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乳酸浓度和清除率及其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 年10 月至2018 年3 月 我院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120 例,根据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非危重组(n =24)、危重组(n =49)、极危重组(n =47),采集 动脉血检测血乳酸浓度,计算6 h 乳酸清除率,观察血乳酸浓度和乳酸清除率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危 重组、极危重组患儿血乳酸浓度高于非危重组,乳酸清除率低于非危重组(P<0.05);治疗后血乳酸浓度为2.0 ~3.9 mmol/ L 组 和≥4.0 mmol/ L 组病死率高于血乳酸浓度<2.0 mmol/ L 组,且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 PCIS) 评分低于<2.0 mmol/ L 组( P < 0.05)。高乳酸清除率组的病死率和PCIS 评分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动脉血乳酸浓度与PCIS 评分呈正相关(r =0.68,P<0.01);乳酸清除率与PCIS 评分呈负相关(r =-0.69,P<0.01)。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乳酸浓度 越高,病情越严重,乳酸清除率越低,预后效果越差,病死率越高。血乳酸浓度和清除率变化可作为判断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病情 危重程度以及预后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夏桂英 《江西医药》2014,(11):1281-1282
目的:探讨脓毒症休克患儿血乳酸水平变化和病情进展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52例脓毒症休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儿确立诊断时血乳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愈组治疗6h和12h血乳酸水平分别为(3.84±0.52)mmol/L、(3.12±0.31)mmol/L;死亡组治疗6h和12h血乳酸水平分别为(5.26±0.64)mmol/L、(5.73±0.51)mmol/L,两组患儿治疗6h和12h的血乳酸水平经统计学处理其P<0.05。结论治疗12h后患儿血乳酸水平仍高于4mmol/L预后差,治疗12h血乳酸水平高低对患儿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儿童Ⅲ期手足口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90例Ⅲ期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结局将患儿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患儿在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方面的差异,选择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芋期手足口病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死亡组和存活组性别、发病时间、入院时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糖峰值、乳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鄄MB)、最大心率以及肺水肿、呼吸衰竭、循环衰竭、入院时昏迷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循环衰竭[OR=9.785,95% CI(2.457,38.959)]、乳酸水平[OR=1.310,95% CI(1.022,1.681)]、白细胞计数[OR=1.156,95% CI(1.025,1.303)]、入院时 PCIS[OR=0.866,95% CI(0.783,0.957)]是Ⅲ期手足口病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有循环障碍、血乳酸水平、白细胞计数升高及入院时PCIS低提示Ⅲ期手足口病患儿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症和危重症手足口病并脑炎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我院PICU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7例重症及危重症HFMD并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当患儿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时,给予积极控制颅内高压,给予甘露醇,利巴韦林并痰热清行抗病毒治疗;保持体液负平衡;给予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患儿出现肺水肿及肺出血表现时,采用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并适当给予酚妥拉明或肖普钠降压处理。结果除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及肺出血的患儿1例患儿经治疗后痊愈外,其余合并脑炎重症患儿均出现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合并肺水肿及肺出血患儿预后较差;患儿意识恢复时间平均时长为(5.6±2.1)d。结论重症及危重症HFMD发病后要严密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一旦发现神经系统症后并确诊脑炎后,及时给予早期治疗干预,以提高救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动脉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 记录64例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入住重症监护室(ICU)1h内、6h、12 h、24h、48 h的血乳酸浓度,并计算12 h时的乳酸清除率,根据治疗后的转归分成两组,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结果 存活组和死亡组人ICU时血乳酸浓度分别为(7.2±5.4) mmol/L和(9.2±5.6) mmoL/L,均大于正常.