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探究生理盐水注射流率对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我院行CTA检查的100例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扫描中注射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碘对比剂注射速率4ml/s,生理盐水注射速率4ml/s,注射量40ml)与观察组(碘对比剂注射速率4ml/s,生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头颈部血管造影(CTA)检查中对比剂不同注射方案的图像质量进行评析。方法:将2018年9月~2019年9月在我院接受头颈CTA检查的11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均为55例;对照组采取双时相注射对比剂,试验组采取多时相双流混合注射对比剂,对比分析两组图像主客观质量,并掌握对比剂用量。结果:通过测定,两组颈部动脉CT值、颈部静脉CT值、头部动脉CT值无明显差异(P0.05),但颅内静脉CT值、动静脉成像对比度、管腔边缘锐利度及图像清晰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锁骨下静脉CT值、上腔静脉CT值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对比剂用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有效辐射剂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头颈部CTA检查中采取多时相双流混合注射对比剂,能有效提升图像质量,且可减少对比剂用量,更具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对比剂不同注射方案对头颈部CT血管造影术(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间收治的100例行头颈部CT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两组患者均以流率5ml/s右肘前静脉注入60ml碘帕醇370mgI/ml,对照组50例以流率4ml/s注射70ml生理盐水,研究组50例以流率5ml/s注射70ml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分叉区动脉血管及主动脉弓血管平均CT值、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主观图像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颈动脉分叉区动脉血管及主动脉弓血管平均CT值、SNR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颈动脉分叉区动脉血管及主动脉弓血管CN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噪声、管腔边缘锐利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图像清晰度、血管和周围结构对比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以流率5ml/s追加注射生理盐水相较于流率4ml/s追加而言,CTA图像质量更好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一次扫描全身动脉CTA和局部扫描CTA的图像质量。方法:使用飞利浦256层螺旋CT对20例拟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由颅顶至足跟的一次扫描全身动脉CTA,扫描准值128×0.625mm,螺距0.601,球管转速0.75s。每例患者的评价动脉包括16支颈脑动脉、10支胸腹部动脉和14支下肢动脉,共40支。测量每支动脉的CT值,并对其图像质量进行3级量化评分。对照组包括行颈脑部、胸腹部和下肢部局部扫描CTA者各20例。两组间每支动脉的CT值比较采用t检验,图像质量评分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结果:全身扫描CTA的髂总动脉、髂外动脉和股动脉的CT值低于下肢部局部扫描CTA[分别为(314.2±47.8)HU vs (386.8±30.4)HU,(293.7±65.3)HU vs (365.2±25.4)HU,(294.9±84.8)HU vs (384.5±28.5)HU],其余动脉的CT值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全身扫描CTA组中,除2支肠系膜下动脉外,其余动脉的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但肠系膜下动脉、髂外动脉和股动脉的图像质量评分低于局部扫描CTA组。结论:一次扫描全身动脉CTA的图像质量在绝大多数血管能够满足诊断,且并不比局部扫描CTA差。  相似文献   

5.
双源CT头颈部CTA扫描参数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双源CT头颈部联合动脉成像时调整螺距及阈值,改变触发点,对颅内血管显影的影响。方法 100例临床怀疑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分为A、B两组行头颈部动脉螺旋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扫描。A组采用螺距0.9,触发点设在主动脉弓升部,阈值为50 HU;B组采用螺距0.7,触发点设在颈动脉主干,阈值为100HU,比较两组的动脉成像质量和颅内静脉显示情况。所得原始数据均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 IP)、容积再现(VRT)重组,将图像质量分为4级。结果 A组显示双侧颈动脉、椎动脉和颅内动脉与B组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显示颅内静脉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对防止颅内静脉的过度显影优于B组。结论双源CT头颈部联合扫描CTA选择合适的参数对获得较好的图像和降低颅内静脉显影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头颈部CT动脉血管成像(CTA)中的生理盐水最佳注射流率。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9月行双源CT头颈部CTA 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时间顺序等分为对照组、试验1组和试验2组,3组分别采用生理盐水注射流率为5.0 ml/s,5.5 ml/s,6.0 ml/s进行检查,比较3组患者的对比剂存留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2组对比剂存留明显少于对照组和试验1组(P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头颈部CT检查中生理盐水注射流率为6.0 ml/s可明显消除对比剂伪影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采用宽体探测器CT进行心脑血管CTA"一站式"扫描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接受心脑血管CTA扫描患者的图像,根据扫描方法分为A组和B组。A组(n=32)注射1次对比剂行冠状动脉CTA扫描后立即行头颈部CTA扫描;B组(n=41)注射2次对比剂分别行冠状动脉CTA和头颈部CTA扫描。对2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和客观评价,比较其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结果 A组和B组CTA图像质量均可满足诊断要求,且冠状动脉CTA和头颈部CTA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与B组冠状动脉和头颈部CTA中,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回旋支和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冠状动脉CTA的噪声和CNR、头颈部CTA的噪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和B组对比剂用量分别为(51.00±6.69)ml和(105.41±14.5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2组CT容积剂量指数和有效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宽体探测器CT应用于心脑血管CTA"一站式"扫描时,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要求,且能明显降低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8.
