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水针压力对水刺非织造布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改变水刺非织造布定量、生产速度、水压分布为实验手段,研究其对水刺非织造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定量的水刺布,需要与相应的压力相匹配,一定定量的水刺布需要与相应的速度相匹配;对于45g/m^2的合成革基布,水压以“从低到高再降低分布”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
为了改善面膜基布与脸部皮肤贴合性差、易翘起、吸液效果较差、皮肤有破损时不宜使用等缺点,对贴式面膜基布进行了开发研究.采用壳聚糖和粘胶纤维混纺的方法,对梳理、铺网、水刺等工艺进行优化设计,制备7种不同比例的壳聚糖/粘胶纤维水刺非织造材料用于面膜基布,对试样的缠结效果、力学性能、柔软性、透气性、保液率、抑菌性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着壳聚糖纤维比例的增加,试样缠结系数呈下降趋势,试样的断裂强度减小,壳聚糖纤维含量较多的水刺非织造布柔软性、透气性好,保水性能高,抑菌效果明显.当壳聚糖纤维含量达到10%时,水针能量A、B下的透气量分别可达到2 805和2 750 L/(m2·s),干态下的纵向断裂强度可达到60、66.5 N/5 cm,横向断裂强度可达到21.5、21.75 N/5 cm,试样的保液率分别高达1082.5%和1 047.5%,对大肠杆菌和金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达到29.5%和34%,达到了纺织品抗菌性能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超纤合成革基布的致密性,首先采用熔融纺丝法制备了高收缩聚酯(HSPET)纤维,得到最佳纺丝和牵伸条件;再采用针刺法得到HSPET纤维/海岛复合纤维针刺非织造布,经NaOH开纤处理得到超纤合成革针刺非织造基布;研究共混比例对超纤合成革针刺非织造基布致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海岛复合纤维与高收缩聚酯纤维的比例为7∶3时,处理后共混针刺非织造布的致密性最好,所得针刺非织造布纵向断裂强力148.5 N和撕裂强力34.2 N,横向断裂强力75.3 N和撕破强力65.4 N,透气率和透湿率分别为603.5 L/(m~2·s)和90 g/(m~2·h);以该针刺非织造布为原料,制得的超纤合成革力学性能优异,透气率为113 L/(m~2·s)。  相似文献   

4.
利用DSC,IR,X-ray衍射及SEM等手段对人工皮革用基布试样的化学结构及物理形态结构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结果确认,该人工皮革基布是以PA6为“岛”,以改性PET为“海”,采用复合纺丝法制成的具有16个“岛”的“海-岛”型复合纤维针刺非织造布;复合纤维的线密度为3.4dtex,其中PA6质量分数为70%左右,将该笔合纤维构成的非织造布用热碱水处理后,“海”组分会被水解而去除,“岛”组分则被剥离  相似文献   

5.
将聚酰胺6(PA6)与易水解性聚酯(EHDPET)以体积比7/3的比例在工业规模的生产装置上进行熔体共混纺丝,再经拉伸→定型→卷曲→切断等切加工制得短纤维。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共混纤维经碱水解及甲酸溶解后的形态结构,确认经碱水解处理后的纤维呈多孔中空藕状,而甲酸溶解后则呈超细纤维状,因此原共混纤维是以PA6为连续相,以EHDPET为分散相的海-岛型复合纤维,并从流变学实验结果解释了该结构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探讨粉末吉非织造基布对聚氨酯合成革的力学贡献,实验数据表明基布的结构参数对合成革有显著的影响,基布中纤维变粗会使PU合成革强力,柔软度有所下降;基布中粉末含理增加,基布的强度和抗弯刚度要增加;但基布中的粉末含量增加没有引起合成革强度的明显变化,对抗旬度则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扼要介绍了聚酰胺酯的制备方法,重点讨论了聚酰胺酯的研究进展及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在聚酯中引入酰胺基可制得多种类型的改性聚酯,如提高模量,增加原聚酯的吸湿性,改善熔融行为等,并可制得弹性纤维。聚酰胺酯是兼具聚酯和聚酰胺两优良性能的一类材料。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研究了PBT/PET共聚酯及其纤维热性能与形态结构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PBT/PET共聚酯高温稳定性好,其结晶结构为PBT/PET共晶结构,随PBT含量增加,其熔融热增加,熔点下降,PBT/PET共聚纤维的熔融热随拉伸倍数增加而增加,这表明纤维结晶度随拉伸倍数而增加.适宜于PBT/PET共聚纤维的拉伸温度为80℃.  相似文献   

9.
以聚四氢呋喃醚二醇(PTMG)、聚酯多元醇和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等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一种适于超纤软质基布用的聚氨酯(SKD-04型)树脂,对合成产品进行了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差热扫描量热(DSC)分析及其相关性能和应用性能的分析。结果表明;SKD-04型树脂稳定且粘度和固含量等符合加工参数,与非织造布有良好的复合性,具备适当的凝胶速度、优良的成皮性、抗反卷性和较小的收缩率,其成膜柔软弹性好,干膜耐水解及耐碱优良;聚氨酯树脂基布拉伸负荷、撕裂负荷、剥离强度均达到了产品要求,且基布耐碱强力保留率在85%左右。  相似文献   

