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江水 《黑龙江医学》2011,35(7):541-542
目的 总结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 2009-08~2010-09间,对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等综合性治疗,并于术前、术中、术后,对患者采用全面而细致的观察和护理.结果 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介入治疗和精心的护理,症状明显改善,无并发症发生,效果满意.结论 采用介入治疗下肢深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护理配合。方法:在X线监测下,对5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取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及导管腔内溶栓治疗。对其进行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结果:42例患者痊愈(80.77%),显效9例(17.31%),症状未有减轻者1例(1.92%)。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和溶栓治疗,并给予精心护理,可使阻塞段血管通畅,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护理工作对血管内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入的35名经血管内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做好其术前护理,术前心理疏导,术后病情观察,预防护理以及康复指导。并总结护理体会。结果:35例患者经介入治疗后并无并发症,21例患者痊愈,其余14例患者待症状缓解后均健康出院。结论:介入治疗前后对患者采用完善、有效的护理方案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关键。能显著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促进患者病情康复。  相似文献   

4.
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以往常用静脉滴注溶栓剂的方法 ,小剂量效果不明显 ,加大剂量又易导致出血。介入溶栓、血栓清除、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等介入治疗方法的综合运用 ,对治疗本病和防止肺栓塞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报道 15 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性介入处理 ,旨在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全组 15 6例中男性 71例 ,女性 85例。年龄 33~ 82岁 ,平均 5 7岁。病程 1d - 4 .5年 ,其中 1周 - 2月 10 6例 ,占 6 8%。全部病例均经血管多普勒彩超检查、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或静脉造影检查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介入逆流溶栓及经足背静脉加压顺流溶栓治疗.进行术前护理、术后溶栓的观察与护理,并加强健康宣教。结果:治愈率83.3%,有效率100%,无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精心的护理为患者早日治愈、预防并发症发生提供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护理对血管内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8例患者行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术的患者,术前做好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讲解介入治疗目的、方法以及术中如何配合;木后做好病情观察及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护理、康复指导等。结果:48例经介入治疗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无并发症发生,28例痊愈、20例症状缓解后出院。结论:介入治疗前后采取有效而完善的护理措施是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成功的重要保证,促进了患者病情的康复。  相似文献   

7.
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在临床上较为多见 ,好发于髂股静脉 ,由于右髂动脉横跨左髂静脉前 ,是本病多发左下肢的解剖学因素。发病时患侧肢体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 ,血栓脱落致肺梗死可危及生命。DVT治疗方法有溶栓、外科手术取栓、静脉搭桥术等。而介入治疗清除血栓则有其损伤小、并发症少、成功率高、疗效显著等优点。我院介入病房于 2 0 0 0年 4月~ 2 0 0 2年 12月经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DVT病人 18例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8例 ,男 7例 ,女 11例 ,年龄 2 5~ 7…  相似文献   

8.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较常见的静脉血栓性疾病。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体内凝血与抗凝、纤溶和抗纤溶之间的平衡发生改变以及血流淤滞。在DVT的急性期可以发生致命性肺动脉栓塞,至晚期可遗留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对于DVT的治疗以往常用静脉滴注溶栓剂的方法,小剂量效果不明显,加大剂量以易致出血。插管溶栓、  相似文献   