存活组6h后开始下降,24h为(2.2±1.3) mmol/L,基本正常;而死亡组48 h血乳酸浓度为(8.0±3.8) mmol/L,仍明显大于正常,直至死亡,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16,3.8257,7.5263,4.5875,5.8765,P<0.05).死亡组患者12 h时乳酸清除率[(5.83±3.92) mmol/L]明显低于存活组[(14.32±2.68) mmol/L](t=6.2565,P<0.05).结论 动脉血乳酸浓度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呈正相关,乳酸清除率动态反应病情进展,是判断危重病严重程度的早期、敏感、定量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病规律、临床特征及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68例重症手足口病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发病规律。结果68例患儿中,治愈64例,2例快速发展(发热后24~72 h)至脑干脑炎(脑干脑炎致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功能衰竭),1例肺出血死亡。1例为抢救好转,家属经考虑存在后遗症及经济问题,要求出院后死亡。结论〈3岁幼儿较易出现重症表现,早期临床表现较隐匿,病情进展迅猛,常累及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出现循环障碍、肺水肿、脑干脑炎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如能早期发现,及时干预治疗,则预后良好。故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早期发现重症患者。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0日我院儿科收住院的147例手足口病临床资料。结果该组病例最小7月,最大7.5岁,大部分为1~3岁幼儿。发病高峰为4~5月。普通病例107例,处理后均治愈。重症40例,其中37例并病毒性脑炎,1例治疗后仍有下肢肌力差,站立不稳,2例转院,其余治愈。1例脑炎基础上出现循环不良表现,转上级医院治疗后治愈。2例危重症出现呼吸循环衰竭肺出血死亡。结论手足口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但其可发展为重症,并脑膜炎、脑干脑炎、脊髓灰质炎等神经系统损害及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心肌炎等死亡,需及时识别重症患者,早期治疗,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乳酸水平在危重症患儿的临床应用。方法30例危重症患儿根据小儿危重症评分分组,70—80分为危重组,共10例;〈70分为极危重组,共20例。普通病房一般患儿2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血乳酸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3组患儿血乳酸水平分别为(0.75±0.19)mmol/L、(4.99±1.78)mmol/L、(8.49±3.70)mmol/L,3组比较F值48.85,P〈0.01;两两比较,非危重组与危重组、极危重组及危重组与极危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乳酸水平在临床应用中可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及评估疾病的预后,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重症手足口病52例治疗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重症手足口病诊治过程中的经验体会,以提高对该病救治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4月~11月收治的52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早期临床表现、治疗要点及转归。结果 52例重症患儿中无并发症者14例,并发支气管肺炎12例,并发脑炎20例,脑脊髓炎2例,神经源性肺水肿1例,肺出血1例,急性迟缓性麻痹2例。52例重症患儿中最终死亡3例,其中1例因脑脊髓炎并发脑疝而死亡,1例因神经源性肺水肿死亡,1例因肺出血死亡。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在疾病早期有共同的临床特点,如能在神经系统受累早期识别并处理,能防止患儿向危重症发展,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死亡患儿的发病情况、死亡原因,分析乳酸、白蛋白、中性粒细胞、血糖与死亡的关系,总结经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PICU成立2年以来所有死亡病例的资料。结果我科PICU成立2年来,在医院内死亡的患儿共65例,病死率6.49%;其中,1岁以下占47.7%,1~3岁占29.2%,3~5岁占7.7%,5岁以上占15.4%;农村儿童占87.7%,城市儿童占12.3%。入PICU时,危重症病例评分平均为(61.26±16.79)分,入院时评分低于70分者入院24h内死亡的比例最高,评分越低,入院后死亡的时间越短;血糖(11.88±8.52)mmol/L;白蛋白(28.55±7.55)g/L;血白细胞数(16.85±9.3)×109/L,中性粒细胞(11.29±7.56)×109/L;乳酸(7.48±6.33)mmol/L。死因以严重感染性疾病居首位,危重症手足口病居第2位,患儿多合并多个脏器功能损害或衰竭。结论入院时危重病例评分的高低与死亡的时间有关;血糖浓度、白蛋白、血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数、乳酸水平与死亡关系密切,应重视这些指标的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1.
