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辅助通气治疗早产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儿接受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辅助通气治疗,对照组患儿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呼吸机相关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 h、24 h及48 h观察组各参数均比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总吸氧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比对照组更短(P<0.05).结论:临床治疗早产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辅助通气能有效提升治疗效果,缩短通气、吸氧时间,促进患儿恢复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陈启冰 《医疗装备》2023,(15):87-89
目的 比较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LISA)与气管插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S)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2年8月龙岩市第一医院收治的80例NRDS患儿的临床资料,将行气管插管注入PS的40例患儿设为对照组,将采用LISA技术的40例患儿设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治疗情况。结果 试验组辅助通气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72 h内机械通气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ISA技术在NRDS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优于气管插管注入PS,可提高临床疗效,缩短辅助通气时间,降低机械通气风险,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李瑛  徐萍  张雪蜂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1):1506-1508
目的:探讨对于有发生肺透明膜病危险的早产儿预防性应用小剂量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疗效。方法:将该院产科出生的50例早产儿,根据生后是否预防性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用药组于出生后0.5~6 h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照组因家长原因未使用,比较两组的吸氧时间、动脉血气指标、住院天数、肺透明膜病发生率、机械通气率和死亡率。结果:用药组的吸氧时间,动脉血气指标、住院天数、肺透明膜病发生率、机械通气率和死亡率均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早产儿肺透明膜病,已经被证实是有效的,本次研究证实,小剂量用药同样可以取得较好疗效,且可以减轻家长经济负担,值的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黄山市人民医院2014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肺透明膜病早产儿50例,依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24例施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者为对照组,26例予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者为试验组,比较两组血气分析指标、呼吸力学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血氧饱和度(SpO2)、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氢离子浓度指数(pH)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呼吸时间常数(RCexp)、呼气峰流量(PEF)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低于对照组(7.69% vs. 2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肺透明病,可有效改善其血气分析指标,并提升RCexp、PEF,达到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的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病因及发病因素,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联合辅助通气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 】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1年7月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21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的病例资料,所有病例均给予呼吸支持为主的综合治疗,联合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49例为试验组,同期单用辅助通气治疗的7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辅助通气持续时间、总氧疗时间、治愈率、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试验组的治愈率(89.8%)高于对照组(69.4%),死亡率低于对照组(χ2=7.16,P<0.05);试验组的辅助通气持续时间及总氧疗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U=20.979和12.997,P均<0.01);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辅助通气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明显提高呼吸衰竭患儿的治愈率,同时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不同胎龄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11月该院儿科收治的HMD新生儿34例。根据胎龄分为早产儿组(<35周,21例)和近/足月儿组(≥35周,13例),分析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辅助通气、需氧治疗时间和主要血气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48%和84.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辅助通气时间、需氧治疗时间和血气指标中PO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治疗HMD的效果较为理想,但对近/足月新生儿的治疗相对较差。早产儿和近/足月儿对PS治疗的敏感性不同,临床中应注意区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产房内一体化救治对早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杨浦院区NICU收治的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的临床资料。该院区自2016年9月开始实施产房内一体化救治(包括体温管理、持续肺膨胀、T-piece组合复苏器正压通气续贯CPAP辅助通气,院内转运-NICU综合救治),去除所有转院病例,患儿被随机分为干预组48例和对照组74例。比较两组患儿入室体温、产房复苏插管情况和呼吸系统相关情况、住院时间、胃肠道达全量时间、体质量增长速率、并发症等情况的差异。结果两组不同胎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呼吸管理指标比较中,非参数检验提示仅人均有创通气时间在30~32周胎龄层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0周层及>32周胎龄层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均表现为干预组相对对照组人均有创通气时间减少。在各胎龄层中,数据趋势表现为干预组相对于对照组:入NICU血p H均值趋于正常范围,Max Fi O2均值下降,入NICU平均体温上升,有创及无创通气人均时间和例数减少,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减少和氧疗需求降低。在临床结局上,干预组较对照组恢复出生体质量更快,住院时间更短。结论产房一体化救治可以减少早产儿有创通气时间,尽快恢复出生体质量、缩短住院天数,实施产房一体化救治有助于提高早产儿救治水平,从而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陈文清  陈运彬  杨杰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2):1513-1515
