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右外侧剖胸法体外循环下心脏畸形直视手术37例报告   总被引:46,自引:1,他引:46  
目的:介绍经右外侧剖胸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的经验。方法:1994年10月至1995年5月,经右外侧第4肋间剖胸,体外循环下修补心房间隔缺损16例;心室间隔缺损18例(1例并发永存左上腔静脉入冠状静脉窦);心房、心室间隔缺损,心房间隔缺损并发部分型肺静脉畸形引流和法乐四联症各1例。平均年龄4.20±1.65岁(8个月~8岁);平均体重14.85±3.84(8~26)kg。结果:本组病例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结论:这种切口可安全有效地替代正中切口纠正一些较简单的心脏畸形,其美观效果明显优于正中或双乳腺下的皮肤切口。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经右腋下直切口行体外循环直视心脏手术的临床经验,探讨其适应证及技术要点。方法2008年6月至2011年1月我们共完成79例经右腋下直切口的sJ,JL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年龄6个月至12岁,平均(7.4±3.3)岁,体重6.5-42.0(17.8±8.7)kg。其中房间隔缺损19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5例;室间隔缺损55例,其中合并动脉导管未闭2例;部分房室管畸形5例。所有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进行(房间隔缺损修补在不停跳下进行)。患者取左侧卧位,切口位于右侧第3肋间腋中线与第5肋间腋前线之间,皮肤切VI长度3.5-6.0(4.7±1.3)12111,经第3或第4肋间进胸,切开并悬吊心包,行升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脏停搏液,单纯房间隔缺损采用心脏不停跳下手术,经右心房切口修补房、室缺及三尖瓣成形。结果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手术死亡;1例因术后心内膜炎致室缺残余漏,再次正中开胸行室缺残余漏修补术。体外循环时间(63.4±18.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7.6±14-3)min,术后24h胸腔引流40-130(85.3±26.5)ml。68例患者术后未输血。全组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右腋下小切口直视心脏手术安全、可靠,可减少用血量,术后切口隐蔽美观,患儿及家属满意率高,值得临床椎广。  相似文献   

3.
右胸切口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行房,室缺修补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右胸切口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行房、室缺修补术临沂市人民医院(276003)张秀辉,瞿晓琨,邢西忠1996-1997年,我们采用右胸切口,于常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行房间隔及室间隔缺损修补术5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21例,女35...  相似文献   

4.
目的:心脏间隔缺损手术正逐步从传统正中开胸过渡到微创外科治疗,本文总结我院开展的侧开胸微创治疗策略。 方法:回顾2012年1月-2019年6月在我科行微创心脏间隔缺损修补患者,排除介入及经胸封堵患者,筛选出429例。微创外科方案包括:右侧腋下竖切口组303例,其中176例房间隔缺损、122例室间隔缺损以及5例房室间隔缺损;右胸前外侧切口组121例,其中68例房缺,50例室缺和3例房室间隔缺损;左胸前外侧切口组包括5例肺动脉下型室缺。 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修补,无中转胸骨正中切口。同期手术包括7例右室流出道梗阻解除,8例二尖瓣修复和31例三尖瓣修复。3例患者行二次阻断修复心内残余病变(2例残余缺损,1例二尖瓣返流)。腋下切口组患者年龄及体重均显著低于右胸前外侧切口组和左胸前外侧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67.2±19.3分钟,主动脉阻断时间38.2±14.1分钟,三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全组无围术期死亡,围术期并发症包括1例短暂神经系统功能不全,3例膈肌麻痹,13例肺不张。中位ICU停留时间2天,中位术后住院时间6天。出院前心超检查良好,随访中无再手术,无新发明显胸廓畸形及脊柱侧弯。 结论:常见心脏间隔缺损的微创外科治疗安全、有效、美观。腋下切口适合婴幼儿,右胸前外侧切口适用于青少年和成人,而左胸前外侧切口主要应用于肺动脉下室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改良上下腔静脉阻断法在胸腔镜辅助右胸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2011年7月至2013年11月,应用胸腔镜辅助右胸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技术,结合使用“哈巴狗”钳及肠钳阻断上下腔静脉完成微创心脏手术24例,其中房间隔缺损修补术6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5例,右房黏液瘤摘除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同期三尖瓣成型术12例.结果 全组手术顺利,术中上下腔静脉阻断充分,无漏血,无上下腔静脉损伤,无围术期死亡,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 改良上下腔静脉阻断法在胸腔镜辅助右胸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中应用,安全、简单容易、阻断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94年10月至1997年10月共施行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206例,现总结如下。IIN床资料本组206例患儿中男111例,女95例;年龄56天~3岁(平均ZI.9士1.6月);体重3·5~15.0(平均10.0士0.4)kg。按主要病变分类:心室间隔缺损(VSD)133例,动脉导管未闻(PDA)30例,法乐四联症24例,继发孔心房间隔缺损10例,三房心、单纯性肺动脉瓣狭窄各3例,部分性心内膜垫缺损2例及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手术方法:30例PDA在常温麻醉下粗丝线双重结扎,其余176例患儿在体外循环下矫治。除干下型VSD经肺动脉修补外,其余VSD均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胸腔镜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经验。方法采用右侧胸壁打孔电视胸腔镜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71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33例,年龄3~39岁,体重13~68kg。室缺直接缝合66例,涤纶补片修补5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5例。结果术中扩大切口2例,室缺残余漏1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手术时间2.5~5.6h,平均3.6h。体外循环时间62~152min,平均是97min;升主动脉阻闭时间16~52min,平均28min。术后患恢复顺利,治疗效果满意。结论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学习,完全镜视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分析我院经右房三尖瓣途径右侧腋中线直切口外科手术修补干下型室间隔缺损患者的近中期随访结果。