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评价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诊断颈部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43例可疑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分别先后进行3D-CE-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成像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与DSA相比,3D-CE-MRA 对颈部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诊断的敏感度为83.0%,特异度为94.1%.结论 3D-CE-MRA对颈部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显示具有独特的优势,是一种无创、安全、快速、准确性高的检查方法,可以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3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先后行MRA及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分析MRA对不同程度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 35例患者70支大脑中动脉中,MRA显示正常血管28支,病变血管42支,病变部位47处,MRA与DSA诊断符合53处,符...  相似文献   

3.
目的与DSA对照,评估高分辨对比增强三维MR血管成像(high-resolution 3D MRA)显示肝动脉解剖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肝肿瘤(24例为原发性肝癌,2例为转移性肝癌)患者腹部高分辨对比增强3D MRA和DSA检查的资料。对高分辨对比增强3D MRA和DSA的各段肝动脉显影质量行4级评分(1级记为1分,2级为2分,3级为3分,4级为4分),并对两者显影质量行weighted Kappa分析;分析评估肝动脉解剖或变异,以及病理情况,与DSA进行比较。结果26例患者高分辨对比增强3D MRA和DSA对肝总动脉(显影评分平均为3.96、3.96)、胃十二指肠动脉(评分为3.85、3.88)的显示有很好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99、0.85),对肝右动脉(评分为3.92、3.96)、肝左动脉(评分为3.77、3.92)、胃左动脉(评分为3.73、3.85)、肝右前(评分为3.35、3.70)和右后动脉(评分为3.31、3.73)及第Ⅳ段动脉(评分为2.92、3.46)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65、0.43、0.43、0.53、0.46、0.51),而对肝第Ⅱ(评分为2.15、3.35)、Ⅲ段动脉(评分为2.19、3.35)一致性差(Kappa值分别为0.18、0.21)。以DSA为标准,高分辨对比增强3D MRA准确显示18例正常解剖和7例变异[显示的准确度为96.1%(25/26)],1例胃十二指肠动脉闭塞。结论高分辨对比增强3D MRA是一项能准确评估肝动脉的检查技术,可以达到肝段动脉的显示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块重叠薄层采集(MOTSA)全程脑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运用MOTSAMRA技术进行全程脑动脉成像,以期获得能够满足临床筛查、诊断需要的血管图像,同时就扫描细节进行探讨。回顾性分析48例采用MOTSAMRA技术全程脑动脉血管成像的病例资料,对图像的临床筛查、诊断满意度进行评价分析。结果:48例中有44例获得高质量的图像,占91.7%,4例图像质量较低,占8.3%。结论:MOTSA全程脑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能够获得满足临床筛查、诊断需要的图像。  相似文献   

5.
_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血管成像(DCE-MRA)对显示肝癌供血血管的价值。方法:41例肝癌患者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并采用动脉期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技术重建肝动脉血管,增强扫描原始图像观察肿瘤部位、大小、类型,重建血管图像观察肿瘤责任血管显示情况、肝动脉有无变异起源及有无寄生血管参与肿瘤供血,并与常规 DSA 进行对照,同时观察有无肝动脉-门静脉漏的发生。结果:所有患者均清晰显示由肿瘤的解剖信息,其中巨块型21例,巨块结节型8例,多发结节型6例,弥漫型7例。32例患者显示肿瘤主要由规则血管供血,并显示血管起源、数量,并不同程度显示了肿瘤区肝动脉血管受侵犯、血管断续、肿瘤染色等征象,与 DSA 显示完全相同。DCE-MRA 显示7例患者为变异供血,并显示血管变异类型,9例巨块型和巨块结节型肝癌显示有寄生血管参与供血,3例患者动脉期轴面图像显示了肝动脉-门静脉漏。DSA 显示变异型血供8例,寄生血管参与供血21例。结论:DCE-MRA 及肝动脉重建技术能很好地显示肿瘤规则供血血管及血管变异情况,并能发现肝动脉-门静脉漏,对手术方法的选择、规范化治疗及提高疗效有重要作用,在细小的寄生血管显示上不及 DSA。  相似文献   

6.