10.
在微型熔融纺丝机上对PHB/PET/HQ-TPA液晶共聚酯进行了纺丝实验,初生纤维在N2保护下进行热处理,并对初生纤维及热处理后的纤维进行了特性粘度,密度及力学性能的测试。  相似文献   

11.
在热致液晶性60PHB/PET共聚酯(LCP)与聚酰胺6(PA6)的共混体系中引入了增容剂;讨论了增容剂对PA6/LCP原位复俣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界面性能,结晶行为、流变行为,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使用PRT-1型热天平,测定了PHB/PET二元体系液晶共聚酯的动态热失重曲线,对该体系液晶共聚酯的热分解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并用微滴法求出了实验下热分解反应的级数n及活化能e。  相似文献   

13.
CDP/PETRc共混聚酯及纤维染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CDP/PETRc共混聚酯进行了研究.采用不同三单含量的CDP与PETRc进行两种比例的共混,通过DTA、DSC、SEM测试,对共混聚酯的热性能,流动性,相容性进行了研究;对共混聚酯纤维的上染率进行平行比较,考察共混聚酯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随着CDP/PETRc共混聚酯中的三单体SIPE含量的增加,共混聚酯熔点下降,冷结晶温度上升,流动性能变好,相容性增强,纤维染色的上染率增加,并出现两次突增.  相似文献   

14.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聚苯胺/改性聚酯复合导电纤维,分析盐酸浓度、氧化剂浓度、纤维在苯胺中的浸泡时间以及反应时间对纤维电导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改性聚酯纤维制得的导电纤维的导电性能较好,当盐酸浓度1.0mol/L,氧化剂浓度0.02mol/L,纤维在苯胺中的浸泡时间1h,反应时间1~2h时制得的纤维体积电阻率较佳。制备的导电纤维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5.
为得到性能优异的防刺材料,制备了聚氨酯/芳纶平纹织物复合材料,讨论不同涂层工艺、聚氨酯类型和叠加结构对防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和湿法涂层、干法直涂工艺相比,使用转移涂层工艺的复合织物防刺性能较优;而高模量聚碳酸酯型聚氨酯复合芳纶平纹织物能明显提高其防刺性能,在动态穿刺试验中穿透层数仅为31层,采用双侧涂覆工艺能进一步增强防刺效果,穿刺层数减少至27层;在面密度相同的情况下,芳纶基布在外侧各5层、中间为20层复合织物的叠加结构更能起到防护作用,可使得位于下层的5层芳纶基布不被洞穿.  相似文献   

16.
水性聚氨酯对棉织物抗皱整理配方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自制的纯聚酯型水性聚氨酯和聚酯/聚醚混合型的水性聚氨酯整理剂分别用于棉织物的抗皱整理,对整理后的织物进行水洗.结果表明,聚酯/聚醚混合型的整理剂抗皱效果明显好于纯聚酯型的整理剂.其最优水性聚氨酯整理配方为:聚酯多元醇分子量1000,聚酯/聚醚比例为3:2,尺值2.2,DMPA用量4.5%.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两步法对海藻/铜氨混纺水刺面膜基布进行凝胶化改性,得到了遇水立即凝胶的面膜基布,并将其与市场上5种面膜进行性能比较。结果表明,改性后海藻/铜氨面膜基布面密度为31.44g/m^2,厚度仅有0.116mm,透气性达到了4317.8mm/s,与传统面膜相比,不仅"轻"、"薄",而且更透气。改性后海藻/铜氨面膜基布由于蒸发作用造成的损失最小,蒸发率仅为26.074%。而其保水量在20min内达到0.03561g/cm^2,一片面膜可为皮肤补充10.683g水分。而作为新型面膜,海藻/铜氨面膜具有优异的吸附金属的能力,对镉的吸附量达到1.35221mg/cm^2,是一款理想的新型功能性面膜。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水溶液聚合法,以丙烯酸(AA)、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丙烯酰胺(AM)和聚乙烯醇(PVA)为原料,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分别合成AA/AMPS共聚物和AA/AMPS/AM共聚物,然后进行湿法纺丝,制得高吸水纤维并测定其吸(盐)水倍率.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配比条件下,二元共聚吸水纤维随AMPS加入量增大,吸(盐)水倍率也随之增大;三元共聚吸水纤维随AMPS加入量增大,吸(盐)水倍率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以聚酯胶和聚酰胺胶为原料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加热共熔,通过大分子链交换反应制备织物用聚酯酰胺热熔胶的方法。用聚酯胶的溶剂对所得产品进行溶取试验并且通过红外光谱分析都证明了链交换反应的存在。用该法所得产品粘接强度大,既耐水洗又耐干洗,适用于粘合衬生产。  相似文献   

20.
采用芳纶基布增强芳纶针刺非织造布与PTFE基布增强芳纶针刺非织造布为研究对象,对其表面形态、孔径、透气性进行测试评价,根据试验数据可以得出结纶:两种织物烧毛面的纤维头端都有孔洞,部分中空,未烧毛面的表面纤维形态光滑,略有凹槽;芳纶基布增强非织造布比PTFE基布增强非织造布的透气性更好,孔径分布范围更广,说明大部分气体都经大孔径孔隙流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