正病例资料随机纳入A、B两组一般情况无差异的患者,采用圆形ROI,放置于待测血管截面的中心区域,测量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I段(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及同层面颈内静脉的CT值。计算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CT值的差值(D值),评价双能CT两种扫描方案的强化效果及静脉污染程度。在同层面图像上测量同侧胸锁乳头肌、竖脊肌、颞肌的CT值作为背景信号(SI背景)。放置3.0 cm2以上ROI于身体同侧的空气内,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中的运用价值。方法:根据检查方法的不同将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高度怀疑有头颈部动脉血管性病变的患者分为两组,29例采取常规剂量CT扫描进行CTA检查(常规剂量组),31例采取低剂量CT扫描进行CTA检查(低剂量组),比较两组辐射剂量、图像噪声和图像质量。结果:低剂量组CT容积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两侧颈内动脉虹吸段平均CT常规剂量组为458.62HU,低剂量组为430.25HU,P>0.05;两组图像质量评分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头颈部CTA中运用低剂量CT扫描技术可以降低医源性辐射剂量,同时又能满足临床诊断需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骨CT扫描技术,提高鼻骨CT扫描图像质量。材料与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多层螺旋CT机,选取100例鼻骨CT扫描的病例进行研究,其中50例用小焦点低剂量扫描,另有5名志愿者同时行大焦点和小焦点扫描进行对比,25例法医学鉴定患者同时行常规轴位扫描和冠状位扫描,30例用不同骨算法行薄层重建,所有病例都行MPR和VR后处理技术进行鉴别对比。结果:使用小焦点低剂量扫描的鼻骨图像分辨率更高,鼻骨显示更清晰,患者所受辐射剂量更小。使用骨算法的图像空间分辨率高,且重建层厚越薄,分辨率越高。研究表明Boneplus骨算法重建0.625mm层厚的图像很适合观察鼻区骨折。在扫描体位选择上,轴位扫描应作为常规,在法医学鉴定时,可同时行轴位加冠状位扫描。结论:使用小焦点低剂量扫描,行薄层的骨算法重建能有效提高鼻骨CT扫描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剂量CT(低管电压)扫描技术在头颈部CTA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55例BMI<22.9 kg/m2的成年头颈部血管受检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常规剂量(120 kV、175 mA)和低剂量(80 kV、175 mA)进行64排螺旋CT扫描,利用InSpace、Neuro DSA、3D图像后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分析两组受检者的图像质量和诊断价值评估,并使用卡方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值.结果:结果显示常规剂量图像质量略高于低剂量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信噪比方面低剂量组图像颗粒略增粗,但不影响诊断质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BMI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剂量组所接受的辐射剂量远低于常规剂量组,CTDlvol与DLP值分别下降71.22%和72.03%.两组病例中分别有1例图像质量为差的病例,经调查系人为因素所致,未纳入本研究统计学范畴.结论:低剂量CTA扫描技术完全可以运用于头颈部血管性病变的斑块筛查、血管狭窄度评估及支架植入术后评估等,同时可大大降低受检者的医源性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13.
DE—CTA和DS—CTA在头颈部CTA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军  张朝利  陈宁  刘军华  郑冬  程鹏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0):1840-1842
[目的]探讨头颈血管双能量血管造影(DE-CTA)的辐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CT减影血管成像(DS-CTA)对60例疑头颈部血管病变者进行扫描,并同时进行DE-CTA的模拟扫描,比较两者的辐射剂量;另选取一组60例疑头颈部血管病变者行DE-CTA扫描,在DS-CTA、DE-CTA两组扫描图像中分别选择四个解剖部位,对比测定其血管内造影剂浓度并统计两组扫描的时间.[结果]头颈血管DE-CTA辐射剂量高于DS-CTA约17.12%,近段血管图像质量等同于DS-CTA,远段血管图像质量逊于DS-CTA,完成扫描时间明显短于DS-CTA.[结论]头颈部血管DE-CTA与DS-CTA扫描各有其长处及缺点,应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选择合理的扫描方案,获得最佳图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生理盐水双段注射方法对头颈CTA检查中成像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60例行头颈血管CT造影检查的患者为前瞻性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生理盐水追加法:先行注射碘普罗胺370,注射总量为50 ml,注射流率为4 ml/s。随后以相同的注射流率追加注射生理盐水40 ml。实验组患者采用生理盐水双段注射法,先行注射生理盐水20 ml,注射流率为4 ml/s,随后以相同的注射流率注射碘普罗胺370,注射总量为50 ml,并追加注射生理盐水40 ml。采用对比剂追踪触发技术,触发阈值设定为100 Hu,扫描结束后记录、测量并绘制监测层面不同兴趣区的时间密度曲线。分别测量两组患者的主动脉、左右颈总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CT值、客观噪声(SD),并计算信噪比(SNR)。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对两组患者进行主观评分。结果两组图像主动脉、双侧颈总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CT值、SD值及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对比剂触发前监测时间段的时间密度曲线比较,实验组在主动脉监测层CT值均值上升段较对照组平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图像目标血管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实验组上腔静脉硬化伪影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应用生理盐水双段注射方法行头颈CTA检查,可改善触发监测区CT值变化的稳定性,并提高对比剂最佳扫描时相的准确性,能够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2013年在本院就诊需要做头颈部阢~的成年患者共36例,其中男28例,女8例,年龄43-82岁,平均64岁。