9.
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敏  王建伟 《当代医学》2010,16(17):367-368
目的总结2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前后的临床观察和护理经验。方法通过对23例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应用腔静脉滤器植入,行介入导管及经患侧足背静脉双向对端溶栓治疗前后,对患者采取细致而全面地观察和护理。结果 2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后均痊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效果满意。结论加强基础护理工作,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患肢护理,尤其是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是溶栓治疗安全有效的保障,对确保疗效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及导管腔内溶栓治疗,对其进行术前护理、溶栓的观察与护理,加强健康教育。结果18例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肢肿胀消退,阻塞段血管通畅,无肺动脉栓过时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和溶栓治疗,并给予精心护理,可使阻塞段血管通畅,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性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方法对5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介入治疗过程的综合性护理干预,包括整体护理方法、专科护理方法。观察护理结果并总结护理经验,结果治愈31例、显效16例、改善6例。治疗过程穿刺点渗血6例。结论护理技术的综合运用可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病人最有效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颈内静脉置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其中38例行颈内静脉置管后采用抗凝及经溶栓导管脉冲式灌注尿激酶综合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包含11例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另15例行患侧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术后3、6、12个月行彩超复查评价静脉通畅程度。结果经颈内静脉置管溶栓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彩超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随访1年,无出血、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综合有效率达100%(38/38),高于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组的86.7%(13/15),在α=0.1的水平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76)。结论经颈内静脉置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集束化护理在乳腺癌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8例乳腺癌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集束化护理。比较护理3周后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82%(3/4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91%(1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集束化护理可降低乳腺癌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提高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的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手术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南京市江宁医院收治的86例下肢骨折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住院时间和下床时间、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1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7%(2例),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9.3%,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93,P=0.024〈0.05)。2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及下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13.7±2.2)h比(2.8±1.0)h,(18.1±2.9)h比(2.1±0.7)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健康教育依从性及出院患者复诊依从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5.3%)明显高于对照组(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腹部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7年4月~2010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腹部手术患者2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2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方法进行护理,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老年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1):25-28,34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经知情同意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收治的8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量肝素结合华法林进行单纯抗凝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置入腔静脉过滤器,并采用经腘静脉介入导管,给予尿激酶进行导管溶栓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下肢患侧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实验组静脉通畅评分优于对照组[(5.02±1.22)分vs(8.07±1.12)分],深静脉通畅程度显著改善(P0.05)。实验组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44.19%vs 27.91%,90.70%vs 67.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性溶栓治疗能获得优于单纯抗凝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病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血管外科住院的1264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64例患者当中,年龄≥40岁的有984例,占77.85%;无明显诱因发病的有642例,占50.79%;发病前有明确外伤史(未行手术治疗)的142例,占11.23%;手术后发病的有316例,其中骨科手术史142例,占11.23%;妇产科手术史90例,占7.12%;普外科手术史42例,占3.32%;血管外科手术史23例,占1.82%;泌尿外科手术史12例,占0.94%;其他手术7例,占0.55%;慢性疾病长期卧床后发病的有10例,占0.79%;妊娠期或产褥期发病的有20例,占1.58%;恶性肿瘤患者25例,占1.98%;类风湿关节炎长期使用激素后发病的有10例,占0.79%;继发于下肢静脉曲张的有27例,占2.14%;吸毒史8例,占0.63%;抑郁症2例,占0.16%;下肢DVT复发的62例,占4.9%.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成因影响因素较多,因此重在预防.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加强DVT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芦琳 《北京医学》2005,27(11):659-661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主要原因,以指导临床采用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分析50例缺血性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血液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50例缺血性脑卒中并发LDVT患者中,65岁以上者占60%;卧床2~4周者的发病率最高;伴发疾病中以高血压、高血脂最常见;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缺血性脑卒中并发LDVT患者的vWF、GMP-140、F1 2含量、PAI-1活性均明显升高,而AT活性、总PS含量、PC活性、PLg活性均明显降低,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0.001).结论高龄、卧床及血液的高凝状态是缺血性脑卒中并发LDVT的主要因素.临床上应对高龄、长期卧床及存在高凝状态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给予必要的抗凝、抗血小板、溶栓药物及早期康复锻炼等预防性措施,以防止L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方法通过对143例骨折患者行术前评估,加强心王单护理、健康教育、术后基础护理、机械性预防、用药护理及功能锻炼。结果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3例,治疗后全部治愈。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折患者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加强同手术期的护理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方法选择本院骨科人工髋关节置术后患者108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与对照组(54例),全部患者运用人工髋关节手术治疗,术后观察组选用利伐沙班和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单选用利伐沙班预防,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中D-2聚体为(271.0±12.0)ng/mL,与对照组的(350.0±20.2)ng/mL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中未出现D-2聚体〉300 ng/mL的患者。结论利伐沙班和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