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采用常规储藏,整仓环流结合压盖储粮技术对东北地区偏高水分稻谷度夏储藏期间(180 d)的粮温、水分、储藏品质、种用品质和糊化品质进行对比分析。在检测期间,整仓环流结合压盖技术比常规储藏表层粮温低25.8%。整仓环流结合压盖储藏下储粮水分为14.77%,比常规储藏高0.41%。整仓环流结合压盖方式下脂肪酸值为18.66 mgKOH/100g,比常规储藏低4.86 mgKOH/100g。整仓环流结合压盖方式下发芽率为94%。糊化品质分析结果表明整仓环流结合压盖方式储藏的稻谷具有良好的加工稳定性。在东北地区采用整仓环流结合压盖储粮技术储藏偏高水分稻谷能够有效控制粮温,提高粮食的保水率,滞后脂肪酸的上升速率,保证稻谷品质。  相似文献   

2.
为改善优质稻储藏入库前含水量,本研究以不同水分梯度(11.5%、12.5%、13.5%、14.5%、15.5%、16.5%)的优质稻为研究对象,通过放入15、20℃进行模拟储藏。研究储藏过程中其整精米率、发芽率、发芽势、脂肪酸值、峰值黏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准低温下储藏,含水量为12.5%~14.5%范围内整精米率较好,含水量为14.5%以下,其发芽率、发芽势较好,含水量为12.5%~15.5%都能保证脂肪酸值在较好水平,含水量对稻谷糊化特性影响较显著,含水量较低时峰值黏度较低,含水量升高峰值黏度逐渐升高;准低温以下温度储藏对优质稻整精米率、发芽率、发芽势影响不大,温度越高脂肪酸值、降落数值增加越快,RVA糊化特性受温度影响较大,温度高峰值黏度变化快。  相似文献   

3.
通过开展空调控温储粮试验,分析探讨不同粮层深度下的稻谷储藏品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储藏期内,试验仓和对照仓各层稻谷品质指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水分、发芽率、品尝评分值呈下降趋势,脂肪酸值呈上升趋势;同时,通过比较不同粮层深度的稻谷品质变化情况,发现第1层(粮面)稻谷的各项品质指标变化幅度最大,而在相同粮层深度下,对照仓各层稻谷品质指标均比试验仓变化幅度大;试验证明,采用空调控温储粮,能有效延缓粮食品质劣变速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稻谷安全储藏方法。  相似文献   

4.
针对北方地区夏季稻谷储藏期间存在仓温高、上层粮温上升快易发热、品质陈化速度快等突出问题,在平房仓内采用空调进行控温储粮工艺研究,分析粮堆上层稻谷的温度、水分以及品质指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实验仓和对照仓粮堆上层稻谷的水分、发芽率、品尝评分值均逐渐降低,与储藏时间呈线性负相关关系。脂肪酸值逐渐增高,与储藏时间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直链淀粉与储藏时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整个储藏期内,实验仓的粮堆上层稻谷各品质指标的变化幅度均明显小于对照仓,储藏至第19个月时,实验仓稻谷品质好于对照仓。实仓应用后,上层粮温始终保持在20℃以下,无储粮害虫发生,且减少了储粮水分损失,并有效延缓了夏季粮食劣变速度,实现了稻谷准低温绿色安全储藏,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实仓储藏粳稻为原料,从储藏,加工外观,糊化特性和质构特性等角度分析氮气气调启封后粳稻品质变化规律,并与常规储藏稻谷品质进行对比,以期为氮气气调启封后稻谷品质变化过程和规律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在准低温实仓储藏条件中,气调启封后粳稻的脂肪酸值、新鲜度、发芽率、真菌孢子数等指标变化差异不明显,整精米率,垩白率、黄粒米率、糊化特性、硬度等品质指标变化幅度大于对照仓,其中垩白率和黄粒米率变化最为明显,启封储藏前后气调仓比对照仓分别多增加了1.63-10.38%和0.93-2.09%。通过主成分分析图,能清楚区分不同粮库和储藏时间的稻谷,但不能很好区分是否进行了氮气气调。  相似文献   

