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3~12月期间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为A组,65例完全性脑梗死患者为B组,65例健康同龄者为C组,检测并比较三组受检者的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同时比较A组和B组患者中不同NIHSS评分患者的检测结果,将A组中不同时间点的检测结果也进行比较.结果 A组患者的外周血内皮祖细胞CD34、CD34/CD133、CD34/KDR及KDR分别为(13.36±1.52)%、(6.98±0.78)%、(4.82±0.45)%及(30.64±2.42)%,均低于B组的(21.52±1.99)%、(14.64±1.56)%、(9.32±0.78)%、(38.98±2.90)%及C组的(30.78±2.56)%、(20.52±1.96)%、(15.45±1.22)%、(50.45±3.62)%,B组则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中不同NIHSS评分患者的上述各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检测结果均低于B组中相同NIHSS评分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患者发病后第2、5及7天时的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检测结果明显低于其他时间点检测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呈现低表达状态,且神经缺损越严重的患者其表达水平越低,对其表达的监测有助于临床做出诊断及治疗措施的制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度强化胰岛素治疗对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OPCAB)术后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行OPCAB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24例,A组为胰岛素一般治疗,B组为中度胰岛素强化治疗,C组为强化胰岛素治疗,对术后早期乳酸、心律失常、机械通气时间和低血糖发生率进行统计。结果:A组乳酸水平2.3±0.95 mmol/L、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33.3%及术后机械通气时间9.42±3.76 h,B组分别为1.9±0.99 mmol/L、8.3%、7.41±1.55 h,C组分别为1.6±0.45 mmol/L、12.5%、7.28±1.47 h,B组、C组与A组乳酸水平、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术后乳酸、术后心律失常率、机械通气时间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血糖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围手术期采用强化胰岛素治疗及中度强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均可改善患者早期预后,但强化胰岛素治疗有发生低血糖风险,中度胰岛素强化治疗更可取。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塞(AMI)中不典型AMI的临床特点。方法将152例根据发病时有无心绞痛主诉分为不典型组56例(A组)和典型组96例(B组),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组发病年龄(80.0±3.6岁)高于B组(57.0±5.8岁),合并心律失常、糖尿病发生率高于B组,住院病死率A组(16.07%)高于B组(3.1%),P均<0.01。高血压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不典型AMI发病前可无心绞痛症状,多发于老年人及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多,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血压控制对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再出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105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93例SICH患者临床资料,按照血压控制情况分为A(<140/80 mmHg)、B(140/80~160/100 mmHg)、C(>160/100 mmHg)3组,分析各组患者发病1周血肿体积、神经功能缺损、再出血发生率变化情况.结果 与入院时患者血肿体积(18.93±7.26)mL比较,A组患者治疗后第7 天体积(19.18±9.43)mL无明显扩大(P>0.05);B、C组患者治疗后第7天体积分别为(22.40±8.52)mL、(24.11±9.20)mL,与入院时患者血肿体积(18.85±7.34)mL和(18.96±7.58)mL比较,明显上升,且C组上升更为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患者再出血发生率为5.2%、14.5%和2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患者治疗后第7 天无再出血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9.35±1.02)分、(9.68±1.14)分、(9.70±1.25)分,均较入院时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治疗后第7 天再出血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14.91±1.45)分、(15.82±1.77)分、(16.95±1.48)分,均较入院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良好的血压控制有助于降低SICH患者再出血风险,降低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5.