对经手术证实的20例脑动脉瘤的MRA和IA-DSA的影像进行了对照分析研究,经MRA检出19例(95%)动脉瘤,10mm以下的动脉瘤9例,最小的为4mm,与DSA检出率(19/20)相仿。MRA的定位符合率为84%,低于DSA(95%)。13/19例(68%)在MRA图象上能显示动脉瘤的瘤颈。作者认为MRA是一种新的非侵入性的血管影像方法,可作为脑动脉瘤高危病例的筛选检查,随着MRA技术的进一步完善,MRA有望在神经外科领域替代部分侵入性血管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4D动态MRA(4D-TRAK)与3D时间飞跃法MRA (3D-TOF-MRA)诊断脑动脉瘤的准确度与可靠性.方法 52例疑似脑动脉瘤患者顺序接受3D-TOF-MRA、4D-TRAK及3D-DSA检查.4D-TRAK结合敏感编码(SENSE)及对比增强时间稳定血管成像(CENTRA)k空间技术,采用单剂量注射10ml对比剂在3.0TMR仪上进行扫描.以3D-DSA为金标准,分别以每例患者及每枚动脉瘤为单位,比较分析4D-TRAK与3D-TOF-MRA诊断脑动脉瘤的准确度与可靠性.通过配对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对2组图像的质量及诊断准确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D-DSA共确诊58枚动脉瘤,4D-TRAK发现51枚,其中假阳性2枚,假阴性9枚;3D-TOF-MRA发现58枚,其中假阳性1枚,假阴性1枚.4D-TRAK与3D-TOF-M RA诊断脑动脉瘤的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以患者为单位)分别为92.31%( 48/52)、93.33%( 42/45)、85.71% (6/7)和98.08% (51/52)、100.00%( 45/45)、85.71%(6/7).诊断多发动脉瘤的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以动脉瘤为单位)分别为74.07%(20/27)、75.00% (18/24)、66.67% (2/3)和96.30%( 26/27)、95.83%( 23/24)、100.00%(3/3).亚组分析显示,19枚最大径<3 mm的动脉瘤中,4D-TRAK漏诊了9枚,3D-TOF-MRA漏诊了1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64,P<0.01).其余39枚最大径≥3 mm的动脉瘤在4D-TRAK与3D-TOF-MRA上均得到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00,P>0.05).对于4枚最大径≥10 mm的脑动脉瘤,4D-TRAK较3D-TOF-MRA能更完整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及形态.结论 将4D-TRAK技术与SENSE、CENTRA k空间技术以及3.0T MR结合显示了其在诊断脑动脉瘤上的潜在价值,但其诊断的准确度仍低于3D-TOF-MRA.在大或巨大动脉瘤需完整显示瘤体形态或需应用低剂量对比剂时,4D-TRAK可作为一种简便的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MRI和MRA,尤其后者对脑动静脉畸形(AVM)诊断价值和限度。材料与方法,对16例AVM者行MRI和MRA检查并与DSA进行对照研究,分别观察供血动脉,血管巢和引流静脉情况。结果 与DSA对照,显示供血动脉,MRA与其无显著差异(P>0.05),MRI有其极显著差异(P<0.001);血管巢大小,MRI,MRA与其均无显著差异(P>0.05),引流静脉,MRI与其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 MRA与MRI联合应用可准确显示供血动脉,血管巢和部分引流静脉,是一种评价AVM血管内治疗,手术切除或立体定向放疗及效果观察的有效无创性检查方法。随着MRA新技术的不断开发,完善,将部分取代有创性DSA检查。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病变三维PC法MRA与动脉DSA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目的 :通过与动脉 DSA结果的对照 ,研究三维 PC法 MRA对于检测各类脑血管病变的可信性。方法 :对临床或 MRI表现疑为或需排除脑血管病变的 5 9例兼作 MRA和 DSA检查 ,评价三维 PC法 MRA检测颅内各种血管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和假阴性率。结果 :MRA检出大于 5 mm的动脉瘤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达 10 0 %。但小于 5 mm者难以检出 ,使检出总灵敏度下降为 81.8%。 MRA检出 AVM的灵敏度为 92 .3%、特异度为 10 0 % ,畸形血管团及其主要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均可被 MRA显示。MRA检出颈内动脉 -海绵窦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 10 0 % ,表现十分典型。 MRA检出脑血管主干闭塞的灵敏度为 10 0 % ,特异度为 86 .70 % ,高度狭窄者可能过诊为闭塞。 MRA对于颅内占位病变引起的血管移位能全部显示 ,对于细小的肿瘤血管和肿瘤血供无法显示。结论 :MRA在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上显示出很大的应用价值 ,对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血管闭塞和血管移位的检测已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对于较大动脉瘤的显示较好 ,对于小动脉瘤的检出率仍低 ,MRA对于肿瘤血管的检测基本无效。  相似文献   

10.
