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鼻咽癌腮腺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鼻咽癌腮腺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概率和表现形式,研究其可能的转移机制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江西省肿瘤医院初治鼻咽癌患者MRI诊断考虑有腮腺淋巴结转移者,分析其表现形式,可能的转移机制及预后.结果:2年期间1004例初治鼻咽癌患者中15例腮腺区结节考虑有淋巴结转移,按拟定诊断标准14例确诊为腮腺淋巴结转移,1例排除,发生率1.4%.转移淋巴结大部分(82%)为浅叶淋巴结.发生腮腺淋巴结转移者绝大部分(93%)为中晚期病例,N3患者占43%,64%患者有颈部淋巴结包膜外侵,7例患者有Ⅱa及Ⅱb区淋巴结包膜外侵融合.79%的患者有咽旁间隙不同程度侵犯,36%患者放化疗前进行过颈部干预.中位随访10.5个月后,14例患者6例1年内发生远处转移,其中2例已死亡.结论:鼻咽癌腮腺淋巴结转移率为1.4%.其发生可能与颈部淋巴结>6cm伴包膜外侵;Ⅱa、Ⅱb区淋巴结融合;咽旁间隙肿瘤占据紧邻腮腺以及既往曾行颈部干预等有关.腮腺淋巴结转移是鼻咽癌预后不良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黄爽  陈媛媛  胡巧英 《肿瘤学杂志》2016,22(10):821-826
摘 要:[目的] 分析鼻咽癌患者接受根治性调强放射治疗后出现腮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及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2008~2011年接受调强放射治疗后出现腮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分析原发肿瘤侵犯的结构及淋巴结分布规律。重新勾画腮腺浅叶,分析复发侧的腮腺及浅叶剂量参数。[结果] 9例腮腺淋巴结转移患者(中位年龄44岁)均为局部晚期,复发部位主要位于腮腺浅叶(14/16),初诊至转移的中位时间为25个月。转移同侧的颈淋巴结分布情况为:咽后淋巴结(9/9)、Ⅱ区(9/9)、 Ⅲ区 (4/9)、Ⅳ区(1/9)、Ⅴa区(2/9)、锁骨上区(2/9)。同侧阳性淋巴结77%存在包膜外侵。复发侧腮腺及腮腺浅叶的平均剂量分别为32.2Gy和25Gy。[结论] 对于颈部多发淋巴结,尤其是咽后及Ⅱ区巨大淋巴结伴包膜外侵的患者,应提高腮腺区域亚临床病灶的警惕。对高危患者腮腺区的保护是调强放疗后腮腺淋巴结转移的诱因。  相似文献   

3.
摘 要:[目的] 分析合并腮腺可疑淋巴结的鼻咽癌调强放疗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鼻咽癌腮腺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合适的处理方法。[方法] 收集初治鼻咽癌调强放疗病例,对合并有腮腺可疑淋巴结者,分析其表现形式;回顾比较对腮腺淋巴结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是否存在疗效差异。[结果] 384例初治鼻咽癌患者中,64例初治前MRI发现合并有腮腺可疑淋巴结,按拟定标准,其中17例临床诊断为腮腺淋巴结转移,均为Ⅲ~Ⅳa期,颈淋巴结分期大多达N2以上(70.6%),多伴有受累腮腺同侧颈部Ⅱ区大淋巴结(直径>3cm)或包膜外侵犯,及同侧咽后淋巴结转移(88.2%)。全部64例患者中,34例患者不设腮腺靶区,其余30例予部分腮腺或全腮腺照射,均未发现腮腺或腮腺淋巴结复发/转移。[结论] 基于MRI检查发现腮腺淋巴结的鼻咽癌患者,如有上述高危因素,应高度怀疑腮腺淋巴结为鼻咽癌转移可能,宜给予放疗干预;不具备高危因素的患者,严密的影像学观察或可以较好地降低腮腺受量,改善调强放疗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原发腮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特征、诊断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17年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确诊的13例腮腺淋巴上皮癌患者临床资料,中位随访时间38.5个月,所有患者均先行手术+放疗。结果 全组13例患者中男9例,女4例,中位年龄33岁。确诊时局限于腮腺9例、区域淋巴结转移4例,均为Ⅰ b、Ⅱ区。UICC2010分期Ⅰ、Ⅱ、Ⅲ、Ⅳ期患者分别为1、1、6、5例。11例患者手术病理标本EBER检测10例阳性。全组无死亡事件,3年总生存率100%,3年无进展生存率76%,3年局部控制率92%,3年无远处转移率84%。结论 腮腺淋巴上皮癌发病率较低,病变与EBV相关,容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疗前应除外鼻咽癌转移至腮腺的可能。目前治疗模式是以手术+放疗,总体预后较好,治疗失败主要原因为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5.