唐小宇 《中国基层医药》2013,(23):3597-3599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80例特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影响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相关指标进行探讨。结果存活组患者肌钙蛋白为(5.12±1.89)pg/L、肌酸激酶为(355.0±101.3)U/L、肌酸激酶同工酶为(79.5±23.4)U/L,均显著低于死亡组的(12.13±2.12)pg/L、(687.0±139.2)U/L、(180.2±53.5)U/L(t=12.95、8.96、12.45,均P〈0.05)。存活组患者C反应蛋白、血糖、血乳酸水平分别为(52.34±24.35)mg/L、(6.8±1.5)mmol/L、(7.2±1.3)mmol/L,显著低于死亡组的(67.12±23.31)mg/L、(11.4±4.2)mmol/L、(9.5±2.2)mmol/L(t=2.24、4.25、6.82,均P〈0.05);存活组脑利钠肽水平为(23.4±3.5)μg/L,高于死亡组的(17.1±2.3)μg/L(t=7.21,P〈0.05)。存活组有27例存在钠失衡,死亡组有15例存在钠失衡,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3.64,P〈0.05)。结论C反应蛋白、脑利钠肽、血糖、血钠、血乳酸水平及肌钙蛋白、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浓度是影响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其水平越高,预后越差;脑钠肽水平越低,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钠肽(BNP)、心肌钙蛋白I(cTnI)、血乳酸及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在脓毒症休克心肌顿抑严重程度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l例确诊脓毒症休克患者,入院后1h内抽血查BNP、cTnI、血乳酸,并进行APACHElI评分,以后分别在开始治疗后6、24h监测上述指标。观察患者的最终预后,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上述指标入院时的差异;分别比较不同预后组内各时间点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3l例患者,死亡13例,存活18例,死亡率为41.9%。死亡组人院时各项指标数值均明显高于存活组[BNP:(3401.1±1710.2)pg/Lvs(1947.2±1319.5)pg/L,P=0.008;cTnI:(9.4±4.7)ng]L vs(5.1±4.4).g/L,P=0.012;血乳酸:(10.8±4.9)mm01]L vs(7.1±4.5)mmol/L,P=0.027;APACHElI评分:29.4±5.7口s22.1-+8.8,P:0.006]。死亡组患者中,治疗6h上述指标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4hBNP[(4757.9-+2044.4)pg/L vs(3401.1-+1710.2)og/L,P=0.0111、血乳酸【(12.4-+3.2)mmol/LVS(8.8±4.9)mmol/L,P=0.0311、APACHEII评分(34.6±6.1ws29.4±5.7,P=0.029)均明显高于人院时(P均〈0.05),eTn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中.治疗6h[BNP:(1125.2+563.3)pg/L vs(1947.2±l319.5)pgCL;eTnI:(2.1±1.4)ng/L vs(5.1+4.4)nv4L;血孚L酸:(4.4±2.7)mmol/LVS(7.1±4.5)mmol/L;A.PACHEII评分:15.5±7.9vs22.1±8.81、24h]BNP:(578.1±345.5)pg/L vs(1947.2±l319.5)pz-/L;eTnI:(0.9±0.5)ng/L vs(5.1±4.4)ng/L;血乳酸:(2-4±1.3)mmol/Lvs(7.1±4.5)mmol/L;APACHEⅡ评分:10.4±2.8vs22.1±8.81各项指标均较入院时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BNP、eTnI、血乳酸和APACHEll评分可反映脓毒症休克患者心肌顿抑的严重程度,预测患者预后.进一步可据此建立相关的脓毒症休克患者心肌顿抑严重程度评估系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危重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60例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进行系统治疗的同时,做好一般护理及并发症护理工作,观察护理效果。结果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治愈156例(97.5%),因病毒性脑干脑炎致呼吸循环衰竭死亡2例(1.3%),放弃治疗2例(1.3%),有8例(5%)患儿出院时有不同程度肌无力,1个月后随访基本恢复,全部病例病程平均(8.1±3.05)d。结论对于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我们护理人员在配合医师做好治疗抢救工作的同时,要严密观察并做好皮肤、口腔、饮食、体温等一般护理及神经、循环、呼吸、消化等系统的重点护理工作,良好的护理工作是完成危重手足口病救治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乳酸和D-二聚体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APACHEⅡ评分,测定动脉血乳酸水平和D-二聚体水平。将患者分成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其上述指标的统计学差异。结果: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动脉血乳酸水平分别为(1.92±0.84)mmol/L和(4.98±2.57)mmol/L,D-二聚体分别为(4.74±4.27)mg/L和(6.16±4.70)mg/L,APACHEⅡ评分分别为17.88±3.65和22.47±6.91。