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8 毫秒
1.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楼盖封洞与开洞改造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威  郑文忠 《工业建筑》2005,35(4):10-14
哈尔滨中央大厦塔楼楼 (屋 )盖为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板结构。塔楼的复式住宅原位于 2 1层~ 2 2层 ,业主决定将复式住宅调整至 2 2层~ 2 3层。为完成复式住宅调整任务 ,需对 2 1层顶局部楼盖进行封洞改造 ,对 2 2层顶局部楼盖进行开洞改造。给出了楼盖封洞的方法 ,介绍了待开洞口边缘后置板下支承梁的设计及施工方法 ,后置梁及开洞板相关梁的加固设计与施工方法 ,开洞时预应力筋的临时锚固措施与永久性锚固体系的建立方法 ,开洞后相关板格靠近洞口边缘支座负弯矩影响区的加固设计思路和方法 ,可供其他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楼盖封洞及开洞改造时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满足某7层办公楼改造为公寓式宾馆所需增设两部电梯的要求,需在该房屋的宽11.7m、长13.2m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板角部开设2.28m×4.25m洞口。改造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构建电梯井道结构,拟开洞口边后置了混凝土框架,待后置框架结构形成后,采用"先锚后断"技术,实现拟开洞口区域的板内双向预应力筋在后置梁上的永久锚固,并保证开洞后板内无粘结筋的有效预应力水平,最后,逐步剔除各层拟开洞区域混凝土及非预应力筋,完成洞口开设;二是针对开洞后的预应力板由四边支承矩形板转变为角部缺失的异形板,分析了开洞后预应力板弯矩分布,介绍了CFRP加固的思路和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3.
结合工程实际,简述了预应力混凝土楼盖开洞改造工程的概念分析、设计计算以及改造施工的整个工艺流程,重点介绍了应用对开特种锚具解决预应力筋临时锚固、截断的施工新技术,对预应力混凝土楼盖开洞改造工程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大连星海花园无粘结预应力工程改造的设计与施工实践,提出了无粘结预应力结构改造中预应力筋应力释放,预应力筋切断及重新张拉锚固的有效方法,总结出无粘结预应力结构改建工程中混凝土静力破损开洞-预应力筋无损静力释放及拉锚-粘钢板加固的施工工法。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现有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技术施工费时费力,且对原有构件造成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在现有预应力碳纤维板锚固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研发了一套新的预应力碳纤维板锚固装置,并对新锚固装置的设计及施工工艺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所研发的预应力碳纤维板锚固装置及其施工方法能较好地满足碳纤维板的施工要求,结构简单易行,减少对原有构件造成的破坏,且增大可调范围,充分表明新装置性能相对现有装置有较大提升。  相似文献   

6.
35m 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训练馆即将竣工南京五台山综合训练比赛馆为二层35m 单跨框架结构,开间7m,总长56m。净空高度:底层8m,二层10m。屋盖为钢网架承重,铝板覆盖。楼盖由现浇后张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和现浇梁板组成。框架梁高2.3m,底宽0.4m,腹厚0.25m,上翼缘宽0.85m,预应力筋配6束6m(?)15钢绞线,用群锚固定。梁腹开洞通过6条风道。目前该工程已进入建筑装修和设备安装阶段,竣工后为1988年全国  相似文献   

7.
本文详细地介绍了预应力拉杆加固钢筋混土梁的实用设计方法,并对预应力拉杆加固钢混凝土梁的锚固、张拉工艺和施工要求作了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徐州机场航站楼为两层框架结构,柱网尺寸为12m×18m,楼盖采用仅在柱上设梁的预应力梁板结构,通过将板中预应力筋集中布置,取代次梁,形成大面积平板,便于管线布置。由于航站楼结构设计荷载大,结构尺寸偏小,给设计和施工带来了困难。本文通过介绍重荷载作用下大跨预应力楼盖的设计与施工过程,对大跨预应力结构的设计要点、构造措施、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方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2块不开洞和6块开洞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板的实验,分析了荷载与挠度的关系,通过实测挠度值与计算值相比较,发现实测值大于计算值,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板的结构形式、支承梁、开洞及洞口位置等这些因素对挠度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3根梁进行了试验,一根为对比梁,一根为普通碳纤维板加固,一根为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研究了碳纤维板对钢筋混凝土梁的加固效果。同时设计了一套较为可靠的张拉锚固设备,制定了一套较完整的张拉工艺。通过梁抗弯试验,对应变、挠度、承载力进行了研究。试验证明,加固梁的开裂荷载均有提高,但提高不明显,极限荷载提高幅度较大,且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梁较普通碳纤维板加固提高更多;在增加梁的刚度、降低延性发展方面,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效果更好;试验过程中碳纤维板未出现滑移,锚固效果良好,有效地延缓了碳纤维板的剥离破坏。  相似文献   