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小儿外科中心通过右侧腋中线直切口经三尖瓣途径手术修补的干下型室间隔缺损患者96例,分析围术期结果及近中期随访结果。结果 患者平均手术年龄和体重为(27.6±17.5)(7~101)月和(11.8±4.4)(6~27)kg,室间隔缺损的平均直径为(6.7±2.4)(3~14)mm;2例患者合并主动脉瓣下隔膜,2例患者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患者合并房间隔缺损;75例患者采用补片修补,21例患者采用直接缝合;体外循环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48.2±14.3)(23.3~101)min和(30.4±12.1)(12~84)min,机械通气时间和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分别为(3.1±2.6)(0~14) h和(23.1±32.6)(0~264) h;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随访(28.4±14.9)月,最近一次超声心动图提示2例患者(2.1%)室间隔残余分流。所有患者无恶性心律失常、胸廓畸形或乳房发育不对称发生。结论 经三尖瓣途径右侧腋中线直切口外科治疗干下型室间隔缺损是安全可行的,为胸骨正中切口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法,具有良好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观察心脏手术对中老年患者的疗效和对其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本组应用彩色超声心动图对103例中老年心脏病患者进行手术前后检测,并将结果作对比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心脏手术患者103例,其中男58例,女45例,年龄45~63岁(平均49.52岁)。103例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66例(二尖瓣置换35例,主动脉瓣置换5例,M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26例),因主动脉瓣退行性变行主动脉瓣置换7例(其中同时行冠状动脉搭桥1例,主动脉窦瘤破入右心1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18例;左房粘液瘤12例。心功能1级6例,I级15例,巨…  相似文献   

10.
自 1 994年 8月至 2 0 0 0年 3月 ,我们采用经右胸前外侧切口径路 ,在体外循环下行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 374例 ,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374例中 ,男 2 0 0例、女 1 74例 ,年龄 1~ 55岁 ,体重 1 0~ 74kg。其中继发孔房间隔缺损1 81例 (上腔型 1 7例 ,中央型 1 2 2例 ,下腔型 42例 ) ,合并部分型右肺静脉异位引流 1 2例 ;原发孔房间隔缺损伴二尖瓣裂 1例 ;室间隔缺损 1 92例 ,均为膜周部缺损。1 .2 手术方法 麻醉后患者平卧 ,右胸抬高 45°,右上肢屈肘悬吊于手术台支加上。取右胸前外侧切口 ,女性…  相似文献   

11.
胸腔镜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初步经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总结胸腔镜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经验。方法 采用右侧胸壁打孔电视胸腔镜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71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33例,年龄3-39岁,体重13-68kg。室缺直接缝合66例,涤纶补片修补5例,同时行三尖辨成形5例。结果 术中扩大切口2例,室缺残余漏1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手术时间2.5-5.6h,平均3.6h。体外循环时间62-152min,平均是97min;升主动脉阻闭时间16-52min,平均28min。术后患恢复顺利,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学习,完全镜视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电视胸腔镜室间隔缺损修补术67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报告电视胸腔镜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6 7例的结果。方法 :2 0 0 0年 6月至 2 0 0 2年 5月 ,行右侧胸壁打孔电视胸腔镜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 6 7例 ,其中男性 36例 ,女性 31例 ,年龄 3~ 39岁 ,体重 13~ 6 8kg。室缺直接缝合 6 2例 ,涤纶补片修补 5例 ,同时行三尖瓣成形 5例。结果 :术中扩大切口 2例 ,室缺残余漏 1例 ,二次开胸止血 1例 ,手术时间 3 0~ 5 6h ,平均 3 1h。体外循环时间 6 2~ 15 2min ,平均 98min ;升主动脉阻闭时间 16~ 5 2min ,平均 2 8min。术后患者恢复顺利 ,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电视胸腔镜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是可行的 ,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120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律失常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直视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方法:12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室间隔缺损86例,房间隔缺损34例)在心脏直视缺损修补术后转入监护室持续心电监护,随时描记标准12导联心电图,了解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及预后。结果:59.2%(67/120)的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其中室缺修补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占47.5%,以右柬支传导阻滞为主;房缺修补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14例,占34例的41%,以阵发性室上速和右柬支传导阻滞为主。结论:先心病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情况与缺损部位,手术方式、路径及术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状况有极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大剂量芬太尼复合麻醉用于心内直视手术56例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266100)张宝山王大兰王希绚纪绪师本组男27例,女29例;年龄3~68岁。心功能Ⅰ级16例,Ⅱ级20例,Ⅲ级15例,Ⅳ级5例。手术种类:房间隔缺损修补、室间隔缺损修补、二尖瓣瓣膜置换、...