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研究重庆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从影响制造业水平的经济创造能力、主营业务管理和资产负债能力3个重要方面筛选了15个相关指标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各省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指标体系,利用最新数据和主成分分析法对近年各省份的制造业比较优势进行了综合评价,认为重庆制造业整体上位列长江经济带第5,与浙江、四川等同属该区域的第二梯队;测算了长江经济带近年各省份的区位熵,并得到各省份的阶段区位熵及重庆的列位表,计算了各地区制造业近期产业集聚指数,研究显示重庆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等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6个行业在长江经济带中具有比较优势,且前两个行业的比较优势凸显,据此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长江经济带开发中,重庆具有优势,也有劣势。重庆应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其他省市的联合与协作,依托三峡库区开发,积极参与建设长江高科技产业走廊以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并加快城市化进程,发展大商贸,搞好大流通,发挥大型企业集团在长江经济带开发中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和主成分分析法,从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旅游支撑3个层面构建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量长江经济带11省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较高,发展势头良好,各省市旅游业发展水平位序变化不显著;长江经济带下游、中游、上游省市旅游业发展水平依次递减,但发展差距缩小;长江下游省市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旅游支撑全面占优;长江中游的江西旅游支撑、旅游需求相对落后,湖南旅游支撑相对薄弱,湖北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有待提升,安徽旅游支撑作用较弱;长江上游省市旅游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云南、四川旅游需求旺盛,重庆、贵州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旅游支撑均有待提升.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应加大旅游投入,加强旅游协作,进行合理的区域分工.长江下游省市应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引领长江经济带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长江中游省份应加大旅游市场、基础设施投入,加强社会经济对旅游的支撑力度.长江上游省市应加大对旅游市场、公共交通等基础、公共服务体系的投入,加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旅游业的辐射力度和支撑力度,提高旅游人才数量和素质水平.  相似文献   

4.
黄庆华  潘婷 《创新科技》2022,22(3):32-41
基于逻辑框架法,在把握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逻辑与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由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合作、科技创新产出和科技创新成效等4个维度、共43个具体变量组成的指标体系,选取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对其科技创新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水平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下游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居于领头羊位置,上游区域则为滞后地区,在空间上呈现出由上向下逐渐提升的趋势,但整个长江经济带及其沿线省(市)的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均呈较好的增长态势;(2)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长期性的特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在2011—2019年科技创新综合水平位次排名上的整体表现较为稳定,说明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稳态变化和持续积累的过程;(3)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受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合作、科技创新产出和科技创新成效的影响,部分省(市)仍须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基于实证结果,建议完善协同创新制度框架,应对资源聚合“磁场效应”,坚持发挥“强核”带动作用,共同促进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今后20年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无疑具有深远意义。作者就重庆市近年工业"三废"的排放及2000年长江经济带各相关省市的"三废"排放进行比较分析,指出长江经济带的环境质量虽有改善,但仍是制约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并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措施,包括建立绿色产业;形成循环经济;倡导清洁生产;实行总量控制及改革环境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6.
从空间结构视角来看,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推进实属于空间网络结构重塑的过程,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空间网络结构的重塑具有显性作用.交通与互联网作为两类基础设施对长江经济带空间网络结构形成的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整体空间网络结构的形成具有联合作用效应.本文从交通空间结构、信息空间结构和综合空间网络结构3个层面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交通可达性分析发现整个经济带呈现出中游高、上下游低,空间差异明显,形成了辐射状空间网络结构;基于百度指数的信息流分析发现长江经济带形成了多核辐射的空间网络结构,具有明显的集群效应;综合考虑交通和互联网,运用引力模型进行分析得出长江经济带呈现出"多核多群"的空间网络结构,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并存,且区域非均衡性突显.研究充分说明了交通与互联网对长江经济带空间网络结构的形成作用机制和效果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运用空间自回归模型对长江经济带2000—2018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在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机理的基础上,考察普通公路、铁路以及水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异质性作用.研究发现:普通公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有积极作用,其"本地效应"较强;包含高速公路的铁路基础设施"跨区域效应"较强,能有效吸引...  相似文献   

8.
基于长江经济带1998—2018年各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自下而上法测度其旅游交通碳排放量,探究其时序演变特征与空间格局,并建立旅游交通碳排放的Kaya恒等式,运用LMDI分解法揭示不同驱动因素对旅游交通碳排放变化的贡献程度.研究表明:(1)关于时序变化趋势,长江经济带旅游交通碳排放整体呈上升态势,大体可以划分为...  相似文献   

9.
长江优势是重庆拥有的垄断自然力,对重庆经济具有持续的基础性影响。重庆应战略性利用长江优势来构建沿江综合交通轴、产业-城镇带;发展与周边地区的沿河经济联系,在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现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边境省区广西与内陆省份江西、湖南的比较,运用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以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研究了边境省区广西区位优势悖论的原因,并对其区位优势再造的路径进行了探讨。认为区位优势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但区位优势悖论现象在世界各地并不鲜见,区位优势悖论的提出意味着区位优势需要再造。  相似文献   