黄晓梅 《河北医学》2016,(5):803-806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QRS碎裂波( fQRS)诊断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20例心肌梗死患者,均给予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检查,其中36例左室射血分数( LVEF)下降合并fQRS,列为A组,35例单纯LVEF下降,列为B组,25例单纯表现为fQRS,列为C组,24例LVEF正常并无fQRS,比较四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等级分布及冠脉造影结果。结果:①A、B、C、D组患者多支血管累及率分别为69.44%、57.14%、52%、37.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管完全闭塞发生率分别为69.14%、51.43%、36%、12.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A、B、C、D组患者Ⅲ~Ⅴ级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分别为94.44%(34/36)、71.43%(25/35)、72%(18/25)、29.17%(7/2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LVEF下降合并fQRS心肌梗死患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完全性闭塞发生率较高,LVEF联合fQRS对高危心肌梗死预警有显著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频发室性流出道早搏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患者的射频消融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60例患者非持续性室速和频发性室性早搏进行了导管射频消融。男 38例 ,女 2 2例 ,年龄 ( 4 6 2± 7 1 )岁 ,采用起搏标测和激动顺序标测 ,确定室速和室性早搏的起源部位 ,前者以起搏时与室早QRS波形态完全相同点为消融靶点 ,后者以早搏时最早心室激动点为消融靶点。结果  60例室早室速与多数起源于心室流出道 ,右室流出道室早室速QRS呈左束支阻滞形态 ;左室流出道室早室速QRS波均呈右束支阻滞形态。消融即刻成功率 96 6 % ( 5 8/60 )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消融前室早数为( 2 0 4 1 6± 1 891 )次 ,室速 ( 31 4± 73)阵次 ,消融后室早数 ( 1 2 2± 1 40 )次 (P <0 0 0 1 ) ,无室速再发。所有病人无任何并发症。随访 ( 1 9± 6)月未服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的 ,复发率为 3 4% ( 2 /5 8) ,随访期间亦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导管射频消融可有效而安全地消除正常心脏单形室早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7.
邱菊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9):1210-1211
目的:探讨心电图检测中QRS波群终末变形对判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收治的AMI患者按照首次心电图诊断有无QRS波群终末变形分成A组和B组,经相同的治疗方式后,比较2组的预后。结果:A组吸烟史占75.0%,心绞痛史占62.5%,均明显高于B组的37.5%、25.0%(P<0.01),A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47.0%,高于B组的18.8%(P<0.01),左室射血分数水平(43±12)%低于B组的(53±11)%(P<0.01)。结论:心电图检测中QRS波终末变形作为评估AMI预后的重要指标,可以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更加科学准确的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择取120例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将未行机械辅助通气患者随机分为A组及B组,行机械辅助通气患者随机分为C组及D组,其中A组及C组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早期每日进行呼吸功能训练、体位排痰引流、体位适应性训练等系统康复治疗,B组及D组仅给予内科支持治疗,各30例。2周后予以评定,比较 A/B,C/D 4组患者的 APACHE II评分,呼吸指数,抗生素应用剂量、时间,并发症发生率,ICU 住院时间、日常生活能力等指标,同时对C组及D组患者机械辅助通气时间、最高 FiO2、最低 PaO2进行比较。结果与A,B,D组相比,C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10.00%)最高,呼吸功能指数(0.61±0.31)%]最高,APACHE II(15.09±5.17)分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D组相比,C组病患PaO2较低(95.55±12.46)mmHg,辅助通气时长明显偏低(17.46±5.28)h,FiO2值明显偏高(20.39±4.28)%,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老年卒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使用早期康复治疗,可全面提升患者呼吸功能,确保呼吸顺畅,提升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比较脑电双频指数(BIS)和收缩压(SBP)调控异丙酚麻醉深度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身体状况分级(SAS)Ⅰ级子宫肌瘤患者40例,随机分为BIS(B)组和SBP(S)组,分别以BIS和SBP作为麻醉深度指标调控异丙酚输注速度,比较两组患者麻醉维持期BIS和SBP与设定目标值的一致性,患者苏醒时间和异丙酚用量。结果:B组BIS值维持在控制目标范围50±10内的时间点数占总记录时间点(89±10)%,显著高于S组(49±29)% (P<0.001);BIS<40的发生率B组(9±10)%、S组(44±31)%,BIS>60的发生率B组(2±2)%、S组(7±16)% (P<0.01)。