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皮下潜行改良固定法在降低手术后长期留置颈内静脉导管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中的有效性。方法 2008年10月-2010年6月手术后留置颈内静脉导管时间>15 d的非感染择期手术患者351例,165例采用常规固定,186例采用皮下潜行改良方法固定,并用目标性监测方法管理所有患者的中心静脉导管,分析比较两组的留置导管日和CRBSI发病率。结果常规固定组共留置导管日2815 d,CRBSI感染率为17.6%,皮下潜行固定组共留置导管日3965 d,CRBSI感染率为6.5%,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下潜行改良固定法可以降低手术后需长期留置颈内静脉导管患者的CRBSI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纳米银创伤贴在颈内静脉留置导管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纳米银创伤贴在颈内静脉置管皮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32例颈内静脉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67例)和对照组(65例),试验组采用纳米银创伤贴,对照组采用3M透明敷贴固定颈内静脉导管,隔日更换1次;观察15 d内导管固定处皮肤不良反应(瘙痒、潮红、湿疹样小水疱)及导管置入口出现脓性分泌物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和试验组导管固定处皮肤出现潮红、瘙痒、湿疹样水泡发生率分别为13.8%、1.5%,导管置人口脓性分泌物发生率分别为18.5%、0,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固定颈内静脉留置导管中纳米银创伤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无缝合固定方法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2016年外科ICU、内科ICU、内科CCU入院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2d的患者3 680例,2014年1月-2015年6月采用传统缝合固定导管集束化作为对照组1 730例,2015年7月-2016年12月采用无缝合固定导管集束化作为干预组1 950例,比较两组患者CRBSI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千日导管感染率为4.08‰、高于对照组的1.54‰;对照组针刺伤发生15例,发生率为0.87%,干预组未发生针刺伤;对照组导管维护时间为(17.26±2.56)min,干预组导管维护时间为(12.00±1.65)min,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缝合集束化干预能有效降低针刺伤、缩短导管维护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原因以及预防对策,分析导管相关感染和颈内静脉置管时间、血管相关性感染及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原因,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6年7月-2012月年1月医院28例DCD供体肝移植术后颈内静脉插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DCD供体肝移植术后行颈内静脉插管,对其导管相关感染与颈内静脉置管时间相关性、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具体原因制定预防措施。结果 28例肝移植术后患者的平均置管时间为22d,其中2例患者发生感染,局部和血流感染各1例,感染率为7.14%;置管12d的患者感染率为0、122d的患者感染率为0、1224d的感染率为5.88%、>24d的感染率为16.67%;血液以及导管尖端共培养病原菌3株;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原因主要有导管的材料选择,导管的留置时间以及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意识相关。结论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率较高,应加强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意识,选择合适的导管,并要重视导管的护理,可有效地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昏迷患者在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过程中运用改良式颈内静脉阻断法阻断颈内静脉对减少导管异位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PICC穿刺的136例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住院的68例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的68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PICC穿刺过程中颈内静脉阻断采用常规方法;观察组采用了改良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导管初次异位情况以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无导管误入颈内静脉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病例,对照组中有6例(8.8%)发生导管误入颈内静脉,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1例(1.5%)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在神经外科昏迷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采用改良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对避免导管误入颈内静脉效果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颈内静脉行CVC的固定方法。方法40例恶性肿瘤并行颈内静脉置入Cvc患者的导管同定采用“施乐扣”固定方法(研究组),选择同期恶性肿瘤行颈内静脉置入CVC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导管采用免缝胶带固定方法)。结果研究组导管静脉炎、非计划拔管、皮肤压痕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施乐扣”固定法明显优于免缝胶带固定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实施目标性干预进行颈内静脉穿刺在预防手术患者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中的效果。方法对2010年1-8月586例需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穿刺置管和管理,干预组以降低CRBSI发病率为目标,制定统一的目标性干预措施,对患者进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和管理;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前瞻性目标性监测,分析比较两组的CRBSI发病率和留置导管日感染率。结果对照组CRBSI例次感染率为6.1%,留置导管日感染率为10.6‰,干预组CRBSI例次感染率为1.4%,留置导管日感染率为1.6‰,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标性干预控制措施可以显著降低手术患者术后CRBSI发病率和留置导管日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内静脉穿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时应用皮下潜行改良固定法在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手术后气管切开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中的有效性.方法 2009年10月-2011年9月共收治186例重型颅脑损伤手术后需行气管切开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潜行组,每组93例,常规组颈内静脉穿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时采用常规方法穿刺和固定,潜行组采用皮下潜行改良方法穿刺和固定,分析比较两组的留置导管日及CRBSI发病率.结果 常规固定组共留置导管日558 d,平均留置导管日6.0d,CRBSI感染率为29.0%,皮下潜行固定组共留置导管日1674 d,平均留置导管日18.0 d,CRBSI感染率为8.6%,经卡方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皮下潜行改良固定法行颈内静脉穿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可以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手术后气管切开患者的CRBSI发病率,方便气管切开患者的导管护理,延长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肝癌患者术后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原因分析,为更好的预防及控制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3年10月223例行肝癌切除术并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可能导致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原因。