11.
长江水质评价与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长江流域的水质进行评价,通过MATLAB软件计算,对长江流域17个地区的污染状况作出了评价排序,利用GM(1,1)模型与BP神经网络模型联合完成了对近几年不同地区的水质预测,给出了未来几年长江水质变化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2.
长江经济带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线主轴,是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指导思想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国家层面把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和绿色发展提到了最高的重视程度,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本文首先介绍了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的现状,然后全面分析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中存在的跨界问题,最后提出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跨界合作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路径,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选择。从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协调效应、创新效应与开放效应5个维度构建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域文化产业综合效应指数与各子维度效应指数,分析其不同层级、不同区域的空间分布规律,并采用障碍度模型分析不同省份、不同层级与3大区域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发展障碍及制约因素。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区域间差异明显,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效应指数呈现“下游地区>中游地区>上游地区”的空间格局;经济效应指数、社会效应指数、开放效应指数分布均呈现“下游地区>中游地区>上游地区”的空间特征,协调效应指数呈现“中游地区>下游地区>上游地区”的区域分布格局,创新效应指数呈现“下游地区>上游地区>中游地区”的分布特征;不同区域的发展障碍因素各不相同,经济效应、创新效应与协调效应是制约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5—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相关数据,构建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测算绿色发展水平,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探讨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揭示绿色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时间上,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整体上绿色发展水平稳步上升.在空间上,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对周边省市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但其余地区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11个省市绿色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但空间集聚有明显缩小的趋势.绿色发展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中,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煤层顶底板砂岩水害是常见的矿井水害类型之一,其影响程度与含水层富水性密切相关。以营盘壕煤矿22采区2煤层为例,分析了顶板砂岩含水层的富水性影响因素,选取了以砂岩等效厚度、砂岩岩性系数、岩芯采取率及砂泥岩层比率等4项指标作为含水层富水性的评价指标,采用熵权系数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构建富水性预测模型,基于该模型对砂岩含水层的富水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顶板砂岩含水层富水性具有强、中、弱3个等级的分区,其中直罗组砂岩含水层以弱-中等富水区为主,强富水区零星分布,志丹群砂岩含水层则以中等-强富水区为主,弱富水区零星分布。富水性评价结果与钻孔抽(放)水试验的单位涌水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内涵进行界定,以6个维度、20项解释性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VIKOR法测算2017年长江经济带28个地级市的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并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论: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能力总体上呈现出下游沿海城市领先、中游城市不均衡、上游城市略靠后的格局;不同指标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不同,城市创新能力因创新战略不同而存在差异;经济实力、创新主体、创新供给及创新载体是导致长江经济带创新能力不均衡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制度工具在创新资源配置和成果转化中作用突出。  相似文献   

17.
绿色技术创新已成为长江经济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采用2012—2017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探究环境规制与绿色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发现:滞后一期的环境规制对当期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这种影响只存在于长江下游地区,同时,对外开放程度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表现出区域差异。基于此,长江经济带各区域政府需要尽快调整环境规制政策,合理把控对外开放程度。  相似文献   

18.
融合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的优势,在构建长江经济带“经济-土地生态质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研究2012年、2015年、2018年3个时点上长江经济带115个地级单位的经济和土地生态的时空动态特征,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两者的耦合关系.结果显示:1)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指数呈现“东高西低、中心外围”的分布特征,且呈现前期新一线城市的发展速度较快,带动后期连片式发展为主的特征;2)土地生态质量的空间格局整体上呈现中、西部地区优于东部地区以及大范围面状分布的特征;3)因耦合协调格局与经济发展格局存在内部一致性,故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状况呈现“东高西低、中心外围”的空间分布规律,长三角地区是整个经济带两系统互动效用的最优地区,而耦合协调低值区域的分布比较分散,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的云南省西南部、四川盆地、中部地区的湖南省湘西地区.  相似文献   

19.
构建包含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高效化三重内涵的产业结构优化指数,采用等权重加权法评估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从生态人居、绿色经济、环境保护三个维度建立中国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测算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质量;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研究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中下游地区呈梯度递增格局,省际差异较大;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质量呈稳步提升态势,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中下游地区差异呈缩小趋势,但省际差异依然较大;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度与全国基本持平,上中下游地区呈梯度递增空间格局、省际差异较大;除下游地区表现为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型,其他地区均表现为产业结构优化滞后型.建议加大长江经济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倡导家庭绿色消费,降低能耗强度;推动长江经济带农业和工业绿色发展;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协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0.
彭飞云  叶长盛  雷慧敏 《江西科学》2016,(4):481-487,532
区域交通网络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应用Arc GIS空间分析,结合Matlab等软件,并采用熵权法对2013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地区的交通优势度做出综合测度分析。研究发现: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交通网络密度差异明显,干线优势度绕鄱阳湖成"U"字型分布,4个经济中心成为区域内的发展引擎;2)因湖区的阻隔,区内公路网围绕鄱阳湖成环状分布;且由于长江的天然阻隔,促使区内交通网络向北通道成聚拢态势;3)交通优势度区域差异显著,具有显著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邻接、集聚特征,南高北低,整体表现为以南昌市区"一主核",九江市区、景德镇市区"两次核",中心城市向外围城市逐渐降低的中心-外围型分布格局;4)交通优势度表现为偏正态分布;5)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耦合性,良好的交通网络是区域间经济联系和提升区位优势的先行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