S组控制在目标范围内SBP时间点数占总时间点(34±31)%,而B组则为(51±27)% (P<0.05)。两组低血压的发生率B组为(41±33) %,S组(64±31)%;高血压发生率B组(7±11)%、S组(1±2)% (P<0.05)。B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均显著低于S组(P<0.05),异丙酚用量也少于S组(P<0.05)。结论:与传统的SBP调节麻醉相比,BIS指导异丙酚麻醉更易于维持患者麻醉深度和血液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免疫抑制剂不同用法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艳姣  王群  刘志民  杨晓玲 《上海医学》2005,28(12):1033-1036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在甲状腺相关性眼病(GO)治疗中应用方法。方法120例确诊为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伴GO患者随机分为A、B、C、D 4组,A组为对照组,口服常规抗甲亢药(丙基硫氧嘧啶、他巴唑、甲状腺片)等,不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B组口服常规抗甲亢药同时接受甲泼尼龙0.5 g加入生理盐水250ml及环磷酰胺0.2 g加入生理盐水50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3 d,间隔5~7 d重复用,共3~5个疗程,冲击间歇期未行其他治疗;C组在B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在间隔期于甲状腺内注射地塞米松5 mg加环磷酰胺50 mg,1次/d;B、C两组冲击结束后肌肉注射二丙酸倍他米松7 mg,第1个月时,间隔15 d用1次,第2个月时,间隔1个月用1次,第3个月后停用。D组:在口服常规抗甲亢药同时接受地塞米松5 mg加环磷酰胺50mg甲状腺内注射,1次/d×10 d,以后改为每周2次×4次,每周1次×4次,每2周1次×2次,每月1次×2次后停用。结果B、C组治疗前、后突眼度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A、D组治疗前、后突眼度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B、C、D组平均突眼度减轻(2.0±1.3)mm、(2.1±1.2)mm和(1.0±0.3)mm;B、C、D组分别与A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A、B、C、D组治疗前、后甲状腺体积显著缩小(P值分别为<0.05和<0.01),C、D组甲状腺体积缩小差值分别为(18.7±8.2)mm3和(19.4±9.2)mm3,显著高于A组(4.7±1.2)mm3、B组(7.5±22.2)mm3(P<0.01)。A、B、C、D组甲状腺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2.8±1.3)、(2.6±1.1)、(1.3±0.8)、(1.2±0.7)个月,其中C、D组显著短于A、B组(P<0.01)。结论免疫抑制剂静脉冲击联合甲状腺内注射治疗GO、甲状腺肿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患者较易耐受。联用比单一种用法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对缺氧缺血神经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以及凋亡过程中对神经生长因子(NGF)蛋白及NGF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新生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7 d,作为空白对照组(A组),用50μmol/L谷氨酸浸泡处理后建立缺氧缺血细胞损伤模型(B组/模型组),将CCK-8分别以浓度1×10-6 mol/L (C组)、1×10-7 mol/L (D组)、1×10-8 mol/L (E组)进行干预,作用后继续培养细胞24 h,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免疫细胞化学检测NGF蛋白表达,原位杂交技术检测NGF mRNA表达。结果 A组细胞有少量凋亡,凋亡率为(8.49±4.54)%,C组和D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87±5.64)%、(7.84±4.19)%,较B组的(17.53±6.93)%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组凋亡率为(13.27±3.41)%,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未检测出NGF蛋白表达(OD值0),C组[OD值(0.3432±0.00681)]和D组[OD值(0.3012±0.00187)]较B组[OD值(0.2837±0.00769)] NGF蛋白表达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OD值(0.2752±0.00373)]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少量NGF mRNA表达[OD值(0.2866±0.00441)],C组[OD值(0.3474±0.01004)]和D组[OD值(0.3294±0.01922)]较B组[OD值0.3012±0.00187)] NGF mRNA表达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OD值(0.2968±0.00378)]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CK-8能够抑制缺氧缺血细胞模型凋亡,减轻神经细胞损伤的程度,其神经保护机制与促进NGF蛋白及NGF mRNA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主动脉根部顺应性对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56例,其中 主动脉根部内径大于3.5cm者28例(A组),主动脉根部内径小于或等于3.5cm者28例(B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非2型糖尿病患者24例(C组)。用食道超声检测主动脉根部扩张度和僵硬度,同时检测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结果2型糖尿病组扩张度(D)为2.89±0.75(10~6cm~2/dgn),僵硬度(β)为5.35±2.83;对照组(C)组分别为3.48±0.94(10~(-6)cm~2/dgn),β值为6.54±2.61;B组分别为2.95±0.70(10~(-6)cm~2/dgn),5.13±2.45,两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型糖尿病患者D值与CFR呈显著正相关(r=0.373 p<0.05);β值与CFR呈显著负相关(r=-0.396p<0.0025);A组2型糖尿病患者主动脉根部内径与β值显著正相关(r=0.330 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主动脉根部顺应性减退,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功能的下降。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7):35-37,41,封3