11.
住宅区房屋二次加固不同于一般的土建工程 ;在该工程中 ,底层框架梁、圈梁、雨蓬、现浇板、墙体等出现开裂 ;其原因是由于水灰比不合理 ,配筋不当 ,温度等引起。楼面现浇板开裂处理采用植筋技术 ;底层框架、圈梁开裂加固采用粘贴碳纤维或钢板技术 ;墙体开裂采用挂网技术  相似文献   

12.
Steel self-centering moment frames with collector beam floor diaphragm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ollowing a major earthquake, self-centering moment resisting frames (SC-MRFs) are capable of returning to their original plumb position and sustaining little structural damage. Under earthquake loading, these frame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gap that develops between one of the beam flanges and the column face at the connection. This gap causes the frame to expand and therefore imposes special design requirements on the floor diaphragm and on the floor system (e.g. filler beams and slab) that are connected to it. Through nonlinear analyses of several floor diaphragm design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nfluence that the floor diaphragm stiffness, strength, and configuration have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SC-MRFs. The floor diaphragm is represented by collector beams that transfer the inertia forces from the building floor to the SC-MRF. This work also presents several equations that are used to predict the effect that the floor diaphragm has on the axial force and moments that develop in the SC-MRF beams. This effect is shown to not be negligible. Finally,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C-MRFs that use collector beams as the floor diaphragm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某图书馆预应力框架梁施工裂缝评价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图书馆局部采用了6层跨度为17.6 m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由于三层梁板施工时支撑紧张,在未对一、二层框架梁中预应力筋实施张拉条件下即将一层支撑移至了三层,致使一层框架梁跨中部分区域出现最大宽度达1.0 mm、延伸到板底的多条裂缝。尽管对一、二层框架梁中预应力筋进行了及时补拉,补拉后大部分裂缝已趋于闭合,但框架梁个别残余裂缝宽度仍有0.1 mm左右。分析了施工阶段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出现裂缝的原因,对出现裂缝的框架梁进行了评价,提出了裂缝处理方法,可供处理同类工程事故时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一种新的结构体系——无粘结预应力井式梁板、悬挂技术夹层升板结构。井式梁板中靠近柱子的主梁为无粘结预应力连续双梁,次梁为非预应力连续梁,技术夹层为厚8厘米的钢筋混凝土平板,用钢吊杆悬挂于井式梁的交点下,并与井式梁楼板一同提升。 本文主要结合具体工程——无锡第一棉纺织厂介绍这一体系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5.
北京地铁复八线车辆段大平台1层结构施工完成后地铁已经投入正常使用,在进行上部主体结构施工时,因施工荷载较大,采用体外预应力及外部粘钢等技术对首层结构进行加固。大平台以上有2层及10层小楼,为解决大跨重载问题,大平台框架主梁及次梁采用了无粘结及有粘结预应力技术。  相似文献   

16.
对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楼盖进行了简化计算以及分析。结合中国规范,对一个10 m×9 m范围内的区格进行不同结构形式的布置,包括混凝土结构以及钢-混组合结构,其中钢-混组合结构包括了压型钢板、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梁的组合;采用固定的梁系布置,对不同楼盖结构形式的梁板进行了材料成本统计,考虑施工工期的影响,通过换算成时间成本综合考察了各结构形式的优劣。  相似文献   

17.
北京金地中心工程塔楼A,B为满足建筑净高要求,采用了跨度为12.245m和10.225m,两端为简支的钢筋混凝土楼面次梁,跨高比分别达到20.4和22.7。介绍了该大跨高比且大跨度楼面次梁的设计。为研究该楼面梁的刚度及开裂性能,进行了足尺构件试验,按有关规范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该楼面梁的裂缝宽度及挠度均小于规范限值。根据试验结果,对设计和施工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该工程主体结构已完成施工,未发现其楼面次梁有显著可见的裂缝。  相似文献   

18.
某大型站房结构采用了逆作法施工方案,即先施工屋顶钢结构,然后再施工下部轨道梁、落客平台及高架层结构。为了研究逆作法施工和后期预应力混凝土梁张拉对屋顶预应力钢结构的影响,建立整体模型,按照实际逆作法施工顺序进行了施工模拟计算,并与一次加载模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确保了结构的成型状态与设计相符。  相似文献   

19.
Research in Finland and Germany reveals that the shear strength of hollow core slabs is reduced considerably due to transverse stresses when the slabs are bedded on flexible supports (e.g. slender beams). The aim of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is to analyse the load bearing behaviour of hollow core slabs supported on shallow steel beams, so-called slim floor constructions. This paper describes four full-scale tests on two-span floor systems and reference tests on single slabs with rigid supports. The observed shear strengths are compared with predicted failure loads according to international code provisions. Finally, recommendations regarding the design and the construction on flexible supports are giv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