6.
优质稻谷准低温储藏与常温储藏品质变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优质稻谷在准低温储藏条件下的品质变化,并与常温储藏的品质变化做对比,以期为优质稻谷准低温储藏下的储备周期提供依据。将两种优质稻谷黄华占和两优放入实验模拟仓中储藏,控制环境温度20℃以下,以常温储藏作为对照。每两个月取样对其色泽、气味、脂肪酸值、品尝评分值、黄粒米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出糙率、整精米率、过氧化氢酶活动度、发芽率等储藏品质指标、质量指标、加工品质指标、生理品质指标以及糊化特性和质构特性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低温储藏较常温储藏更能延缓优质稻谷品质的劣变,根据GB/T 20569《稻谷储存品质判定规则》,建议准低温储藏的优质稻谷的储备周期不超过18个月。  相似文献   

7.
低温储藏稻谷品质变化及其指标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5℃,12.4%、13.2%、14.0%、14.9%、17.0%稻谷五个水分梯度,对储藏140 d稻谷的水分含量、发芽率、降落数值、品尝评分、水分活度进行了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发芽率与水分活度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稻谷在低温条件下,基本能实现安全储藏140 d。  相似文献   

8.
偏高水分玉米储藏难度大,品质劣变速度快,严格控制适当的储藏温度有利于延缓其品质劣变,提高其储藏品质。该试验选择水分含量为14.5% 的玉米作为偏高水分玉米样品,将其在不同温度下储藏6 个月,探究低温(15 ℃)、准低温(20 ℃)、常温(25 ℃)和高温(30 ℃)等不同温度对偏高水分玉米储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偏高水分玉米在15、20 ℃下储藏6 个月之后,品质保持良好;25 ℃下储藏6 个月时,其色泽、生活力、发芽势、发芽率均发生了不同程度地下降,玉米粉轻微老化,脂肪酸值为51.88 mg/100 g,呈宜存状态;30 ℃下储藏6 个月时,其色泽、生活力、发芽势、发芽率均剧烈下降,电导率迅速增加,玉米粉老化程度严重,脂肪酸值增至84.05 mg/100 g,呈重度不宜存状态。根据上述品质指标综合评价,建议粮库选择20 ℃储藏偏高水分(14.5%)玉米,可在保证玉米储藏品质的同时有效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将水分为16.0%~18.6%的新收割优质稻谷采用包装打围、中间散存的方式储藏,分别使用热风就仓干燥,自然风就仓干燥和低温储藏干燥等方法进行干燥处理,同时也使用低温烘干机和自然晾晒等方法进行干燥处理。结果表明:各种干燥处理都达到了满意的效果,达到预期干燥水分,干燥均匀,未增加裂纹粒(爆腰粒),发芽率、黄粒米率、整精米率、脂肪酯值和粘度等重要品质指标未发生明显变化,品质新鲜。通过试验找到了稻谷保鲜干燥方法,可与保鲜储藏稻谷的方法配套,为保鲜大米加工常年提供新鲜稻谷原料。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臭氧处理对高水分稻谷品质与微生物量的影响,并根据臭氧处理后稻谷储藏过程中霉变、发芽率与脂肪酸值的变化规律,优化了储藏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臭氧处理对稻谷感官品质和发芽率没有影响,脂肪酸值略有增加,微生物量明显降低。臭氧处理组稻谷在不同温度储藏,随着时间的延长,与对照相比,霉变时间呈不同程度的延迟,发芽率在同温度时呈基本一致的下降趋势,而脂肪酸值增加,幅度与臭氧处理质量浓度和储藏温度有关,15℃时,呈上升趋势,且臭氧处理质量浓度越高,增加越快,而25、35℃储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95 mg/kg臭氧处理的稻谷尤为明显。进一步的SPSS分析表明,稻谷发芽率与储藏温度和时间呈显著的二元线性关系,脂肪酸值与臭氧处理质量浓度、储藏温度和时间呈显著的三元线性关系。因此臭氧处理高水分稻谷储藏优化的工艺条件为臭氧处理质量浓度55 mg/kg,储藏温度15℃,储藏时间60 d。  相似文献   