3.0T及1.5T磁共振血管成像对烟雾病诊断价值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进  黄凡衡  杨建明  全显跃   《放射学实践》2009,24(5):469-471
目的:分析烟雾病1.5T及3.0T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表现,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比较两者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烟雾病患者MRA及DSA表现,其中9例行1.5TMRA检查、13例行3.0TMRA检查,22例均行DSA检查,对两者显示的基底区侧支血管行4级评分,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9例1.5TMRA显示侧支血管3分1例、2分4例、1分3例、0分1例,13例3.0TMRA显示侧支血管3分7例、2分6例,两者有统计学差异;3.0TMRA与DSA间亦有统计学差异。结论:3.0T较1.5TMRA可以更好显示基底节侧支血管,但仍不能取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前瞻性分析3.0T应用SENSE技术的高分辨率对比增强容积扫描MRA(CEMRA)和3DTOFMRA在临床疑有颅、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6例临床怀疑颅、颈部动脉狭窄的患者接受头颅MRI平扫、头颅3DTOFMRA和颈部CEMRA检查。动脉狭窄的程度与DSA检查结果进行相关性比较。结果MRA显示各段颅、颈部动脉狭窄的不同程度和DSA检查显著相关(Rs=0.97,P〈0.01)。以DSA结果为金标准,狭窄程度超过50%者MRA诊断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9.4%、准确率为99.4%。结论3.0T的3DTOFMRA和高分辨率CEMRA检查能可靠和有效地评价颅、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可作为DSA术前必要的检查技术,或可替代传统DSA诊断性检查。  相似文献   

12.
MRA对脑动静脉畸形的再评价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 总结脑动静脉畸形 (AVM )的MR征象 ,评价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显示AVM各征象的准确性。方法 MRA和DSA诊断脑AVM 3 6例 ,从AVM的大小、输入动脉、输出静脉等方面对比分析其MRI、MRA及DSA表现 ,分析病灶大小与其动静脉支数的关系。结果 AVM发生部位遍布脑组织各个结构。其MRI征象主要有 :病灶部位呈蜂窝状线样流空低信号 ,病灶周围增粗血管的流空 ,病灶周围的脑萎缩和梗塞等。MRA征象包括畸形血管团以 2~ 5cm为多 ,占 5 5 .6% ;输入动脉来源于该部位原有供血动脉增粗而成 ;输出静脉以病灶为中心向四周引流入相应的静脉 (窦 ) ;血管支数与病灶大小呈正相关 ,但分布较分散。MRA与DSA对比显示 ,MRA显示的病灶明显大于DSA(t=2 .65 ,P =0 .0 3 ) ,输出静脉支数多于DSA(t =2 .5 3 ,P =0 .0 4)。结论 MRA能够显示脑AVM的所有征象 ,在诊断上不次于甚至优于DSA。其MRI表现在脑AVM的检查和诊断中均有重要作用 ,应更加重视  相似文献   

13.
3T TOF MRA在颅内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与DSA对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3T TOF-MRA在颅内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37例临床上具有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人前瞻性行3T TOF-MRA及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其中男性16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53.5±13.5(21~74)岁。MRA图像分别由2位神经影像医师阅读,DSA图像由神经介入医师阅读,其结论与前两者有分歧的地方,经讨论确立一致观点。以DSA检查作为标准,评价3T TOF-MRA诊断颅内血管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DSA检查14例15个动脉瘤,5例动静脉畸形,3例3侧大脑中动脉狭窄,1例大脑后动脉闭塞;14例未见明显异常。TOF-MRA准确显示了其中的22处病变(14个动脉瘤,4个动静脉畸形及4处血管狭窄),但误诊1例,假阳性4例,假阴性2例;其总体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1.3%、75%和为85%。结论:3.0T TOF-MRA能够很好地显示颅内血管病变,是一种可靠的无创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急性眩晕综合征患者全脑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分析,评估全脑血管造影在急性眩晕综合征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287例急性眩晕综合征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观察病变血管数目、血管狭窄部位、血管狭窄程度及血管形态学改变.结果 287例患者中有病变血管194例(67.6%),单纯颈内动脉系统病变18例(6.3%),单纯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78例(27.2%),颈内动脉系统、基底动脉系统同时病变15例(5.2%),单纯椎动脉先天性细小、迂曲延长68例(23.7%),颈椎骨质增生致椎动脉在椎内段形成环形狭窄15例(5.2%),未见血管病变108例(37.6%).结论 全脑血管造影对急性眩晕综合征患者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确定治疗方案和预后判断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PURPOSE: To assess the feasibility of three-dimensional breathhold coronary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 at 3.0T using the steady-state free precession (SSFP) sequence, and quantify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SNR) and contrast-to-noise ratio (CNR) gains of coronary MRA from 1.5T to 3.0T using whole-body and phased-array cardiac coils as the signal receiver. MATERIALS AND METHODS: Eight healthy volunteers were scanned on 1.5T and 