鼻咽癌放射性口干症与腮腺受照射体积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腮腺体积大小与鼻咽癌放射性口干症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2016年收治的 199例鼻咽癌患者,根据腮腺大小分为大腮腺组与小腮腺组,并对两组患者放疗后口干情况进行对比,同时对两组之间的剂量学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对DVH指标行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放疗后3、6个月口干程度无差异,放疗后 1年大腮腺组患者口干程度较小腮腺组轻(P=0.035)。两组患者双侧腮腺受量不同,小腮腺组患者双侧腮腺受量高于大腮腺组,而两组患者颌下腺平均受量相近。结论 腮腺初始体积大小是影响放疗后口干评级的因素之一,大腮腺患者放疗后口干恢复情况优于小腮腺患者;对于小腮腺患者在计划制作时应更加注意降低剂量保护腮腺组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MRI研究鼻咽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为IMRT提供颈部照射范围依据。方法 前瞻分析2010—2013年间具有MRI检查的 3100例初治鼻咽癌患者资料。由鼻咽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组阅片,分析淋巴结转移。淋巴结位置按RTOG分区2003版评判。结果 全组淋巴结转移占86.42%(2679/3100),其中分布在咽后外侧组 2012例 (64.90%,其中 6例 同时位于中央组), Ⅱ341例 (75.52%,其中 492例 淋巴结上界至C1一半水平、115例 到达颅底水平), Ⅱ798例 (58.00%),Ⅲ区 1184例 (38.19%),Ⅳ区 350例 (11.29%,其中 28例 下界超出RTOG规定的范围),Ⅴ区 995例 (32.10%,其中 91例 超出规定范围),Ⅰb 区 115例 (3.71%),腮腺区域 40例 (1.29%,均伴随同侧广泛淋巴结转移,且淋巴结总数≥6个)。只 6例 发生跳跃性转移(0.19%)。结论 ①鼻咽癌中央组咽后淋巴结转移较为罕见;②Ⅱ区淋巴结上界为颅底水平更合适;③鼻咽癌淋巴结转移从上至下规律性发展;④Ⅳ、Ⅴ区有转移时淋巴结可能超出RTOG规定范围;⑤同侧淋巴结广泛转移时可能出现腮腺区累及。  相似文献   

7.
目的 明确鼻咽癌N0‐N1期患者Ⅱb区淋巴结预防照射剂量CTV60Gy优化至CTV50Gy的安全性以及对腮腺保护的剂量优势和临床价值,了解PET‐CT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对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断面短径≥5 mm但<10 mm)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N0‐N1期初治非转移鼻咽癌157例,其中104例在多模态影像指导下进行上颈部Ⅱb区临床靶区优化,以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颈部淋巴结复发模式,配对t检验比较剂量优化前后靶区及腮腺剂量参数差异。结果 N1期行对侧单颈Ⅱb区优化60例,行双颈Ⅱb区优化25例(仅咽后淋巴结转移者);N0期双颈Ⅱb区优化19例。共有3例患者出现颈部复发,均在高剂量区内。全组5年总生存率为93.3%,淋巴结无复发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7.1%、91.3%、88.5%和80.8%。颈淋巴结复发与鼻咽局部复发有关,与咽后淋巴结状态无关。14例患者Ⅱb区内有可疑阳性颈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平均为7.1(5~9) mm,其中11例PET‐CT阳性,平均SUVmax为2.96(2.5~3.3)。优化后肿瘤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的Dmean、Dmax、D50%、V26Gy显著低于常规计划(P<0.01)。结论 鼻咽癌N0‐N1患者进行Ⅱb区CTV60Gy至CTV50Gy的剂量优化是安全的,腮腺及颈部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明显降低,对于未达诊断标准的小淋巴结需要结合PET‐CT及DWI等多模态成像进行个体化处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明确鼻咽癌N0‐N1期患者Ⅱb区淋巴结预防照射剂量CTV60Gy优化至CTV50Gy的安全性以及对腮腺保护的剂量优势和临床价值,了解PET‐CT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对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断面短径≥5 mm但<10 mm)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N0‐N1期初治非转移鼻咽癌157例,其中104例在多模态影像指导下进行上颈部Ⅱb区临床靶区优化,以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颈部淋巴结复发模式,配对t检验比较剂量优化前后靶区及腮腺剂量参数差异。结果 N1期行对侧单颈Ⅱb区优化60例,行双颈Ⅱb区优化25例(仅咽后淋巴结转移者);N0期双颈Ⅱb区优化19例。共有3例患者出现颈部复发,均在高剂量区内。全组5年总生存率为93.3%,淋巴结无复发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7.1%、91.3%、88.5%和80.8%。颈淋巴结复发与鼻咽局部复发有关,与咽后淋巴结状态无关。