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9 毫秒
1.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pure red cell aplasia,PRCA)是一种综合征,以严重网织红细胞减少的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骨髓中红系前体细胞显著减低为特征[1]。按照起病原因分为先天性PRCA和获得性PRCA。先天性PRCA多在婴幼儿时期发病,由核糖体蛋白等基因突变致病[2]。获得性PRCA为后天发病。根据获得性PRCA是否继发于一些特定疾病,又可再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PRCA。继发性PRCA包括继发于自身免疫性/胶原血管病、淋巴增殖性疾病、实体瘤、感染、药物等因素的PRCA,而未发现上述因素者,则考虑为获得性原发性PRCA[1]。PRCA患者中位生存期很长,但患者长期不同程度贫血,并常伴有输血依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诊断先天性PRCA常根据起病过程、临床表现、基因检测明确,而获得性PRCA则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等明确,相应的治疗策略也不尽相同。在本文中,笔者结合1例典型PRCA病例,探讨在临床实践中如何诊断和治疗PRCA。  相似文献   

2.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 aplasia,PRCA)是指骨髓单纯红细胞生成障碍的一类贫血,其临床特征以贫血为主,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网织红细胞减少,骨髓象幼红细胞明显减少或缺如,临床较为罕见。PRCA分为先天性(如Diamond-Blackfan综合征)和后天获得性,而后者又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本文主要综述有关获得性PRCA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发病机制及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 (pureredcellaplastia ,PRCA)是一组异质性疾病 ,以骨髓红系造血障碍、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减少为特征。本病由Kaznelsea于 192 2年最早报道 ,分为先天性及获得性。获得性PRCA无确切发病率 ,与性别、年龄、地域及人种无明显相关性。近年 ,有关该病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有不少研究进展 ,现对其综述如下。1发病机制1.1免疫因素 :获得性PRCA可能存在以下机制[1] :克隆性T细胞增殖抑制红系造血 :γδT细胞呈克隆性增殖 ,引起Th1/Th2比值升高 ,继之一些早期负调控因子 [如IL 2、肿瘤坏死因子 (TNF)、干扰素 (I…  相似文献   

4.
邝璞  刘霆 《华西医学》2010,(11):2111-2113
单纯性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 aplasia,PRCA)是临床相对罕见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中获得性PRCA发病原因多种多样。现就各种背景疾病下,免疫功能紊乱在PRC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和外周血、骨髓中大颗粒淋巴细胞(LGL)绝对细胞数及比例,评估获得性PRCA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与免疫抑制剂疗效.方法 选取2002年1月至2015年11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25例初诊获得性PRCA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其中,5例患者为T细胞型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继发PRCA,其余20例为原发性PRCA.研究组患者纳入标准: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中有关获得性PRCA的诊断标准;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其他具有贫血表现的疾病;临床资料不全者.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同期于本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25例健康个体纳入对照组.对照组受试者纳入标准:血常规检查、生化检查结果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者.排除标准:血常规检查结果异常及罹患免疫性疾病、肿瘤者.采用流式细胞术对两组受试者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对研究组获得性PRCA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血常规及骨髓检查;对研究组获得性PRCA患者的骨髓、外周血中LGL绝对细胞数及比例结果和环孢素A等药物治疗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两组受试者年龄、性别构成比等一般临床资料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①研究组获得性PRCA患者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Th)比例、Th/抑制性T淋巴细胞(Ts)值均低于对照组,Th比例:(36.6土3.8)%比(45.1±2.1)%,Th/Ts值:1.2±0.2比2.2土0.4,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161、12.174,P=0.032、0.021).研究组Ts比例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0.5±2.8)%比(20.2±1.9)%,并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13.460,P=0.021).两组自然杀伤(NK)细胞比例相比,分别为(11.3士1.8)%比(10.3±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2,P=0.344).研究组中,5例T-LGLL继发PRCA患者的Th比例、Th/Ts值均低于其余20例原发性PRCA患者,Th比例:(36.1±3.7)%比(39.1±6.1)%,Th/Ts值:1.0土0.2比1.2±0.1,但差异却均无统计学意义(t=2.293、2.513,P=0.301、0.297);5例T-LGLL继发PRCA患者的Ts比例则高于其余20例原发性PRCA患者,分别为(31.0±2.7)%比(28.4±2.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72,P=0.384);T-LGLL继发PRCA患者的NK细胞比例与其余20例原发性PRCA患者相比,分别为(11.3±1.8)%比(11.1%±2.7)%,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1.572,P=0.364).②研究组中,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增高患者为16例(64%,16/25),其中有2~3颗粗大颗粒的LGL者为10例(40%,10/25);LGL占淋巴细胞总数20%以上者为8例(32%,8/25).研究组中,骨髓有2~3颗粗大颗粒LGL患者为4例(16%,4/25),LGL占淋巴细胞总数20%以上者为3例(12%,3/25).研究组25例获得性PRCA患者外周血检出LGL比例较骨髓中检出比例高,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95,P=0.003).③治疗后,25例获得性PRCA患者中血常规检查结果恢复至正常参考值范围患者为18例,其中4例患者的骨髓检查结果亦恢复至正常参考值范围,另14例患者骨髓检查结果显示红系细胞增生程度仍减低,但较治疗前有所增高.研究组疗效评价结果显示,获得基本治愈的获得性PRCA患者为4例,获得缓解者为14例,获得明显进步者为6例,无效者为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24/25).5例T-LGLL继发PRCA患者治疗后脱离输血,但不同于原发性PRCA患者,其血红蛋白(Hb)水平均未恢复至正常参考值范围内.结论 获得性PRCA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调导致其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外周血检出LGL对获得性PRCA的诊断具有一定意义.环孢素A治疗对于获得性PRCA疗效显著,但对T-LGLL继发PRCA患者的疗效差于原发性PRCA患者.  相似文献   