3.0T whole-body systems using the SSFP sequence. Numerical simulations were performed for the SSFP sequence to optimize the flip angle and predict signal enhancement from 1.5T to 3.0T. Coronary artery images were acquired with the whole-body coil in transmit-receive mode or transmit-only with phased-array cardiac coil receivers. RESULTS: In vivo studies of the same volunteer group at both field strengths showed increases of 87% in SNR and 83% in CNR from 1.5T to 3.0T using a whole-body coil as the signal receiver. The corresponding increases using phased-array receivers were 53% in SNR and 92% in CNR. However, image quality at 3.0T was more variable than 1.5T, with increased susceptibility artifacts and local brightening as the result of increased B(0) and B(1) inhomogeneities. CONCLUSION: Coronary MRA at 3.0T using a three-dimensional breathhold SSFP sequence is feasible. Improved SNR at 3.0T warrants the use of coronary MRA with faster acquisition and/or improved spatial resolution. Further investigations are required to improve the consistency of image quality and signal uniformity at 3.0T.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BD)的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影像学特点,提高对VBD的认识.方法 对行MRA检查的438例患者图像分析,测量其基底动脉(BA)的长度及横向偏移,进行诊断并分型.同时行MRI检查并确诊为脑梗死(BI)者342例,分为2组:VBD BI组及非VBD BI组,并对2组的BI分型进行研究.结果 (1)438例患者中有16例确诊为VBD;(2)根据VBD在MRA上的表现,可分为4型:S型、U型、L型及螺旋型,其中S型7例,U型5例,L型3例,螺旋型1例.4型中S型发生率最高,临床症状最轻;(3)BI患者VBD发生率为3.98%;(4)VBD 是非VBD BI患者脑干梗死发生率的2.1倍(P<0.05).结论 VBD的MRA分型可分为4型,各型影像学及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并与后循环区梗死尤其是脑干梗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平板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三维旋转血管造影(3DRA)在颅内微小动脉瘤(≤3mm)诊疗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8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利用平板DSA行常规全脑血管造影,再行3DRA检查,并利用其工作站行三维重建,分析其二维(2D)与3DRA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差异,并分析3DRA对微小动脉瘤的最佳显示角度,制订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案。结果平板DSA常规全脑血管造影检出颅内动脉瘤69例,微小动脉瘤1例;利用其3DRA检出动脉瘤82例,微小动脉瘤14例。13例3DRA显示而2D未显示的颅内动脉瘤均为微小动脉瘤,两者在动脉瘤检出率方面(93.18%对7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00,P<0.05)。14例微小动脉瘤中,2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7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3DRA显著提高了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是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和栓塞治疗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8.
三维增强减影MR血管造影:一种诊断血管疾病的新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三维增强减影MR血管造影 (3DCESMRA)在诊断体部及下肢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18例体部及下肢血管疾病行 3DCESMRA ,并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 3DCESMRA的图像质量及其对各种血管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  18例3DCESMRA图像未见明显伪影 ,血管显示清晰 ,均达到诊断要求。 3DCESMRA能清楚显示体部及下肢血管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各种病变。以手术结果为标准 ,3DCESMRA对于显示血管病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为 10 0 %。结论  3DCESMRA是一种诊断体部及下肢血管疾病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安全、无创伤性、价格适中等优点 ,能准确诊断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9.
移床技术在盆部及下肢动脉增强MRA检查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初步评估移床扫描技术 (MobiTrak)在盆部及下肢动脉MR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12例临床上疑有盆部和下肢动脉疾病的病人进行了三维动态增强MRA检查。其中 3例同时进行了动脉造影 ,4例做了手术探查。结果  12例患者均满意地显示了感兴趣区血管。其中下肢动脉闭塞症 8例 ,人工血管移植术 2例 ,动脉瘤 2例。结论 移床扫描技术能准确地整体评价盆部和下肢动脉病变 ,是一种可靠的、有应用潜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