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两相流微膜热虹吸的理论,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板翅式冷凝蒸发器,并对它进行了性能测试。它不仅具有很高的冷凝和沸腾传热系数,而且具有很小的传热温差。除此之外,它还具有下述优点:重量轻,体积小,操作简便,运行可靠。实验结果显示,如果它的沸腾侧的传热进一步优化,并与冷凝侧合理匹配,则该冷凝蒸发器的传热性能还会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对采用新型沸腾传热强化措施的工业用板翅式冷凝蒸发器单元试样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实验单元与现行的6000m^3/h空分装置的板翅式主冷凝蒸发器相比,换热系数提高了近一倍,传热温差下降了40%-50%。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空分装置新型高效冷凝蒸发器传热机理 ,着重分析了液氧蒸发通道的安全性及新型高效冷凝蒸发器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试验介绍在沸腾表面喷涂具有多毛细孔结构的导热涂层,可增大冷凝蒸发器的沸腾传热强度。试验型冷凝蒸发器热流密度为5400瓦/米2,比长管式的高2倍,比板式的高1.4倍,并能在温差 0.8~1.OK下稳定地工作。作者最后指出,这种喷涂多孔复盖层强化低温液体沸腾时的换热,是很有前途的。图3、参考文献5。  相似文献   

5.
何应强  马军 《制冷》1992,(1):1-4
众所周知,提高空调机热力循环过程中制冷剂的蒸发温度、降低其冷凝温度均能提高空调器的制冷系数。但是随着冷凝温度的降低和蒸发温度的提高,空调器的传热温差将会随之降低,蒸发器和冷凝器的传热条件恶化。虽然增大蒸发器、冷凝器的换热面积能解决这一矛盾,但是由此必然导致空调器体积增大、能重比降低。解决这一矛盾最为明智的方法就是利用现有的传热强化技术、强化冷凝器和蒸发器的传热实现空调机蒸发器、冷凝器的低温差传热。本文将简要介绍强化传热技术及几种能在空调设计中应用的强化传热管。  相似文献   

6.
降膜蒸发作为一种高效传热传质技术,已经在空分领域得到了应用。本文介绍了空分膜式主冷凝蒸发器的原理和特点,从波状特性和破断特性方面阐述了下降液膜的动态特性,总结了入口流量、壁面结构、工质组分和热流密度因素对传热传质的影响,重点介绍了低温液氮在大空间平板上降膜过程的临界热流密度规律和过热壁面再湿润动态特性,并对现有竖直通道内降膜蒸发过程换热关联式进行了归纳。由于低温工质物性和通道结构的特殊性,已有的常温工质换热关联式应用于空分膜式主冷凝蒸发器的传热设计还存在较大差距。最后指出小传热温差条件下,复杂狭窄通道内低温流体降膜蒸发过程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对采用狭缝沸腾传热强化措施的工业用板翅式冷凝蒸发器实验单元的危险点壁面温度波动进行了瞬态测试,阐明了狭缝中微膜热虹吸机理具有一定的自动补偿的调节作用它能维持通道处于稳定的良好的传热状态,对于空分装置的稳定和安全运行具有重要地意义。  相似文献   

8.
空分新型冷凝蒸发器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蒸发侧为多孔表面、冷凝侧为纵向凹槽相匹配的双面强化相变传热的空分新型冷凝蒸发器,替代原有普通管壳式换热器,从而大大提高了管内外介质的放热系数,具有传热效率高、温差小、能耗低、使用安全可靠等特点。并已在空分设备上运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图6表1参6。  相似文献   

9.
弦月形狭缝通道中液氮沸腾传热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弦月形狭缝沸腾换热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强化换热技术,可直接应用于中小型空分装置的列管式主冷凝蒸发器。为探寻主冷凝蒸发器在自由液面波动时换热性能的变化情况,本文在国内外首次研究了不同间隙尺寸下,浸没度对弦月形狭缝通道沸腾换热性能的影响,并设计了一种补液措施,从而明显提高了狭缝通道沸腾换热的临界热负荷,增强了对各种浸没度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微通道蒸发器内制冷剂流动沸腾换热的经验关联式,建立了稳态分布参数和控制单元法的微通道蒸发器数学仿真模型。同时建立不同扁管宽度的微通道蒸发器样机并验证其在不同工况下的传热和压降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微通道蒸发器工作时两相流制冷剂分配不均和冷凝水排除速度慢是造成微通道蒸发器在校核计算时计算值与试验值相差较大的主因。传热试验和修正的仿真模型为今后微通道蒸发器开发计算以及性能优化方面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缩短T_2下降时间、节—1阀的操作、冷凝蒸发器温差的控制,调纯、停车后恢复生产的操作等方面,谈了“150”空分塔加温后开车到送氧为6小时和停车4小时之内冷开车进气10分钟即可送氧的一些体会。表1  相似文献   

