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蒙医学脉诊方法与中医学脉诊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脉诊在两个传统医学体系中均是比较重要的诊断方法,而且蒙医脉诊与中医脉诊有渊源关系,中医脉诊的内容经过藏医学的吸收传入蒙古地区成为蒙医学诊断方法之一。在此过程中诊脉部位、诊脉时间、诊脉前的准备、按脉手法以及脉诊与脏腑的关系、病脉象等均有一定的变异。  相似文献   

2.
肾脏是蒙医五脏之一,肾脏丧失正常的生理活动及调理体素的功能而导致的一系列疾病称之为肾病。它起病缓慢、病程较长、难治、易复发而困扰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对它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非常有必要的。目的: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能对蒙医肾病有所了解,为呵护自己的肾脏有一定的健康知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对肾脏疾病的健康意识。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蒙医学和中医学病因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二者病因理论在实践中经过长期发展和演变,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理论形态.作为传统医学理论,其认识方法和认识特点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差异仍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4.
包如病是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中包如者系以巴达干、血相混为主而形成之聚合型疾病的总称。亦称巴达干包如或聚合症。本病的病因颇为复杂,如体内三根七素之相对平衡关系遭破坏而巴达干偏盛,则与希拉相搏,又与赫依混合交搏后产生恶血及黄水;或由于某种原因,身体损伤后所形成的恶血流入肝脏,导致肝脏肿大而发生功能障碍,肝血不能生化为正精等所致,  相似文献   

5.
川楝子作为传统植物药,中医药和蒙医药都有相当的临床应用。本文比较中医药学和蒙医药学对川楝子的药性理论、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相同之处和不同方面,希望拓展川楝子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中蒙医脉学异同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蒙医脉学源流,脉诊部位,所候脏腑,脉象分类及主病之异同作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浅谈蒙医整体观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蒙医学把人体看作是有多层次结构组成的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从宏观的角度研究人体动态的各种内在联系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矛盾运动状态,从而阐明人的生命现象及其生命活动的基本现律。本文从不同层次将探讨人体的整体统一性,提出肤浅的见解,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蒙医护理学应努力满足病人对医疗护理高质量,广泛多样的需要,提供最佳护理服务,充分贯彻整体护理思想,为病人提供多方面、多层次、全方位、高水平的护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蒙医药在防病、治病、保护和增进健康中发挥的独特的作用。探讨其自身独有的世界观及方法论。供读者了解民族医药的特点和优势,并采取科学方法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科学内涵。方法:以"蒙医药"、"预防医学"等为关键词,查阅、检索大量蒙医药学相关的文献,总结了蒙医药在防病、治病、保护和增进健康中发挥的独特的作用。结果:蒙医预防医学的发展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特殊的气候条件、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人文民风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同于现代医学及其它传统医学,有着自身独有的作用。结论:根据蒙医预防医学独特的作用,采取科学方法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科学内涵,为维护人类健康开辟更加广泛的有效的预防、医疗、保健途径,使蒙医预防医学的优势和特色在医疗预防保健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蒙医综合疗法治疗萨病恢复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确诊为萨病恢复期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蒙药治疗,观察组给予蒙医综合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两个疗程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观察组为93.33%,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蒙医综合疗法对萨病恢复期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可以进一步临床验证及推广。  相似文献   