结论:血乳酸、D-二聚体可用于早期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乳酸对危重症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08年4月急诊ICU收治住院的危重症患者30例,入ICU24h测CRP、D-二聚体、乳酸水平,并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及出院评定。结果:预后不良组(无改善+死亡)CRP值为(13.8±9.6)mg/L,D-二聚体值为(12.20±5.60)mmol/L,LA为(7.1±4.5)g/L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明显改善+治愈)CRP值为(5.02±4.61)mg/L(P〈0.05),D-二聚体值为(2.73±0.81)mmol/L,乳酸为(2.1±1.4)g/L。结论:血清CRP、D-dimer、LA水平可作为危重症患者评定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尿毒症肺的胸部影像学改变与血肌酐( Scr )、尿素氮( BUN )的相关性。方法将256例尿毒症患者根据胸部CT检查及/或X线摄片以及相关检查结果分为尿毒症肺84例(尿毒症肺组)和非尿毒症肺172例(非尿毒症肺组)。观察两组胸部CT及/或X线检查、Scr和BUN的水平。结果尿毒症肺组有5种影像学表现,包括肺泡水肿(67.86%)、肺间质水肿(16.67%)、肺淤血征(8.33%)、胸腔积液(4.76%)和肺间质纤维化(2.38%);尿毒症肺组的Scr 和BUN含量[(1145.6±236.4)μmol/L,(38.9±6.1)mmol/L]均显著高于非尿毒症肺组[(905.3±138.9)μmol/L,(23.8±5.6)mmol/L](t=8.128、4.782,均P<0.05)。结论尿毒症肺影像学表现以肺水肿为主,且影像学病理性改变程度与Scr和BUN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2010年2月~2011年2月间收治的12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3岁以下婴幼儿,可有发热、皮肤黏膜损害、神经系统受累表现突出,绝大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危重患儿可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或肺出血.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发现危重患儿的早期表现的临床经验.结论...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乳酸清除率与急性重度乙醇中毒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80例入ICU即刻动脉血乳酸值高于2.0mmol/L的急性重度乙醇中毒患者,入ICU6h后再次测定动脉血乳酸值,计算乳酸清除率。记录入ICU后的APACHEⅡ评分、病死率。80例分成存活组(76例)、死亡组(4例)以及高乳酸清除率组(68例)、低乳酸清除率组(12例)。分析乳酸清除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各组APACHEⅡ评分和初始动脉血乳酸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存活组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死亡组{[17.55%(14.08%,19.68%)]vs[(7.95%(-1.05%,8.70%)]},(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病死率显著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1.5%vs25.0%,P<0.01)。结论乳酸清除率可用于早期评估急性重度乙醇中毒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重症急性冠心病患者应激状态下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及年龄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省唐山市工人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ICU和心内科住院的553例重症冠心病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应激血糖和年龄.按照诊断将患者分为急性心力衰竭(AHF)组(104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220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1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106例).应用非参数检验比较4组重症冠心病患者应激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及年龄的差异.结果 NSTEM组与UAP组的应激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mmol/L比(8±4)mmoL/L,P>0.05],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HF组:(14 ±7)mmol/L,STEMI组:(10±5)mmol/L,UAP组:(8±4) mmol/L,均P<0.05];STEMI组与NSTEMI组的高敏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16) mg/L比(31±17) mg/L,P>0.05],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HF组:(40±23) mg/L,UAP组:(27±12) mg/L,均P<0.05];STEMI组与UAP组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13)岁比(64±13)岁,P>0.05],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HF组:(74±11)岁,NSTEMI组:(69±11)岁,均P<0.05].结论 在重症急性冠心病组中AHF组的应激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及年龄最高,且由UAP组到AHF组呈现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