11.
周建俭 《中国酿造》2004,(10):13-14
该文介绍了3个品种的大麦干种子经Co60辐照后的发芽情况。结果表明,在0kGy~3kGy低剂量辐照下,对相同品种大麦辐照的发芽率几乎没有影响,影响大麦发芽率的因素主要为大麦的质量,而不是辐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erfringens)芽孢的萌发特性。方法 本研究以C.perfringens芽孢为研究对象,研究L-丙氨酸、L-谷氨酰胺、L-赖氨酸、L-天冬酰胺(L-asparagine)、氯化钾(KCl)、钙离子与2,6-吡啶二羧酸(pyridine-2,6-dicarboxylic acid,DPA)的螯合物(a chelate of Ca2+with DPA,Ca2+-DPA)、十二烷胺、L-asparagine和KCl的混合物(a mixture of L-asparagine and KCl,AK)、L-asparagine、D-葡萄糖、D-果糖和KCl的混合物(a mixture of L-asparagine,D-glucose,D-fructose and KCl,AGFK)、脑心浸液肉汤(brain heart infusion broth,BHI) 10种萌发剂对芽孢萌发的影响,选取处理后芽孢DPA释放量、热抗损失、芽孢溶液吸光度(optical density at 600 n...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芸豆萌发前后各时期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变化进行测定,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蛋白质、脂肪、淀粉、还原糖、矿物元素、维生素C等含量与未萌发芸豆相比均发生显著变化(ρ<0.05)。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含量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当芽长为2.01~2.50 cm时,蛋白质含量增加了20.62%。还原糖、维生素C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当芽长大于3.51 cm时,分别增加了212.45%、243.66%。脂肪、淀粉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当芽长大于3.51 cm时,分别下降了33.29%,19.12%。萌发后,营养成分发生改变,营养结构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湿度对糙糯米发芽过程中淀粉结构及糊化性能的影响。方法 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拉曼光谱、差示扫描量热仪、快速粘度测定仪等方法测定糙糯米淀粉结构和糊化性能。结果 发芽处理破坏了糙糯米淀粉的颗粒结构、结晶结构和螺旋结构, 使其淀粉颗粒表面出现凹坑和孔洞, 颗粒粒径减小, 淀粉结构无序化程度增加, 且随着发芽过程中湿度条件的改变, 趋势越加明显。此外, 由于发芽处理对淀粉结构的影响, 致使淀粉的糊化温度、热糊稳定性升高, 而降低了淀粉糊的黏度性能。结论 发芽湿度条件能够显著影响糙糯米发芽过程中淀粉结构特性及糊化性能。  相似文献   