11.
蒙医学与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不同的医疗体系,文通过对蒙医学和中医学的理论系统、观念系统、技术操作系统进行客观的比较分析,探讨其异与同,特别是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并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揭示传统医学的认识方法的某些规律,无论对中医学还是蒙医学,都将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多发性肋骨骨折是骨伤科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骨折,其多由外部暴力所致。多发性肋骨骨折可引起胸肋部肿胀疼痛、呼吸困难及转侧不利,严重者可出现血胸、气胸等并发症甚至死亡。西医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常以手术治疗为主,而多发性肋骨骨折的中医辨治方法相对较少提及,文章结合作者在院临床所见,从中医角度对多发性肋骨骨折辨证治疗作简要论述,附典型病案1则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蒙药治疗慢性咳嗷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110例慢性咳嗷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蒙药达利-16味丸、清肺18味丸、巴特尔-7味丸、尼塔哈朱尔、古日古木-13味丸等辨证治疗,早午晚分服,共服2周。观察两组疗效及咳嗽症状积分;疗程结束后随访3个月,比较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72%,对照组为76.3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咳嗷症状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0.05,P<0.01);治疗组复发率为16.36%,对照组为50.9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蒙药能改善慢性咳嗽临床症状,远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4.
常虹  张春红  张娜  王佳  王振旺  孟祥玺  李旻辉 《中草药》2021,52(23):7364-7372
蒙古族药(简称蒙药)药性理论是蒙药学的核心,是蒙医药阐释药物性质、功能和运用规律的特色理论。目前关于蒙药药性研究较为缺乏,以及蒙药药性的记载模糊与缺失阻碍了蒙医药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成果可为其研究提供参考。通过分析中蒙药性理论异同,归纳总结近15年中药药性理论研究进展,进而分析探索蒙药药性理论研究原则与模式,以期为蒙药药性理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药与蒙药的药性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两种药物学体系的异同,以期相互借鉴,优势互补,拓展天然药物的临床应用,从而促进民族传统医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草乌在中医和蒙医中应用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草乌在蒙医、中医中用法、性味、功能、炮制、临床配伍、药理毒理等研究进行了对比分析,中医和蒙医对草乌的药性和临床应用大致相近,各有侧重。中医强调草乌的辛热之性,善用其回阳救逆、补火助阳和散寒止痛之功效。中医主要用草乌(根),认为其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功能。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症作痛,麻醉止痛。蒙医用草乌(根)及草乌芽、草乌叶、草乌花为药材,蒙药理论认为其味辛,性温,效轻、有大毒;具有杀粘(菌),燥协日乌素(湿),止痛之功效;主治流感,急慢性肠刺痛粘刺痛,痈疖,丹毒,白喉,炭疽,脖颈僵直,陶赖,赫如虎,关节疼痛,偏瘫,心赫依。  相似文献   

17.
在调查阿鲁科尔沁旗蒙古族民间药用植物及相关传统知识的前提下,从植物种类、药用部位、治疗的疾病和用药方法等方面,同蒙药与中草药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有不同程度的一致性的同时,民间药也有它本身的特色而存在某些不一致性。民间药与蒙药的一致性说明了它们属于相同的系统;民间药与中草药的一致性说明了蒙古族和汉族之间存在着传统药知识的交流和文化的渗透现象;而不一致性则反映了当地蒙古族民间药用植物知识的丰富性及进一步深入挖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草乌在蒙医、中医中用法、性味、功能、炮制、临床配伍、药理毒理等研究进行了对比分析,中医和蒙医对草乌的药性和临床应用大致相近,各有侧重。中医强调草乌的辛热之性,善用其回阳救逆、补火助阳和散寒止痛之功效。中医主要用草乌(根),认为其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功能。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症作痛,麻醉止痛。蒙医用草乌(根)及草乌芽、草乌叶、草乌花为药材,蒙药理论认为其味辛,性温,效轻、有大毒;具有杀粘(菌),燥协日乌素(湿),止痛之功效;主治流感,急慢性肠刺痛粘刺痛,痈疖,丹毒,白喉,炭疽,脖颈僵直,陶赖,赫如虎,关节疼痛,偏瘫,心赫依。  相似文献   

19.
中医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医学,中医急诊医学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治疗危急重症方面前人有着丰富的理论与临床经验,在一些急性病方面有着独特的治疗方法以及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在当代社会中,中医急诊医学得到了重视与发展,同样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同时也有着自身的问题与不足,但其发展前景依旧是客观的,也是具有发展潜力的。  相似文献   

20.
中药煮散的历史源流及其与现代配方颗粒的对比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回顾中药煮散的历史源流和形成原因,对比分析现代中药配方颗粒的时代背景和未来发展趋势,为中药配方颗粒应用推广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查阅历代医学典籍,系统回顾中药煮散的萌芽期、形成期、成熟期及过渡期的状况,全面分析中药煮散在宋代成熟的六大因素。收集国内外现代配方颗粒的研究文献,详细了解其发展历程,客观分析其临床应用现状。将中药煮散与现代配方颗粒的应用特点进行分析对比。1宋代煮散盛行的原因有六大因素:国家实行仁政,广泛提供免费医药;学医、业医者人数大增;军队庞大,用药极费;宋代人口迅速增加;瘟疫频发,疾病增多;中央及地方政府财力不足。2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应用特点:中药配方颗粒提取并浓缩了中药饮片有效成分,保证疗效同时,补充了现代人群对中药汤剂"速、简、便"的需求且性价比相对较高,但其自身品种限制、质量控制缺乏统一标准、以及单味提取的配方颗粒无法达到配伍中药煎煮过程中的增效、减毒等因素,也制约着其临床应用和推广。3二者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各有所长,应辨证施治。该文认为中药配方颗粒吸取传统中药煮散"难、繁、浑、乱"的经验教训,解决"呆、贵、限、乱、失"等的问题,是其推广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