目的:观察出生体重<1200g或胎龄<32周的高危早产儿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预防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30例高危早产儿作为预防组,气管内滴注单剂量PS100mg/kg,并与30例同期住院因经济原因未能应用PS治疗的早产儿作为对照组进行临床对照研究,对两组病例的氧疗时间、用氧浓度、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存活率及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预防组早产儿氧疗时间、用氧(>40%)时间、机械通气例数、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分别为14.15(4.8±5.2)d、3(0.5±0.2)d、5例(16.67%)、72(6.3±5.7)h和35(1.5±0.86)d;而对照组氧疗时间、用氧(>40%)时间、机械通气例数、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分别为27.23(12.9±9.2)d、7(0.8±0.3)d、26例(86.66%)、123(3.5±3.4)h和49(1.8±0.63)d,可见预防组氧疗时间、用氧(>40%)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3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3.428、4.582和2.586,P值均<0.05);预防组机械通气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但因预防组需机械通气的病例数过少,两组间差异未行统计学处理。RDS发生率:预防组发生率为26.67%(8/30),对照组86.66%(26/30);主要并发症如各类感染、呼吸暂停、脑室内出血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肺出血等,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病死率:预防组10.00%(3/30),对照组40.00%(12/3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值为5.246,P<0.05)。结论:预防性应用PS可降低早产儿RDS发生率、病死率,缩短氧疗时间、用氧浓度、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和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治疗不同程度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为NRDS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3月-2017年6月聊城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21例符合本研究标准的NRDS患儿,结合胸部X光片进行Ⅰ、Ⅱ、Ⅲ、Ⅳ级分级,随机分为NIPPV组和NCPAP组进行监护治疗,观察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结果 Ⅱ、Ⅲ级患儿NIPPV组总有效率优于NCPAP组、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例数、72 h内气管插管例数、严重呼吸暂停发生率明显少于NC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PPV组和NCPAP组动脉导管未闭、颅内出血、气漏、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Ⅳ级患儿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PPV和NCPAP均可有效治疗Ⅰ级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对Ⅱ、Ⅲ级患儿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优于经鼻持续正压通气。对Ⅳ级患儿两组治疗有效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效果及治疗前后一氧化氮(NO)浓度的变化。方法:将2006年8月~2009年6月确诊为NRDS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使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简称NCPAP+PS组)、另一组为常规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简称CMV+PS组),比较两组疗效、肺部合并症及住院费用,观察NO浓度变化。结果:两组在治疗成功率、用机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氧疗时间及住院费用上NCPAP+PS组明显低于CMV+PS组,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1);NCPAP+PS组肺部感染发生数明显低于CMV+PS组(P0.05);血清NO浓度升高。结论:①NCPAP+PS疗效与应用CMV+PS相似,能减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了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②PS可通过增加内源性NO治疗NRDS。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和加温湿化经鼻导管高流量通气(HHHFNC)对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在该院接受诊治的63例RDS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NIPPV组(31例)和HHHFNC组(32例)。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72 h内插管率、严重呼吸暂停发生率、肺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率、无创辅助通气时间、有创辅助通气时间、使用氧疗的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治疗,两组患儿治疗后72 h内插管率、严重呼吸暂停发生率、PS使用率、无创辅助通气、有创辅助通气及使用氧疗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儿的鼻损伤、气胸、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脑出血(ICH)、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动脉导管未闭(PDA)、败血症及BO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PPV和HHHFNC这两种呼吸支持治疗法对RDS早产儿的临床效果相当,都是较为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式,具体差异则需要更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病区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58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的29例NRDS为观察组,不使用PS治疗的29例设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机械通气等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比分析两组资料。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存活率分别为96.5%、72.4%,观察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χ2=6.525,p<0.05);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51.62±19.47)、(78.32±19.98)h,观察组通气时间缩短(t=9.13,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气参数FiO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对NRDS有较好的疗效,能降低病死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评分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治疗方法选择中的价值。方法将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佛山市三水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早产儿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根据新生儿呼吸评分选择呼吸支持的策略及是否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照组根据“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防治专家共识”防治NRDS。比较两组患儿间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及并发症等。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早产儿208例,其中观察组105例,出现NRDS 40例;对照组103例,出现NRDS 35例;两组患儿NRDS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平均住院天数和平均住院费用较对照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呼吸评分法操作简单,能客观地评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病情危重程度,有助于指导基层的医生对NRDS患儿呼吸支持的策略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适合在基层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PS)在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研究新生儿科32例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早产儿为观察组,32例未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早产儿设为对照组。观察:1两组最终出现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情况。2两组需用鼻塞CPAP(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及呼吸机治疗参数、肺氧合功能的比较。