15.
粟米发芽过程中成分含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发芽对粟米化学成分含量变化影响,包括灰分、粗脂肪、粗蛋白、植酸、γ–氨基丁酸、总黄酮;结果表明,随着发芽时间增加,粗蛋白、γ–氨基丁酸和总黄酮含量显著增加(ρ<0.05);粗脂肪、植酸含量显著降低(ρ<0.05),整个发芽过程灰分含量稍有减少。通过发芽改善粟米营养及功能特性,开发发芽粟米产品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Germination is considered to improve the nutritive value, antioxidant capacity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grains. In this study, changes i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nutritive value and antioxidant capacity of waxy wheat during germination were determined. RESULTS: Over a 48 h period of germination the protein and free lipid contents of germinated waxy wheat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control, whereas the bound lipid content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 increase in levels of ash and dietary fibre was clearly observed for the 48 h‐germinated wheat. The total free amino acid content of the 48 h‐germinated wheat was 7881 mg kg?1 flour (dry basis (d.b.)),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ungerminated wheat (2207 mg kg?1 flour, d.b.). In particular, γ‐aminobutyric acid increased from 84 mg kg?1 flour (d.b.) in the control to 155 mg kg?1 flour (d.b.) in the 48 h‐germinated wheat. Germination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both free and bound lipids of waxy wheat, whereas free phenolic compounds increased during germination, resulting in an increase in antioxidant capacity of germinated wheat. CONCLUSION: Germinated waxy wheat had a better nutritional composition, such as higher dietary fibre, free amino acid and total phenolic compound contents, than ungerminated waxy wheat. Therefore germinated waxy wheat should be used to improve the nutritional quality of cereal‐based products. Copyright © 2011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7.
以普通玉米(苏玉24号,SY-24)、糯玉米(紫花糯玉米,ZY)和甜玉米(京晶3号,TY)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玉米品种的组分差异及不同发芽阶段生理生化和碳水化合物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玉米之间存在组分差异,SY-24的千粒重和直链淀粉含量最高,ZY中未检测到直链淀粉;ZY的水分、还原糖、可溶性糖、Mg、Na和Ca的含量最高;TY中的类胡萝卜素、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灰分、粗脂肪、Zn和K含量最高.SY-24中未检出Ca;TY和SY-24中Fe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ZY(P<0.05),分别是ZY中铁含量的4.69和1.04倍.在发芽过程中,芽长、发芽率、呼吸强度逐渐升高,干物质含量逐渐降低;淀粉酶活力而逐渐增加,β-淀粉酶活力显著高于α-淀粉酶活力(P<0.05);在淀粉酶作用下,淀粉含量逐渐降低,淀粉颗粒逐渐变小,ZY中没有检测到直链淀粉,SY-24和TY直链淀粉含量随发芽时间延长呈先增加后降低,并分别在第24h和第36h达到最大值,分别是未发芽的3.10倍和1.46倍;可溶性糖在发芽过程中呈现波动变化;ZY和SY-24中还原糖含量逐渐增加;TY中还原糖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发芽地12h达到最低,与未发芽相比降低了15.44%.  相似文献   

18.
焉华娟  郭顺堂 《食品科技》2007,32(10):40-43
研究大豆发芽过程中内源蛋白酶的蛋白水解作用,分析大豆种子吸水量、内源蛋白酶活性、发芽长度、游离氨基酸含量及发芽后大豆蛋白质亚基组成的变化。结果发现,大豆在发芽48h以后,大豆芽表现出快速的增长,其内源蛋白酶的活性达到最高,水解物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变化规律与蛋白酶的活性变化规律一致。大豆发芽过程中,内源蛋白酶主要使11S大豆球蛋白的碱性亚基B3发生降解,对贮藏蛋白的主要成分7S和11S几乎没有作用。  相似文献   

19.
首先采用大豆为原料制备发芽大豆,以异黄酮得率为指标,确定最佳发芽时间为96h.继而对发芽大豆中异黄酮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研究,在单因素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正交实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其结果为超声功率400W、超声波时间40min、乙醇浓度80%、回流时间1.5h,在此条件下异黄酮得率为3.774mg/g.  相似文献   

20.
研究10mg/L Na_2SeO_3溶液浸泡的发芽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的功能性质变化。采用碱提酸沉法制备不同发芽时间的SPI,并分析其功能性质。结果发现:在发芽过程中富硒SPI的溶解性、吸水性、起泡性及乳化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发芽24~60h时SPI表现出良好的溶解性、乳化性和起泡性,其中发芽24h时蛋白质功能性质最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否进行富硒处理,SPI的溶解性与吸水性呈极显著正相关(R=0.862),与起泡性(R=0.774)和乳化性(R=0.887)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