随机分为A、B组各18例,A组管电压为100KV,管电流600mA;B组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600mA,扫描方向均为头侧向足侧。材料、仪器有GELightspeedVCT;高压注射器;专用头部固定绑带;对比剂为碘海醇350mgI/mL,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规格型号18G×29mm/Y—G)。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扫描方向对图像质量影响,提高头颈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成功率以及重建血管的图像质量,增加病灶检出率。方法选择需要进行头颈部动脉造影的6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减影法由头侧往足侧扫描,对照组采用减影法由足侧往头侧扫描。原始数据采用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及多平面重组技术进行后处理,观察各部位血管CT值及血管显像质量,对比2组患者头颈部动脉血管显像质量,并采用3级评分法评估图像质量。结果观察组双侧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起始部、头臂干血管显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同等造影剂和辐射剂量下,通过从头侧往足侧静脉团注造影剂扫描,可取得较好血管显像质量,还能得到更多显像质量较好的血管信息,有利于及早发现相关部位的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肥胖患者在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时,碘流率(IDR)不同对其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例怀疑冠心病需行冠脉CTA的肥胖患者,体重指数(BMI)大于等于30 kg/m~2分为试验组,IDR为1.80 g I/s,另选择20例同期行冠脉检查的患者设为对照组,IDR为2.2 g I/s。分析并比较两组升主动脉根部和三大分支的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对比剂注射总量和注射时间有无差异,并对两组重组血管图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两组CT值、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对比剂注射时间为(11.6±1.3)s,对照组为(13.2±1.4)s,试验组注射总量为(63.8±6.2)ml,对照组注射总量为(67.4±2.3)ml,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肥胖患者,应用高浓度对比剂时,确保碘总量保持不变情况下,可以适当降低对比剂注射流率,进而减少注射剂量,减少对比剂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个体化三期注射造影的方案在单心动周期成像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3~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06例行CCTA扫描的患者,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n=54)患者采用个体化三期造影剂注射方案,患者总碘量根据患者体重进行计算为体重(kg)×0. 21 g I/kg+2. 1 g I; B组(n=52)患者采用固定剂量的碘造影剂的造影剂注射方案,患者总碘量固定为17. 5 g I。对重建图像的冠脉血管和心脏解剖结构分别进行客观和主观评价。结果 A组患者的平均碘量为16. 48±2. 43 g I低于B组患者的平均碘量17. 5±0. 00gI(P 0. 05)。对于右心室的显影,A组中52例(96. 3%)的造影剂强化程度 140HU,均达到对右心解剖结构的诊断需要; B组中3例(5. 8%)强化程度 140 HU,右心解剖结构达到诊断要求的占28. 8%。对于冠脉血管的CT值,A组明显低于B组,两组在主观评价结果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A组患者高体重(≥75 kg)和中低体重(75 kg)之间各个解剖结构的造影剂强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单心动周期的冠脉CTA中个体化三期造影剂注射方案较传统固定剂量双期注射方案对冠脉血管的强化更为稳定,能够更好地显示右心系统的解剖结构,同时造影剂整体用量更低。  相似文献   

19.
静脉注射碘造影剂是CT增强扫描中最常用的方法 ,但注射造影剂时往往发生过敏反应 ,为减少离子型造影剂的副反应发生率 ,常规服用地塞米松作为预防剂。因为造影前 5~ 10min先注射 10~ 2 0mg地塞米松 ,可以增加血液中G-酯酶抑制物剂量 ,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及其活性 ,从而缓解过敏反应症状。经比较优于 6 0 %泛影葡胺。浅谈CT增强扫描时注射方法的比较$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精煤集团公司总医院!154600@贾云平 @佟婧$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精煤集团公司总医院!154600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和头颈动脉在Revolution CT中行CTA联合扫描检查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及头颈动脉CTA检查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A组为联合扫描组,对冠状动脉及头颈动脉CTA行联合扫描,B组为单独扫描组,分别对冠状动脉及头颈动脉行CTA扫描,对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碘摄入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图像质量主观评分A组(3.71±0.17)分,B组(3.83±0.1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名医师对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7,P0.05)。A组较B组在前降支、回旋支、冠状动脉主干中段及颈内动脉C1段及大脑前动脉A1段CT值、SNR及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B组辐射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碘摄入量较B组降低约4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及头颈动脉在Revolution CT中行CTA联合扫描检查具有可行性,且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碘摄入量,减少CIN发生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