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脏瓣膜病是由于炎症、退行性改变、黏液变性、先天性畸形、缺血坏死、创伤等原因引起单个或多个瓣膜的结构异常,即粘连、增厚、变硬、挛缩等,并可累及腱索和乳头肌,导致瓣膜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最常受累为二尖瓣,其次为主动脉瓣.临床上最常见的为风湿热所致的风湿性心脏病,该病与甲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反复感染有关.近年来,我国风湿性心脏病发病率已有所下降,但瓣膜黏液样变性和老年人的瓣膜钙化日益增多.本节主要介绍风湿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2.
心脏瓣膜病是由于炎症、退行性改变、黏液变性、先天性畸形、缺血坏死、创伤等原因引起单个或多个瓣膜的结构异常,即粘连、增厚、变硬、挛缩等,并可累及腱索和乳头肌,导致瓣膜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最常受累为二尖瓣,其次为主动脉瓣.临床上最常见的为风湿热所致的风湿性心脏病,该病与甲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反复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3.
二尖瓣置换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4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峰  高伟 《新疆医学》2012,42(1):69-71
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是风湿性炎症过程所致瓣膜损害,虽然青霉素在预防链球菌感染的应用,使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风心病仍是我国常见的心脏病之一,而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为主要的瓣膜病.在风湿性心脏病中,二尖瓣发病率为65%~100%,单纯性二尖瓣狭窄发病率为25%~45%,女性多余男性,男女比例为2:3~3:4[1].风湿热导致二尖瓣装置的不同部位粘连融合,致使二尖瓣狭窄,而部分风湿热病使瓣膜僵硬、变性、瓣缘卷缩、连接处融合以及腱索融合缩短.我院2010年行二尖瓣置换术45例,总结其临床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4.
风湿性心脏病或风湿性心瓣膜病(rheumatic valvular disease)简称风心病(RHD),是指急性风湿性心瓣膜炎遗留的慢性瓣膜病,亦称慢性风湿性心脏病.风湿热后约有近半数患者发生瓣膜病变,但5%的患者可无明显风湿热病史.患者多数为20~40岁的青壮年,女性稍多于男性.  相似文献   

5.
朱正武  殷晓明 《安徽医学》2008,29(2):130-132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合并心脏黏液瘤的诊断特点。方法 对3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脏黏液瘤以风湿病史为特点常伴有突发晕厥,间歇性特异性心脏瓣膜杂音与栓塞等综合征。且血浆ASO、ESR及粘蛋白在二者并存时常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表现,心电图(EKG)、心脏二维超声(2-DE)及磁共振(MRI)等检查均有助于诊断。结论 根据仔细的病史询问并结合血生化检查及相关物理检查如EKG、2-DE、MRI等有助于提高风心病合并心脏黏液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指病原微生物经血流直接侵犯心内膜、心瓣膜和血管内膜所引起的感染性炎症.多发生于先天性心脏病或风湿性心脏病的病人,尤其在心脏手术后.亦可发生于无心脏病变的正常人.病原微生物最常见为细菌,其他为真菌、立克次体、衣原体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风湿性心脏病人瓣膜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为研究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建立基础。方法:采用消化组织块培养法建立人二尖瓣和主脉瓣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方法,对5例风湿性心脏病人和5例尸检中除外心血管疾病和胶原系统疾病的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成纤维细胞进行了体外培养,并用3H-脯氨酸测定瓣膜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结果: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的瓣膜成纤维细胞其形态、生长方式及胶原合成差异均不明显,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体外培养的风湿性心脏病人瓣膜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是风湿性心脏病遗留的慢性瓣膜病变,表现为瓣膜口的狭窄及(或)关闭不全,其中以二尖瓣病变最为常见[1].对单纯二尖瓣狭窄的内科治疗以经皮穿刺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效果最好[2].2003年1月至2005年1月,作者对接受PBMV的158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进行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心脏瓣膜病是指心脏瓣膜、瓣环及其瓣下结构由于风湿性或非风湿性炎症、变性、粘连,先天发育异常、老年退行性变和钙化,以及冠状动脉硬化引起乳头肌、腱索缺血坏死、断裂等原因,使一个或多个瓣膜发生急性或慢性狭窄和(或)关闭不全,导致血流机械障碍和(或)反流.目的 讨论心脏瓣膜病的护理.方法 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 通过护理可以使患者提高对治疗的配合度,巩固治疗效果并避免并发症出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的临床特点、抗感染治疗及疾病转归。方法:对12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基础病因、临床表现及其并发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基础病因中,非风湿性瓣膜心脏病最多,54例,占43.5%;其次是先天性心脏病,25例,占18.4%;再次是风湿性瓣膜心脏病,18例,占14.5%。在大多数患者(80.6%)疾病早期,IE的经典临床特征已不常见。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链球菌(56.1%)。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占72.6%,住院死亡率为1.6%。结论:IE常见的基础病因前3位分别为非风湿性瓣膜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和风湿性瓣膜心脏病;IE通常是一种急性以链球菌感染率高为特征的感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11.
高洪杰  王卫东 《中外医疗》2011,30(34):180-180
目的 研究风湿性心脏病临床表现相应加强护理。方法 通过临床表现特征做出护理诊断。结果 风湿性心脏病人需加强护理。结论 本病是风湿热引起的慢性心瓣膜损害,形成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或狭窄与关闭不全同时存在,最终导致心功能不全,形成充血,陵4力衰竭,属于中医学的"心痹"、"惊悸怔仲"、"水肿"等范畴。  相似文献   

