获得了各个物种较清晰的解剖学特征图片,对未来凹顶藻类物种的鉴定提供一定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22个广义的形态学性状,对木犀属进行了分支系统学分析,利用PAUP*计算机程序分别构建了最大简约树(MP)和距离树(NJ、UPGMA),所得树的拓扑结构基本一致.基本上支持P.S.Green的经典分类,圆锥花序组聚为一类,管花木犀组、离瓣木犀组和木犀组聚为一类.木犀组又可以分为2个分支:蒙自桂花、毛木犀、齿叶木犀、岛屿木犀、柊树、坛花木犀、毛柄木犀、狭叶木犀、宁波木犀聚为一个分支;野桂花、桂花、网脉木犀、短丝木犀、显脉木犀、细脉木犀、石山桂、高氏锐叶木犀、红柄木犀和锐叶木犀聚为另外一个分支.除了红柄木犀和无脉木犀外,其结果与经典分类完全相同.不过,管花木犀组、离瓣木犀组和木犀组之间的亲缘关系,在本研究中无法确定,需要分子手段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的卵囊藻属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西省的卵囊藻属植物进行了鉴定,共得该属植物8种,除波吉卵囊藻OocystisborgeiSnow外,均为山西省新记录,其中不规则卵囊藻O.iregularis(Petkof)Printz为中国新记录。  相似文献   

11.
为了对中国齿甲类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运用支序分析方法和Hennig86程序研究了齿甲属(鞘翅目:拟步甲科)全部中国已知种类的系统发育关系,根据支序所得最简约树(步长L=149,CI值为25,RI值为46)制作的支序图首次提出该属中国种类系统发育关系假设,并由此推断出中国齿甲属物种分化强烈,来源和演化路线复杂.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指环虫科中黄颡四锚虫、鳙指环虫和锚盘虫的精子结构.精子呈细丝状,有一根“9十1”结构的鞭毛,一个线粒体和一个细胞核.三种不同属的单殖吸虫精子在超微结构上有所差异,本文就这些差异与半殖吸虫系统进化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15.
1992年10月至1993年9月间,对分布于山西太原晋祠泉的弧形胶串珠藻Batrachos permum arcuatum生长的物候期进行了研究.定期测定水温、pH值、流速、藻体出现频度、平均盖度和藻体的一些形态特征.结果表明:(1)晋祠泉水体温度、pH和流速季节变化幅度不大;(2)藻体的出现频度和盖度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从秋季到次年的春季逐渐增加,生长最旺盛的时期在5月份;(3)藻体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从晚秋到早夏生长良好,在春末夏初生长达到高峰,而且藻体各部分的生长和发育基本上同步.  相似文献   

16.
支序生物地理学经过20年的方法形成、成熟和完善,现已在动物、植物及昆虫的一类群得到了应用,同时也在评价生物地理区划中区域的关系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相对于数量众多的生物门类和种类来说还远远不够。从研究的地区来看,一般研究的范围划分比较组,只能在说明大区和亚区的关系上起作用。目前支序生物地理学的发展有以下3个方向:不断完善方法体系;在更多的生物类群和地理范围得到应用;在更小的区域范围(地区和省)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详细报道和描述了5种产于中国的细枝藓属Lindbergia(Musci,Leskeaceae)植物及其特征.其中齿叶细枝藓Lindbergia Gao.Cao&Wang是首次报道;中华细枝藓L.sinensis(C.Muell.)Broth.和短叶细枝藓L.brevifolia Cao是中国特有种;细枝藓L.brachy-ptera(Mitt.)Kindb.和疣齿细枝藓L.austinii(Sull.)Broth.是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常见种;粗网细枝藓Leskea magniretis C.Muell.是中华细枝藓Lindbergia(C.Muell.)Broth.的一个新异名.  相似文献   

18.
A total of 719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EST) clustered into 329 non?redundant EST groups are obtained from the sporophyte cDNA library of red algae, Porphyra yezoensis. Gene Ontology (GO) analysis is employed in characterizing 60 strictest annotated unique genes out of the 329 EST groups and some domains such as COX1, Sod-Fe-C, GST-N, SHMT, and RNase-PH related to the enzymes and proteins functioning in cells have been identified by HMMPFAM search. As its leafy gametophyte, the similar codon usage with strong bias is found in P. yezoensis filamentous sporophyte, regardless of some differences found in given amino acids. The average GC content of the 329 unique genes is 53.0%. In contrast, the third nucleotide of codon exhibits a higher GC content (72%) than that of the first (58%) and the second (42%) nucleotides. Similarity search of the present study shows a novel EST ratio of 60.2%, which is against the Porphyra ESTs database, suggesting further investigations towards elucida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rphyra functional geno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