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右胸微创切口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学习曲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4月间由同一术者连续完成的60例右胸微创切口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病例资料,按手术先后顺序分为A、B、C、D 4组,每组15例.从各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转机时间、中转开胸率、术后24 h引流量、ICU停留时间及手术并发症等指标比较手术效果,同时使用对数曲线拟合学习曲线,得出学习曲线相关模型.结果 各组病例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转机时间、中转开胸率、术后24 h引流量、ICU停留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随手术例数增加呈下降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学习曲线相关模型为:手术时间(min)=143.5-16.7×ln(手术例数),转机时间(min)=77.5-13.0×ln(手术例数).结论 右胸微创切口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是安全可行的,手术学习曲线约为30例左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长期的随访,分析总结手术治疗主动脉窦瘤的疗效。方法:1960年11月-1999年6月间,216例主动脉窦瘤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143例(66.2%)合并室间隔缺损(VSD),60例(28.0%)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2例(5.6%)同是进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结果:死亡8例(3.7%),随访资料显示无远期死亡,效果好。1例再次作主动脉瓣置换术。结论:患主动脉窦瘤应早期手术,并使用补片修补缺损,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389例先天性心脏病右外侧小切口剖胸心内直视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经右胸外侧小切口体外循环下行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经验。方法:1996年1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室应用右胸小切口完成各类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心内直视手术389例。年龄1.5~57岁,平均13.5岁。体质量7.6~68 kg,平均24.5 kg。手术切口后缘自右腋中线第3肋间处,向前下斜行达锁骨中线第6肋间处做8~12 cm弧形切口,第4肋间入胸。手术方式:房间隔缺损修补157例,室间隔缺损修补150例,部分房室隔缺损矫治8例;右心室流出道疏通术24例;法洛三联症矫治32例,法洛四联症矫治5例以及其他畸形矫治13例。随机选择同期常规手术(胸正中切口)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结果:研究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术后引流量都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监护时间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手术死亡4例(1.03%),2例死于术后脑栓塞,另外2例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结论:右胸小切口手术入路,可安全有效地行常见先心病的矫治。该技术创伤小、恢复快、美观,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张辉  罗毅  李玲  侯嘉 《山东医药》2007,47(36):9-11
目的探讨新生儿、婴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及危重型肺动脉瓣狭窄的手术治疗。方法19例患儿,其中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膜性闭锁10例,危重型肺动脉瓣狭窄9例。15例经胸正中切口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手术,4例经左胸后外侧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除早期1例同期行动脉导管未闭(PDA)结扎及卵圆孔未闭缝合术外,其余18例均保留PDA、单纯切开肺动脉瓣。结果本组围术期死亡2例,院外死亡1例。其余16例术后当日肺动脉跨瓣压差为37—132mmHg,平均61mmHg;2周后为26~77mmHg,平均43mmHg,较术后早期明显降低(P〈0.05)。出院前不吸氧下测动脉血氧饱和度78%~92%,平均85%,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随访PDA均闭合,右心室较术前明显增大,三尖瓣反流消失或明显减轻,房水平分流消失。结论对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及危重型肺动脉瓣狭窄实施单纯肺动脉瓣切开术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微创和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98年 6月至 2 0 0 0年 6月 ,我们采用微创伤右前胸小切口行常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 164例 ,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 全组 164例 ,男性 85例 ,女性 79例。年龄 2~ 58岁 ,平均 11 4岁。病种为 1 继发孔房缺 82例 ,其中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 15例 ,合并室间隔缺损 18例 ,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11例 ,合并右肺静脉异位引流 2例 ;2 室间隔缺损 71例 ,其中合并右室双腔心 5例 ,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6例 ;3 肺动脉瓣狭窄 2例 ;4 法乐三联症 3例 ;5 法乐四联症 1例 ;6 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 4例 ;7 左房粘液瘤 1例。手术方法 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婴儿先天性心脏畸形的手术矫治效果。方法:分析总结我院外科1994年6月至1995年10月间连续对128例先天性心脏畸形婴儿手术矫治情况。结果:128例婴儿,年龄9.1±2.7(2~12)月;体重7.0±1.6(4~12)kg。66例左向右分流心脏畸形,包括:心室间隔缺损37例、心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和(或)心房间隔缺损15例、心室间隔缺损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5例、动脉导管未闭6例、其他3例,其中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47例。紫绀型右向左分流心脏畸形62例,包括:法乐四联症41例、法乐三联症6例、心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狭窄2例、复杂心脏畸形13例。128例中6例动脉导管未闭在全麻下行闭合术,余122例婴儿均在中度或深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矫治术,手术死亡4例,手术死亡率3.12%。结论:先天性心脏畸形在婴儿期行矫治手术,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