12.
三尖瓣关闭不全多为功能性,常继发于左心瓣膜病变致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扩张,器质性病变者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常为联合瓣膜病变.  相似文献   

13.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在风湿性心脏病中最常见,是最常见的瓣膜性心脏病,绝大多数二尖瓣狭窄是风湿热的后遗症.是瓣膜炎症、瓣叶交界粘连、瓣环瘢痕收缩、瓣叶增厚融合等原因,导致 瓣口狭窄.二尖瓣狭窄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是由于二尖瓣狭窄,引起左房压力增高,肺静脉及肺毛细血管压相继升高,导致肺淤血.  相似文献   

14.
江磊  徐平  高洪波  李贞福  常青  郝传吉  王伟  于仁斌 《医学争鸣》2008,29(20):1879-1881
目的:确定肌糖蛋白-C(Tenascin-C,TN-C)在风心病患者血清及心脏瓣膜中的分布及意义.方法:临床收集正常人、先天性瓣膜畸形和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血清,以夹心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TN-C浓度;手术获取先天性畸形瓣膜及风湿性心脏病瓣膜,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N-C的表达.结果:与正常人和先天性瓣膜畸形患者相比,风心病患者血清中大片段TN-C浓度明显增高;正常人和病情轻的先天性瓣膜畸形患者TN-C主要表达于内皮细胞下基底层,而风心病瓣膜中TN-C广泛表达.结论:TN-C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风心病的活性标志物;TIN-C可能参与了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和心肌间质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进一步了解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和心肌间质的病理基础及Ⅰ、Ⅲ、Ⅳ型胶原分布与病变间的关系,为临床防治该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用HE和ABC等特殊染色法,对26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和10例正常心脏二尖瓣进行病理形态学及Ⅰ、Ⅲ、Ⅳ胶原的免疫组化观察。结果瓣膜结构和心肌间质中胶原纤维呈弥漫性增生,并呈透明变性及淀粉样变,有的伴局灶性坏死和钙化。这是慢性风湿性心脏病的显著病理特征之一。ABC法作Ⅰ、Ⅲ、Ⅳ型胶原免疫组化定位,发现Ⅰ、Ⅲ型胶原在风湿损害的瓣膜、腱索及心肌间质中均呈明显增生分布。成纤维细胞合成、分泌胶原活跃。心肌细胞亦有Ⅰ、Ⅲ型胶原抗原的阳性表达。结论胶原增生程度与炎症损伤程度呈正相关,且是瓣膜及心肌纤维化、硬化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解读风心病     
慢性风湿性心脏病,简称为风心病,是急性风湿病引起瓣膜炎症后遗留下来的,故也称为风湿性心瓣膜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心脏病。风湿热是由甲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人体后,产生变态反应的急性反应性疾病,可引起全身症状,病变主要累及心脏、关节、中枢神经系统、皮肤和皮下组织等;临床可见发热、游走性关节炎,或伴有皮下结节、环形红斑和舞蹈病等。风湿热急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病变合并心房纤颤(房颤)病人行瓣膜替换加微波消融术后的疗效.[方法]对7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病变合并持续性心房纤颤史12个月至44年的患者,在行瓣膜置换手术的同时行微波心内膜消融术,观察术毕、术后24h、出院时的心律情况.[结果]术毕7例全部房颤消失,代之为节性心律,其中4例需临时起搏;术后24h房颤复发1例;出院时房颤复发2例.全组均无栓塞等并发症,无术后死亡.[结论]在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病变合并房颤患者行瓣膜替换手术同时做微波消融操作方便,可将房颤心律转为窦性心律,但对有左房血栓、心房壁钙化的病例,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术后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5例风温性心脏病人工瓣膜置换或成形术后三尖辩严重关闭不全患者行三尖瓣成彤术和三尖辩置换术,其中生物瓣置换Z例,机械瓣置换2例,1例瓣膜成形。术前术后均给予强心,利尿,护肝,营养支持。结果5例患者均痊愈,无严重并发症,4例瓣膜置换心功能恢复到Ⅱ级,1例瓣膜成形患者心功能Ⅲ级。结论风湿性心脏病术后再发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应积极外科治疗,以生物瓣置换为宜。  相似文献   

19.
我国风湿性心脏病发病率较高,其瓣膜病变常需要外科手术治疗,这种瓣膜手术需要借助体外循环的辅助使心脏停止跳动才能得以进行,某些患者往往在经过手术修复或置换心脏瓣膜后,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即刻脱离体外循环。为此,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1500例行体外循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中41例停机困难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测定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风湿热静止后血浆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为研究风湿性心脏病瓣膜和心肌损害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空腹抽取40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人群的外周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中s-ICAM-1,s-VCAM-1和vWF含量。结果: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血浆中s-ICAM-1,s-VCAM-1,vWF浓度都高于健康人群(P<0.01);而且风湿性心脏病房颤患者血浆中s-ICAM-1浓度高于风心病无房颤患者(P<0.05)。结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风湿热静止后心脏瓣膜和心肌的损害与高表达的s-ICAM-1, s-VCAM-1和vWF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