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广东电力》2021,34(3)
针对现有电缆隧道运行环境监测手段单一、缺乏整体状态评估、智能化处理事故能力差等缺陷,设计了智能化隧道环境综合监测系统。通过监测分析电缆接头温度、电缆护层接地电流、电缆隧道环境温湿度、水位、有毒易燃气体含量、烟雾等数据,对整个电缆隧道运行状态进行评估,并根据故障类型实现联动处理。该装置系统在河南某电缆隧道的现场试运行显示,该系统可实现对电缆隧道的全面监测和状态运行管理,监测数据准确性较好,隧道环境在线监测与人工配合更加便捷,可有效防止事故的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2.
<正>日前,作为南京奥体中心中央集成管理(IBMS)系统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同方泰德ezIBS智能建筑信息管理系统统一协调和管理,使南京奥体中心各个智能子系统能够从容应对,为到场观看开幕式演出和后续比赛的每一位观众提供最佳的观赛环境和舒适度。体育场馆作为一个超大规模的工程,其智能化系统是神经中枢和大脑,智能化系统运行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场馆的良性运转。同方泰德在南京奥体中心集成了包括综合布线、信息网络、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像地面智能化建筑一样,许多隧道工程也安装了智能化控制、数字化管理系统,有的甚至还具有数据中心的功能。而这些设备与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安装在性能良好、可靠的接地系统之上。同时,可靠的接地系统也是保障相关操作人员人身安全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接地系统是非常重要的。根据隧道工程的特点,探讨了隧道工程自然接地体接地电阻值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围护结构与支护锚杆等接地电阻值的计算。  相似文献   

4.
隧道周边沉降直接危害地表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和安全,其直接原因是盾构过程中产生的地层损失。然而,隧道在施工过程中无法直接测量地层损失量。一旦监测到较大沉降,隧道已经发生破坏。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难度,依托南京秋藤—山江220 kV线路工程,提出了一种基于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对隧道地层损失量实时监测的方法,为施工管理提供更为直接的物理指标,为隧道周边安全提供了直接保障。  相似文献   

5.
结合宁波白溪引水工程、山西万家寨引黄工程、广东东江 — 深圳供水工程等长距离输水监测系统的施工管理经验,阐述了该类工程安全监测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并探讨了自动化监测系统设计、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运行维护等方面需注意的问题,对相关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城市电力隧道工程属影响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运行效益以及有重要社会影响的重大工程设施.上海电力隧道周边各种建设活动频繁,如隧道近距离穿越施工,电力隧道周边深基坑开挖等,将会导致隧道接头张开,渗漏水,严重影响到隧道的结构安全和高压电缆的安全,以上海世博电力隧道为具体工程背景,介绍了电力隧道结构安全预警指标,电力隧道运营期结构安全监测系统开发及应用.该系统已推广到上海多条电力隧道保护工程中应用,对于确保电力隧道安全运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国内外引水工程的进展及引水工程的特点,阐述了各类引水工程建筑物安全监测的设计原则和项目内容、引水工程安全监测自动化的总体架构、数据采集系统的现场网络及数据通信的特点,提出了将以太网技术引入工程监测现场网络,不仅可提高引水工程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组网的灵活性,而且可极大地方便引水工程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对工程安全监测系统进行统一的网络化管理。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总结上海博物馆智能化系统建设的基础上,从“预置平台”、系统集成、可靠性设计、系统先进性、工程管理、工程概况与效果等几个方面,以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提出回顾与思考,供智能建筑建设的管理、设计、施工、运行和产品供应商参考,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城市高压电网部署以电缆沟道(隧道)为主,而电缆设备具有高电压、大电流、长距离、环境复杂等特点,传统的线路运行管理模式存在安全隐患,建立电缆隧道在线监测系统是解决高填方场地地下电缆沟道大变形、不均匀沉降及垮塌风险的关键。通过各种变形监测技术,实时在线获取电缆沟道壁变形、基础沉降、土体位移等参数,研究结构变形、沉降规律及相应的控制标准,建立有效表征电缆沟壁成品质量变形的基本数据架构和实时监测数据库,并提出相应的预警阈值,构建后端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及预警平台。在此基础上,依托边缘物联代理,开发基建全过程综合数字化管理平台,形成直观、应用性强的辅助决策系统,服务原位施工及运营预警,对风险隐患提前预警、防范,推动电力基建工程传统管控模式向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0.
天津滨海新区的定位决定了其电力线路路由获得的难度,采用电缆隧道与交通隧道结合,实现隧道资源共享是较为理想的选择.但要保证隧道及电缆安全,实时监控其运行状态尤为重要.智能化监控系统的引入使得缺乏联系和协作的单一监控装置能够更强大、开放性更高、可扩展性更好、更易操作.文中介绍了天津滨海新区智能化电缆隧道监控系统的技术特点与要求、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以及系统的维护管理办法,对系统的干扰源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抗干扰措施.  相似文献   