目的探讨间隙性低氧环境下,磷酯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信号通路(PI3K-Akte NOS)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64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n=16)、缺血/再灌注组(n=16)、缺血/再灌注组-间歇性低氧组(n=16)、间歇性低氧-缺血/再灌注-磷脂酰肌醇3-激酶抑制剂组(n=16)。采用球囊结扎冠状动脉方法制作心肌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将老鼠暴露在低氧循环制作间隙性低氧动物模型,实验处理结束后,通过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Western-Blot方法检测磷酸化AKT蛋白(p-Akt)、磷酸化e NOS(p-e NOS)蛋白表达。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间歇性低氧+缺血/再灌注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为(21.73±4.56)%,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减少,磷酸化AKt蛋白及磷酸化e NOS蛋白分别为(1.228±0.269)、(1.427±0.375),表达均升高,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间歇性低氧+缺血/再灌注组比较,间歇性低氧-缺血/再灌注组大鼠+磷脂酰肌醇3-激酶抑制剂组大鼠心肌为(30.84±3.65),凋亡指数升高,磷酸化AKt蛋白及磷酸化e NOS蛋白分别为(0.624±0.146)、(0.842±0.246),表达均降低,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间歇性低氧状态下,PI3K-Akt-e NOS信号通路可以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具有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功能评估中的价值。 方法 选择2013年12月—2015年12月金华市中心医院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87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87例作为对照组,超声心动图测量2组患者的左心室参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测定2组患者左心室心尖各切面纵向的应变值。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舒张期左室后壁厚度、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和左室内径之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舒张期二尖瓣口E峰/A峰(0.98±0.17)低于对照组(1.27±0.26,t=9.243,P<0.05)。观察组患者收缩期心尖切面左室整体、左室长轴、四腔心和两腔心的纵向应变峰值(-21.8±2.8、-22.2±2.9、-21.7±2.6、-22.2±2.9)均低于对照组(-22.9±3.2、-23.4±3.3、-23.5±2.4、-23.4±2.8,t=2.525、2.415、3.619、2.335,P<0.05)。观察组患者舒张早期心尖切面左室长轴、四腔心和两腔心的纵向应变峰值(1.19±0.13、1.20±0.14、1.16±0.23)均低于对照组(1.31±0.28、1.35±0.29、1.28±0.21,t=2.925、3.274、2.823,P<0.05)。观察组患者舒张晚期心尖切面左室长轴、四腔心和两腔心的纵向应变峰值(1.18±0.27、1.28±0.29、1.25±0.24)均高于对照组(1.07±0.22、1.17±0.23、1.15±0.18,t=3.024、2.945、2.657,P<0.05)。 结论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能够发现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早期左心室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MDCT)对保留二尖瓣心脏生物瓣膜替换术后心功能的评价.方法 选择2012年5月到2014年2月到该院就诊的适合二尖瓣心脏生物瓣膜替换术的患者共35例,将其分为两组,A组术中保留二尖瓣全瓣及瓣下结构,B组术中不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术前,术后10 d行MDCT检查,评价左心室功能.结果 两组病例术前MDCT对比,A组和B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射血分数(EF)、每搏输出量(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0d MDCT的结果EDV、ESV、EF分别为(106.25±8.83)mL、(35.75±4.37)mL、(54.48士4.23)%,B组分别为(113.42±9.22)mL、(38.63±3.40)mL、(51.63±4.7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留二尖瓣全瓣的心脏生物瓣膜替换术,技术安全可行,且有效地保护了心脏术后的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对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3年3~5月收治的113例怀疑冠心病患者行CCTA,按不同BMI值分为三组,其中BMI<25的66例患者为A组,2530的6例患者为C组。