14例患者Ⅱb区内有可疑阳性颈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平均为7.1(5~9) mm,其中11例PET‐CT阳性,平均SUVmax为2.96(2.5~3.3)。优化后肿瘤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的Dmean、Dmax、D50%、V26Gy显著低于常规计划(P<0.01)。结论 鼻咽癌N0‐N1患者进行Ⅱb区CTV60Gy至CTV50Gy的剂量优化是安全的,腮腺及颈部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明显降低,对于未达诊断标准的小淋巴结需要结合PET‐CT及DWI等多模态成像进行个体化处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腮腺癌术后调强放疗(IMRT)缩小临床靶区对局部控制和患者生存的影响,并分析失败模式,为精准放疗时代腮腺癌术后放疗靶区勾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术后放疗的126例腮腺癌患者,根据CTV前界勾画不同分为腮腺前缘组(A组)和咬肌前缘组(B组),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腮腺癌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A组和B组5年无局部复发生存(LRFS)率、无区域复发生存(RRFS)率、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率及总生存(OS)率分别为96.7%∶91.3%、96.7%∶90.2%、86.9%∶81.3%、86.0%∶81.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局部复发7例:A组2例,野内、外复发各1例;B组5例,4例野内复发,1例边缘区复发。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LRFS的影响因素,年龄、N分期和病理类型是OS的影响因素。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N分期、病理类型为O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对于前界无腮腺外侵犯、术后切缘阴性的腮腺癌患者,缩小CTV前界体积未增加局部复发风险。与勾画至咬肌前缘相比,生存获益无明显差异。CTV勾画需根据风险因素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颈部转移性淋巴结与鼻咽癌IMRT后发生远处转移之间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10—2012年接受IMRT的474例初治无远处转移鼻咽癌患者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种生存率并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采用进入法进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474例患者中400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122例经IMRT后存在颈部淋巴结残留。4年累计远处转移率13.7%(65/474),4年OS、DFS、LRFS、DMFS分别为82.9%、81.4%、93.5%、86.3%。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方式、下颈Ⅳ/Ⅴb/Ⅴc区淋巴结转移、颈部转移淋巴结最大直径、残留淋巴结大小、淋巴结消退时间是DMFS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放化疗能降低鼻咽癌IMRT后远处转移发生率。颈部淋巴结越大,越容易发生残留,残留淋巴结越大,发生远处转移风险越高。颈部大淋巴结(≥6 cm)、残留淋巴结>1 cm及在放疗3个月后仍有淋巴结残留为鼻咽癌IMRT后DMFS的不利预后因素,需探讨更合理的干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比较肝外胆管癌和胆囊癌术后辅助放疗与未放疗间的疗效差异。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万方、维普、CNKI及中国生物医学等数据库,搜集有关肝外胆管癌和胆囊癌术后辅助放疗与未放疗比较的临床对照研究资料,汇总数据采用RevMan5.3和Stata14.0软件进行分析。两组间差异采用OR及 95%CI描述。结果 最终纳入20个包括 1258例患者的临床对照研究资料。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肝外胆管癌和胆囊癌术后未行放疗相比,辅助放疗组 5年生存率更高(OR=1.67,95%CI为 1.29~2.18,P=0.001)。术后辅助放疗能明显提高切缘阳性(OR=3.43,95%CI为 1.56~7.75,P=0.002)以及淋巴结阳性(OR=7.44;95%CI为1.24~44.72,P=0.03)患者的 5年生存率。此外,术后辅助放疗组的局部复发率更低(OR=0.56,95%CI为 0.39~0.80,P=0.01),但远处转移率两组相似(OR=1.22,95%CI为 0.86~1.73,P=0.270)。放疗所致≥3级急性毒性及慢性毒性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0~11.9%和 0~21.7%。结论 与肝外胆管癌和胆囊癌术后未行放疗相比,术后辅助放疗是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性分析鼻咽癌调强放疗(IMRT)后长期生存及晚期损伤,为鼻咽癌优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2003—2009年间于四川省肿瘤医院行IMRT的 132例初治鼻咽癌患者,其中Ⅰ、Ⅱ、Ⅲ、ⅣA、ⅣB期分别为3、22、61、43、3例。