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比较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在常规CT和螺旋CT中的不同表现,探讨螺旋CT对FNH的诊断价值,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其中2例行常规CT,4例行螺旋CT检查。结果平扫两种方法表现相似,均呈边缘模糊的略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后常规CT2例均呈略高密度灶,延迟4min后呈略低密度,其中1例病灶中央低密度疤痕区有延迟强化。螺旋CT增强后4例动脉期病灶均有明显强化;门脉期2例呈略高密度,2例呈等密度;延迟期3例呈等密度,1例呈略低密度;2例动脉期扫描可见平扫低密度疤痕区有明显强化的放射状血管影,1例有延迟强化。表明常规CT对FNH定性困难,螺旋CT多期扫描在FN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2.
螺旋CT对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比较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在常规CT和螺旋CT中的不同表现,探讨螺旋CT对FNH的诊断价值。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其中2例行常规CT,4例行螺旋CT检查。结果:平扫两种方法表现相似,均呈边缘模糊的略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后常规CT2例均呈略高密度灶,延迟4min后呈略低密度,其中1例病灶中央低密度疤痕区有延迟强化,螺旋CT增强后4例动脉期病灶均有明显强化;门脉期2例呈略高密度,2例呈等密度,延迟期3例呈等密度,1例呈略低密度;2例动脉期扫描可见平扫低密度疤痕区有明显强化的放射状血管影,1例有延迟强化,表明常规CT对FNH定性困难。螺旋CT多期扫描在FN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多排螺旋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FNH的三期螺旋CT影像表现.结果 14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2个病灶.CT平扫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均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影,5个病灶的中央疤痕均延时增强.3个病灶周边见增粗、扭...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FNH)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病理证实的12例14个病灶的FNH的CT和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并与病理对照,探讨FNH的影像特点。结果:12例14个病灶,CT平扫低密度11个,等密度3个;增强动脉期扫描所有病灶均有明显强化,4个病灶中心见疤痕,门脉期扫描9个病灶为等密度,5个为稍高密度,延迟期1例病灶中心疤痕有延迟强化;有7例FNH行MRI检查,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或MRI检查可充分反映FNH的病理特征,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CT和MRI表现,CT检查16例,MRI检查10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7例.结合病理对其影像学征象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9例FNH病灶均呈孤立结节或分叶状肿块,直径2~10 cm,平均3.5 cm.CT平扫呈等密度9例,略低密度7例,增强扫描动脉期除中心疤痕外病灶均明显强化;门脉期病灶呈稍高密度7例,等密度9例;平衡期及延迟期仍呈稍高密度5例,等密度11例;6个病灶的中央疤痕均呈延时强化.10例MRI平扫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动脉期病灶均呈明显强化,门脉及平衡期呈稍高或等信号,4个病灶的中央疤痕延时强化.结论:典型的FNH影像学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实质期呈高或等密度(信号)强化.延迟强化的裂隙样中央瘢痕有助于与肝细胞癌、肝腺瘤及肝血管瘤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螺旋CT表现和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30个病灶)经病理证实为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平扫及三期增强CT表现.结果 CT平扫30个病灶中,16个病灶呈均匀性低密度,10个病灶呈不均匀低密度,4个病灶呈等密度;其中11例病灶中部有星芒状更低的密度区.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除中央瘢痕外16个病灶有明显均匀强化,10个病灶中等不均匀强化,4个病灶轻度强化,8个病灶还可见病灶中心或周边增粗扭曲的动脉影.静脉期和延迟期,病灶密度下降.结论 FNH平扫为低密度,增强扫描以"快进慢出"为其特点.螺旋CT增强扫描显示中央瘢痕征是诊断本病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和MRI表现及鉴别要点,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FNH病人的CT和MRI表现.结果 CT扫描检查10例,平扫9例病灶呈低密度,其中6例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影,1例病灶呈稍高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呈均匀或不均匀密度;门脉期病灶呈稍高或等密度;6例病灶的中央瘢痕均延时强化.MRI检查11例,平扫病灶均呈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扫描除中央瘢痕外,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呈稍高或近等信号,延迟期呈近等信号,9例病灶的中央瘢痕延迟强化.