6.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PRCA)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它以骨髓中幼红细胞显著减少,粒系及巨核系细胞正常为特征,分为先天性与获得性两大类,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4例获得性PRCA报告如下,并就其发病原因进行初步探讨。临床资料例1,男,55岁,住院号32825。因头痛,左侧肢体进行性运动障碍10年,诊断脑膜瘤,于1989年9月行“脑膜瘤切除术”,病理报告:左镰旁脑膜瘤,术后服苯妥因钠300 mg/日,服药前血常规正常。服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环孢素A治疗老年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的疗效及相关机制.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该院收治的老年获得性PRCA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密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环孢素A治疗)和研究组(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环孢素A治疗),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T淋巴细胞亚群、可溶性Fas分子(sFa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前CD4+、CD25+、CD4+CD25+、CD4+CD25+/CD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sFas、T N F-α、IL-2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环孢素A治疗老年获得性PRCA效果佳,治疗有效率高,能有效调节患者免疫功能,改善造血障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抗促红细胞生成素抗体介导的纯红再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阳 《中国血液净化》2006,5(8):410-412
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acquiredpure red cell aplasia,PRCA,简称纯红再障),是一种少见的严重贫血,其特点为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以及骨髓中红系前体细胞(erythroid precu-rsor)缺乏,而其它细胞系正常。多数获得性纯红再障的病因不清楚,部分继发于胸腺瘤、淋巴瘤、白血病  相似文献   

9.
环磷酰胺(Cp)或硫唑嘌呤(Aza)联用强的松龙(P)治疗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的初期缓解率仅40%。约有34-50%达不到缓解,平均缓解期24个月,大多复发。作者报道5例(PRCA)其血红蛋白值4.7-8.4g/dl,骨髓幼红细胞4例0.3-2%,1例10%。1例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1例发展为难治性铁粒幼细胞贫血,1例良性胸腺瘤摘除后6年,1例合并溶血。初期治疗为Aza-P组3例,采用Aza2mg/kg加P25mg/日,分别1.5、2和5个月,Cp-P组2例采用Cp2mg/kg加P25mg/日治疗分别4和6个月。对初治方案耐药的病例更替使用Cp或Aza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并发纯红细胞再生障碍(pure red cell aplasia,PRCA)的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对本医院以往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移植后患者PRCA的发病危险因素。研究结果表明,72例ABO血型不合allo—HSCT患者中,4例发生PRCA,其中A供O3例,A供B1例。PRCA的发生不影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或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发生。PRCA患者红系恢复的时间显著长于未PRCA发生患者。结论:PRCA是ABO血型不合移植的主要并发症。A供O可能是ABO血型不合allo—HSCT后并发PRCA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纯红再障(PRCA)虽有先天性与获得性之分,但其发病原因主要与免疫有关,因而在治疗方面采用免疫抑制剂如强的松(P)、环磷酰胺(CTX)、硫唑嘌呤与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等治疗均有一定疗效;但对部分顽固性病例则无效,近年来对此已有较  相似文献   

12.
近10多年来证明至少在部分纯红细胞再障(PRCA)患者T细胞具有病原学作用,但T细胞增多属于克隆源性还是继发的现象尚未阐明。作者报道3例PRCA患者中2例证实存在克隆性T细胞群。 3例PRCA患者中2例为女性,1例男性;年龄58~68岁。1例合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为特发性。骨髓检查均符合PRCA。无自身免疫病的临床和免疫学依据。对环胞素或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敏  相似文献   