中位剂量73.37Gy (66~85Gy)分33次;单纯放疗 20例,同期放化疗 112例。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检验及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应用RTOG/EORTC标准评价晚期放射损伤。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128个月(3~191个月),全组10、15年鼻咽癌局控率分别为86.0%、79.9%,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2.5%、63.2%,总生存(OS)率分别为65.2%、57.1%。全组局部区域复发率12.1%,远处转移率16.7%。共 53例死亡,其中 15例死于局部区域复发、20例死于远处转移、18例死于其他疾病(肺炎、颅内出血、意外等);10、15年非肿瘤相关死亡率分别为11.3%、13.6%。单因素分析示年龄、吸烟史、乳酸脱氢酶、T分期、临床分期是鼻咽癌OS的独立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示乳酸脱氢酶、T分期、同期放化疗是鼻咽癌OS的预后因子。1-2级晚期损伤(听力下降、吞咽困难、龋齿、口干较高)发生率为90.4%,3-4级晚期损伤(皮肤纤维化、听力下降、放射性脑损伤)发生率8.5%。结论 鼻咽癌患者IMRT后10、15年OS较好,但随着生存期延长非肿瘤相关死亡率升高;远处转移为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晚期损伤主要为1-2级听力下降、吞咽困难、龋齿、口干。  相似文献   

13.
易俊林  高黎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24):2047-2050
临床Ⅱ期鼻咽癌的治疗是鼻咽癌临床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常规放射治疗下, 5年总生存率达74%~87%, 远处转移为主要的失败原因, 同期化疗可通过降低远处转移率而改善预后。常规放射治疗对正常组织损伤较大。调强放射治疗技术提高了局部控制和总生存率, 同时对腮腺功能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调强放射治疗联合同步化疗的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初步探讨侵犯胸壁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失败模式及术后放疗价值。方法 收集2010—2018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胸外科手术且病理诊断侵及胸壁的NSCLC T3期患者69例。采用倾向评分配比分析术后放疗组与无放疗组结果。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模型预后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中位总生存期为25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8个月。全组首诊M0期36例(43%),其中R0切除28例(78%),首诊M1a期33例(48%),均为胸膜转移无法R0切除。53例(77%)进展,26例(38%)局部复发,其中纵隔淋巴结复发占58%,胸壁瘤床复发占36%;远处转移50例(73%),其中43%为胸膜转移。单因素分析示年龄、病理分期、原发灶侵犯范围、术后是否放疗、术后是否靶向治疗与总生存相关(均P<0.05)。术后放疗组总生存优于未放疗组,而无进展生存、无局部复发生存、无远处转移生存均相近(均P>0.05)。结论 对于胸壁受侵的NSCLC,远处转移失败为主,局部失败以纵隔淋巴结、胸壁复发为主,术后放疗可能提高生存,术后综合治疗方式、获益程度还需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高危因素联合分层法在预测N2-3M0期鼻咽癌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3-2015年间226例N2-3M0期首程鼻咽癌病例被纳入研究,分析肿瘤体积、颈部转移淋巴结特征(坏死、融合)和T、N分期等与生存的关系,分析影响生存的高危因素,探讨高危因素联合分层法在预测预后的价值。结果 N3期、Vn≥47.15cm3和淋巴结融合是N2-3M0期鼻咽癌患者远处转移的高危因素,根据高危因素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组。生存分析显示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4.2%、76.7%、58.7%、36.4%(P<0.001),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87.3%、85.2%、54.5%、12.1%(P<0.001),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6.8%、74.3%、49.2%、12.1%(P<0.001),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9.2%、88.5%、91.5%、88.3%(P=0.914)。比较N分期、Vn分组、淋巴结融合分组和高危因素联合分层法的无远处转移生存曲线发现:高危因素联合分层法将组间曲线分离的更开,明显优于其他三组(P<0.05)。