12.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整体型螺旋内翅片管的结构特点、传热与流体力学特性以及研究得还不很透彻的传热强化机理。整体型螺旋内翅片管用于制冷剂的管内流动沸腾与流动冷凝,其传热性能是光管的1.6~2倍,而其压力降则几乎和光管差不多。整体型螺旋内翅片管有其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适宜于制冷剂在管内蒸发或冷凝的盘管蒸发器、蒸发式冷凝器、空气冷却冷凝器以及大型冷冻与空调机组的干式蒸发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利用线性拟合的方法对氨的物性进行模拟,在变冷凝温度和变冷间温度,以及在蒸发器和冷凝器压力降变化的条件下,分别对冷库中的氨双级蒸汽压缩系统进行能量分析,对系统各部件的炯损失和系统的炯效率进行计算分析,得出随着冷凝温度和冷间温度的改变,系统各设备的炯损失的排序变化的结果,以及随着压力降的变化系统的性能发生了变化,提出改进系统的性能可从减少冷凝传热温差和减少冷间传热温差,提高冷却水有效利用,改善蒸发器的压力降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14.
由西安交通大学与杭州制氧机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研究开发的发明项目《类环状流微膜蒸发冷凝蒸发技术》于1998年 10月 2 9日通过浙江省机械工业厅组织的技术鉴定 ,2 0 0 1年经专家推荐申报全国科学技术奖 ,经初评答辩、专家考察答辩和正式答辩通过 ,最后经国务院 2 0 0 1年 12月 2 5日正式批准 ,获得 2 0 0 1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一等奖已空缺 4年 )。该项目署名获奖人员为吴裕远、闫振贵、陈流芳、毛央平、姜春荣、刘永忠 ,获奖编号为F - 2 17- 2 0 1。该获奖项目解决了制氧装置向大型化方向发展的一项关键技术 :主冷凝蒸发器的高效传热及…  相似文献   

15.
为满足电子设备高效冷却的需要,本文从提高毛细压力、降低流动阻力、强化蒸发器壁面传热能力以及降低热泄漏方面入手,设计了一种具有新型蒸发器结构的平板环路热管。利用集成蒸气通道的一体式双孔毛细芯替代传统的机械加工微槽道,并在反重力条件下对其传热性能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环路热管具有良好的反重力运行性能,能够在20 W热负荷下实现快速、低温启动,且无温度波动现象;在200 W热负荷下,能够维持蒸发器最高温度在80℃以下,环路热管的热阻仅为0.15 K/W。由于新型蒸发器结构缩短了热传递路径,降低了蒸发/沸腾的强化以及热泄漏,与传统结构的环路热管对比,能够有效提升环路热管的反重力运行能力。  相似文献   

16.
采用分布参数法对波纹型通道板式蒸发器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计算板内局部蒸发传热系数和压降可以简化板式蒸发器内复杂三维网状流动的传热特性.针对应用较广的R134a和R410A制冷剂来比较和分析板式蒸发器在小的温差下的传热性能.在3种不同的计算工况下简要分析了各种热力参数的变化对蒸发器整体传热性能的影响.不同的制冷剂,其传热系数和压降差别较大,相同工况下采用R410A替代R22,板式蒸发器的传热性能可提高8.5%~10.0%,且压降可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17.
据《杭氧报》 2 0 0 1年 12月 6日、 2 0 0 1年 12月 2 8日报道 ,杭州制氧机集团有限公司荣获 2 0 0 1年度浙江省技术进步优秀企业称号。杭州制氧机集团有限公司采用规整填料塔及全精馏无氢制氩技术的新型大中型空分设备 ,分获 2 0 0 1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杭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另悉 ,由西安交通大学与杭州制氧机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研究开发的“类环状流膜蒸发板翅式冷凝蒸发技术” ,荣获国务院 2 0 0 1年 12月 2 5日正式批准的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杭氧2001年获奖信息@顾福民…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150m3/h空分设备XKAr-3-1型制氩装置冷凝蒸发器的冷凝温度与塔顶压力、蒸发温度与管间压力的关系,冷凝蒸发器的温差的影响因素,从而得出了提高塔顶压力,降低管间压力有利于回流液产生、塔内阻力上升,保证粗氩的正常精馏的结论。表2。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所建立的新型R404A/CO2复叠式制冷设备进行了理论研究,该系统可提供零下40℃以下的低温环境。根据R404A和CO2的物性特征及复叠式循环流程,通过数值模拟寻找一定工况下CO2低温级的最佳冷凝温度及二者的最佳质量流量比,分析冷凝蒸发器的工作温度、CO2侧蒸发温度、R404侧的冷凝温度等对R404A/CO2复叠式系统COP的影响。结果表明,为了提高循环效率并保证循环的安全运行,应尽可能地升高低温段蒸发温度、降低高温段冷凝温度,缩小冷凝蒸发器的传热温差,环保工质R404A和CO2的复叠式制冷系统在低温制冷条件下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用于汽车空调制冷循环系统的新型冲压杯型板式蒸发器的结构、研制及其传热性能。该蒸发器的特点是仅在一侧有集流腔,且蒸发器每一支管有U型制冷剂通道。这种结构减少了滞流区,从而使传热系数很高。因此可预计其潜在性能比其它任何传统类型的蒸发器要好得多。但研制过程中曾遇到结构上一些棘手的问题,影响U型通道制冷剂的流动和传热。通过分析制冷剂在U型通道内的流动特性,找出了其性能降低的原因。采用这种蒸发器终于达到了与蛇管式蒸发器相比,性能提高15%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