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Ad Hoc网络是针对移动主机提出的一种新型无线网络范例,与传统的移动无线网络不同,它不依赖任何固定设备.由于网络特性和传播介质的不同,传统有线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IDs)并不能很好的应用于无线移动Ad Hoc网络.本文在分析AdHoc网络的特点和当前的入侵检测技术后,给出了一种适合于Ad Hoc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的结构.  相似文献   

2.
杨清  李方敏 《计算机工程》2007,33(4):118-120
介绍了移动Ad Hoc网络入侵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移动Ad Hoc网络的特点、安全目标及其脆弱性等,分析了Ad Hoc网络中存在的主要安全威胁和 Ad Hoc网络中入侵检测系统结构,并对现有的几种典型Ad Hoc网络入侵检测方案进行了的分类论述,从决策方式、通信机制、检测模式和优缺点几个方面进行综合比较。对移动Ad Hoc中入侵检测技术的选择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并指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移动Ad Hoc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无线移动通信网络,在军事和民用上都有广泛的应用。由于其动态拓扑、无线通信的特点,易于遭受各种安全威胁。入侵检测是解决移动Ad Hoc网络安全问题的最重要技术之一。本文在分析了当前入侵检测系统体系结构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基于移动代理的移动Ad Hoc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模型。该系统联合采用误用检测和异常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检测效率和较低的误报率。  相似文献   

4.
随着无线网络的快速发展和移动计算应用的快速增加,移动无线网络安全问题愈加突出.入侵检测作为保证网络安全的一种有效手段已经从保护固定有线网络扩展到移动无线网络.作为无线移动网络众多实现方式之一的移动Ad Hoc网络分为平面和分级两种结构.由于其与有线网络存在很大差别,现有针对有线网络开发的入侵检测系统很难适用于移动Ad Hoc网络.本文在描述入侵检测相关技术的基础上改进了分级的AdHoc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体系结构,并给出了该系统的分簇算法,使之更好地应用于分级的Ad Hoc网络.  相似文献   

5.
移动自组网安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动Ad Hoc网络由于其动态拓扑和无线通信等特点,容易受到安全威胁.将现有的移动Ad Hoc网络的网络安全技术分为入侵检测与防范、安全路由协议技术、架构模型技术、密钥技术和其他技术.其中,入侵检测与防范主要基于移动Ad Hoc网络的特点,在一定教学模型的基础上对于网络节点的行为进行分析和监测,以保证整个移动网络的网络安全.安全路由协议技术包括全新的安全路由协议技术和现有路由协议的安全化改进技术.密钥技术主要是基于移动Ad Hoc网络的特点对现有密钥技术进行改造.对上述移动Ad Hoc网络的网络安全技术分别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移动Ad Hoc网络是一种特殊的移动网络。目前的入侵检测技术不再适用于这种新的环境。本文在分析Ad Hoc网络的特点和当前的入侵检测技术后,给出了一种适合于Ad Hoc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移动自组织网络是由无线移动节点组成的复杂分布式通信系统.研究了移动自组织网络的入侵检测问题,对当前Ad hoc网络上的入侵行为和入侵检测技术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学习Petri网络应用于入侵检测系统中的优势,给出了一个基于学习Petri网络的入侵检测实施模型,并在网络仿真软件ns2中对其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8.
MANET分簇IDS告警消息保全传递的一种方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移动Ad Hoc网络中入侵检测系统的结构,分析了一种加权分层IDS系统和分簇算法。根据这种分层结构,阐述了一种利用数字签名传递与广播告警信息的一种方案。设计了自组网中入侵检测告警信息的包数据格式,给出了ELFhash哈希函数的实现代码。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移动IP协议与移动Ad Hoc网络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IPv6的Ad Hoc网络Internet接入方法MaMv6.将移动IP技术同移动Ad Hoc网络结合起来,既能使移动结点在移动过程中保持与Internet的连接,又能利用移动Ad Hoc网络的多跳特性来扩展接入点范围,提供了一种在IPv6背景下、在全局范围内实现移动性Intemet连接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Ad Hoc网络是一种无固定基础设施的新型网络,网络节点不断移动,网络拓扑不断变化。由于其固有的脆弱性使得它极易受到各种攻击,Ad Hoc网络的安全问题给入侵检测技术带来更多的挑战。本文介绍了入侵检测技术及其分类,总结并分析了现有的适于Ad Hoc网络的各种入侵检测技术的优缺点.为今后研究开展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