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加味龙胆泻肝汤联合泛昔洛韦治疗肝胆湿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8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加味龙胆泻肝汤联合泛昔洛韦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泛昔洛韦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止泡时间、结痂时间、止痛时间、病程。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止痛时间、病程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加味龙胆泻肝汤联合泛昔洛韦对肝胆湿热型带状疱疹具有显著疗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肝胆湿热型带状疱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栋华 《山西中医》2007,23(1):29-29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36例。结果:痊愈34例,无效2例,平均治疗时间5日,治愈率为94.4%。结论: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肝胆湿热型带状疱疹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陈明新  顾松杰 《四川中医》2001,19(12):66-66
运用阿昔洛韦联合龙胆泻肝汤治疗上部带状疱疹47例,结果痊愈45例,痊愈率95.7%;对照组30例单用西药治疗,痊愈25例,痊愈率83.3%。两组痊愈率经χ^2检验,差异显著(P<0.05),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眼部带状疱疹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加味龙胆泻肝汤治疗肝胆湿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加味龙胆泻肝汤治疗,对照组口服阿昔洛韦、弥可保、消炎痛胶囊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止泡时间、结痂时间、止痛时间、病程。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止痛时间、病程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龙胆泻肝汤对肝胆湿热型带状疱疹具有显著疗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龙胆泻肝汤治疗带状疱疹4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带状疱疹是一种同时累及神经、皮肤的病毒性疾病 ,如治疗不当 ,其治疗可延至数月 ,甚至数年 ,患者殊为痛苦。笔者自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2年 5月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本病 49例 ,均获痊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49例 ,年龄均为 30岁以上的中老年 ;男 41例 ,女 8例 ;其中顿挫型 2 9例 ,泛发型 2 0例 ;经他院中西药物治疗 1~ 7天无效者 36例。1.2 临床表现 顿挫型 :疱疹初起 ,皮肤色红 ,皮损部位较少 ,有单个或小片簇集成群的小水疱 ,其状似珍珠 ,皮肤有灼热、蚁咬感 ,疼痛明显 ,周身不适 ,舌质淡红 ,苔薄白 ,…  相似文献   

6.
7.
近2年来,笔者运用龙胆泻肝汤治疗带状疱疹6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21~62岁,平均34.7岁;病程2~10天,平均3.8天;皮损分布于胸背部31例,腰腹部14例,头颈部10例,臀部四肢5例.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20~64岁,平均36.1岁;病程2~9天,平均3.4天;皮损分布于胸背部22例,腰腹部11例,头颈部5例,臀部四肢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皮疹分布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妊娠、哺乳期妇女,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或全身衰竭者均不作为治疗对象.  相似文献   

8.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疾病。多见于春秋季节、以成年患者多见。笔者近年来运用内服龙胆泻肝汤加减,外敷雄冰散治疗本病36例,疗效显著,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6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女15例,男21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68岁;病程最短者7天,最长15天...  相似文献   

9.
《陕西中医》2016,(9):1215-1216
目的:探讨采用龙胆泻肝汤联合脉冲射频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完成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脉冲射频方法对对照组治疗;龙胆泻肝汤联合脉冲射频的方法对观察组治疗。结果:两组在完成治疗后的1个月、6个月以及1年,观察对比VAS评分以及QOL评分,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临床采用龙胆泻肝汤联合脉冲射频的方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进行治疗,可以将患者免疫调节能力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龙胆泻肝汤结合口服伐昔洛韦、呋喃硫胺以及外用阿昔洛韦软膏、炉甘石洗剂治疗中老年带状疱疹临床疗效。方法将118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8例)。两组均予伐昔洛韦口服,治疗组同时加服龙胆泻肝汤。两组疗程均为9天,评价临床疗效,观察止疱、止痛、结痂、皮损痊愈时间以及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82.76%;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止疱、止痛、结痂、皮损痊愈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后遗神经痛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尸〈0.05)。结论龙胆泻肝汤结合口服伐昔洛韦、呋喃硫胺以及外用阿昔洛韦软膏、炉甘石洗剂治疗中老年带状疱疹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2.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50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1~69岁;病发于胸背部者14例,腰腹部者15例,四肢者8例,头面部者10例,臀部者2例,会阴部者1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均为在病损局部出现红斑的基础上,发展为集簇状粟粒大小丘疱疹,并迅速变为水疱,沿皮神经排列分布呈带状,伴有程度不同的神经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龙胆泻肝汤治疗慢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栀子、黄芩、木通、泽泻、车前子、川楝子、郁金、青皮、半夏)治疗慢性胆囊炎40例,并设对照组,观察两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77.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龙胆泻肝汤具有清肝胆实火,泻肝经湿热的功效,对慢性胆囊炎有较好缓解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龙胆泻肝汤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其中对照组29例口服阿昔洛韦;治疗组29例患者采用龙胆泻肝汤治疗,10天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5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3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0.05)。结论中药龙胆泻肝汤治疗带状疱疹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患者在用药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带状疱疹5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龙胆泻肝汤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将160例带状疱疹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0例,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皮损,1次/d,照射剂量为0.5J/cm2,同时给予口服龙胆泻肝汤,1剂/d,分2次服,外用夫坦乳膏,4次/d;对照组80例,给予口服盐酸伐昔洛韦片0.3g/次,2次/d,外用药、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同治疗组;对于疼痛剧烈的患者同时给予双氯芬酸钠片75mg/次,1次/晚。治疗1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止疱、结痂、止痛方面的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龙胆泻肝汤联合NB-UVB治疗带状疱疹可提高疗效,缩短临床痊愈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龙胆泻肝汤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将160例带状疱疹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0例,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皮损,1次/d,照射剂量为0.5J/cm^2,同时给予口服龙胆泻肝汤,1剂/d,分2次服,外用夫坦乳膏,4次/d;对照组80例,给予口服盐酸伐昔洛韦片0.3g/次,2次/d,外用药、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同治疗组;对于疼痛剧烈的患者同时给予双氯芬酸钠片75mg/次,1次/晚。治疗1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止疱、结痂、止痛方面的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龙胆泻肝汤联合NB-UVB治疗带状疱疹可提高疗效,缩短临床痊愈时间。  相似文献   

18.
本组共56例,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龄27~76岁,平均51.6岁;病程1~18个月。1治疗方法 (1)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茯苓、栀子、枳壳、元胡、赤芍、木通各10g,甘草6g,板蓝根15g。高热毒盛者,加石膏、黄连;湿盛,加苍术;剧痛者,加乳香、没药、郁金、全虫、蜈蚣;肝火湿热内蕴,加黄柏、马齿苋;气滞而瘀者,加王不留行、香附、丹参;便秘,加大黄、芒硝;发于头面部,加桑枝、菊花、牛子;发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HIV相关炎症性皮肤病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辨证分型为湿热浸淫型的HIV相关炎症性皮肤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以口服抗组胺药和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2周为1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6.7%(26/30)高于对照组53.3%(16/30)(P<0.05)。治疗后治疗组DLQI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龙胆泻肝汤加减方对HIV相关炎症性皮肤病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笔者自2003年3月~2008年10月运用加味龙胆泻肝汤治疗带状疱疹28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临床症见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较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中医辨证属肝经郁热: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等.本组28例均属门诊病人,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最大55岁,最小20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