结果 1观察组减少了出现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例。2观察组在使用鼻塞CPAP(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及呼吸机治疗参数PIP、MAP和FiO_2、上机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PaO_2/FiO_2氧合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结论预防性使用PS能减少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改善早产儿的氧合功能,降低呼吸机参数,缩短用氧时间、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和保户性机械通气对新生儿严重胎粪吸入综合征PaO2/FiO2、MAP等的影响。方法:将40例严重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1例,治疗组19例。对照组仅用保护性机械通气及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应用保护性机械通气及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监测各组的肺氧合功能、病程及预后。结果:在治疗中不同时间点,治疗组氧合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平均气道压(MA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等均短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和病死率较对照组减少。结论: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与保护性机械通气具有协同作用,二者联用可明显提高MAS的疗效,且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HHFNC)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6年10月张家口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早产儿8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通气方式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患儿均给予PS治疗,对照组采用鼻塞式持续性正压通气(NCPAP)治疗,观察组采用HHFNC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检测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分压(PaO_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氧合指数等血气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无创通气时间长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比例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鼻损伤、CO_2潴留、腹胀患者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气胸、动脉导管未闭合(PDA)、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 h、24 h、72 h后,两组Pa O2、Sa O2、氧合指数逐渐升高,PaCO_2逐渐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SaO_2、氧合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联合HHFNC或NCPAP治疗NRDS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儿呼吸状况、缓解临床症状,但HHFNC对患儿机体摄氧能力及气体交换功能改善更为显著,同时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MV)与经鼻塞持续正压通气(n 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5月贵港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NRDS患儿随机分为MV组(34例)和n CPAP组(34例)。两组均应用PS治疗,MV组给予机械通气,n CPAP组给予n CPAP,观察两组方法治疗NRDS的疗效。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6 h、24 h与治疗前的动脉血p H值、Pa O2和Pa CO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儿同时期动脉血p H值、Pa O2和Pa C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患儿住院费用和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 CPAP组患儿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结论 n CPAP与机械通气治疗NRDS均有效,且n CPAP治疗患儿的住院费用和呼吸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低,NDRS患儿需辅助通气时可优先选择n CPAP。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及分析采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气道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分析66例患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临床资料,救治方式为经鼻气道持续正压通气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37例为观察组和传统面罩通气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29例为对照组,对于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各方面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儿经治疗后大多数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血气分析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8.38%,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8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均可以有效起到治疗作用,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气道持续正压通气的方式与传统的联合面罩通气相比较,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珂立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11年3月~2012年12月期间明确诊断为新生儿RDS的182例早产儿,胎龄≤35周,除常规应用机械通气和综合治疗外,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其中应用珂立苏治疗者94例(观察组),猪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88例(对照组),对比两组机械通气相关指标、疗效指标、治疗后合并症发生率和转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发现用药后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血气分析指标好转,观察组起效时间慢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应用固尔苏治疗后1h平均气道压(MAP)和吸入氧浓度(FiO2)可下调,氧合指数(P/F)值有所改善,与观察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指标在12 h、24 h、48 h均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费用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种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好转率、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珂立苏与固尔苏治疗新生儿RDS时疗效相当,固尔苏起效较珂立苏快,但珂立苏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无创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及对患儿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NRDS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呼吸频率、心率、血气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0%(P0.05)。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呼吸频率、心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呼吸频率、心率均显著降低(均P0.05)。治疗后,两组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_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PaCO_2均显著降低,PaO_2、SaO_2均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NRDS可提升疗效,有效缓解患儿病情,并改善呼吸频率、心率及血气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