结果 223例患者发生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者24例,感染率10.76%,其中静脉导管留置13例,占54.17%;导管局部感染10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1例,分别占41.67%、4.16%;患者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置管次数≥3次、导管留置时间≥2周、静脉高营养时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率明显高于患者年龄<60岁、未合并糖尿病、置管次数1~2次、导管留置时间<2周、无静脉高营养时的感染率,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置管穿刺次数≥3次、导管留置时间≥2周是引起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肝癌患者术后发生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原因主要与穿刺次数较多、导管留置时间较长有关,因而提高穿刺技巧以减少穿刺次数和减少导管留置时间是预防及控制导管相关感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应用组合式感染管理措施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导管感染发生率的影响,为更好的临床控制导管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1年7月-2013年6月入住医院NICU、留置PICC导管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按是否实施组合式感染管理措施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组合式感染管理措施包括:成立PICC组合式感染管理措施小组、规范PICC置管、维护流程、建立积极有效的感染监督和控制程序;统计、比较两组极低体重儿导管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33例观察组患儿导管出口部位感染1例,感染率为3.03%、病原菌定植率为3.0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为0;17例对照组患儿导管出口部位感染3例,感染率为17.64%、病原菌定植率为23.5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为11.76%,观察组的导管感染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实施组合式感染管理措施,能有效减少其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超声显像定位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应用和置管后感染率.方法 360例拟实施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超声组和对照组,超声组采用超声定位引导术,在超声显像实时引导下进行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常规直视穿刺置管.结果 超声组颈内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高,穿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颈内静脉穿刺后置管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长期留置颈内静脉置管出口处分泌物培养阳性者,超声组感染7例,感染率为3.9%,对照组感染20例,感染率为11.1%,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超声显像定位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简便、安全、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感染少,可延长颈内静脉置管的使用,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缩短静脉穿刺时间,对于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改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技术对导管异位的影响。方法将169例肺癌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88例)与对照组(81例),试验组在行HCC置管术送管至25cm时,助手用手紧贴患者锁骨上窝按压穿刺侧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下端;对照组采取常规歪头的方法。统计两组导管异位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仅有1例导管被送人颈外静脉,导管颈部异位发生率为1.1%(1/88);对照组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1.1%(9/8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7.3636,P〈0.01)。结论肺癌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术者采取相应的干预手法可明显减少导管异行进入颈静脉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置管在急危重症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净化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收集的98例急危重肾功能衰竭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置管,对照组患采用传统的颈内静脉置管,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导管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血液净化治疗时血液流量不足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置管在急危重症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净化治疗中应用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且该穿刺静脉置管术还具有操作简单、导管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价值较高,应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69例临时中心静脉置管血液透析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运用的优缺点。 方法选择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2017年1月至12月新留置临时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血液透析的6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其中男性42例,女性27例;年龄20~89岁,平均(61.06±15.09)岁。统计并记录69例患者的原发疾病、导管留置部位与时间、导管相关性感染以及导管血栓形成情况、疾病转归。对比分析不同的置管部位对血液透析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 结果69例临时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原发疾病主要为慢性肾炎30例(43.48%)、肿瘤相关性肾病12例(17.39%)、糖尿病肾病9例(13.04%)等,直接直观原因包括急性肾衰竭17例(24.63%)、慢性肾衰竭首次透析内瘘未成熟43例(62.32%)以及内瘘失功9例(13.04%)。14例(20.29%)患者死亡、7例(10.14%)患者好转、33例(47.83%)转为长期血液透析、5例(7.25%)转为腹膜透析、1例(1.45%)患者放弃治疗。4例(5.79%)患者出现了导管相关性感染,感染率为1.47次/1 000导管日;12例(17.39%)患者发生血栓形成,其中3例(25.00%)溶栓无效,重新置管,余9例(75.00%)患者经溶栓治疗可维持适当的血流量,9例溶栓患者的平均溶栓次数为(3.44±1.84)次。69例临时中心静脉置管血液透析患者中,选择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的患者分别为39例(56.52%)和30例(43.48%),不同部位导管的留置时间无差异[(39.64±25.43)比(38.86±26.77)d,P>0.05],但颈内静脉置管的导管相关性感染率(0.65次/1 000导管日比2.57次/1 000导管日)和血栓形成率[5.13%(2/39)比33.33%(10/30),P<0.05]均低于股静脉置管。 结论临时中心静脉置管为透析患者第一时间建立了安全、快捷、可靠的临时血管通路,在临床运用中值得推广;但临时中心静脉透析导管也增加了透析患者的感染率及血栓形成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开展超声监测下颈外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技术与感染的预防。方法将224例颈外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肉眼观察血管,经验性操作;观察组:将超声技术应用于颈外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中,记录两组静脉炎、血栓发生率及1次置管成功率。结果两组颈外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观察组静脉炎及血栓发生率低,1次置管成功率高,静脉炎由18.4%降至0.8%,血栓由5.1%降至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超声监测下颈外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可提高1次置管成功率,降低静脉炎及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皮下潜行法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与中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进行比较,评价其可行性。