结论 CT和MRI对FNH的诊断具有特征性和准确性,二者结合能提高对FNH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在多层螺旋CT(MSCT)的表现,提高CT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13个病灶)经病理证实的FNH的平扫及三期增强MSCT表现。结果 13个FNH,平扫10个为低密度,3个为等密度,其中9个病灶中央有点、条状及裂隙状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有明显强化,除中心疤痕外病灶强化基本均匀一致,其中6例病灶中心或周边还可见到增粗、扭曲的动脉。增强扫描门脉期和延迟期11个病灶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2个为略高密度。9例伴有中心疤痕者,3例无强化,6例有延迟强化。结论 MSCT多期扫描可充分反映FNH的病理特征和血供特点,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中的表现,以提高CT对FNH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16个病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患者的临床及螺旋CT平扫、动脉期(25s)、门静脉期(60s)、延迟期(180~300s)增强扫描资料。结果:FNH多见于中青年,多无临床症状,主要分布在肝脏表面,病变边界清晰,平扫13个病灶呈略低密度,3个病灶呈等密度者,其中10个病灶内见点状、小星状、小片状低密度中央瘢痕影;增强动脉期扫描所有病灶除中心瘢痕外,均呈明显均匀一致的强化,其中5个病灶还可见到中心或周边增粗、扭曲的动脉;门脉期扫描3个病灶呈高密度,9个病灶呈略高密度,5个病灶呈等密度;延迟期扫描16个病灶均呈略高或等密度;8个病灶中心瘢痕有延迟强化,2个无强化。结论:抓住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中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FN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减少临床不必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和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21个病灶)经病理证实的FNH的CT,和6例MRI表现。结果 CT平扫显示21个病灶中呈均匀低密度7个,呈不均匀低密度14个。增强扫描动脉期除中央疤痕外,明显均匀增强19个,中等度不均匀增强1个,轻度不均匀增强1个,病灶中心或周边增粗、扭曲的动脉6个;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显示呈略高密度10个,呈等密度6个,呈略低密度5个。平扫显示伴中央星状疤痕者7个,多期增强CT显示中央疤痕并于平衡期出现延迟增强15个病灶。MRI检查6例均呈不均匀略长或等T1,及略长或等T2信号,增强动脉期呈明显增强,在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强化或强于肝实质。4个在平扫MRI上显示中央瘢痕并有延迟增强。结论 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能较全面显示FNH的病理特征和血供特点,明显地提高与其他富血管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能力。FNH具有典型的MRI表现,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呈明显均匀强化.在门脉期和延迟期呈等或稍高信号;病灶内可见特征性中心瘢痕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延迟期出现强化。对不典型FNH应结合病史,必要时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11.
肺癌已成为人类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及病死率仍在迅速增长?目前X线胸片?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扫描能帮助医师对大部分肺癌作出诊断和分期判定,但对于一些早期病变的判定帮助有限?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在肿瘤的早期诊断?分期和疗效评估方面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其空间分辨力较差?PET/CT的出现弥补了这两方面的缺憾,它融合专用的PET扫描仪和CT扫描仪的技术,提供了来自两种显像方式的独特信息?本文就PET/CT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江必成 《宁夏医学杂志》2003,25(12):725-726
目的 分析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cT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我院1994—2003年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5例肾上腺样脂肪瘤病例的CT及临床、病理资料。结果5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术前CT明确定位、定性诊断。5例共5个肿块,以右侧多见。CT表现为类圆型肿块,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大部分为低密度脂肪,部分瘤边缘见点状钙化斑。结论CT扫描能明确诊断,为首选方法。可以清楚显示肿瘤的位置及瘤内成分与瘤周组织关系。  相似文献   

13.