11.
电源管理系统(PMS)主要用于通信电源的监测与控制,用以提高其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系统是一个以增强型单片计算机为核心的智能化管理单元,可完成对整流模块的监控,对蓄电池组的智能化管理,且有通信接口可与PC机通信,实现本地监控及远程监控。系统可为操作人员提供足够信息。介绍了系统软硬件设计的特点及软调零等较先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根据江苏南京等地区既有电缆隧道病害调查结果,把病害分为结构开裂损伤、缝隙开张或错位、渗漏水和材料劣化这四大类型.针对城市电缆隧道的近接施工,结合隧道的结构特点,研究基坑开挖、隧道掘进和工程降水这三类常见近接施工的危害与作用机理.通过分析目前城市电缆隧道保护工作在法律法规、规程规范方面的现状与不足,从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推进科技攻关、完善安全评估环节、加强实时监测、研发原位加固与治理技术、完善保护管理细则(方法)这六个方面提出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地处地震活动区的水电厂对强震安全监测有着实际管理要求,但由于行业标准和管理体制等原因,地震台网监测系统与大坝安全监测系统间是各自独立运行的,难以实现强震发生时对大坝安全概貌进行即时监测与分析。文中论述了强震发生时大坝实时监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基于可靠用户数据包协议(UDP)通信的强震监测系统对大坝测量系统实时触发的构想。最后,结合强震仪系统和大坝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给出了系统的设计实现,并在二滩水电厂得到了实际应用。实践表明,系统运行状况稳定可靠,具有一定工程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王红 《供用电》2008,25(4):32-34,41
在黄河冲洪积泛滥淤泥平原地质条件下,电缆隧道工程的防水设计与施工是十分重要的.以郑州市某110 kV电缆隧道工程为例,介绍了在恶劣的水文地质条件下电缆隧道防水系统的设计及施工技术要求,可为电缆隧道防水系统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介绍外高桥电厂二期工程取排水隧道所处的自然条件,包括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等情况。全面介绍了外高桥电厂二期取排水隧道设计过程情况,着重对取水头选用,隧道轴线优化,结构设计以及施工监测进行了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16.
特高压钢管塔施工难度大,精度要求高,对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施工前需要对其开展相关培训工作,传统的培训方式无法满足特高压施工的要求。通过特高压钢管塔模拟施工演练智能化系统的应用,将施工画面直观展现,提供工程管理可视化控制和技术分级评价体系,建立基于虚拟现实的高端工程管理模式,实现钢管塔施工规范化,可有效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施工风险。  相似文献   

17.
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对低压配电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及其智能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应用到低压配电系统监测和控制中,智能化低压配电系统由此应运而生。详尽地介绍了智能化低压配电系统的特点、系统功能、总体方案等。  相似文献   

18.
基于在线监测系统和移动巡检设备对于电缆本体及通道环境状态感知具有互补性、交叉性和相关性的特点,提出一种在线监测系统与移动巡检系统相互协同的电力电缆及遂道状态感知方法,通过两者之间的双向协同策略,使其能够在宿主设备故障确认、融合分析和检测系统自身状态检查方面相互配合,有效提升了电力电缆及隧道运维的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行业的智能化办公和安全检测已日趋显得重要。TD无线网络及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基于TD-SCDMA网络的设备监测及安全巡检管理平台成为了解决电力隧道内通信难、巡检难问题的成功方案,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结合TD无线网络实现人员定位、设备监控、环境监测、拍照和拍摄二维码及通过TD无线网络与服务器进行实时的数据交互等功能,高效地完成隧道内设备检测与安全管理。成为建立智能化电网内重要的一环。主要介绍了TD-SCDMA网络的基本介绍以及网络的设备监测及安全巡检管理平台的构成,最后介绍了智能终端软件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20.
刘晴 《电力信息化》2010,8(4):81-84
赛州电力通信网络规模国益扩大,结构愈加复杂,运行管理难度越来越高,智能化网络管理的需求召渐突出。综合监测系统是近年来电力通信智能化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介绍了ECM通信综合监测平台在贵州电力通信网的应用情况,从系统的建设原则、设计思想,组成结构、实现功能和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