方法选择脊柱手术病人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A组皮下潜行法颈内静脉穿刺置管,B组中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观察记录总穿刺成功率、一次试穿成功率、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并均于术后摄胸部平片观察中心静脉导管的位置,记录导管留置时间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结果 A组穿刺总成功率97.50%,一次试穿成功率90.00%,无误穿动脉、气胸、血胸及导管异位等并发症发生,与B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A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15.2±2.3)d,无导管相关性感染,B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9.5±1.5)d,导管相关性感染4例(10.00%)。 A组导管相关感染率明显低于(P=0.04),而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高于B组(P=0.00)存在明显区别。结论皮下潜行法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具有操作容易、安全性大、导管留置时间长、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低等特点,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颈内静脉长期透析导管不同置管方法的难易程度.方法 将26例需进行长期颈内静脉置管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A组(18例)和B组(8例),A组采用传统的撕脱鞘法置管,B组采用导丝法置管,观察两种方法的置管术中出血量、置管所用时间、成功率、置管后透析中的平均血流量.结果 B组在置管所用时间为(43.63±3.74) min,术中出血量为(8.38±2.20) mL,均显著低于A组的(55.72±7.40) min和(24.78±4.69) 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的置管成功率为100%,透析中的平均血流量为(242.50±25.91) mL/min,A组的置管成功率为94.44%,透析中平均血流量为(232.78±21.97) mL/min,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导丝法进行颈内静脉长期透析导管置入方法简单,且术中出血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避免或减少经锁骨下中心静脉插管(CVC)的机械性并发症。方法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穿刺插管,并系统观察所有并发症,进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共穿刺2053例,置管成功2039例(99.32%)。机械性并发症依次为:点滴不畅、导管滑脱各43例(2.11%),误刺锁骨下动脉33例(1.62%),局部渗血23例(1.13%),导管误入颈内或颈总或颈前静脉共14例(0.69%),血液反流至导管内8例(0.39%),气胸5例(0.25%),导管阻塞、导管内移各3例(0.15%),误刺淋巴管2例(0.10%),拔管困难及拔管时出血各1例(0.05%),均经相应处理痊愈。结论经锁骨下中心静脉插管机械性并发症种类虽多,但每种发生率较低且经相应处理多可缓解,不影响使用,提高穿刺技能并主动干预多可避免或大幅度减少机械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The five-year experience by one surgical team of the implantation of 419 chronic venous access catheters in 368 adults and children is reported. The majority of the catheters were required for the management of malignant disease but some were used for long-term home parenteral nutrition. The inferior vena cava was cannulated through the long saphenous vein in 181 cases and the superior vena cava by the jugular or cephalic veins in 238. Mean catheter lives of over one year, with individual lives of more than three years were achieved by both routes. The overall infection rate was 18%. No excess of thrombotic or infective complications was observed in patients with long saphenous vein catheter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long saphenous vein is an appropriate route for chronic venous access for chemotherapy in most patients.  相似文献   

20.
INTRODUCTION: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for hemodialysis are very useful as blood accesses when arteriovenous fistulas (AVF) are not available.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se the clinical impact of internal jugular catheters (IJC) in hemodialysed patients and to assess their economic consequences. PATIENTS AND METHODS: It is a prospective study realised from July 1998 to March 2002 including 533 hemodialysed patients without functional AVF: 280 males and 253 females aged between 17 and 87 years (mean age: 54.1 +/- 15 years). Single lumen polyurethane Vygon were used. All catheters were placed using Seldinger procedure and the posterior route of Jernigan which is more comfortable for patient. RESULTS: Indications of IJC placement were new hemodialysed patients without AVF in 73.5% cases and no functional AVF in 26.5% case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study. IJC was placed in 533 patients. We failed to place the IJC at the first attempt in 42 patients but we succeed in placing it on the controlateral side. During IJC placement, we observed 50 (9.4%) cases of accidental puncture of carotid artery. The median duration use of IJC was 41 days (extreme: 1 to 413 days). IJC were removed mainly because of the use of AVF in 469 (88%) cases and the catheter infection in 41 (77%) cases. Bacteriological analysis were made only for 25 patients: staphylococci were identified in 16 cases and catheter cultures were negative in the 9 other cases.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antibiotics. Outcome was favourable for 39 of them and we had 2 deaths by septicemia. The IJC cost was 44,287 Tunisian Dinars (DT) coresponding to 31.633 Euro including 10125 DT (7,232 Euro) for infectious treatment. CONCLUSION: The use of IJC is frequent in our center with a high rate of infectious complications which increased the hemodialysis cost. The realisation of AVF,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renal failure before the beginning of hemodialysis, is the best way to limit the use of cathet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