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对不同组图像BMI和有效剂量进行比较。结果 A组、B组和C组患者的BMI值分别为(21.95±1.81)、(26.79±1.41)和(32.80±3.27),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166.53,P<0.01);A组、B组和C组的有效剂量分别为(14.28±2.46) mSv、(18.59±1.67) mSv和(21.72±3.06) mSv,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65.67,P<0.01);A组、B组和C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96±0.10)分、(3.75±0.50)分和(3.66±0.8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1,P>0.05)。结论在保证图像质量评分不变时,随着BMI值的增加,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所得到的辐射剂量会增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钠多肽对高血压并发心房纤颤和左室肥厚的预测价值。方法将129例高血压患者分为A组45例(并发持续性房颤),B组38例(并发阵发性房颤),c组46例(不伴有房颤);使用降压药物1年后再分为D组76例(左室肥厚消退),E组53例(左室肥厚未消退)。结果与B、c组比较,A组年龄及Nt—ProBNP、LAD、IVST、LVMMI有显著性差异(P〈0.05);房颤的发生与以下指标呈正相关:年龄、Nt—ProBNP、LAD、LVEDD、IVST、LVPwr及LVMMI。与E组比较,D组的Nt—ProBNP、LAD、LVEDD、IVST、阵发性房颤发生率及ACEI、ARB的使用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伴左室肥厚及左房扩大会加大房颤的发生几率,BNP的高低也对患者的左室肥厚及房颤有一定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7):112-115
目的 评估邻近左心室穹顶部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早搏的标测及消融策略。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拟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拟行左室穹顶起源室性心率失常患者30例,依据标测结果分为A组(单一室性早搏最早激动点,n=20)和B组(多个室性早搏最早激动点,n=10)两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标测及消融结果,分析30例患者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A组20例患者中,经标测冠状静脉窦是室性早搏最早激动点,其中前室间静脉最早5例(25.0%),心大静脉远端最早15例(75.0%)。提前体表QRS波17~43 ms,平均(30.3±5.6)ms。起搏标测满意17例(85.0%),不满意3例(15.0%)。均首选其他途径试消融,其中消融成功18例(90.0%),消融失败2例(10.0%)。B组10例患者中,在经标测室性早搏最早激动点位置方面,右心室流出道2例,主动脉左冠窦1例(消融成功),左右冠窦之间1例(消融成功),主动脉瓣环-二尖瓣环连接处3例(均消融成功),主动脉瓣下心内膜面3例(消融成功2例,消融失败1例)。两组患者的消融成功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0例患者中,消融成功27例,消融失败3例,消融成功率为90.0%。穿刺部位血肿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3%。复发2例,复发率为6.7%。其中A组和B组患者的消融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邻近左心室穹顶部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早搏的标测结果能够将有效依据提供给临床制定消融策略。  相似文献   

19.
将 2 31例早孕妇女人工流产术前随机分为四组 :A组 (n =5 2 )口服米非司酮 2 5mg ,每日 2次 ,共 4次 ;B组 (n =6 0 )米索前列醇 6 0 0 μg ,顿服 ;C组 (n =6 3)宫术安栓 0 4g纳肛 ;D组 (n =5 6 ,对照组 ,不用任何药物 )。用Hegar宫颈扩张器测试无阻力通过宫颈内口的最大直径 (X±S mm) ,A、B、C、D组分别为 7 2 2± 0 71,7 11± 0 72 ,5 6 2± 0 74,4 6 3± 0 84。经统计学分析A、B组与C、D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结果显示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对早孕宫颈有较为肯定的松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清正五聚蛋白(PTX)3水平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不同体质量指数(BMI)组中的变化及与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164例T2DM患者根据BMI分为体质量正常组(A组)53例、超重组(B组)56例及肥胖组(C组)55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各组血清PTX3水平,分析血清PTX3水平与BMI、血糖、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的关系.结果 血清PTX3水平在A、B、C组分别为(3.46±0.19)、(2.47±0.21)、(1.44±0.18) ng/mL,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X3水平与BMI、TG、LDL-C、空腹胰岛素(Fins)、HOMA-IR负相关(r分别为-0.897、-0.621、-0.232、-0.593、-0.487,P<0.01或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BMI、HOMA-IR与PTX 3水平独立相关.结论 T2DM患者中,BMI、HOMA-IR是影响血清PTX 3水平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