门静脉海绵样变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病人的CT表现和特征,探讨CT诊断该病的价值。材料与方法10例门静脉海绵样变病人均做腹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其CT表现,其中6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4例经手术证实。结果主要CT表现为门静脉走行区结构紊乱,正常结构消失;在门静脉走行区出现血管样结构或迂曲、扩张窦隙样血管结构,在门静脉期明显强化;在动脉期可见周围肝实质短暂灌注异常,表现为带状高密度影,而在静脉期迅速消失。结论CT是诊断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有效方法,可为临床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提供必要的依据。对CT表现不典型病例,结合DSA或超声检查(US)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18)氟去氧葡萄糖PET/CT显像对胃癌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18氟去氧葡萄糖(18FDG)PET/CT对胃癌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临床怀疑胃癌的32例患者(男25例,女7例,年龄31~82岁)行18FDG PET/CT显像,显像前饮水600ml扩张胃腔,PET图像对目测阳性病灶勾画感兴趣区(ROI),并测量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CT图像测量胃壁增厚的最大厚度,所有患者均通过手术或胃镜取得病理结果. 结果:经18FDG PET/CT检查的32例患者中,发现胃癌24例.18FDG PET/CT对胃癌诊断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92.3%、100%和93.8%.胃癌患者的SUVmax与胃壁厚度呈正相关,有无淋巴结转移与SUVmax及胃壁厚度的差异均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根据PET/CT检查结果对24例胃癌患者进行临床分期:Ⅰ期9例,Ⅰ~Ⅱ期1例,Ⅱ期3例,Ⅲ期1例,Ⅳ期10例. 结论:18FDG PET/CT显像对胃癌的诊断、生物学行为评价及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作者分析了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包虫囊肿的CT表现。显示为眶内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的囊性病变。其CT值近似水的密度。增强扫描囊壁不增强或仅轻微增强。本病的CT表现颇具特征性,是诊断艰眶包虫囊肿安全可靠的理想检查方法。此外还对某些少见病例的鉴别诊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慢性鼻咽炎的的CT表现,提高鼻咽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在我院作CT检查的16例慢性鼻咽炎的CT表现,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并与同期影像表现相似的鼻咽部疾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慢性鼻咽炎主要表现为咽隐窝变浅、鼻咽壁局限性增厚、鼻咽壁弥漫性增厚、局部软组织肿块、鼻咽形态怪异、伴副鼻窦炎等,咽旁间隙受压较轻,一般不伴中耳乳突炎,颅底骨质结构完整,增强扫描鼻咽粘膜线完整。结论CT扫描能显示慢性鼻咽炎的影像学特征,多数病例可作出明确诊断,但与早期鼻咽癌鉴别诊断困难,活检及动态观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转移瘤的CT表现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89例骨转移瘤病人的X线及CT片并记录各种征象。结果:CT表现为溶骨性60例(67.4%),成骨性16例(18.9%)和混合性13例(14.6%)。结论:CT扫描在显示病变及确定范围都优于X线平片,对多数病人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下咽癌的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了3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下咽癌的CT表现,全部病例均有手术病理证实。结果梨状窝癌22例,下咽上区癌8例,咽后壁癌或环后癌6例,混合型2例;CT扫描表现为:平扫病灶呈等或略低密度,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间接征像包括梨状窝和/或喉旁间隙变窄、消失。喉移位及邻近结构受累。喉软骨破坏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由肿瘤所致杓-椎距或环-椎距增宽,大于10mm,与30例正常成人对照,统计学表明差异非常显著(t=4.05,P=0.000;t=8.22,P=0.000)。结论CT可较准确地显示肿瘤侵犯范围及反映术前分期,对下咽癌的临床治疗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肺部孤立室徽小结节(直径≤1cm)的CT片象,研究微小肺癌的CT表现特点,方法:对直径≤1cm的7例肺癌和17例良性结节的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微小肺癌出现较多的CT征象有分叶征,短毛刺征,棘突征,空泡征,血管供应征及周围血管增粗征,有6例同时出现上述三个以上基本征象,而良性结节只有2例出现,良性结节表现最多的征象是边缘光滑的类圆形结节,结论:微小肺癌已具有肺癌的基本CT征像,薄层CT扫描有助于微小结节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穿孔性急性阑尾炎(perforated acute appendicitis,PAA)的多层螺旋CT(multi slice CT,MSCT)表现,提高MSCT鉴别PAA与非穿孔性急性阑尾炎(nonperforated acute appendicitis,NPAA)的能力。方法  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PAA 28例和NPAA 36例(其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8例,急性阑尾炎伴周围炎18 例)行MSCT超薄层扫描,辅以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及曲面重建(curved multiplanar reformation,CPR)显示阑尾,观察、测量和比较PAA组与NPAA组诸CT征象的差异。结果  PAA组与NPAA组在阑尾壁强化缺损、阑尾周围脓肿、阑尾周围蜂窝织炎、阑尾腔外积气和阑尾腔外粪石5种CT征象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0.000、0.019),出现任一征象对PAA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6.4%、91.7%和93.8%。PAA组的阑尾直径为(16.2±3.8) mm,明显大于NPAA组[(11.3±3.1) mm,P=0.000)];当界值为13.3 mm时,诊断PAA的特异度可提高至94.4%。结论   MSCT辅以MPR和CPR可准确鉴别PAA和NPAA,指导外科医师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