13.
5%的胸腺瘤患者可伴发单纯红细胞生成不良(PRCA),少数伴发单纯中性粒细胞生成不良(PWCA)和周围血淋巴细胞增多。PRCA 发生原因可能是胸腺瘤与幼红细胞存在共同抗原、胸腺瘤产生抑制红细胞分化的T 淋巴细胞或共同原因导致胸腺瘤和PRCA 同时发生。患者多死于PRCA相关性疾病。认为PWCA 的发病机理是自家免疫,患者嗜中性粒细胞可缺如,短期内死于脓毒血症。周围血中淋巴细胞增多预后良好,增多的淋巴细胞可能直接来自肿瘤的OKT_4~+细胞。  相似文献   

14.
为了确定B_(19)细小病毒感染是否为获得性纯红细胞性再障(PRCA)最常见的原因,采用血清学检测B_(19)细小病毒IgM和IgG抗体,以及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B_(19)细小病毒DNA对6例PRCA患者进行了研究。 男女各3例,年龄25~70岁,所有病例均进行常规血液学,骨髓穿刺活检、直接Coombs试验、免疫球蛋白水平及血清学HIV检测。血清学检测B_(19)细小病毒IgM和IgG抗体采用过氧化酶连结抗鼠IgG法进行。PCR检测B_(19)细小病毒DNA所设计的一对引物系针对病毒的VP2区。检测步骤按常规进行。  相似文献   

15.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是骨髓红系细胞造血衰竭所导致的一类贫血,T淋巴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破坏机制被认为是PRCA的主要机制之一。T细胞型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常合并PRCA,在国内,已超过胸腺瘤成为PRCA最常见的合并症,白血病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的增殖是导致骨髓红系造血衰竭的原因。本文对PRCA的发病机制、与T-LGLL的相关性、T-LGLL的发病和导致PRCA的机制以及T-LGLL的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予以总结,以引起大家对二者相关性的认识和重视。  相似文献   

16.
纯红细胞性再障(PRCA)是一综合征,其特征为严重的正常色素、正常细胞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减少,骨髓象除幼红细胞缺乏外均正常。急性自限型PRCA常与药物或感染有关,而慢性PRCA则可是一原发病或继发于其它疾病,后者常累及免疫系统,例如胸腺瘤、SLE(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肌无力、自身免疫性甲状腺机能减退(甲减)或淋巴增殖性疾病。此外,实验室检查常提示患者免疫功能障碍,例如低丙球血症、副蛋白血症、低补体血症、抗核抗  相似文献   

17.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PRCA)是指红系祖细胞受损导致红细胞系统受抑制而发生的一类贫血。尽管PRCA病因很多,然而近年研究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有关。我们应用体外造血祖细胞培养方法,结合免疫功能检查,应用环孢菌素A(CsA)合并康力龙和雄激素对12例PRCA进行研究,以探讨PRCA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主要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主要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患者纯红细胞再生障碍(PRCA)的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移植后患者PRCA的发病危险因素,比较抗A凝集素与抗B凝集素对红系造血恢复的影响。结果 100例ABO血型主要及主次要均不合allo-HSCT患者中,12例发生PRCA。A供O者9例,A供B者1例,B供O者2例。有抗A凝集素的患者(10例)较有抗B凝集素的患者(2例)易发生PRCA(P〈0.05)。PRCA的发生不影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或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发生。发生PRCA时血型转换的中位时问为150.5d,显著长于无PRCA发生患者(60.0d)(P〈0.05);红系恢复的中位时间为203.5d,显著长于无PRCA发生患者(76.0d)(P〈0.05)。有抗A凝集素的患者血型转换中位时间为90.0d,显著长于有抗B凝集素的患者(55.0d)(P〈0.05);红系恢复中位时间为98.0d,长于有抗B凝集素者(80.0d)(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RCA是ABO血型不合移植的合并症之一。A供O是主要ABO血型小合allo-HSCT后PRCA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王茜  胡芹  张川莉 《华西医学》2010,(9):1751-1753
目的总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发生继发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的护理,以提高对此类患者的护理。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2例allo-PBSCT后发生PRCA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allo-PBSCT后发生PRCA较少见,但在此过程中存在的严重贫血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结论 allo-PBSCT后发生PRCA的护理关键是针对贫血的各项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人类微小病毒B19(human parvovirus B19, HPV B19)感染致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 aplasia, PRCA)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描述和分析19例肝移植术后HPV B19感染引起的PRCA病例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19例肝移植受者术后2个月内出现贫血,排除导致贫血的其他原因,经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检测HPV B19 DNA诊断为HPV B19感染致PRCA。所有患者给予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s, IVIG)等治疗后,贫血症状得到改善。结论:对于肝移植术后早期不明原因的PRCA患者,排除其他病因后可考虑HPV B19感染可能。PCR检测HPV B19 DNA是诊断PRCA的主要依据。早期应用IVIG治疗对于治疗肝移植后HPV B19感染相关的PRCA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