结论 高危因素联合分层法在预测N2-3M0期鼻咽癌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高危因素联合分层法在预测N2-3M0期鼻咽癌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3-2015年间226例N2-3M0期首程鼻咽癌病例被纳入研究,分析肿瘤体积、颈部转移淋巴结特征(坏死、融合)和T、N分期等与生存的关系,分析影响生存的高危因素,探讨高危因素联合分层法在预测预后的价值。结果 N3期、Vn≥47.15cm3和淋巴结融合是N2-3M0期鼻咽癌患者远处转移的高危因素,根据高危因素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组。生存分析显示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4.2%、76.7%、58.7%、36.4%(P<0.001),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87.3%、85.2%、54.5%、12.1%(P<0.001),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6.8%、74.3%、49.2%、12.1%(P<0.001),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9.2%、88.5%、91.5%、88.3%(P=0.914)。比较N分期、Vn分组、淋巴结融合分组和高危因素联合分层法的无远处转移生存曲线发现:高危因素联合分层法将组间曲线分离的更开,明显优于其他三组(P<0.05)。结论 高危因素联合分层法在预测N2-3M0期鼻咽癌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鼻咽癌IMRT的CTV中Ⅱb区的上界,并寻找个体化缩减Ⅱb区范围的标准。方法 回顾分析2012—2014年收治的142例(AJCC 2010分期标准Ⅰ、Ⅱ、Ⅲ、Ⅳ期分别为8、37、41、56例)初治鼻咽癌患者采用IMRT情况。根据影像阅片研究鼻咽癌颈部淋巴结分布规律。比较缩减Ⅱb区范围者与未缩减者腮腺剂量参数差异并t检验及t'检验。结果 咽后外侧淋巴结和Ⅱb区淋巴结是最常见受累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5.4%和67.6%。在Ⅱb区受累患者中51.0%出现了高位阳性淋巴结,6.3%阳性淋巴结上界超过了RTOG分区定义的Ⅱb区上界。对符合拟定标准患者缩减Ⅱb区范围是安全的,优化靶区后可显著降低腮腺D50、V26(P=0.000)。结论 在勾画鼻咽癌颈部CTV时,原则上Ⅱb区上界应至侧颅底,但对符合拟定标准者可个体化缩减Ⅱb区上界,以更好地保护腮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前是否放疗进行总结,阐明放疗对PD-1应用的疗效及肺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2019年间河南省肿瘤医院接受免疫治疗的Ⅳ期NSCLC患者资料,收集患者基本信息、放疗及免疫治疗情况以及肺部不良反应情况。根据PD-1抑制剂应用前是否接受放疗分为既往放疗组和未放疗组,应用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结果 共纳入患者 90例,其中既往放疗组 39例,未放疗组 51例。中位随访时间22.9个月,既往放疗组与未放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7.5个月(95%CI为 5.4~9.5个月)与4.1个月(95%CI为 3.1~5.1个月)(P=0.003),中位总生存期为15.2个月(95%CI为 12.3~18.1个月)与9.3个月(95%CI为 6.1~12.5个月(P=0.040)。肺不良反应两组相近(P=0.154)。结论 Ⅳ期NSCLC患者中PD-1抑制剂治疗前接受放疗患者无进展生存及总生存较未行放疗患者明显获益,肺不良反应亦未增加,但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应用3DCRT/IMRT治疗Ⅱ/Ⅲ期食管鳞癌的疗效,并探讨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2-2016年12月10所医疗机构2132例接受根治性放化疗的Ⅱ/Ⅲ期食管鳞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70岁占37.9%。颈段和上段肿瘤占33.9%,中下段和交界段肿瘤占66.1%。中位GTV+GTVnd体积41.6 cm3。Ⅱ期占32%,Ⅲ期占68%。1409例接受IMRT,723例接受3DCRT。EQD2≥60 Gy占86.1%。同步放化疗占41.1%。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OS生存率,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60.8个月。全组1、3、5年OS率和PFS率分别为73.9%、41.7%、32.6%和62.2%、37.3%、32.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OS的因素包括年龄、肿瘤部位、临床分期、肿瘤体积、EQD2及同步放化疗;而影响PFS的因素包括年龄、肿瘤部位、肿瘤体积、临床分期及EQD2。按年龄≥70岁、肿瘤长度>5 cm、肿瘤体积≥41.6 cm3和Ⅲ期4项危险因素将患者分为低危、中低危、中高危、高危组预后模型,组间比较生存差异显著(P<0.001)。经PSM法配比后, IMRT在OS、PFS方面优势不显著(P=0.971;P=0.658),但IMRT在低危组患者中有生存获益趋势(P=0.125)。结论 应用3DCRT或IMRT治疗Ⅱ/Ⅲ期食管鳞癌患者的OS率较高。预后模型能很好地预测患者生存情况,IMRT在低危组患者中有生存获益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